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嘎玛仁波切:用完美的内心与这个不完美的世间和谐共存

发布时间:2024-09-13 04:06:37作者:学典国学网
嘎玛仁波切:用完美的内心与这个不完美的世间和谐共存

世间的纷扰本来就存在,但是能让纷扰触发了我们的喜怒哀乐,那是一种自愿,而非强迫。

如何接纳与看待世间的一切,都没有外力的阻扰,完全在于我们的内心。无论我们的眼里能看到什么,耳朵里能听见什么,鼻子能闻到什么,口舌中又能品尝到什么,身体又能感触到什么,这一切的一切本来就该是它们该有的样子。

事物的本身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标签与符号,能下定义并判断个所以然的都是我们内心的造作,这就是概念性思维,也是二元分别心的意思。

我们看不见事物的本来面目,也不能直观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因为,无论我们的六根如何作用,当与所对应的六尘接触时,就会带动起我们的六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有的第一反应不是如实的接纳事物的原貌,而是加以判断和定义,所以才有六根不净一说。

佛法里说,六根是六识的工具,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

有贪,也必有瞋,贪与瞋,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瞋、痴”的三毒交加。

人为善作恶,都是六根的作用。

如果说有能下定义与判断的内心,在操控我们对于这个世间的一切感知,那么世间的一切显现都不会是完美的。

因为我们能知与所知的内心,是完全的分别与完全的狭隘。就像天空实际的广阔如果被相机聚焦之后,也只能看见天空中的一隅而已。在定义与概念的量化中,我们的内心是没法做到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洒脱的。

世间的完美与不完美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何眼界去看待世间的一切显现。

当万事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如果我们能体会镜中镜像的意义,那么就不会有很多概念性的束缚。

一面镜子,或是平静的水面,当事物在镜中成像或是倒影于水面时,能显像的镜子或是水面不会去定义什么是什么,或是什么不是什么。它们只是如实的呈现而已。

然而我们的内心同样有如镜子或水面,但是区别在于,当事物成像于我们内心时,我们一定会去辨别什么是什么,或是什么不是什么。那么也就不会有看待事物的平等性与同一性根植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所以,世间的纷纷扰扰都会成为我们聚焦的重点,但凡内心中有聚焦,怎么可能自在呢?因此我们的很多喜怒哀乐,都是被我们只看到事物被聚焦后的狭隘面完全困扰住了。

智者的内心就如一面如实成像的镜子,他们只是如实看待并接纳事物的一切原貌,而没有第二念起的定义与分别,所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完美和圆满的,就如佛菩萨看众生都是未来佛一般。

然而我们凡夫的眼中,看不见事物的全貌,也无法接纳事物如一的事实,因为我们的内心总是受限于定义与概念的区分之中,因而,凡夫的眼中,总能看见很多的不完美。今生的修行,且不说最后能否成就,但是通过不断的佛法熏洗,如果能练就我们内心趋于完美,因而如一的看待事物,那么用完美的内心与不完美的世间和谐共处,这本身也是一种趋近于彻悟的成就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