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净土法门的一心不乱是指“一心一意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修”

发布时间:2024-11-05 04:08:36作者:学典国学网
相关:善导大师五正行之正行、助行、杂行,专称名号为正定业必定往生,杂修百中难得几个往生 “一心不乱”,有两种解释。依圣道门的解释,就很难了禅定的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梦都梦不著。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我们做不到啊。    净土宗的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不杂乱”。“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这样的解释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净土门别有规矩   为什么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呢?那是因为立场、观念不一样。   按圣道门的观念,“如果不能够降伏烦恼,进而断除烦恼,要出离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以这样的观点,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必然会说“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清净,降伏烦恼”等等。如果这样的话,净土法门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别法门”,跟一般法门就没有区别了。印光大师说: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法门,这个叫“以横超法做竖出之用”,净土法门本来是以佛的愿力横超三界,结果变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圣道法门修行一样,这个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门观念的影响。   来到净土法门之内,应该放下原来修行的观念,按照净土门的规矩,按照净土宗祖师的传承来解释、来理解才正确。   (一)由道理推论   凡夫一定做得到   本来《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凡夫所讲的,是易行安乐之法。既然是为我们这样的众生所讲,就一定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乱”是那么艰难、那么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浊恶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么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门就没有意义,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咸收”就成了一句空话。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念佛法门是易行的法门、安乐的法门、必定的法门。我们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觉得往生不定,没有把握,这就不是念佛法门的特色。   有的莲友跟我讲:“师父,我经常参加打佛七。”   我问:“好啊,参加过几次?”   “我全国各地参加十几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乱。”   “哎呀,难得啊!怎么样?”   “没有得到啊!”   “没有得到?总得到了一点点吧?”   “一点点也没得到!”   “一点也没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问了很多人,一个都没得到。老张你得到一心不乱了吗?没有。老李?没有。”   他到处参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国走遍了,他所访问的人,没有一个人得到一心不乱。   释迦牟尼佛讲法,契理契机,祂为五浊恶世众生所讲的法门,居然全国走遍了,没一个人得到,这个就是不契机啦!不是佛说法不契机,是有人把“一心不乱”给解释错误了,偏了,我们听了就觉得难了,做不到了。   搭桥喻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容易在哪里呢?就容易在有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可以依凭。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正是这一条“念佛往生愿”的愿力。所以念佛一定是容易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阿弥陀经》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定要解释为如何深入禅定不起妄念的话,那也就自然不容易。   各位,阿弥陀佛为我们设定的往生方法,是难的好呢?还是容易的好,你们说?   (容易的好!)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容易我们才能做得到,才会有安乐;如果难的话,我们做不到,就苦恼了。阿弥陀佛了解我们的心思,祂是同体大悲,以我们的苦恼为苦恼,以我们的安乐为安乐,经中说“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祂不会因为众生罪业重,又很懈怠,就要故意弄一个艰难的方法来治治他,让他修得死去活来,然后才度他;反而会事先了解我们的状况,预先为我们准备,说:“五浊恶世众生,愚痴无明,罪恶深重,懈怠放逸,完全不能修行,我要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很容易地把他们度起来。”   宇宙法界之内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说,这里有一条河,很宽,河东穷,河西富,河东的人想到河西去,但没有桥,水又急,下水过河的人个个都被淹死。有一个人发了慈悲心,建一座大桥,方便人员车辆畅通无阻。他既然是从慈悲心出发,所以考虑的都很周全,任何老人、小孩,甚至残疾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桥,任何车辆都可以很自然地开上桥,很顺利地过去。不可能在桥头弄得很难上来,更不可能在桥中间又设一道高墙,拦腰隔断。   六字名号就是从娑婆世界到达极乐世界的桥梁。阿弥陀佛就是建桥的人,释迦牟尼佛就是站在桥头喊我们上来的人。我们只要空著手走过来,顺脚步就踏得上去,很简单,很容易。不管什么人,只要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意往生,就会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有人把“一心不乱”解释得很难,说:“虽然念佛,如果不达到禅定屏除妄念就不能往生。”那等于是在这座大桥当中拦腰又起了一道好几丈的高墙,把所有的人啊、车啊,通通挡住了。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要“一心不乱”,难道是在名号大桥当中又拦一道墙吗?不可能!对不对?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要“一心不乱”,是要保护我们,怕我们念念又不念了,念念又是杂行杂修了,所以“一心不乱”等于是名号大桥两边的保护栏杆,保护我们不要掉下去,等于是说:“你要走好啊!留心啊,不要乱了脚步啊!不要离了这座桥啊!”所以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嘱咐我们说:“你念佛要专心啊!不要杂啊,不要乱了主张,丢了念佛唯一一道又去修其他行不通的道啊!”   (二)三经对照以明   下面我们就引用有关的经证,来说明“一心不乱”的真意。   1、《阿弥陀经》   先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先说:“执持名号”,然后说“一心不乱”,意思就是说,执持名号,应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险道火把喻   “执持”两个字都有提手旁,“执”就是抓住不放松,“持”就是相续不间断。比如在黑暗中走险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周一片漆黑,只能靠这把火把,必然我们会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马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随随便便把它扔了。我们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乱。为什么?只有这一支火把,我们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弃,随便乱抓一件别的什么物品,所以是“不乱”。要是二心了,乱了,随时就要掉到悬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乱。   “执持名号”,也是这样。名号就是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导大师《观经疏》说“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弥陀名号就是智慧火炬,要通过三界六道的黑暗险道,我们只有完全靠定这一句光明名号,从生到死,一路执持,丝毫也不敢舍了去学与我们的根机不相应的法门。这样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反过来讲,心不执持,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续,念有间断,念佛不专,念念佛,又放一放学学别的,就乱了,就不是不乱了。   不动乱、不杂乱   乱有两种,一是动乱,一是杂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靠倒名号,专修念佛,不动乱,不杂乱。什么叫“不动乱”呢?听到人家说“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没达到功夫成片,没有清净心,你还有烦恼,你还有罪过,你这样怎么能往生呢?”虽然听到这样讲,心不动摇,心不慌乱,不会因为他这样说就觉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为我们明了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威神功德,有这样的弘誓愿力,念佛决定往生。可一般人听到这个话,就动摇了,就说:“是啊!”心就乱了,就不是一心了。什么叫“不杂乱”呢?心不动乱,行就一定不杂乱,既然内心很稳定的话,我们就会老老实实地专念这句名号。外相杂乱的人,内心一定是动乱的,他念一句名号,觉得有所不足,别人一说,“对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么办?”   “怎么办?先跟我去诵《地藏经》消业。”   “好好好,你教我。”然后就诵《地藏经》。   诵《地藏经》好不好?当然好!然后诵《金刚经》开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来好去,最后往生怎么样?他自己就没有底,动乱,杂乱。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条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心,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2、异译本《阿弥陀经》   再看《阿弥陀经》异译本,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将《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八个字合在一起,译作四个字 ——“系念不乱”,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乱,这就很明白,很容易。这也证明我们前面说的“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本来就是一体,分不开,是一个意思,专持名号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3、《无量寿经》   弥陀亲定标准   问大家一个问题,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诉我们的?知道吗?   (释迦牟尼佛。)   哎,讲对了!除了佛,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再问第二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念佛往生,和阿弥陀佛自己所设定的念佛往生,会不会不一样?   (不会!)   不会不一样!阿弥陀佛说“你只要这样念佛就能来往生”,释迦牟尼佛说“你必须那样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念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所设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样的,决定不会不一样。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条大愿,叫做“念佛往生愿”,这条愿规定了我们应该怎样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亲自定的标准,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诸大菩萨也好,只要宣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决定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往生的本源   《阿弥陀经》当中所讲的念佛往生,当然是源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凡是释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当中说到极乐世界的庄严,说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离开《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尤其是净土正依三经,更是一味的经典,是一个味道、一个性质。像《阿弥陀经》当中的“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这一段经文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九愿的内容,“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对不对?因为有这第十九愿,在《阿弥陀经》当中就说临终来迎;还有,《阿弥陀经》说:“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这就源于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无三恶道愿,以及第十六愿:国无恶名愿。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如果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不成佛!

”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就说“国无三恶道”。第十六愿说:“我成佛时,国土纯善,连不善之名都不会听到。”所以《阿弥陀经》说“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总之,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愿密切相关;只要是讲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的宗旨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   所以,我们学净土宗,我们学念佛,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的誓愿,道理很显然。   推销商喻   比如一件产品,有生产厂家,有推销商。推销商推销的产品,就是生产厂家所生产的,不可能说推销商推销的产品,跟生产厂家的不一样。如果不一样,就是推销商做了假,搞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这是个比喻。   阿弥陀佛,是生产厂家;释迦牟尼佛、六方恒河沙诸佛,都是推销商。推销什么?推销六字名号。祂们所讲的念佛方法,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本人所发的第十八愿,决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掺假的。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观经》、解释《阿弥陀经》,都是站在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本愿的立场。   作为一个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也时刻紧紧地以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为标准,探求我们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愿文   第十八愿说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十声”,是口称名号,持名念佛;《阿弥陀经》也说“执持名号”,《观经》也说“持无量寿佛名”,这些都是一致的。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说持名要“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说称名要“至心、信乐、欲生”。两个一对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的心,是信愿之心,并不是要怎样禅定的心,所以善导大师有时说“一心信乐”,有时说:“一心愿生”。也就是说,你一心一意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怀疑,不退转,这样, 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一点都不难。   三辈往生文   《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文〉上辈、中辈、下辈都说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大师解释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可知“一向专念”是释迦牟尼佛劝导一切众生念佛的总纲领、总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专念”。《阿弥陀经》所对的根机不可能超出三辈之外,那么“一心不乱”,也就是“一向专念”。一心向著阿弥陀佛,不向余佛余菩萨,所以“一向”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杂余行余法门,所以“专念”就是“不乱”,不杂乱。“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丝毫不难。   4、《观经》   再看《观经》。《观经》虽然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是在最后〈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却不付嘱十三定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而是顺著《观经》开显的次序,付嘱最后一观、最后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说“阿难!汝好持无量寿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样的持名呢?经文说:“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和《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都是同一个涵义。因为同是净土三经,同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同是说的持念弥陀佛名,同是源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互相之间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对照的话,《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念”的“念”,《观经》下下品“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阿弥陀经》“执持名号”的“执持”,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称佛名,所谓持名念佛,不是实相、观想、观像、参究等等念。   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观经》下下品“至心”,《阿弥陀经》“一心”,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愿之心,不是禅定、清净、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众生,临命终时,地狱相都现前了,他哪里还有什么禅定心、清净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个仰救的心。   第十八愿“乃至”,《观经》下下品“令声不绝”,《阿弥陀经》“不乱”,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相状,也就是专一不杂,相续不断。善导大师解释“令声不绝”为“声声相续”。   同时,“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时节,也就是一辈子念佛,并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过因为众生遇到念佛时间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所以表达不一样。善导大师就总的解释为“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这样三部经所说的念佛时节,虽有长短不一,但通通涵概在内了,实质所指都一样,都是一辈子的念佛,所谓:“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样,比较《阿弥陀经》与《观经》,“执持名号”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至心不绝”,就是一心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相续称念弥陀名号,不间杂。也很容易,不难。   下下品的众生虽然临终死苦来逼,心中恐慌万状,丝毫也没有禅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乱,为什么?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来救,丝毫也不会杂有其他个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来救,我自己救自己?对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么办?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办法?”这些想法都不会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乱。下下品临终苦逼的众生都做得到,还有谁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够做不到,下下品有什么功夫?是求救的心没有,不归命,不老实,骄慢,这样就是二心,就杂乱,就达不到一心不乱。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能这样深信,我们就是下下品的众生。   (三)祖师的解释   1、善导大师《法事赞》   对于“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也有他的解释。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用“专复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说:   教念弥陀专复专。   前面我们也学习过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教我们专复专地念佛,专,还要再专。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总之,一个“专”字。“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修杂行其他的法门,所以,很简单,“一心不乱”就是“专”。   2、善导大师《观经疏》~一   《观经四帖疏》的第一卷〈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48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这一段善导大师的解释,很明显地看出来,“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在“执持名号”前,善导大师加了“即应”二个字,是显示释迦牟尼佛教劝我们的意思,所谓“教念弥陀专复专”的“教”。   3、善导大师《观经疏》~二   《善导大师全集》250页,《观经疏.散善义》: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把经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合在一起解释为“一心专念”。难不难呢?   (不难。)   “一心专念”,一点不难嘛!除非你不愿意念这句名号。   当然,也可以说不难,也可以说很难。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够专念。这个难,不是难在法门难,而是难在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专念一句名号有什么难?你从早到晚就这六个字;如果让你一定要去背诵《法华经》、《华严经》,那个难。但是六个字,再怎么难,你都会背,只要专就好了,一心专念。   4、善导大师《观念法门》   《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55页):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   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与前面一样,善导大师同样用“一心专念”来解释持名“一心不乱”,也是一个“专”。   5、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539页):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善导大师在经文“一心不乱”中间,加了两个字——“称佛”,“一心称佛不乱”,这样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非常明显。一心做什么?一心称佛。称佛怎么样?称佛不乱。就是:一心一意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乱。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吗?哪里有那么艰深复杂呢!   一个字——专   我们看上面善导大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都非常简单,毫不复杂,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没有一处说到要怎样的禅定息心、不起妄念,处处都说的很恳切:“你要一心专念,专啊!专啊!”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这个就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的“一向专念”。 相关:善导大师五正行之正行、助行、杂行,专称名号为正定业必定往生,杂修百中难得几个往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