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六)~E 三明经

发布时间:2023-11-01 04:08:45作者:经藏网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六)~E 三明经

平常人都认为五欲是很洁净的,因而非常令人爱乐。然而用贤圣之法去衡量,却将它们视为钩锁。可是那些三明的婆罗门,却都被五欲所污染,都爱著坚固,看不见其有过失,不知出要。他们被五欲所系缚,都像奉事日月水火,而唱说:“扶接我去往生于梵天”。譬如阿夷罗河,其水平静,岸上的乌鸦、鸟类都得以饮用。然而有人欲渡过此河,而不用其手足身力,也不依于船筏,能得渡过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些自称三明的婆罗门,也是如此。他们并不修行沙门应修的清净梵行,而去修习那些不清净之行,并想根据这些不清净之行而得生梵天,事实上是根本就无法做到的。这好比山洪暴发,很多人被淹没水中而无有得救。此时,没有船筏,没有桥梁。此时,若有行人想渡过山洪到达彼岸,那么只能想方设法去找一条能渡水的工具,哪怕是用草木编织的简易小筏,加上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抵达彼岸的。但是,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而自己又不想动手去创造时机,那么想平安抵达对岸,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同理,比丘修行也是这样的。如果有比丘舍弃那些不清净的行为,而修习沙门的清净梵行,那么必将生天有望。

接下来,佛陀将梵天与三明婆罗门继续进行了一番对比:

梵天:没有恚心,没有瞋心,没有恨心,没有家属产业,能得自在;

婆罗门:有恚心,有瞋心,有恨心,有家属产业,不能得自在。

结论:梵天与三明婆罗门并不同道,修三明婆罗门的道法并不能上生梵天。

佛陀还进一步问婆悉咤:那些自称为三明的婆罗门,对于别人所问的疑难问题,绝大部分都回答不上来,是事实吗?回答是:诚如佛陀所言。

看样子,两个年轻的婆罗门被佛陀一连串的问题问得不但张口结舌,而且十分地难为情。他们原本是想请佛陀为自己说几句话的,可结果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料想,他们所修的道法都被说得一无是处。因此婆悉咤与颇罗堕赶紧对佛陀说:“世尊,还是暂时把这些问题搁置一边吧。我们听说沙门瞿昙,乃明识梵道,能为他人讲说,又和梵天相见往来言语。唯愿沙门瞿昙您能以慈愍之故,讲说梵天之道,开示演布给我们知道吧。”

佛陀告诉婆悉咤说:“那好啊,婆悉咤,我现在来问你,你就坦率随意地回答我就是了。你说说那个心念国,离我们这里究竟是很远呢,还是很近呢?”

婆悉咤说:“心念国离我们这儿很近啊!”

佛陀说:“假如有人生长在那个国家,如果现在有人请教他去他的国家的路该怎么走,你认为这对那个人来说,算是个难题吗?”

婆悉咤回答说:“这对那个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他是那个国家的人,当然知道去那个国家该如何走了。”

佛陀说:“同样道理,假如现在有人来问我有关梵道的话题,对我来说并非什么难事,因为我经常为别人讲说梵道的。”

这时,婆悉咤和颇罗堕二人觉得佛陀在转移话题,于是就一齐对佛陀说:“世尊,我们还是先撇开这个话题不谈吧,我们知道你对梵道很熟悉,现在我们就是想听听梵天之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佛陀说:“好啊,那么你们就听仔细了。”

佛陀接下来就对二位婆罗门说道:“如果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间,佛陀的十号都具足,乃至四禅,而于现法当中,自我受用安乐。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境地乃由于精勤,专念于道而不忘,乐于独自在于闲静之处,而不放逸之故。他乃以慈心遍满于一方,其余之方也同样的广布无边际,都无二无量,无恨无害,游戏于此心,而自娱乐。悲、喜、舍之心,也同样的遍满于一方,再进而其余之方也同样的广布而无边际,都无二无量,没有结恨,没有恼害之意,而游戏于此心,以自娱乐(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自受用安乐)。”

接着,佛陀将梵天与比丘作了一番对比:

梵天:没有恚心,没有瞋心,没有恨心,没有家属产业,能得自在;

比丘:没有恚心,没有瞋心,没有恨心,没有家属产业,能得自在。

结论:梵天与比丘俱为同道,二者可以共同趣向解脱。

最后结论:行慈的比丘,在其身坏命终之时,有如发箭之顷,会往生于梵天之上。

纵观整部经典,其实所讲的问题并不是很复杂,它的主线是围绕着一个话题:怎么做才能上生梵天。那些三明婆罗门的观点是:只要按照他们的道法去修,就一定能够得生梵天。问题是,这些自称为三明的婆罗门内部对于如何上生梵天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因此也就各执一词,从而出现两个婆罗门相互争吵的话题。这场并不是很激烈而且规模并不是很大的争吵,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整个婆罗门内部观点的极端分化或者说很不统一。事实上这些婆罗门纵然有千万主张,而归结为一点,就是他们这些所谓的主张都是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在经中讲得很清楚,首先是它们的理论方向有问题,他们的见解与思维往往是颠倒的,爱乐于五欲,深陷之中而无力自拔,也不愿自拔。其次是这些婆罗门教派言与行严重地不统一,口上讲的一套,做起来却是另外一套,目的是为了博取更多更好的利养。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佛陀将梵天与婆罗门、梵天与比丘作了一番对比,对比的结果发现,那些婆罗门的行为主张与梵天简直是南辕北辙,毫不搭界;而从对比中,却发现比丘之道与梵天之道却是如出一辙,从而说明二者俱为一道,是同向解脱的正道。从而雄辩地肯定了比丘之道,而彻底否定了三明婆罗门之道。

在这里,我们需要一个问题,就是比丘之道与梵天之道的重合,并不代表佛陀主张比丘命终都上生天上。恰恰相反,佛陀在这里,是借梵天之道的殊胜,从而说明比丘之道的殊胜。修习比丘之道,上生梵天,可谓没有悬念,它也只是为比丘创造了一个更好的修行环境,但并不意味着比丘就乐生梵天而不思出离。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

(2008年10月14日草就于普陀山佛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