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由出勤率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11-07 04:05:26作者:经藏网
由出勤率引发的思考

这些日子,班级共修出勤率一直偏低。辅导员、班委,都在积极地探讨,怎样提高出勤率?师兄们真的是因为工作忙么?真的是因为春节过后的“散漫后遗症”么?

真的是因为共修地点太远么?有的师兄说:安住。任何事都要因缘和合,偶尔出现违缘也是正常。

可是,细细思量,这几位出勤率低的师兄,其实都是对佛法十分认可,曾经的共修分享也是深入人心的,都有思维清晰、善于总结,表达能力强、应变能力强等优点。但是进班几个月后,为何他们的出勤越来越低?是不是对修学模式、氛围、参与者等有什么意见,却不便说出来呢?

我想:首先,每位学员加入书院修学的因缘和目的都不尽相同。那修学几个月之后,是否达到了当初的修学目的?

导师在《学佛与做人》里说过,“学佛的人里面,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平时忙于学习和工作,生活单调乏味,周末到佛堂来聚一聚,找朋友聊聊天,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个项目。如果是带着这样的目的来学佛的话,那么学佛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另一种是把学佛当做生命最重要的部分。比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比起自己在世上所拥有的一切,学佛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而,学佛是用整个生命在实践,他们甚至可以为此放弃一切。”

因此,没有把学佛当做重要的事情来对待的人,就会很难坚持修学。想要提升菩提心,只有坚持修学,参与义工行,才是最便捷、最有效率的方法。所以观念、发心都很重要。

其次,有些师兄工作忙,生活节奏快,每天时间安排紧凑,做事考虑时间成本。那么,共修能不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呢?

共修时,师兄们为了求法,带着希望从四面八方而来。希望能够解决困惑,能系统学习佛法。但是有些分享不仅超时太多、没有重点,还有大量念法义、重复发言、占用大量时间探讨某个与法义无关问题的情况。甚至觉得分享没有营养、没有新意、没有可取之处,充足的探讨时间有时也变成了总结演讲。这对于那些时间宝贵的师兄来说,他们为了共修,推掉公司会议和应酬,把需要陪伴的亲人和孩子放在一边,有的来回路程要4个小时以上,自然觉得这样的付出没有意义了。

虽然,万事要求完美,没有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就产生排斥情绪的做法,是我执的一种表现。而且在大家分享的同时,无论分享什么,都是发心利益大家,我们都要随喜他人功德与付出。但是,一味的慈悲没有时间观念、重复讨论与法义无关问题的做法,是否就是如法的呢?我想,还是严格按照模式共修最为妥当,避免左倾和右倾。如果提前完成共修的所有项目,也可以提前结束共修,不必一定要靠到时间满满的那一刻才算完整。共修前,把要讨论的事项提前用文字的形式,发到班级群,由班委选择一到两个本次讨论的话题,其他话题可以在闲暇时小范围讨论解决,不要占用共修时间。

再者,降低心气高、要求高的人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

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有一套征服世界的方法,运用自如,乐在其中。有的人喜欢挑战、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喜欢追求更高的领域,没有一定的高度,很难征服他们骄傲的心。有的人拒绝平凡,要求与众不同,不喜欢与散漫无为的人为伍。不喜欢某人的分享,看不惯某人的做法,就不参加共修了。其实,共修除了利益他人,更多的是利益自己,还能减少不良心行。另外,经常参加义工行,也能克服这些不良心理。

可能有些工作太过简单,不能更直接地利益他人,体现不出自身价值,甚至有点大材小用。比如,茶点义工、签到义工、引领义工。但事实上,书院的所有成员都是义工。包括导师,也是一个义工,一个引领大家共同修学,走在菩提道上的义工。简单的工作更能体现一个修行者的内在发心。任何一个岗位都是在为他人服务,没有高低之分,没有重要不重要之分。不能因为不引人注意、不能让他人直接受益,就对某个义工岗位有分别心。那样依然没有放下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没有放下给自己的设定,依然希望被关注、被认可,再次增长了自己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

而学佛所做的,就是放下我执,追求生命的觉醒和解脱,进而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走向解脱。义工服务的过程,就是一种利他的修行,一种慈悲的修行。我们不仅要慈悲众生,更要慈悲同修,随喜他人功德,宽容对待他人的同时,也是检验自己修行的过程。

再有,班级成员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不同阶层,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接触中难免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有没有积极、及时、善巧地帮助师兄之间化解误会和缓和矛盾?尽管,我们聚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修善根,但我们毕竟还是凡夫,是否会在放下防备的同时,有受到伤害的风险?

所以,很多时候,不能给佛教徒和学员贴上“圣人”的标签,在善巧待人处事的同时,还要保护自己的身心不要受到伤害。

导师说: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和合的,我们能在茫茫人海相遇,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这个因缘能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多少作用?是一闪而过,还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固然和他们自身的根机有关,但也和我们在其中的引导和摄受有关。我们要知道,在无尽轮回中,接触佛法的善缘非常难得,可谓“百千万劫难遭遇”。如果他们已经来到沙龙或读书会,只是因为我们创造的条件不理想,引导得不善巧,没能让他们对佛法的兴趣得以持续,进而培养信心,走上觉醒之道,那我们多少是有责任的。

所以,我们不但要帮助没有坚持共修的师兄参加共修,更要冷静面对坚持共修的师兄存在的问题。有时候,甚至是参加共修师兄的做法不当,影响了其他师兄的出勤率。我们每天喊着传灯,却没有看清自己的做法正在减少他人接触佛法的机会。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能只强调佛法对每个人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应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用缘起法指导自己的思想,用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放下标榜自己功劳的设定,完全用利他的心态去做事,不追求结果,才会事半功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