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宗风--俗谛解
发布时间:2020-04-23 15:59:09作者:经藏网整理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二谛的,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今天我们来介绍的就是净土宗宗风俗谛。
第一条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这一条是六条的总纲,共三句,说明佛、人、己三重关系,标明信、慈、谦三项德目。
三句当中,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为本源,如龙头、马首、旗帜,牵动、指挥全体。信仰的生活,佛、人、我三重关系包含无余。由对佛的关系确定,人我关系自然摆正,有恒定、如实的标准故,如观北斗而定诸方;不言而化,无为而治。俗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以佛为准,社会人心变得简单纯洁,有定向,有标准,经言:“ 佛所游履,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若不信佛,则有无穷人我,各自为准,互不相服,混乱失据;社会不稳定,人心不幸福,上焉者借道德维系、法律约束,下焉者靠武力降人、独裁统治。他教则言“神”,古人每言“天”。
信、慈、谦三德,以信为本。由对弥陀恭敬信顺,故能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即是由信,流出慈与谦。信中所出慈谦,是真慈、真谦。否则,凡夫自私自利,骄慢自我,如何肯,又如何能做到真实慈谦。受到弥陀大爱,故能爱他人。如口袋里有钱,才能掏钱给他人。知道自己也是要靠弥陀救度的罪人,自然有一分谦和的心。如同病相怜。与佛的关系,为一切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故首句说“对弥陀恭敬信顺”。恭敬,身业,兼口意;信顺,意业,兼身口:恭敬而信,信而顺。以信为体,敬为相,顺为用。
恭敬——至诚心;信,深信不疑——深心;顺,顺彼佛愿,愿生彼国——回向发愿心。
“对弥陀恭敬信顺”,即“南无阿弥陀佛”。“对弥陀恭敬信顺”,本是真谛;置于首句,示净土法门从果向因,依真立俗,真俗圆融,为人处世之法全依念佛往生为本。有这一句,以下各句才成为俗谛,不然只是普通世善。
第二句“对他人恩慈体贴”,说明对人的关系之行为准则。恩,恩惠,加恩;慈,慈悲,慈爱;体贴,站在对方立场,同体贴心地为对方设想。以慈为体。慈心为怀,自然有恩惠体贴的行为。他人,除自己外一切人,远近、亲疏、长幼,乃至横逆如怨敌,皆一概施以恩慈体贴。不求法律的公平正义,远超一般的道德范畴。若仅依凡夫为本位,根本做不到;但由于“对弥陀恭敬信顺”,弥陀的大爱流入心中,众生本有的佛性生命觉醒,便涌动着热爱他人的愿望。虽然凡夫的贪嗔痴性,总是抑制佛性的真生命,以致我们的心性如同双方交战一般,反反复复;但佛性的生命是随顺真理的不竭生命,故而不可抑制。如同树根得水复苏,迟早枝条泛绿,即使表面看上去如同枯死之树,在不可见的地下却是活树。念佛人,心灵得到阿弥陀佛救度法水的滋养,是净土的活人,成为“圣众庄严”,称为“芬陀利花”,现生入不退转,平生往生业成。“对他人恩慈体贴”,既是念佛的深化扩大,也是检视信仰的一面镜子。对弥陀的爱心沁润有多久,感悟有多深,对他人的恩慈体贴也会相应表现出有几分。越是感受到弥陀的爱,越想爱他人。心中生不起爱人的心,是因为没有感受到弥陀的爱。“对他人恩慈体贴”,虽说是俗谛,其实是真谛念佛在世俗间的自然体现,即是念佛生活化;世间一切人我关系,都依弥陀爱心为原则,即是生活念佛化。化而又化,生活即是念佛,念佛即是生活,如同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不离水,前后左右都是家。孔子说仁,基督教说博爱,与慈相仿,而来源不同。
第三句“对自己谦卑柔和”,说明自处的心态。谦,下,不骄;卑,低,不慢;柔,不刚;和,不暴。以谦为体。内具谦德的人,自然显现卑下柔和的相貌。不论人前人后,明暗表里,心心念念,常保谦卑柔和的心态。因为还是凡夫,我执坚固,我慢高举,要做到谦卑柔和实在不容易。所以这一句也必须依持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才有可能;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弥陀的光中,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罪业、污秽;弥陀的光照越亮,越能见到自己的罪深,越不敢以自恃的心高慢他人,反而能以柔和的心怜悯对方。一时不在谦卑柔和的状态,便一时凡夫的心起,忘记了弥陀的慈悲,逃逸出弥陀的光照。凡夫的心,如同佛魔相争的战场,谁胜谁败,操在我心:心向佛倾,则佛胜;心向魔倾,则魔胜。虽然自命为佛子,多数时候,心还是向魔而倾。
谦,六爻皆吉,所向亨通;卑,如水处低,乃成其大;柔弱胜刚强;和气生万物。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信佛为本,内慈外谦。先不说如何爱人,至少不要凌驾他人;纵然不能恩惠他人,也不要侵略他人。
上面就是关于净土宗宗风俗谛解的讲解了。我们平时多多的修行佛法肯定是很好的,其实我们也是可以在家中供佛的,当然供佛并不是很简单的,我们可以弄清楚该如何供佛之后再去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