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相对缘起
发布时间:2024-01-10 04:08:18作者:经藏网相对缘起
在名言概念中,一切法虽心识而成立其有,进一步观察是于相对概念中成立其为有,所以事物的有无非是由心境相依而成立,是概念上的相对而成立的。
外境所谓与内识,彼此相依,但实际上所谓内识,我们实指内分别而起的心识行相。因此分别才是生起一切法的根源。所谓一切法,包括外境识境中的行相。如眼看到一棵树,耳听鸟鸣都是眼、耳与意识同时作用、分别作用,对境显现出来的树、鸟鸣。由于分别,所以一切法就落于相对,比量即有好坏、大小、美丑、善恶、香臭,等等。而这种分别比较则是相依相对原始成为比较,即一切法都由相对而成立,所以,世间一切法都分别相对而成微细到无穷尽,而广义的范围,也不过是将法界分成相对的轮回与涅槃界。
范围不广也不狭,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观修即是对内心世界作观察,因此不广不狭的范围是作观察的最适宜范围。观修中,最重要的无非是清净与杂染两个相对的境界,确切地说,是心识不受杂染与心识受杂染两种境界。相对而言,前者名为如来藏,后者名阿赖耶。
问:阿赖耶是阿赖耶识吗?
答:阿赖耶不是阿赖耶识,而是成立阿赖耶识的基础和载体,这是宁玛派一个很重要的教法。如果将阿赖耶与阿赖耶识混淆,有许多法门都无法修证。
问:阿赖耶与阿赖耶识有何不同?
答:阿赖耶是一个境界、一种状态、一个相,而阿赖耶识不是相,是一种功能,唯识学将此功能称为“受熏持种”,阿赖耶识既受熏习,又能持种子。
问:如来藏是什么?什么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
答:如来藏是一个境界。凡夫的心识受杂染,有业、惑、苦三种杂染,因此受障碍;而圣者的智境不受杂染,离诸障碍,这个智境便是如来藏。
空如来藏是由修证而转起的智境,是转识成智。
智如三身五智的智,是圣者的心理状态。不空如来藏是法,即原始本来状态,本来如此,自然而然,不由修证而成就,自性、法性、大平等性三自解脱,本自解脱,本来实相。
问:如来藏与阿赖耶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答:如来藏与阿赖耶相对。在相对缘起中,是相上的相对,即相对状态。由修证、心识便可以由受杂染转为不受杂染,这是现证如来藏的过程,又称熏习的过程。
唯识学认为熏习一定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受熏习而后起现行,而《大乘起信论》中讲没有种子,是故不能受熏,因此唯识学认为这是违反唯识,不承认一心二门,不承认由此而建立的如来藏。
龙树菩萨建立相对缘起,指出它跟相依缘起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凡相依的法,一定同时成立,而相对的二法则可不同时成立。二是凡相依的二法,一定不可离异,若离异则知不相依的关系,而相对的二法,则可以离异而成立。
阿赖耶是轮回涅槃的所依。阿赖耶是惑,业风是业,生起阿赖耶识且随生于七识,所以成立一切轮回法,即是苦,但它并实体,只是一个有如昏睡的境界,有如瓶中顽空的境界,境界中依然有业在作用。
修持离昏睡境,离顽空境而遣除业风,使其不起作用,这便是如来藏。离昏睡境靠法身光明。法身即本体明分,离顽空境即现分,离一切业即空分,此是证悟佛的境界。
如来藏是现证的境界,于修现观证时法尔呈现,所以不须研究。阿赖耶不同,它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要通达它的有机理。佛三转*轮时说法相、唯识、如来藏,是为了让我们了知生死的原因。
修观心般若最重要的是遣除阿赖耶的杂染熏习。许多修持者往往在阿赖耶识的识上下功夫,在善恶比量上下功夫,但不知观修的核心是从阿赖耶上遣除杂染,业风之根清净了,识不过是一种境界,识自然依清净根显现为清净智境。
问:如何清净阿赖耶?
答:不受杂染是关键。在《中论·观染染者品》中,龙树菩萨用三重破法,来证成染法与染者有实自性:一是相依缘起破业因有,二是相对缘起破相依有,三是相碍缘起破相对有。
在破立过程中,相对缘起既为能破相依有,也为相碍缘起所破,是故在龙树菩萨的破立中成为关键。
染法与染者实相依而成立,因为离染法即无染者之名(诸法无我),离染者无染法之名(诸行无常)。
由不能离异,所以成立相依有,即染与染者实非业因有(本来清净、自然智圆满无缺),仅为相依关系而成为有。
这种依存关系也不真实,因为染法与染者二者不同时,相依有不能成立。依染法与染者的相依无有真实皆是相对的,这样依相对有而破相依有,相对有其实不究竟。
修持者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上,心识一定是阿赖耶状态,即心识可受杂染。事实上,人生活在世间受贪嗔痴的影响,贪嗔痴呈现出来也无非是同一个行相,因此是一个与心识相依的境相。
问:修学中,贪嗔痴的杂染欲无有了结,与之相依的心识如何得清净呢?心识不断,进入中阴也不会断,如此心识恒常不断,此心识所缘一切境又分别杂染阿赖耶识,修持如何真实清净呢?
答:所以唯识学建立的自证分,中观是不承认的,因为自证分就是相依有,所以中观称为“依他自证分”(这个“依他”)是唯识的道名言。倘如不否定这相依有,上面提出的问题则不能得到解决。
由否定相依有为实自性,问题就可以解决。在相对缘起中,成立相对有,同时成立相依有无自性,即心识与对境的相依为无自性,所以无须为心境相依、恒受杂染而不知所措。无自性的心识缘无自性的杂染相,所以心识本来未受杂染,即是心本净,是一切众生具足的佛性,是如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