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社火
发布时间:2024-08-23 04:09:02作者:学典国学网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实际上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 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其实,这种传说未必经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但是,从这些传说中,起码可以得知太原锣鼓已是代代传承,并结出曲牌套路丰富的硕果。 依传统习俗,太原锣鼓的演奏乐器以堂鼓、铙、钹为主,鼙声金响,交错参差。鼓声雄宏沉稳、淳朴厚实;铙钹铿锵有力、石破天惊。鼓声为主,铙、钹辅之。鼓为其一元,铙、钹分属阳、阴。时而鼓与铙钹齐奏,声势席卷;时而鼓与铙配合,声势由远而近;时而鼓与钹参淆,又似由近而远。如是,齐奏、分击,敲击出“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狗相咬”等种种曲牌。高潮时浪滔滚滚,一阵猛似一阵,平缓时小溪潺潺,又似行云流水。至铙、钹的对打,则称之为“淆”,一俟铙、钹对淆,铙的锵锵声,钹的镲镲声,此起彼伏,悦耳清脆,优美动听。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其演奏之形式,其技艺之娴熟,实属国内罕见,绝无仅有。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构成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构成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和作用。 太原锣鼓是太原社火习俗的灵魂,为太原人所乐道。太原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承极久的民间社火活动步入它有史来的黄金时代,先后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开幕式和“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声名远播,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鼓”。跑场秧歌和划旱船 跑场秧歌是太原闹红火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清之季年开始搬上舞台。但是进人舞台后,并没有影响它在正月十五的红火热闹中舞之于街巷,歌之于乡间的表演形式。即使是在今天的民间传统节日里,我们看到的旱船队中的人物造型“打渔杀家”、“刘三推车”、“刘海砍樵”、“白蛇许仙”等等,边走边舞边歌边唱,都是跑场秧歌以划旱船来进行街头表演的一种形式。 跑场秧歌的最大特点是,群众熟悉,喜闻乐见,以简单的秧歌舞步,以划旱船的表演形式,以及独特的秧歌唱腔,在大庭广众之下民众同乐。 秧歌与旱船这种熔舞台唱腔与街头表演于一炉的红火活动,一般由两人为一组,多组在一起进行表演。
至于划棍,多为棍式表演队伍的开路先锋。所谓划棍,乃是杠杆原理古老的应用。它由四个后生作为支点,抬起一根两丈余长的大抬杆,抬杆最末的下端,捆绑一块重物,抬杆最顶端为一个扎制的仙鹤、或龙、或凤,上面有三角铁架,铁架上用白布将一胆大的八九岁男孩坐缠于仙鹤等饰物上,身着剧中人的服装。而抬杆中间依前端饰物进行装饰。一待表演开始,划杆上下翻动,左右划出,表演者手持拂尘,前后左右甩打,一会儿与行人平行,一会儿高跃天际,惊心动魄,煞是好看。它往往是一大队棍式表演的先导,起着哄赶观众,为后面的演员开辟道路的作用。 早年的各种棍式表演,多用于祭神祈雨的祭扫活动。为的是取悦于龙王雨师,给人间降下喜雨甘霖。当然逢年过节,尤其是正月初十至十五的元宵节,也要出动表演,但为次之。直至解放后,在移风易俗活动中,才成为节日喜庆的俗成活动内容。哑老背妻 哑老背妻,是太原人闹红火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形式。由一人表演。上半身女装假下肢,金莲小脚装在身背后,表演时左右摇摇。下半身男装,著披黄袍,右手拄拐杖,左手握制作的长颈哑老头,假头上戴着白毡帽。至于演员本人的面部,则化妆成哑老之妻的面孔,形同电视表演中的猪八戒背媳妇。表演开始后,上半身妻不动,并时时低头看着哑老(假头)的面部,两只假手按在老翁胸前,表示亲呢。而哑老(假头)则点头晃脑,神态憨滑,或大步前进,或小步扭捏。表演出寻路、过河、上山、下坡、观望以及关照老妻等一连串夸张、比兴的舞蹈动作。充分再现了当地的民间传说,黎民百性为观看天上洛阳桥神仙聚会时的盛况,哑老背妻争先恐后的赶路情景。 哑老背妻,是当地民俗文艺活动中的古老传统节目,乡民们对它熟悉、乐见,甚而至于能对每一个主要的动作,作出准确形象的表述和解释,足见其深入人心。当然,类似这种一人演两人的表演形式,并不是仅有哑老背妻一个内容,还有二鬼摔跤等。武社火 太原自古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的历史上,数不清的战争,使这块古老的黄土地,饱经战乱,同时也造就和陶冶了太原人的尚武乡风。年节下的另一种习俗活动“武社火”,就是这种尚武风俗的沉淀和缩影。 所谓武社火,乃是由善于武术的习武之人和他们的弟子们组织进行的。这种节日红火的内容,既不似“哑老背妻”、“铁棍”、“背棍”等艺术的夸张和表演,也不似“太原锣鼓”、“跑场秧歌”,那样充满喜庆的节日气氛。它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地地道道的武术表演,有着悲壮的格调和剽悍的精神风貌,往往勾起太原人对自己先辈英勇善战,不畏强暴,保国护乡,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传统精神的崇拜和向往。 每当武社火开打之时,往往伴随着密不透风的围观之众,它实际上是太原人最喜欢、最向往的红火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红火热闹所难以匹及的。 武社火的表演者们,都是青一色的武装短打扮,身着紧身的民族武装,或黑,或青,或蓝,也有白如皓月,红如炭火的。至于头上有戴传统的英雄帽,有以青、红、白、黑等色的布缎罩头,可谓英姿飒爽,非同一般。他们伴随着古朴雄浑的鼓点,手挥刀、枪、剑、棍、十八般武器,真刀真枪绝不含糊。或有个人献艺者,或有二人对打者,或者三打一的,有时甚至有“群狼扑虎”的若干人围打一人的。总之,刀来棍去,枪到戟往,令人眼花镣乱,心跳不已。 武社火的红火形式,曾中断一度时期,但是,近年来又复炽于年节、喜庆,甚至有再振昔日雄风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