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是;第二届普陀山观音文化节的第二天,按照文化节组委会的安排,有这么一个讲经法会,佛协和佛学院的领导通知我,让我来讲一讲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的话题。我除了遵命接受任务之外,当然也有一份虔诚兴奋的感激,感谢文化节给了我这么一个好机会,能够在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海天佛国普陀山,宣说我对于观世音菩萨的无限感恩之情,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殊胜。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话题是《观音菩萨的大爱》。
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呢?爱,常常使人充满力量!当时教务处通知我要在观音文化节上讲经的时候,我对于观世音菩萨最亲切的感受就是:菩萨太爱我们了。爱得那么圆满透彻,爱得那么庄严伟大,爱得那么悲壮豪迈,爱得那么美丽动人!真是:恩重如山,爱心无极;德化古今,大觉有情!所以,我就想到佛法中是如何揭示这种;大爱的精神内涵,并告诉我们如何获得与菩萨相同的;大爱,希望通过我们对;菩萨大爱的了解,使大家能够在菩萨大爱的慈光照耀之下,身心安乐,如意吉祥!既然讲到了;大爱,那就有所相对,亦即相对于我们现实人生的;小爱而言的。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揭示;观音菩萨大爱的蕴涵,以及这些;大爱跟世俗;小爱的区别:
一、 释名——爱的对象
首先是;释名,也就是解释这个讲题的含义,;观音菩萨的大爱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观音菩萨是人名(菩萨名),;大爱是法,按照天台宗的说法,这个讲题也就是从;人法而立名的。;观音菩萨这个名字,在《法华经》中称为;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楞严经》也说:;师尊,彼佛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着重在显示利他方面的德行,此名又翻译为;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号则偏重在自利方面的受用。
关于;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每一位圣者、每一位菩萨,都有他们的爱,而这里我们所要特别讨论的是指;观世音菩萨的爱。爱,有许多层次:小孩爱的是玩具和糖果,青年人追求爱情和学业,中年人顾恋家庭和事业,老年人牵挂子孙和远古的怀念。天道众生爱禅定快乐,人类满足于正当的或不正当的欲望,如鱼爱水如鸟行空,饿鬼只要喝水吃饭,地狱希求减免痛苦,这一切都是沉迷在轮回中的生命,也就是局限在不稳定的生命状态中不可自拔。
所以有人问:爱,到底是从哪里生发出来?佛法告诉我们:轮回之爱的根本,就是把;我放在第一位置,然后围绕着它而产生一切情感。就象一只小羊羔捆着一根绳子,这根绳子拴在木桩上,无论小羊羔怎么东奔西跑,劈山拦海,苦心经营,数十寒暑,乃至生生世世在轮回中不停的追求,它的结果都只能是以;我为中心,由此而积聚更多的业力和习气。
如果我们不懂得爱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在这个世间上,得到爱或失去爱,都是痛苦。得到了是爱,失去了便是恨。由是爱恨交加,就是贪嗔痴三毒的写照,这是轮回的可怕之处,人们爱的对象是以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存在。当你爱着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个事业时,假设一下你的心里是不是以占有这种;爱引以为荣耀?假如有那是很危险,因为接下去便是;爱的陷阱。
但是观世音菩萨的;大爱与这种世俗之爱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建立在;无我基础上的、出世间的、清净庄严平等慈悲的菩萨之爱,是为了满足利他的宏伟大愿而存在的,这样一种爱,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爱!
假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爱的只是一点,那么你的生命所散发出的来智慧和动力也就这么一点;你爱的是一个家庭,你的动力也就是一个家庭的动力;你爱的是一个国家,你散发出来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力量。释迦佛告诉我们:爱,应该是遍及一切生命的,包括动物和植物。这样,我们的身心世界就会散发出正报和依报所有的力量,佛经中称之为;一即一切
所以在;释名——名称的解释上,我们知道了观世音菩萨的这种;大爱与我们凡夫的这种;小爱,虽然在本质上不一样,但在行为上,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上却有相通之处。利益众生的事业只要你愿意并认真去做,就能体现你生命中爱的庄严。否则,就会做的很勉强。观世音菩萨的大爱,这个概念,就是让我们明白,菩萨之爱是建立在;利他的层面上。同时,观自在菩萨的内涵已经具足了自利,这样,散发出来的爱,是全面的、圆满的。
二、显体——爱的本质
其次是;显体,体就是本质。爱,是有情生命体的一种根本素质。一个人拥了这种素质,便会感受到生命彼此间的互动。生命并不是孤立的,但我们经常感觉这个世界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夜深人静临窗而坐,总有一种孤独感?这说明我们还不具备一种人类互动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非常重要,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素质较差的人,他以贪欲和占有作为爱的本质。认为拥有了什么便是什么,如果我不能拥有,就毁掉它。报纸上常看到,年轻人热恋,女孩或男孩不要对方了,拿一盆硫酸泼过去这种素质是以占有欲作为本质的。另一种素质是以人生的真、善、美、慧作为爱的本质,感情纯洁,安守本份但如果你的爱不伤害他人却伤害了自己,也不是一个好素质。我们的行为,应该是人人赞叹才算完美,假如你的行为被别人所鄙视、所嘲笑,那说明素质还是有问题。
这种世间之爱,无论是真善美慧还是贪嗔痴慢,都是有局限的。那么观世音菩萨的大爱,本质又是什么?佛法特重本质,观音菩萨的大爱就是以;慈悲为本体,也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是一切菩萨所必修的课程,观音菩萨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楞严经》卷六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就是证得了;同体大悲的表现。
观音菩萨这种爱的本质,是让我们找回生命中最为清净的那个本体。只有明白这个本体之后,你才会发现什么叫真正的平等。世间的概念,所有的名词、标题都没有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完美!大家集中在一起也是一种完美,我们一个鼻子是完美的存在,五官也是完美的存在;一根头发与一头的头发都是完美的存在!为什么?因为它超越了世间善恶的执着分别。因此菩萨的大爱,不仅是观世音菩萨独具,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只是我们找不到这种极为清净、完美的爱,感受不到生命的力量和庄严,所以不停地追求,以为追来的东西可以作为依靠,生命就有着落。事实上,我们不要说无量劫来在六道中没有找到依靠,就是在人世间这么几十年,你找到了依靠吗?我们这颗流浪、不安的心,就象山顶上一块下滚的石头,被半山腰一棵树阻挡了一下,就象穷困时遇到了财富、孤独时找到知心人以为这就是依靠,事实上下滚的石头只是被阻挡一下,稍作停顿又往下滚,这种依靠有实质意义吗?
佛法告诉我们,寻找依靠是一种错误。
人生应该有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我们看到别人富贵容华,却不知道他内心的感受,就追求荣华富贵。这样的人生是;平面的人生。就象这张纸,在上面我们可以画很多东西。但是这张纸如果没有依靠的话是站不住的,它必然会倒下。只看到生活的表面状态,就一味追求,这是表面的人生。
第二种是有哲学思想和人生境界的人,或以事业为依靠,或以思维能力为依靠。他有生命理念,有道德情怀,就象这张凳子,是一个立体的人生,放在那里它自己可以站立。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倒,但如果用外力推也会倒。立体的人生,虽然在表层背后有很多内涵,但终究它还是世间的立体感。
佛法告诉我们是一种圆融的人生。圆融,象一个球,这个球没有支撑点,没有脚,也不象纸,但它可以作为纸的平面,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这个球的整体。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是它全部的支撑。圆融的生命就象一个球:早上起来推开窗户一个动作,就是你生命的全部;生活着,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你生命的展现;此刻,大家不用思维过去未来和现在,聆听的一刹那就是你全部生命的展现;我的演讲也一样。圆融的人生是不颠倒的人生。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就是生发于这么一个圆融的本体,无论什么地方,不用选择、没有条件,千处祈求千处应,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爱的本质,这种同体大悲的爱,是我们需要明白的。
三、明宗——爱的目的
明宗,也就是阐明宗旨,即是指观音菩萨之所以有这么一种大爱的目的何在?按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普门示现和;普度众生这是菩萨具有慈悲大爱的根本目的所在。
普渡众生,是指众生在任何状态下的痛苦和祈求,都可以得到解决。贪心重,念观音菩萨;嗔心重,念大悲咒;求财得财,求慧得慧,求子得子世间的一切,所需所求,在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照耀之下,都可以达成愿望。这就称之为普渡众生。
重要的是,观世音菩萨在你所求之时还有一种普门示现的伟大情怀。什么叫普门示现?三十二应身。实际上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也就是说九法界的众生,任何一类众生,任何一种状态,任何一种行业,只要观世音菩萨通过她的示现,就能够救度我们,指导我们修行断烦恼。
每一个修学者常常会感叹自己找不到善知识,是真的没有善知识吗?错了!善知识是谁啊?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善知识,是求学之人不具备;弟子相!不具备这个被教育的基本素质。善知识现前,也会擦肩而过。因此具备;弟子相,真正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才是最根本的。我看普门品,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观世音菩萨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天上人间,世出世外,以哪种身来度我们呢?什么身都度不了你啊!所以观世音菩萨我们就看不见了。
凡夫所看到的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懂得内在的庄严。我们每天做早晚课,念到:观音菩萨妙难酬南无普陀山净琉璃世界,这句话时细细体会,一下子就能感觉到,普陀山一片清净庄严!外在的环境,内在的身心,完全透彻,犹如净琉璃。一句话的当下就能体会观音菩萨建立琉璃世界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众生都能感受琉璃世界的清净和庄严,并让众生就此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楞严经》中说:;或慈或威,或秽或净,救护众生,得大自在。这是观音菩萨;大爱的目地!
这种目地就是希望众生能在她的慈光加被下得身心大自在。当我们的身心不再受五欲六尘的干扰,这个时候你自在了。但还不算大自在,你不但不受干扰,而且还能善加利用五欲六尘的世界,这个才是大自在!禅宗讲的;根尘脱落,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根尘勾结,是非风起。当你的眼根与外面的色尘不再有联系,耳根与声尘不再有关系,这个时候你可以感受到:生命真的很自在!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的大爱所在!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能够得到完美绝对的自在解脱而存在。这是大乘佛法中最感人的究竟处!
这次观世音文化节的主题是:自在人生,慈悲情怀。自在人生,不是说今天有得吃喝玩乐,随心所欲就自在,而在于你的根尘是否脱落?世间的五蕴是否还干扰你?
人生自在之后会有一种感受:生命,本质是痛苦的,没有痛苦的不是人。有了痛苦,我们才发现痛苦要解决,同时也感受别人的痛苦,然后你就发起一个大愿。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就在于:大乘佛法在凡夫位发心的时候,就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心。这是引发慈悲情怀的前提。如果是小乘人,他根尘脱落后,轮回的十八界他不要了,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全扔得光光的,认为这个世界跟我没关系了,要轮回你们自己轮去但是菩萨不一样,他发起一个愿: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他们还在受苦!我必须回来告诉他们生命的解脱之道,真正的慈悲情怀由此而体现!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大爱,实际上从凡夫位的时候就开始了,并不是成了菩萨之后。
有些人在学佛过程中会这么想:我现在先发愿度自己,等了生死成佛后再来度众生。我告诉大家,你要是不发心度众生,成佛无望!最多成一个阿罗汉。所以我希望在座的诸位现在就要发愿:度尽无量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这个愿你发了之后,等到有一天我们证了涅盘之后(这是证小乘的涅盘),见思惑一断,马上就可回头!
在这个世界上支持我们生存的是什么东西?凡夫众生,他的支持是欲望。特别是欲界众生。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欲望,他的生活再也没有支持力,同时也没有了动力,就可能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或者是处于禅定不出来的,不出来不要支持,一出来就需要支持。当我们对世间的一切色法、心法都不再追求的时候,你的身心全部放下,就不再有欲望。菩萨没有了欲望,靠什么来支持生活?就靠大悲愿来支持!一切菩萨都是以此愿作为根本。所以大乘佛法要我们发四弘誓愿。那就是明确我们生命的目标——观世音菩萨大爱的目标!
四、论用——爱的结果
论用,也就是讨论观音菩萨大爱的作用或结果如何?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内容,因为现代人都是实用主义者,没有结果的事情我们不干。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观音大士对众生的爱,来感受沐浴观音菩萨无限的慈悲和喜悦。
1、从佛经上看观音菩萨的大爱:
第一,《普门品》中的;救苦救难和;普门示现。
第二,《楞严经》中的;金刚三昧和;耳根圆通。
第三,《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第四,《般若心经》中的;度一切苦厄和;能除一切苦。
第五,《赞佛偈》中的身口意三业之大慈大悲:;三十二应周尘刹、;瓶中甘露常遍洒、;千处祈求千处应这表明了菩萨全部生命的身口意三业只爱众生。
2、从本人现实生活中所感应的观音菩萨之大爱:
第一,我妈妈感应得菩萨救苦之恩。
第二,我哥哥感应得菩萨的慈悲救度。
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所有的人都在不停的追求:学生追求分数,公司追求利润;年青人追对象 以为追求结果是天经地义。
可是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生命不断追求的结果有多少让你满愿?又有多少被抛到脑后?而生命最终的结果你又是否认真思考过?
人生不是由结果来决定,是由过程来决定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过程:修行成佛的过程,学习成长的过程。从每一个过程看,结果是自然而然的。因为结果也会成为一种过程。
我们做事总要图报一个好结果,可是世间之爱的结果又是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还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仰或是;炬成灰泪始干?我们不停地梳理,梳理出一个思路,再来看看人生的结果在哪里?
观音菩萨所展现的大爱又是什么结果?从佛经上看,菩萨之爱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展现:
普门品中救苦救难和普门示现。普门品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特别是后面的偈颂,世间所有一切痛苦,假使有人,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可以解脱观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是最有缘的一位菩萨圣者,历史记载许多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灵感故事中,都显示出一种众生怖畏急难之中菩萨必往救度的情怀。
1996年,温州有两位退休居士,经济宽裕,在一次晨练中被人绑架。嘴巴胶封、眼晴蒙蔽,扔在一辆邮车驾驶仓后排,从温州苍南出发开了一天一夜,邮车过关口一般都没检查,直到山东淄临。路途上,那位男士的背被匪徒用螺丝刀砍了十四刀,女士却很虔诚,相信观世音菩萨,心里一直念着观音名号,急难惊恐之中,那种虔诚非常感人。车到淄临,她听驾驶员嘀咕:这地方怎么转不出去?居士心想:莫非观音菩萨感应?果然不久,一辆警车截拦了绑车。奇怪?警察怎会知道绑架?原来是那天早上,警察接到一女子报案电话:某地方一辆邮车,牌号xxx,发生绑架事件歹徒落网后,警察查寻报案电话:是淄临当地一个漂亮的女士在一个加油站打的,打完后还放了两块硬币,找她也不要。(当地电话用不了两块钱)居士心里明白,报案人是观世音菩萨。回温后,两居士很感动,把整个遇难获救的过程作了录音流通。
再来谈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共同感恩观世音菩萨的大爱。
小时候家里穷,八六年父亲在外做生意亏欠人家四万多元,(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万吧)父母要外出打工还这笔钱。家里留下十三岁的我和哥哥、姐姐、弟弟兄妹四人。父母临走时说:你们要养活自己,父母能赚钱还债就回来,否则就不回来。之后,他们在一个山区替人放牛,当年农历八月二十五,妈妈一病不起,外公学医,教妈妈小时候识别几样草药,她让爸爸上山采几种草药试着吃这样一直到九月十五日病还未见好。当晚。妈做了个梦:一个蓝衣服,梳蘑菇头的中年妇女拿了三根草给她,草梗有小筷子那么大,谢过那位妇女后,她让爸熬给她喝。第二天早上迷迷糊糊醒来时爸已放牛去,中午回来,妈问那药煮了没有?爸说:你什么时候给我药?此刻妈妈才恍惚想起,昨天上厕时,在路边见过那种草,知昨晚是梦。于是她去路边把梦中所见之草拔回来,但只有两棵,梦里有三棵,后来在屋檐底下又找到了一棵,正好三棵。熬完后喝了就睡。二十几天没睡好,十七日早上九点多钟,妈听到楼下很热闹有人在说话:中药熬两次,怎么一次就倒掉?探头看却没人。奇怪,这么热闹怎么没人?中午爸回来才知道药只熬了一次,续熬一次再喝。次日早上,妈一觉醒来心里明亮了许多,身体也舒服了。于是她明白,是生病期间一直念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因为穷没钱看病,如果不是观音菩萨救她,她与儿子已无缘见面。明天是观音菩萨圣诞,她要爸备些香烛去对面小庙烧香,爸一听嚎啕大哭,以为她回光返照要备后事。妈说:不要担心我病已好,可是爸不相信。当晚喝了点稀粥,第二天早上,妈真的拄着一根拐杖站了起来,一个人跑去拜观音菩萨,回来之后吃了一碗干饭,二十多天没吃一口饭,都是靠草药在支持着生命。妈妈就相信,这一定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持。那时我还没有出家,但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从此就非常恳切。
另一件事,是在九三年,我在栖霞山佛学院读书,有一天我二哥突然跑过来对我说:小时候家里穷,哪一棵白菜长得好,就会天天去看,一层一层剥下来吃,觉得很快乐。现在当了小老板,想要的几乎都有,但我一点也不开心。我听了还赞叹他觉悟了,以为他决定要修行了。没想到他走后给我写了一封信:说自己要到一个没人烟的森林里去了结此生。嘱我一定要爱护妈妈,不要让她伤心。看了信我眼泪哗哗地流,那时戒修法师跟我同住,看我哭成这样,以为是哪个女孩子给我写信。(众笑)痛苦之中我马上想到求观世音菩萨。诸位!遇到烦恼痛苦的时候,第一念头就是要求观世音菩萨!我赶紧穿袍搭衣去念佛堂,边拜边哭,求观世音菩萨:一定救我哥哥!我边拜边想:哥在深山里,观音菩萨怎么救他?让他一下子醒悟?。我有两种设想:一种是有个放牛的人,他的牛一直往山上跑,观世音菩萨加持他,让他追牛,一直跑到哥哥那里另一种是观世音菩萨加持一个采药的人,遇上哥哥我中午没吃饭,整整拜了一天的佛,第二天又打了一堂延生普佛。一个星期后,哥来电话了,我拼命问:哥,你在哪里?他把电话挂掉了。但我从此安心,因为我相信观世音菩萨已救他。
后来我去住山,哥知道了我的地址,跑到山上对我说,那次跑到深山把身份证、钱包都扔到石缝中去,剩下的衣服就垫着坐,一直念阿弥陀佛。这样坐了两天三夜都没动。我觉得真要了生死还真要有这种本事,你看他从来没盘过腿,居然能盘着腿坐两天三夜不动。第三天,真是一个采草药人来到他身边,吓了他一大跳,一下子昏迷过去,两个多小时后醒过来,采药人扶他下山,(是外省人)在半山腰搭了个茅蓬,让哥在那里住了半个月才离开了。九四年夏天,哥又去看那个茅蓬,倒塌了。问周围的人都说不知道采药人去了哪里?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巧合,但我冥冥之中感觉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持。
第二点是楞严经中讲的,菩萨之爱的结果是耳根圆通。在二十五圆通里,文殊菩萨特别把它拣择出来,认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我们通过音声而做佛事,观世音菩萨可以返闻自性。返闻自性有个最简单的契入点,大家可以试一下:注意你的耳朵,能听到我的声音,会感觉我在听声音,感觉到是我在听。你会说;我在听,你在讲,声音是声尘,耳根在接触声尘的时候,你会产生这样的分别:这是人的声音,这是钟的声音,这是鸟的声音那我们现在这个耳根,让它收敛起来,不要向外放射。怎么收敛呢?反过来,不要听声音,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能听声音的这个上面。你看看,声音忘记掉了,不要注意外在的声音,在内心,声音很清楚,跟你好象没关系,入流,入于六入之流;耳根上,忘所,忘掉所听的声音,但这个忘掉不是不听,还是清清楚楚,但是没有声音相。这样,我赞叹诸位:阿弥陀佛,或者骂你们,同样跟你们没关系,你只知道这是这样的,那是那样的。你听到咳嗽,跟你没关系,忘记掉咳嗽的样子,只记得能听的这个身上,这个是用功下手处。所以以音声做佛事,不是象我们今天听音乐一样,听得很痛快,心就跟着音乐跑。不是,是要忘所,所就是尘啊!能够忘所的话,根尘就可以截然脱落。用根而没有识,用根不是不知道,就象现在,诸位可以花两秒钟体会一下,不要听外面的声音了,把注意力摄住不听了,这声(彭!击桌一掌)虽然不听,却很清楚,这样五欲六尘,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甚至世间各种声音都没关系,特别是梵音海潮音,妙音观世音,胜彼世间音为什么海潮音能胜彼世间音?海潮音不就是世间音吗?你听海潮音时忘掉海潮音,跟我们听其它声音不一样,心不随海潮音转,海潮音却了然于根。在这里你才能够发现,耳根听一切声音都是清净音,所以说;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是在楞严经中,菩萨教我们的下手处。如果能更进一步了断根尘,看到本心,同时你才现无求无得无相的本体上面,却知道一切相,普门示现救度一切的众生,这个功能是谁啊?这是我们佛性的妙用,在观音菩萨的法门中,称为闻性。六根互用,遍一切处而无有障碍,所以楞严经中这种结果是我们每一个修行人要努力追求或达到的。
第三种是《大悲心陀罗尼经》,这里面讲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度实在太感人了!那个偈颂: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畜生,即得大智慧;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服。菩萨所到之处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不痛苦也不叫娑婆,所以观世音菩萨要在这里起无尽的悲心。
我们经常会说这事太累不干,那个事麻烦要避开。观音菩萨不是这样,她证得同体大悲后回到娑婆世界,出现在那里那里就清净庄严。我们出家人也应该是这样,真正受人天恭敬供养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出家人把根尘世界了断。然后你走过大街,大街就清净庄严,我们站在那里,坐在那里,说不说话都是清净庄严!观世音菩萨体现的大爱就是这样一种结果。
第四是《心经》里面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这是观世音菩萨大爱的结果,她证得同体大悲后的宗旨,便是回到娑婆世界,度一切众生,度一切苦厄。
第五是《赞佛偈》中身口意的大慈大悲。我们每天早课念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化阎浮,就是菩萨身业清净才能如此;喉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喉中甘露代表菩萨口业清净;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这是意业的清净。所以早课念到这段,我感觉普陀山的佛子真有福报!身口意三业贯穿下来,南无普陀山琉琉世界,如此清净庄严中,还有是非人我和世俗的价值观念吗?没有啦!完全融入菩萨的大悲爱心之中!象现在,大家都是观音菩萨的同体,都跟菩萨一样的清净庄严,这表明观音菩萨全部的身口意三业只是为了众生!
五、判教——爱的价值
当我们把观音菩萨的大爱召示出来之后,我们发现菩萨所示现的这些爱,是我们生命中最原始、最深沉、最重要、最高贵的大爱——大慈大悲。如果我们通过以上对菩萨大爱的深入感悟和挖掘,并且如法修行,体会到这种大爱的真正蕴涵和作用,最终都能从烦恼痛苦的轮回中解脱出来,迈上清净庄严的琉璃世界。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带着观音菩萨的大爱,走向生活,走向希望,走向人间!谢谢!
...查看更多
1992年,我在南京栖霞山佛学院上学,期间遇到南京的几位居士,给我介绍心中心法。当时我听到心中心法以后,产生一定信心。
所以在佛学院毕业以后,我就去求这个法。灌顶后,我就到温州去住山,专修心中心法。
我一开始出家的时候,以苦行作为修行。我觉得那个阶段叫做行为上的修行。为什么呢?我当时认为:出家要威仪,坐要端直,两个手从来就放在膝盖上,穿着破衣服,认为衣服不破就不是修行人,吃的住的都要很苦。
在南京上学的时候,听到日常法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他说:有些修行人专门喜欢穿破衣服,专门喜欢挑苦的去做,好的事情他不做,省力的事情他反而不做,甚至讨厌,他这是以嗔恨心、分别心去做啊。他还说:穿破衣服,吃不好吃的菜,其实是在贪吃不好吃的菜、贪着穿破衣服。哎呀,我听了他的这个开示以后,才意识到这两三年自己都是在贪心中度过。于是我就转入到心念上的修行。修行是要在心里面改变自己,而不是在外在的服装上面。南京佛学院上学期间,我慢慢就通过打坐、拜佛、念佛,在这个过程有所改变。
到第三个阶段,即接受了元音老人的心中心法灌顶以后,我去住山修心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我给元音老人写信,上师也给我回信。就是有些问题他帮我解答。打坐当中,遇到一些自己想要向上师请教的问题,没有及时写信,我会在打坐之余去拜佛,求佛菩萨加持,求老人给我加持。后来在修行过程中或者打坐当中,自己就解决了。这样一来,我就对元音上师非常有信心,确实很有信心。有一次在打坐当中,我觉得在心境上有很大的改变,当然在修行当中出现一些心境的变化是很正常的,这种变化别人可能不知道,但改变以后自己知道自己从什么地方改变过。
总结这个修行的过程,我第一个阶段是行为上的修行;第二个阶段是心念上的修行;第三个阶段是生活上的修行。因为我发现修行的本身就是生活,生活的本身就是修行。而且整个身心变得非常清净、非常庄严。只有修心中心以后,我才有这种感觉,这种体会。当时我在打坐中有了这种体会,下来后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哎,我终于没有白出家。”后来想想,能说这句话挺不容易。因为当时我出家才四年,能够遇到元音老人给我灌顶传心中心法,我觉得,我的生命、我修行过程中的突进,是元音老人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所以我知道,在我学佛的道路上,元音老人是我真正的大善知识。
佛经里面说善知识跟佛是无二无别的,我就是以这种信心去对待元音老人的教导。后来因为住山,我觉得自己学习佛法好像个人已经有些受用,而且对佛法生起绝对的信心。我觉得这法太好了,这么好的法应该每个人都有份,每个人都应该学。当时有些居士在一起住,我就想跟他们说,可是当我给别人介绍的时候,说了之后很多人听不懂。我心里就想:为什么会听不懂呢?肯定是我叙述的不够到位,叙述的方便不够。当时就想:我应该再去学习。因为自己的知识太缺乏,讲法的语言太贫乏,也就是说,很难去表述一种意境——特别是心情上、心理上的——或者去引导每一个众生。因此,我就想到中国佛学院去继续深造。后来我到南京,就是吴居士,接我去南京去见元音老人。见到后,我就这个问题请教老人,说我要不要去上学。老人家说你去吧。我说那我能不能考得上?他说能考得上,没问题的。后来我就真的下山去考了。那次我住山修心中心不到一年时间,只有几百座,可能五、六百座,没有一千座。
到了中国佛学院以后,因为白天功课很忙,晚上要坚持两个小时打坐,我就觉得精力和不过来。我又请教元音老人,我说怎么办?老人当时亲自给我写了一封回信:你要么就好好学习,要么就好好修行。现在如果一边修行、一边学习,各占五十,那就是说,两样都不及格,只有五十分。所以你学习的时候,全神贯注就在学习,等你毕业以后,再找机会好好的修行。这样你两样都可以占百分之百。
当时我们中国佛教界提倡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这个口号目前在国内大家都是喊得很响,大家都很遵从,可以说就是要修行和学习联系在一起。但是老人指导的这个修行,他是指专门用时间去打坐。这样修行时间,跟学习时间要错开一下。在学习当中,用你对佛的信心,还有早晚课的参加,平时一些简单的打坐静心,以这些作为养道心的一个过程,所以道心一定要养住。假如你道心养不住,你学着学着,最后修行都不修了,那就麻烦了。所以这个道心养好了,在这个基础上等你有了一个条件、环境的时候再去专门修行。
我在中国佛学院读完四年本科以后,我又写信去问元音老人,我说我快毕业了,以后怎么办?当时有这么几种去处:一个是到国外深造,到斯里兰卡进修硕士学位;另外一个,在中国佛学院攻读研究生;还有,就是回到小庙;再有呢,到丛林里面去,帮助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还有一个想法是去四川五明佛学院。后来老人给我回信说:你如果能读研究生,就继续读研究生好了。所以我后来就又直接读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以后,因为以前一千座没有坐满,心里总觉得有个事情在那里,所以我又到普陀山佛学院去闭方便关,闭三年方便关,就再把一千座心中心法坐满了。
我到普陀山闭关的这个时候,元音老人圆寂了。在他圆寂之前,就是1999年,我还在北京上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北京有一位吕香光老居士,在北京都是德高望重的,是原来北京市佛教协会的会长,也是北京居士林的林长。他曾经给我讲过,说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遇到心中心法。当时有很多人喜欢修心中心法,也有人鼓动他修这个法。他心里想:不知道是不是正法?十几岁自己还年纪轻轻,没有这个分辨能力,最好还是修一些传统的比较可靠。所以就没有修心中心法,第一个机会他错过了。第二次,二祖王骧陆居士在天津印心精舍弘扬心中心法,又有人叫他去,说要学心中心法。他当时又想:我十几岁就遇到初祖都没学,现在还学什么?所以第二次他也没有学。第三次,又遇到三祖了,他跟心中心法缘份很好啊。遇到三祖的时候他92岁了,已经经从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退下来,北京居士林林长他也不当了。他出版过好几本书,是一位经常讲经说法的大德。他十几岁就开始学佛,开始钻研,一直到九十多岁,德行是非常高的。
这么一位大德,到了92岁的时候,看到元音老人的《佛法修证心要》,他后悔了。他说:我怎么这么笨,为什么小时候不知道修这个法,这个法这么好!所以他当时就说:“这第三代祖师我一定不能再耽误,再耽误我这辈子就没有机会了!”那时候元音老人己经95岁,吕老92岁,两个都是老人家。
吕老说:“这个法我绝对要修,一定要灌顶!哪怕修不成一千座,我也要灌顶!要结这个法缘!”他就找人联系元音老人,联系后,老人说“我现在也不能到你那边去了,北京那么远怎么办呢?”我当时正好在中国佛学院读书,老人就说让我替他给吕老灌顶。灌顶那天,是99年北京天气最热的一天,记者一般的报道是42℃。当时有人到北京西直门的桥上,那里有60多度。中午灌顶的时候,十几个人在一起。吕老是92岁高龄的人了,那么热的天气,跪在那里两个小时没有动,全身都是水啊。我就非常感动!因为他是一代大德,不是一般的人啊!
灌顶后他就修法。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比元音老人晚一点,他就去世了。去世之前我见过他,在北京的友谊医院。吕老当时话已经讲得很少了。在临终前,他就跟我说话,他说红教大圆满修行到最高的境界,禅宗修行到最高的境界,净土宗修行到最高的境界,心中心法修到最后的境界,是一个不是两个。因为他病得已经快不行了,这个手举起来就发抖。我有一首诗里面专门纪念吕老,其中有一句就是“频频举手无一字”。这样举着说:“是一个,完全是一个。”问我:“是不是?”我当时就说:“确实是这样。”在我去看他之前,他已专门请人到上海徐恒志老师那边,请徐恒志老师印证他,问他这个观念对不对?徐恒志老师就录了一盘磁带叫人带给他,说:“这个是对的,你这个说法是对的。”他第二天早上就很安祥地舍报了。他在南方可能影响不是很大,在北方确实影响很大。
我讲这么多,意思是说在佛教界也好,真正对教理有深入研究的人,对心中心的历史和它的内涵,只要他领悟了、明白了,那肯定对心中心有绝对的信心!我们从这个角度上看,心中心法的本身是怎么来的?现在诸位可以翻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九本《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这部经就是讲述心中心法的修行次第和六个手印一个咒。还有,为什么要坐两个小时?这是我们祖师定下来的。这部经里面就告诉我们你每次要念多少遍咒,对我们修行可以有一个什么样的促进,然后可以得到这么一个修行的效果。唐朝菩提流志翻译的,在《大正藏》,所有的人都可以去检索的。这部经典、这个法本是从唐朝的时候开始流传下来的,一直到今天。其实在历史上,有很多人都修这个法。《房山石经》是很有名的,我做过《房山石经》的目录,《房山石经》当中,刻经的经本里面就有心中心咒,一模一样的。日本也有这个法,也一直流传下来。日本后来天台宗跟密宗合为一体,叫做台密,日本天台宗的早晚课课诵本里面也有心中心咒,就是古大德从经本上(传下来的)。所以对这个法是一点怀疑都没有的。我们看现代《大藏经》唐朝原本,知见完全是佛的知见,是佛法、是正法啊。我们再看流传过程,《房山石经》也好,日本天台宗的早晚课诵本也好,都是正法。
这个法的弘扬,实际上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他是正法,符合佛法,佛教叫“契理”;另外一方面,相应要有这样的众生,这叫做“契机”。众生缘成熟了,法跟你相应了,这叫做“契理契机”,契机弘扬佛法。因为大愚阿阇黎在太虚法师座下出家成为比丘,成为比丘后,他就专修净土法门念佛。因为他有这么大的一个悲愿,念佛得到普贤菩萨灌顶以后,再来检索《大藏经》,看到这部法非常适合我们末法众生修,所以修法可以说是大愚阿阇黎初创,他在我们心中心是初祖。虽然是初创,但实际上他的法本、他的整个灌顶的传承,是从普贤菩萨传承过来的。现在有些人,社会上的一些外道,包括佛门里面的有些其他宗派的一些学人,他对灌顶的道理不完全清楚。对密宗的传承(方式)也不清楚。所以有人提出:大愚初祖是民国年间的,他是初祖,那他的传承哪里来的?好像说没有传承,不是正法,这个是人云亦云。
真正的传承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叫法本的传承。法本的传承是从佛一代一代有具体的在人间弘法的人传下来,师父传徒弟,徒弟再传徒弟,几千年传下来一直到我们今天,这算法本的传承。现在我们汉地有很多法本的传承。
另外一种是加持的传承。就是你修行禅定,在禅定当中,甚至升到天上去,弥勒菩萨、十方诸佛给你灌顶。这是禅定的定中传承,是佛菩萨加持的传承。
还有一种是特意传承。就是如果你内心功德很大、成就很高,跟众生有这个缘,那么十方诸佛,他跟你直接在另外一个地方,比如说在另外一个世界——不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莲花生大士也一样,他从莲花里出来,那他的传承在哪里呢?就是直接跟普贤王如来、跟大日如来接上了,所以这是法界等流传承。法界等流传承是最了不起的。所以我们从传承上看,心中心法的传承,也是很纯正的,是从普贤菩萨灌顶而来。大愚祖师去对照《大藏经》,完全有这个法。他如法修下来之后,印证了结果确实是可以令我们学人明心见性。而且在当时影响就非常之大,可见这个法与众生的机缘成熟了。假如与众生机缘不成熟,那就没有人相信他,也没有人去修,修也不得受用,那就没有我们今天心中心法的传承。
所以这个法,法本、传法的人、传法的事,完全符合佛法的事实和教理。
从大愚阿阇黎传到二祖,再传到三祖元音老人,到今天,社会大众对心中心是越来越认可。当时大愚祖师在弘法的时候,因为一开始弘法,总是有很多障碍,他为了摄服众生,有时候会显一些神通。当然到后来,因为这个法只重智慧不重神通。我多次听到三祖元音老人给我们开示:千万不要着神通,着神通那都是外道,入魔有份!只要断烦恼、证菩提,发正菩提心,以这个般若慧、菩提心、大悲心,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所以二祖王骧陆居士曾经对心中心有一个定位,说:“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以净土为归”这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太重了。因为我在修心中心之前是专门修净土的,我当时就问元音老人:“修心中心法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假如能往生我就修这个法,不能往生我就不修这个法了。”老人告诉我说“可以”,他说专门修第四印就可以往生到净土。
那为什么这个法到今天还有人怀疑?有人认为这个法就不对,好像是有根据。根据在哪里呢?有一本书,叫《太虚大师年谱》,这本书中就提到了,说是引用太虚大师的话。实际上是把这些话断章取义了。
我们看一下太虚大师自己写的著作,《太虚大师全集》里面的文丛第19篇,在《太虚大师全集》的第1120页到1121页,他对心中心有一个非常诚恳的界定。原话是这样的:
“大愚信纯、愿宏、心猛、根胜、明事理、勤戒定,乃吾所素知。初本专修念佛三昧,俟普贤行愿。今所传心中心法,据云十五年冬,感普贤传授,仍以藏中圣教为凭。核之,颇得密净禅之要,传习有缘,自是无咎。”你看,他对大愚祖师和心中心法做这么一个界定,说大愚信仰很纯正,愿力很宏深,修行很精进猛利,根器很利,“明事理、勤戒定”,就是事上也通,理上也明白,而且持戒精严、勤修禅定,这是他一直都知道的,这是太虚大师对自己徒弟的评价。他说大愚法师所传的心中心法,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仍以藏中圣教为凭”,他用佛陀的圣教作为凭据核之。“核之”是指太虚大师已经把《大藏经》的原文拿出来,跟大愚法师的心中心法本相对照,核对过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是“颇得密净禅之要”,已经被他核准了,具足密宗、禅宗、净土宗的要点。
从这种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太虚大师非常了解心中心。我们也知道,后来的二祖跟三祖,一直告诉我们,心中心法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这三者是融于一体的,这很符合教理。
我们想想为什么有些人在学术上会认为太虚大师说这个法不好?太虚大师在世的当时,就有人传说心中心跟大愚祖师怎么样怎么样,又“搞迷信”啦、又搞什么“神通”啦、又“显异惑众”啦,这样以讹传讹,障人眼目。把心中心法说成这样子,那么太虚大师看了就不忍心,所以太虚大师在《海潮音》上面登一个声明。《海潮音》第十卷第九期,“声明”最后说:“故特声明,以杜诬罔”。在这里边太虚大师把自己教诫徒属的一些话做个澄清。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太虚大师对心中心的肯定。我们知道,现在我们整个佛教界对太虚大师都很尊崇,有人认为他就像东土的释迦一样,说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有佛法的弘扬,太虚大师当时的这种教制改革及佛法修行上的一些改革,甚至“人间佛教”的提倡,对中国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果还有怀疑的,最好自己找《太虚大师全集》看一看。你甚至不用看别的,就拿心中心的法本过来看,是不是佛说的?是不是符合佛法的“三法印”和“一实相印”?如果符合法印,我们如法修,那肯定能得到非常好的受用。
这一次陈老师发起纪念元音老人,那我也谈谈。在我的心中,元音老人永远是我的法身父母!这一点也不假,修心中心的同仁都会有这种感受。在修行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善知识。诸位,我们这一生,如果能够遇到心中心法,千万不要错过!好好的修行,如法的去做。我想,这样子佛法也会兴旺,众生也能够得解脱。这也是我们整个佛教、全体佛弟子的心愿,阿弥陀佛!
刚才说到,心中心是非常好的一个法。但我们现在教界,存在这么一种状况:就是说修心中心得到受用的人,他心里可能会这么想,好像心中心就可以代表整个佛法了。既然他能够代表整个佛法,那我别的法就不要了,就专门依着心中心,把它单独地拎出来弘扬。这个心固然很好,但我们在思想上、在观念上,一定还要有进一步的全盘考虑。考虑什么呢?心中心法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里面一个很重要、很好的修行方法,他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很符合大家的根机。但在某一种状况下,或者有些人,他不一定能够完全契机。所以有老年人要修心中心的,元音老人就经常教他:你修净土好啦。就不要灌顶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既然心中心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法,作为一个修法的人,你有缘能够得受用的,你就修这个法;没有缘不得受用的,修另外的,净土、禅宗都是正法。
所以要把心中心法放在佛法的大海之中,千万不要把他独立开来。特别是心中心弟子不要说:你这个修净土不受用,你那个是禅宗不受用,我这个心中心法是合三(宗)、第一、最好的。不要存在这种观念!因为你把一滴水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它马上就干掉。如果把这一滴水放在大海里,它永远不会干!心中心法虽然好,但是如果离开了佛教,离开了寺庙,离开了僧团,这个法就变成孤立的法。所以一个很好的法要靠大家共同护持。
(本文根据2005年采访音像资料整理)
【达照法师简介】:
法师1972年生于浙江,89年出家,嫡属天台宗第四十六世。92年礼宝华山茗山大和尚受具足戒。先后就读于福州鼓山佛学班、南京栖霞山佛学院、中国佛学院,主修佛教文献学,2001年获佛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前往普陀山闭关三年专修心中心法。此后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讲经弘法。著作有《金刚经赞研究》、《饬终》及论文《金刚经相关的忏法初探》等三十余篇,诗词五百多首。1999年开始代三祖元音老人传法。现任普陀山佛学院讲师及研究生导师、浙江温州妙果寺住持、文成县佛教协会会长、七甲寺住持、文成安福禅寺修建委员会主任等职。
《楞严大义》见道之八
第五节 两种根本
我们上午跟大家一起讨论了七处征心,七处征心是因为阿难执着自己这颗妄想的心为自己,所以佛就问他,你这颗心到底在哪里?问到最后呢,他发现在一切处所执着的这颗妄想心都不对。这个时候,佛就阐明,为什么我们凡夫会执着自己这颗心?执着了自己这颗妄想心以后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就告诉我们这个宇宙万物、人生世界有两种根本:第一种根本是无始生死根本;第二种根本是菩提涅槃。这是我们真正的一切万法之本。
1、生死根本
“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阿难以及我们大众都同样把这颗,东想西想的这样一个妄想的心,作为我们的自性,认为这就是我的心。平常生活当中,大家都会觉得我心很难过,我心很开心,所谓难过,所谓开心的,都是攀缘心,你不攀缘了,就超越苦乐,超越世间的轮回。
所有凡夫众生都会把这个攀缘的心,作为自己。
攀缘心,它表现的状态为三种。第一种状态,就是第六意识攀缘以后所产生的结果。比如说我现在要想一个东西了,我现在想到这个佛像,我这个心就缘到这个佛像上面,感觉是我想到佛像了,那脑子里面就出现了佛像的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你想它,它才出现的,你攀了这个缘了,这个相才出现,你如果不想它,你脑子里永远不会出现任何的景象。我们攀缘它以后产生的结果,这就是意识心,第六意识。所有的妄想都是我们的根缘尘产生的这个识,这一层呢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平常打妄想的这个相,打到的那个相,就是意识。
第二种是我能够想它的这个心。这个就是真正的攀缘心。比如说,我们想佛像的时候,有一个“想”要想了,但是还没有想出来,你想要想的时候,总觉得是“我”在想要想,这个心还没有出来,但是我们有一个会想它的这个功能,会有想它的这个本事,这个就是“能所”的“能”,而不是简单的指功能,而是指能想它,所想的是所,我能看的是我,所看的是你们。
那么,第六意识它生起的攀缘心,就是意根缘着法尘,跟法尘接触了,意根就有能缘的本事。意根,早上讲过就是第七识,就是我们的我执。这个第七识,它缘什么呢?它是缘第八识的相分为自我,没学过唯识的人听起来就比较糊涂了,实际上,第八识的相分是什么?就是我们脑子里面(我们就权且讲大脑),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这个田中啊,蕴含了很多的习气种子,这些习气种子都是有相的,有形相的,只要你有形相在习气种子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那么我们就会抓住这些相、这些种子,认为这个是我,那个种子是我。所以,缘第八识的这个相分为自我,具体是指什么呢?我们脑子里面就是有一个概念,第六意识——法尘概念,第六意识产生分别了,比如说今天,我是我,你是你,比如说,我见到某某法师了,那么,见到某某法师了这个情景,就蕴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了。
你所对的山河大地,任何一切万物,你只要遇到这个缘,你就把这个缘,照相机一样的拍进来,存在自己的大脑当中。现在,我告诉你想象一下你的家,家马上就冒出来,就知道那是我想的家,那是我的家。为什么呢?因为一直以来,就是把这个家的图像不停地重复地存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我们现在让你想家的时候,马上就会从脑子里冒出一个家的形相,所冒出来的,当然是一个法尘,是你存进去的东西,那么,能让自己冒出来的,就是我们的第七识,就是我们的意根。
意根是攀缘自己过去已经存进去的那些图像,把这些图像显现出来,如果你不去想,它显现不出来的。你不去想家,不去想车,不去想任何事,任何事都显现不出来;那你只要想到那个事情,那事情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平常想到痛苦的事情了,那件痛苦的事情就显现出来,然后我们不能活在当下,直接地面对自己所想到的这个图像。我们缘到过去的时候,我们会进入自己过去的那个感觉、那个状态,那个状态实际上是错误的。就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其实是没有痛苦的,现前的当下你没有任何痛苦。人的一生,真正痛苦的时间也不多的,大部分的时间是没有痛苦的,但是我们由于对过去妄想的执着啊,你把过去痛苦的那件事情,反复地在脑子里面出现,出现的时候,让自己的心反复地去模仿那种痛苦的感觉,你会模仿的,昨天被人打了很痛苦,今天想起来还觉得很痛苦。其实那个想起来,本身是不痛苦的,但是你反复地在那里模仿,把自己进入昨天的那个状态,那个状态完全是虚幻的。
我们现实的人生当中,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虚幻当中。阿赖耶识种子生起现前了,这个种子会让你成为一种模仿它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又加深你的下一次的这个种子。所以,一个恶的人他不停地行恶,不停地行恶,这是恶习成性;行善的人呢,他不停地做好事,他就善习成性。一个善良的人,当善良成为习性之后,你很难让他去干坏事,他放不开的,他会被那个善法捆住;那一个恶人,让他转过来做善事,也是很难的。恶习成性,善习成性,成为习性了,它就有强大的动力,不停地推你。所以我们的整个人生都是业感缘起,你的习惯成为业习,业成为习惯,习惯也成为不停地推动你的这种行为的动力,然后我们就不停地在这里轮回。
这个能够攀缘外面法尘的,我们能够使自己脑子里面想出这些图像的,这个就是攀缘的心。它平时不想的时候不是不在,而是没有去攀缘,但是能攀缘的这个心,其实是我执。当我们认识到这里,表面上看呢,它本身并没有痛苦,因为我们所想到的是痛苦的情景,才会痛苦,你如果没有想到痛苦的情景,绝对不会痛苦。所以意根缘法尘的时候,法尘如果是快乐的,你一定能够感觉到快乐;法尘是痛苦的,你就感觉到痛苦。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我们就感受一下,现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坐在这个七宝莲花当中,或者就在清净庄严的佛陀的脚下,你就生不起痛苦,因为你的意根所缘的法尘,是个快乐的尘。那么另外一个呢,我们现在如果感受到天堂的快乐,你感受到我现在是处在天堂,我们来到天堂了,那你就感受到天堂的快乐。天堂是什么快乐呢?就是没有贪嗔痴的这种表现,他所贪的是禅定,除禅定以外,对于一切欲望,特别是色界天以上,对欲望都没有的。那么这种感觉生起来,是我们意根缘的这种安定的禅定的法尘产生的快乐。
而这个四禅八定,世间定,它完全都是由我们的意根缘这种没有欲望的,没有痛苦的,善法的法尘。四禅八定,它是缘善法的法尘,比如说它需要观想,坐在那里观想,身心一片空寂,让自己再空一下,再空灵一下,不停地加深这种空灵的感觉,不停地加深自己这种轻飘飘的感觉。我们有时候觉得,哎呀,您这人简直高兴得轻飘飘了,我们就去缘这个轻飘飘的感觉,你就坐在那里,整个身心一片空寂,而且很轻松,像云一样会飘的,这种感觉生起来了,实际上你的地水火风的四大,就进行良性循环的调节,我们能感觉到禅悦,感觉到禅定的愉悦,禅定的快乐。
所以在世间的这颗心,你所缘的法尘是喜的,是忧的,是苦的,是乐的,完全由我们这颗攀缘的心决定。所以一个痛苦的人,他会不停重复这种痛苦的感觉,哪怕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人,带业往生,他在莲花里面,因为下品下生的人到那边,这个莲花苞还没有开,在莲花苞里面,他还会想到自己过去在娑婆世界,某某人欠了我钱不还给我,还打我,在那痛苦,他还会掉眼泪,在极乐世界他还会掉眼泪,实际上,他就是重复过去那种痛苦的感觉。我们学佛,学戒的人,你知道要求忏悔,忏悔得安乐。你做了错的事情,第一次做错了,马上想到是错误的,改过来,从此以后,脑子里不要再想到你所做的那件错误的事情,如果你再想到了,那再增加一次这种业习,重新再重复地错一次,你不停地想,你不停地错误,然后,想到最后,自己不能自拔。别人对你不好,有仇恨,仇恨的心在心里也不停地重复,但你这个重复越来越深的时候,你就成为一个处在仇恨的痛苦当中的人。
我们讲后悔跟忏悔是两个概念。忏悔是认识了错误,以后从此,在心中要消除这件事情,在记忆当中,不要让它出现,不要让它再成为一种力量不停地出现。忏悔以后,要把善法在心中生起来,你知道不该这样做,那你知道该怎么做,该念佛,或者该持咒,该用功,该修行,该安心,那马上就安心在正法上面,把错误的事情完全从心中消失。那么如果你做错了事情,你后悔了,不停地后悔,成为一种忧虑,成为一种不能正常健康生活的这样一个状态,这叫悔箭入心。后悔像一把箭一样插在你的心上,然后你一想到什么事情,就觉得自己不行。
比如说有些人,他会觉得,哎呀,我业障重呀,我不行哪,经常听到这句话:“你有没有开悟啊?”“师父呀,我业障重呀,不行哪,我坐了好多年了,也不行的。”你不行了,为什么不行了?你是觉得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不如法的事情障碍住自己了,那么,如果你永远都觉得自己不行,你就真的永远都不行,不可能有行的时候,因为这把箭没有拔掉。所以,每个人在学佛忏悔之后,都要把悔箭拔掉。就是要认识到我一定能够行,我能够成佛的,不能不成佛,而不成佛的是个妄想的心,是个烦恼的心,颠倒的心,我不能再跟颠倒、烦恼、妄想为伴,不能跟它们捆在一起。这样一来,在心中的所有一切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感觉,全部给它消失。负面的情绪消失了,这个生死根才能看到。
这个生死的根,就是攀缘的心。所以,我们这个攀缘的心有多厉害!你如果不停地后悔,你的攀缘的心,就是攀缘自己那个不好的事情,不停地重复不好的事情。那想到佛菩萨,念经或者是观想,或者是持咒,都是跟佛菩萨相应的。修禅定,跟天人相应,就是四禅八定。念经,礼佛,都是直接跟佛相应,念佛也是跟佛相应。这样子,我们用这个攀缘的心去重复跟佛菩萨的品德相对应的这些情景,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佛菩萨的感受。你想到天人感受的时候,你就跟天人相应;你如果想到一个正义感的人,是非善恶很分明的,那你心中是非善恶一定很分明,一定是把是非善恶看得太重;如果你心中不停地跟贪嗔痴相应,感到心中的不满,对环境不满,对现实不满,对自己也不满,那你永远都跟饿鬼道相应。饿鬼是肚子饥饿,饿就是没吃饱,没有满,所以你如果心里不满足,你就跟饿鬼相应。你对自己家里人说,他不信佛,我看了他就烦,那你就是饿鬼。你看到哪个不信佛的人,不修行的人,诽谤三宝的人,如果生气了,嗔恨,你又无能为力,你又不能使他改过来,你一生气,你就跟地狱相应。你的心,攀缘的心,就不停攀缘地狱的情景,有一天你就要下地狱去了。
因,是善因,就得善果。如果你一天到晚都稀里糊涂的,也没有嗔恨,也没有贪欲,也没有太重的分别,也不知道自己安于正念(念佛持咒,观察自己的心,这都叫正念),你不知道观自己的心,稀里糊涂的(这样的人可能比较多)。我们从小到大,在学习佛法之前,基本上都是贪、嗔、痴,这三种心在那里作怪,学习佛法之后,也未必就能舍弃这个愚痴的心,基本上你学习了念佛的法门,却不念佛;知道了持咒,却不持咒;知道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却不能安住于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在这个时候,你没有贪嗔,没有贪心,没有嗔心,这就是跟愚痴相应。平常的无记心,就是属于愚痴这个范围。这跟愚痴相应的,是堕落到畜生道。我们就会自然地感觉,这个睡得舒服,就感觉舒服一下,不舒服,哎,这个挺不舒服的,也不去想太多的,舒服和不舒服,能感觉得到,但是不去想那么多,心里也没有正念,这是畜生道的,是愚痴。
我们大家要小心哦!特别是出家修行的人,把世间的很多东西,贪欲啊,什么都给它放下了,生气也不生了,结果呢,还挺愚痴地在那里做,那就很麻烦。“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不了道,就是你平时习惯于那种无所事事的样子。有些出家人也是,无所事事的样子,也不做事,也没有痛苦,人家饭都煮好了,什么都准备好了,也没有快乐,就这么一天一天,疯疯癫癫,就这么过了,混了,混到最后呢,他只能来生披毛带角,做畜生了,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看到能攀缘的心,我们看你攀缘到哪里去,攀缘佛菩萨,我们是上升的;攀缘三恶道,那是堕落的;你不去攀缘了,能够保持人身和天道。这个能攀缘的,就是意根,就是第七识,就是思量。
《成唯识论》里面说:“集起名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思量,参禅的人知不知道?参禅的人,妄想没有打出来之前,不让自己打妄想,而且是想打妄想,然后不让打出来,能不能看到?你们大家想一个妄想,想要打妄想了,但是这个妄想不让它打出来,这个时候,你就能看到自己的意根。意根就是有那种能攀缘的这个功能,能缘的心,能攀缘的功能是有的,能攀缘的作用它也是有的,但所攀缘的境界,还没有攀缘上,一旦攀缘上了,就成为意识。你脑子里面想一个东西,别让它想出来,这就是意根,一旦想出来了,就是意识了。没有想出来之前,我们注意到这个样子,所以,禅宗为什么在这里生疑团?没有想出来的样子,是没有样子的,没有样子的,却能感受到我想要想这个事了,隐隐约约感觉到我想要想,但是没想。所以,在这里,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很清楚,但是念头没有起来,因为意识——这个概念还没有出来,事实上呢,这就是我们想要想的,能所相对的这个能,所以根尘脱落,用功,也是先把尘舍弃开来,先看到这个根。这后面讲修道的时候,我们会强调这一点。
那么第三个攀缘心,就是指阿赖耶识习气种子当中的这个影像,这个影像是什么呢?就叫“集起名心”,集中的集,生起来的起。我现在用我的意根,我想到摄像机了,我跟摄像机必须要聚集到一起;我想到自己的家了,那必须跟家聚集在一起。这个脑子里面有很多的记忆,很多的图像,这些图像都是集中在一起的,那么集中在一起以后呢,我们随时可以拎出一个,你刚才想一个,等下又想一个,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就发现了,这个妄想怎么这么多啊!怎么不多啊!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照相机一样,摄像机一样,每天都在摄景,摄像每天都在摄持外界的情景,把那些情景都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八识田当中。
你在打坐的时候,这个八识田中的影像,一张一张给你翻出来,新帐旧帐一起算,它就是要老的、新的,不管的。那么,一个记忆力好的人,它对自己的记忆是有安排的。打坐的人,心静下来以后,它想什么是有规律的,就像我们的仓库一样,你给它摆得整整齐齐的,货架都组好了,什么东西给它归类,那你下次一进去,哪怕没有开灯,东西都能拿出来,他考试就能考一百分。如果你平常生活没有规律,东想西想,被子也不叠,然后房间里面乱七八糟的,你的脑子里面也一定是乱七八糟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刚刚记下来的东西,等一下一问你,找不到了,你那个房间太乱了,仓库太乱了,所以,你的记忆力就很差。房间要是处理得很干净,记忆力就非常好。
我们看一个坐禅的人,他身心静下来后,过去很多忘记掉的东西,他又能重新的回忆起来。岁数大的人为什么记忆会衰退?就是因为几十年当中,乱想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乱想的东西少,你的这个仓库(阿赖耶识)当中,所蕴含的这些种子,都比较有规律的,那你的大脑老化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你看我们上师,九十五六岁,那个时候,他讲话,他的那种记忆力跟年轻人是一样的,有过之无不及。为什么人家九十多岁了,记忆力比年轻人还好?原因是他平常的生活习惯,他的记忆当中,阿赖耶识摄持外面的东西是有规律的。我们坐禅,通过修行以后,你对外界的摄持也慢慢地变得有规律。
比如说大家开始修无常观,你一天到晚想到世间是无常,你看到任何情景,你只摄取其中无常的这一部分。那么,你对于现实的人生,看到无常这个道理以后——快乐的,你要看到这是无常的,不要得意太早;痛苦的,知道这是无常的,不要伤心过度。你用无常这么一个货架,把所有世间的法,都给归类在无常的相上面了。当你修慈悲观的时候,你就想,众生都能成佛,你看到每个人都有佛性,都那么活灵活现的,他们的自性就在他们的行为当中展现出来,习气不同展现不同的样子,你就把慈悲心,同体大悲这个货架建立起来了。所以你在修的时候,看到谁都很慈悲,你的脑子里所摄取的这个世界的东西,都是非常有规矩的,你不会乱来的。
平常我们没有经过训练的这颗心,你摄取这个世界,分析这个世界,是乱来的,是乱堆的,没有规则的。你认识人,认识不到根本上,人的行为有千差万别,你的妄想也变的千差万别,所以就很乱。那么一个修出离心的人,他基本上所观察的,把一切现象观察为两类:一类是无常;一类是无我。无常是现象,无我是本质。看到一切都是无我,他心自然安住于无我,所以,这样的心就很静,然后对外物,他抓住了根本,心里不用乱。哪一天你要讲法,所有的众生有痛苦,有烦恼,你首先就给他们分类,你就告诉他,这个就是无常的。这是事实,不用讲得那么好像没有底气。你看到了自己无我的感觉以后,你就告诉他,世间就是无我的,不可能有一个我,认为有一个我,是一个错觉,怎么无我的,你把你的感受告诉他,使众生能够从无我当中得到解脱。所以,一切法都回归于自性,那么回归自性的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仓库里面,它所蕴含着我执的染污的这部分,这个也叫攀缘心。实际上,这个功用还是真心的功用。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的真心,但是真心蕴含了一切法的这种功能,我们的真心,是常住不灭的。
阿赖耶识之所以叫做阿赖耶识,是因为它有仓库的作用,把一切习气种子都集中在一起,有一个聚集的意思。蕴含的“蕴,”就是五蕴,五蕴的“蕴”,就是聚焦的意思,把一切善法、恶法都聚集在一起。因为它有聚集的这个功能,所以叫做生灭法,叫阿赖耶识。这是从生灭凡夫的角度去说的,如果不从生灭上去说,从它本质上说,应该叫做如来藏,叫做真如心。真如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真如,真如当中蕴含这一切善法、恶法。当我们生起善法恶法的这个种子和作用的时候,我们就轮回为凡夫的这个状态,这就叫做阿赖耶识。所以 “集起名心”,称为第八识,我们叫明心见性,叫“集起名心”。
那么集起名心,是什么状态呢?当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所有妄想的这些想法,都是蕴含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大家闭上眼睛,你看一看,能不能看到,你的那个想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从哪个地方冒出来的?它到底是存在哪里?我们电脑还有个软件,是不是?但是你这个东西到底在哪里?存在什么地方?闭上眼睛不想的时候,好像黑乎乎的一片,什么都没有,你要想了,它马上就出现了。你看不到它从哪里出来,是不是?你不想了,你也不知道它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它到哪里去,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但是你想的时候,它就来了,你不想的时候,它就不来。就是我们平常能看到的,闭上眼睛能看到的,就是黑乎乎的一片。这个黑乎乎的一片,就是我们阿赖耶识的大门,就是阿赖耶识。所谓黑乎乎一片,这种感觉是没有时间、空间,没有这个物质的世界。你闭上眼睛可以想到没有物质的世界,你看不到物质的世界,闭上眼睛,整个天地万物任何相没有出现,这是阿赖耶识的表面现象。
那阿赖耶识的表面现象,跟第七识的这种功能是链接在一起的,所以,第七识,一般把它比喻为守门的——守仓库大门的守门员。所有的种子都经过第七识,然后进入阿赖耶识。如果没有经过第七识的,它不会进入阿赖耶识。任何的想象,只有我经过了,我认定了,我认可了,才会进入我的大脑;你不认可,没有从你这里经过,进入不了你的大脑。这是一个非常要紧的地方。所以呢,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看不到阿赖耶识,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只能在六七两识当中用功夫。那么在六七两识当中,参禅的人跟这个念佛的人,在第六意识把妄想停下来;第七识,看到自己了了分明,却不停留在这个状态,一直要钻,就是在闭上眼睛,什么都没有的这个地方,去钻,钻,钻,把阿赖耶识的大门打开,就看到我们的真心。所以,真心是“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展现出来的,这就是真心的境界。
我们看到自己的心,看到心里面所蕴含的这些种子集起来的时候,这有一种感觉,就是我所想到的,那个是我的家,那个是我讨厌的,那个是我喜欢的,那个是我曾经认识的,那个事情我是刚刚认识的,你脑子里这么想的,都蕴含了我在里面。所以,攀缘心,也可以说是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执习气,我执的这个习气也在这里。习气成为暴流一样,像瀑布一样非常汹涌澎湃的暴流,习气之流冲过来了,我们无能无力,只能一天到晚感受到我的存在,感受到我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我执的能缘之心,能攀缘的这颗心和攀缘之后产生的这个习气,然后攀缘之后产生的这个境界。攀缘的境界,就是意识;能攀缘的心,就是我们的七识;攀缘之后产生的习气,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我们所有的凡夫,所有的生命,都停留在三种状态,这就叫做生死根本。
...查看更多-
达照法师:《金刚经》相关的忏法初探
达照法师:《金刚经》相关的忏法初探 《金刚经》相关的忏法初探 达照法师内容提要:在中国佛教史...
-
达照法师:佛教真理观
达照法师:佛教真理观2007年5月25日讲于上海师范大学讲到“真理”,这个题目其实是很抽象的,所...
-
达照法师:佛法的知见
达照法师:佛法的知见佛法的知见引言人的一生中,知见很重要。不管生活过得好不好,不管生活在...
-
达照法师:净土法门的修学要领
达照法师:净土法门的修学要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净土法门的修行要领。一、念佛不得力的原因...
-
达照法师:净宗修行路上的八种歧途
达照法师:净宗修行路上的八种歧途佛法是让我们在修行道路上解除烦恼、痛苦,了脱生死轮回,最...
-
达照法师: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
达照法师: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讲演/释达照 整理/董飞[编者按:2010年10月16日下午1时至5时半,达照...
-
达照法师:孤独
达照法师:孤独一、序 幕太阳渐渐地从山的背后落下去,松风在耳边如泣如诉,海面上又卷起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