学典国学网

影响人寿命长短的因素很多(上)

发布时间:2024-05-04 04:04:04作者:学典国学网
影响人寿命长短的因素很多(上)

影响人寿命长短的因素很多。刀枪水火,天灾人祸,这些看得到的、人们容易理解的就不去讨论了。这里主要讨论人的性欲与人的寿命之间的关系。

贪色纵欲是人最容易犯的、最难改正的耗命的行为。

佛教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曾教导:“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此诸死者,无不推之于命。岂知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贞,不贪欲事之人。彼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谓之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尽而死者,不过一二分耳。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

由这段开示我们清楚的了解到:贪色纵欲不能尽天命,是慢性自杀。

祖国中医认为肾为生命之本,禀受先天父母的元气即藏于肾。肾气足则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容面光泽红润,精力充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肾气虚则反之。为了便于理解,举个例子说明。古人认为天人和一,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的生理结构、活动规律和大自然极其相似。例如,由于人们滥砍滥伐,造成森林覆盖面越来越小,森林失去了调节的能力。因此这些年不是旱就是涝,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部分地区发生泥石流,长江、黄河的河道两边出现塌方,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城市出现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只有植树造林,固沙防风,才能避免这些危害。与此相似,人由于贪色纵欲,造成精气外泄,肾气不足,导致精神不振,腰酸腿软,体虚乏力,头昏耳鸣,口渴盗汗,睡眠质量不高,抵抗力减弱,从而百病滋生,寿命减短。因此,人应该节欲,固本培元,使自己精力旺盛,抵抗力增强,从而百病不侵,寿命绵长。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现代人经常说“十人九虚”,因此市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补肾的药,这些补肾的药治表不治本。因为肾虚的根本原因是纵欲,因此补肾的最好办法就是节欲,药物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声称“能治疗各种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之类),快速恢复男人雄风”的药品和保健品,这些东西价格昂贵,可是买的人却很多。人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性药、春药,是让人速死的药。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性功能障碍,是由于人贪色纵欲、邪淫造成的生理上、心理上的疾病,已不仅仅是肾虚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去了解造成性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节欲养肾,慢慢恢复,却想借助药物继续去纵欲,这无疑是涸泽而渔。得到的须臾快感是以透支体力、精气为代价的。精气于人,如油养灯。最后身体被掏空了,油尽灯灭,不死也得残。中医对肾虚总的治疗原则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借助药物纵欲与此原则正好相反。“雄风”未振,精气全无,离死不远。

由此可知,贪色纵欲能让人速死,不能尽天命,因此每个人都要节欲。

那么如何节欲呢?

人的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因此节欲也要从这三个方面下手。

首先就是要洁身自好。夫妻之间的性生活要节制,除此以外不能有其他的性关系。现在性病泛滥,爱滋病的病毒携带者和死亡率成大幅度上升的趋势,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有1880万人死于爱滋病,仅去年就死亡300多万人。现在每天有16000人感染上爱滋病病毒,非洲有十个国家的感染率超过10%,仅南非一个国家,就有500万爱滋病病毒携带者,每年有25万人死于爱滋病,全国有10%以上的人口是爱滋病病毒的携带者,爱滋病已成为该国最重要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以至于南非总统不得不亲自出来号召大家使用安全套,预防爱滋病。尤其是乌干达,全国有40%的人是爱滋病病毒的携带者,真可谓是灭顶亡国之灾。性关系混乱是造成这场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不讲黄色笑话,不讲荤段子,不讲能让自己和别人起淫念的话。有些人就是听这些低级、下流的话而起心动念,逐渐走上犯错误甚至是犯罪的道路。

最难消除的就是人的意淫。意淫是由扎根于人的意识中的淫念产生的(前面的两种行为也是由淫念产生的)。意淫时有时无,随境而生,随境而灭。产生时人们往往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不能自警;消除时了无可得,无人知道,因此心安理得,意志薄弱的人常常会沉湎于此。有的人可能产生过羞耻心和恐惧感,但转瞬即逝。同时有的人认为我只是想一想而已,又没有做什么事,也没有危害到别人,有什么关系。这就会很容易让人自我放纵,意识不到意淫的危害性。

其实意淫对人的危害非常大。如果经常放纵自己,产生意淫时不去抵制它、消除它,长此以往淫念在意识中扎根越来越深,在一些场合就会用淫秽的语言表达出来,逐渐的认为实际做做也无妨,潜移默化,慢慢的就会走上犯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其实很多人也知道意淫是不好的,但都自信自己会控制好,不会犯错误,没有意识到意淫对人的意志的腐蚀性是巨大的。

意淫对人的身体也有很大的危害。中医名著《景岳全书》中说:“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心有所动,肾必应之。”《太上感应篇直讲》中说:“因人身的精,散在三焦(指心肺、脾胃、肝肾、大小肠、膀胱),荣华百脉,及欲火一动,合聚流通,都从命门(附于肾上)出來,极是可怕。”意淫则精气外泄,长此以往也会肾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些没结婚或没有性生活的年轻人也肾虚的原因。

明代保阳子曾说:“大凡见美色而起贪爱,使身体奔逐于声色之中叫做外感之欲。夜深睡在床上,念念想得到美女的陪伴,因此淫欲之念如火焚心,叫做内心之欲。凡贪爱于美色,身心二欲就缠绵不断,最是损精伤气,因而容易感染疾病。如果能远离色欲,那么精气不露泄,肾水自然滋生,并可上交于心。不思美色,心中常清朗,即能使心火不上炎,而可以下交于肾。水火能获调剂,身心的一切疾病,即可消灭。这就叫善调身心,不用药而可使疾病霍然痊愈。”

“淫念一生,恶意缠绵,若见女色,遂不能自持而身犯淫行。为了制止淫念的生起,平时即应谨慎,不要亲近整日荒于嬉,追逐声色的邪友。更不可随人进入酒家、茶馆、舞厅、妓女户等引人思淫的邪地。┅┅因为一近邪友,那端身守正的益友,就会日益被疏远。而常与邪友接近,自然会渐渐被染引诱,终致心为所动而随邪友之行。至于引人思淫的邪地,若常进入,耳濡目染,心念难以克制,终致把持不定,而身犯邪淫,及至醒悟已追悔莫及。”

由此可知,我们贪色纵欲、各种淫乱行为产生的根源就是存在于意识之中的淫念。淫念一旦产生,会时时刻刻存在于意识深处,遇到不同的境缘,就以身、口、意三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根除意识中的淫念是最重要的。

《寿康宝鉴》中汪舟次云:“诸恶业中,唯色易犯,败德取祸,亦莫过于此。……夫一动淫心,未必实有其事,已积恶造业如此,況显蹈明行,罔知顾忌者乎?世有忠厚善人,而身后不昌;才士文人,而终身潦倒者,其病皆由于此。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時,截断病根。太上不言私美色(把美色占为己有),而言‘见他色美,起心私之’,盖止一起心,而罪已不可逃矣。”

淫念产生时,如何克制和根除?

印光大师教给我们一些根除淫念的办法:

“欲绝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姐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姐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姐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墮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謂美丽娇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鴆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华瓶。皮內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

“又当淫欲炽盛,不能自制之時,但将女阴作毒蛇口,以已阳纳蛇口中想,则心神惊悸,毛骨悚然,无边热恼。当下清凉矣,此又窒欲之简便法也。”

“(此法妙极,若是女人,当想毒蛇入己女根。)”

现在很多媒体宣传手淫对人体是无害的,这是一个错误的、危害极大的宣传。手淫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危害。

手淫时人们处于性幻想之中,靠不断调动以往建立的淫念和编造新的淫念来提高性刺激,以得到片刻的快感。这样会使淫念在人的意识中越扎越深,种下祸根。同时长时间这么做,会引起遗精、阳痿等性功能障碍,个别人甚至会产生性心理扭曲,对正常的夫妻生活不感兴趣,作出其他过格的行为。

现在的青少年由于饮食、遗传等原因生理上成熟早,同时身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那些被人们盲目追捧的轻浮的流行时尚,到处可见的淫秽制品,很容易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性冲动,媒体的不负责任的宣传更是成为导火索。

手淫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大。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对事物还没有一个正确的、坚定的认识,媒体错误的引导使他们建立了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将使他们做了错误的行为而不知错,这是最可怕的。现在早恋、未婚同居、未婚先孕(有十几岁就做母亲的)的现象越来越多,媒体难道不应该反省一下吗?同时青少年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手淫对他们身体的危害尤其严重,在一些公开的病历中,那些因手淫致病的青少年大多数面黄肌瘦、体弱多病、无精打采、头昏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有的甚至出现滑精不止的严重后果(这是因为手淫过频,导致精关闭不牢,严重者可滑精脱阳而死)。这些孩子为了片刻的快感,却荒废了学业,浪费了大好时光,成为一个病篓子。本可以顶天立地,才华横溢,创造辉煌伟业,为国为民造福的人却成了家里和社会的负担,岂不是很可怜、很可惜?!有的人说,我手淫了很多次了,为什么身体还是很好的?请不要高兴的太早,没有得病是因为你先天的身体素质比别人稍强一点或手淫的次数相对少一些,现在虽然没有疾病发作,但已种下病根,如果不马上停止,将来疾病一定会找上门来的,到那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