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二)~B 七法
发布时间:2023-11-02 04:05:25作者:经藏网
佛陀不愧是佛陀,他并没有接着禹舍的问题去回答,而是与正在后面给自己扇扇子的阿难拉起了家常——当时的天气可能有些炎热,印度的气候就是这样。但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师徒之间的一问一答,却蕴含着无限的真理,即字字针对禹舍的话,字字都在驳斥着禹舍的荒唐的不攻自破的谬论。他们之间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跋祇国一些政治礼仪以及宗教民风等情况:①人民数相集会,讲议正事。②君臣和顺,上下相敬。③奉法晓忌,不违礼度。④孝事父母,顺敬师长。⑤恭于宗庙,致敬鬼神。⑥闺门真正,洁净无秽。⑦宗事沙门,瞻视护养不懈。以上七事都是佛陀与阿难一问一答方式进行的。
佛陀提出疑问,阿难予以肯定性的回答。师徒间的对话,虽然没有涉及到禹舍的提问,但是每句话都与他的提问息息相关。最后,佛陀对以上七种进行了总结性的回答:“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这就实际上等于告诉了禹舍:这个跋祇国,对以上的七种事都是具足无缺,这样的国家只会日益强大,国运长久,你们去攻打它,岂不是自寻死路?摩竭陀国的大臣禹舍听后大吃一惊,于是见好就收,立马对佛陀说:“彼国人民,若行一法,犹不可图,况复具七?国事多故,今请辞还归。”就是说像这样的国家,如果能够行持以上七种当中的任何一种,想图谋讨伐它都是极其困难的。现在这个跋祇国竟然七者皆具,动个讨伐它的念头都是错误的。于是他很知趣,就对佛陀说:“我们国家的国事也很繁忙,那边还有很多事还等着我去处理呢,我就先向您告辞吧。”禹舍回去以后,就把佛陀所讲的话对阿阇世王说了,使得国王打消了攻伐跋祇国的念头。但是他们君臣对佛陀的话很重视,因为具备此种“七法”是国势强大的标志,因此阿阇世王就全权委托大臣禹舍,让他修建了牢固的防御工事(即筑巴陵弗城)以防备跋祇国的进攻。关于这个巴陵弗城,后面将会提及。佛在以上所讲的七事,在后面会有所涉及,也有的注疏称之为“七不退法”。当这个禹舍大臣走后,佛陀马上将罗阅祇的比丘们都召集起来,“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法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不退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比丘们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很乐意闻佛说法。然后佛就开始为大众演说“七不退法”。这个“七不退法”,与上面佛与阿难所相对答的内容从总体上讲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针对的对象有所不同,前者是针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团体,而后者则主要针对出家的比丘众。这里的“七不退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曰数相集会,讲论正义,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二曰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三曰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四曰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五曰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六曰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七曰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用现在的话讲,这“七不退法”的要点是:第一,要常常集会,讨论正经事情,不要空谈;第二,在上位的人和在下位的人都要和平相处,互相敬爱;第三,要奉公守法,不违犯纪律;第四,如果比丘知识渊博,又有能力护持大众,我们就要恭敬的奉事他;第五,要守护心念,时时心存恭敬;第六,要修习净行,克制欲念,举止端正;第七,要舍己为人,不贪求名利。如果能做到上述七点,就能长幼和睦相处,不被侵犯损害。
接下来,佛陀好像言犹未尽,又讲了如下五种“七法”——这就进入到本经所讲的第二个故事:
“七法”1:一者乐于少事,不好多为;二者乐于静默,不好多言;三者少于睡眠,无有昏昧;四者不为群党,言无益事;五者不以无德而自称誉;六者不与恶人而为伴党;七者乐于山林闲静独处。
上面的七法的核心思想是约束我们自己的言行,主要内容是:第一,不要去过多地沾染俗事;第二,要保持安静,少说废话,不要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第三,不要睡懒觉;第四,不要去谈论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第五,不要自己称赞自己;第六,不与恶人交往;第七,若无闲事,就到树林里走走,不要尽往人群多的地方钻。释尊声称,如果比丘们能把这七件事做好了,就可以令正法久住。
“七法”2:一者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己阙;三者知愧,羞为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舍;六者昔所学习,忆念不忘;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尽诸苦本。
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是:第一,要有信心,相信如来具足十种称号;第二,知道什么是惭,会为自己的缺点感到耻辱;第三,知道什么是愧,羞耻于做恶事;第四,乐于多闻,对于所受持的法,都能够深刻的理解并奉行,具足清净的梵行;第五,努力修习苦行,断除恶法,并不断的学习善法;第六,对于曾经学习过的佛法,都要熟记;第七,修学智慧,理解生灭法,朝着贤圣法的目标迈进,并断除诸般痛苦的根源。
“七法”3: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顺父母;七者敬不放逸。
这里面需要注意一下,佛在此七法(应该称之为“七敬”则更为妥贴)中,强调了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还提到了要尊敬戒律,以戒为师。此外还要尊敬并且要孝顺父母。在这里,佛陀明确地将敬顺父母作为“七法”之一,而且把它提到了关系到佛法兴衰的高度,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而那些出家不孝父母的种种对出家僧人的责难之说自然是不攻自破,成为无稽之谈。
“七法”4:一者观身不净;二者观食不净;三者不乐世间;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无常想;六者无常苦想;七者苦无我想。
关于第一条,就是要观察我们的身体是肮脏的、不洁净的,当然是破除我们过于注重保护色身这一偏执而言,有些人有自恋癖、清洁癖等种种毛病习气,佛陀在这里明确地表示反对。第二条,是为了破除我们贪图美食——尤其是那些身体重量严重超标的,要引起注意了!从第三条到第六条,都是对我们凡夫拥有的各种习气进行破除,总的意思是生死无常,生命在于须臾之间,要及时勤修,不可放逸。
“七法”5:一者修念觉意,闲静无欲,出要无为;二者修法觉意;三者修精进觉意;四者修喜觉意;五者修猗觉意;六者修定觉意;七者修护觉意。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什么叫“觉意”呢?觉意就是构成修行道法的内容。一般称觉意就是指觉支,支是修行的各种构成要素;七觉支就是以七种法能帮助菩提智慧的开展。从广义上讲,觉支就是指三十七道品。这里把三十七道品的七觉支单列出来,(1)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2)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3)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怠;(4)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 (5) 猗觉支,又叫轻安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6)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7)护觉支,也称舍觉支,指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