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11-08 04:06:19作者:经藏网

缘无所谓善恶,不粘著的智慧

《财富品质》杂志: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缘字,那么何为善缘?为什么在有些缘分中,彼此充满了痛苦?

济群法师答: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人与人的关系同样如此。

所谓善缘,通常来说,是指那些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正面帮助的关系,可能发生在父母与儿女之间,也可能存在于师生、夫妻、朋友、同事之间,双方能够互相关爱,和谐共处。而从佛教角度来看,真正的善缘还不仅于此,更是指那些令生命品质得以提升的缘,比如听闻佛法的缘,依止善知识的缘。

既然有善缘,自然会有与之相对的恶缘,这是一种直接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因素。可能是家庭中亲人的折磨,也可能是工作中同事的排挤,等等。

关于这一点,我想人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体会。

那么,怎样看待这些缘分呢?佛教认为,善缘和恶缘是相对的。如果对善缘过于粘著,同样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为任何关系都是无常的,即使能一以贯之地保持下去,死亡也会使之发生改变。若是对此过于依赖,一旦出现变化,往往会无法承受,甚至因失去全部精神支柱而崩溃。再或者,由于对这种关系过分在乎而引发强烈的占有欲,使善缘逐渐扭曲。所以,我们对善缘要珍惜而不粘著,才能使之长久保持,生生增上。

在面对恶缘时,无须排斥,更无须烦恼,而要接纳、包容并感恩。感恩有这样的特殊机会来磨炼心性,接收考验。如果一个人在逆境中都能泰然处之的话,就没什么可以对他形成干扰的了。

心中有大爱,不淡漠的智慧

《财富品质》杂志:弘一法师圆寂时曾留下这样的话:;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在今天这样一个;关系就是生产力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就和信息和他的;关系网息息相关,您又如何理解;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古训? 

济群法师答:;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说出于《庄子》,是流转至今并为人尊奉的古训。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平淡、纯洁并保有一定距离,才能安然相处,不给彼此带来负担。否则,虽一时亲密无间,却容易因纠结而变质,所谓;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佛教以缘起看世界,认为社会本来就是各种关系的组合。不同的关系,会对个体生命产生不同影响。以良好心态面对他人,正是发展健康关系的关键所在。佛教也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淡的关系。平淡就能发展出平常心,使人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感情用事。平淡也能发展出平等心,这是成就博爱、慈悲等高尚人格不可或缺的基础。平淡还能使我们内心平静,反之,若有强烈的得失、好恶之心,就易陷入爱恨情仇之中,使内心动荡不安。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训同样具有价值。重新认识其中蕴含的深意,有助于我们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

《财富品质》杂志: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的人有些无法忍受?觉得太无情?

济群法师答:对佛弟子来说,绝不会因谁的去世击鼓而歌,不论是至爱的亲友还是曾经带来伤害的人。但也不会像世人那样嚎啕大哭,悲痛欲绝。

佛法告诉我们,生死只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同春夏秋冬的更替,如同岁岁枯荣的野草,既不值得狂喜,也没什么可悲。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已经到来的死亡,而是我们这些处在生死旅途中的人,能否超越生死的束缚和羁绊,能否获得自在。

其实,佛教并不是无情。有句话叫做;多情乃佛心,但佛法所说的情并不局限于亲友,局限于与己有关的人,而是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和慈悲。佛经告诉我们,菩萨对众生的痛苦应当感同身受,应当像独子患病一样牵挂在心。但这种慈悲又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虽然在乎,却不会纠缠其中,无法自拔。而凡夫之情是建立在执著、占有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埋藏着痛苦的隐患。

自由调整距离,洞穿真相的智慧

《财富品质》杂志:台湾作家胡因梦在;生命的不可思议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我发现自己长久以来的两性关系一直在这样的矛盾中:我既想要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又想要一个稳定、持久、深入和全方位的关系。这两者有没有可能兼容并蓄地同时存在于一种制度或关系里?推而广之,在人世间的关系中,经常可以见到因为;爱而过于粘连,或者因为过于强调独立和自由,而各自为政,您对此如何看待?

济群法师答:关键在于,我们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爱。

如果要建立一种充满占有的爱,注定是不能独立和自由的。因为这种爱是有粘性的,粘住后就会形影相随,不再独立。一旦分离,便会因曾经粘得太紧而撕裂。就像两张粘住的纸,揭开时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损。惟有建立无私的、不以占有为目的的爱,才能在爱的同时彼此自由。因为带来伤害的并不是聚合或分离,而是这种占有性的粘著。

对;财富品质读者的养生建议——不患得患失最养生

《财富品质》杂志:本期杂志为如何养生提出了不少建议,能请您从佛教修行的角度给我们一些指导吗?

济群法师答:健康的生活,关键是知道如何抉择,知道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因为行为会成为习惯,进而演变为性格和心态,成为左右生命的核心力量。现代人的需求很多,这种过度在乎会使人不知不觉中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固然焦虑,得到后又会因担心失去而恐惧。于是乎,心始终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

修行,是让我们的心超越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回到当下,回到心的本来状态。所谓当下,就是没有设定,也没有起点和终点。现代人往往觉得压力很大,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我设定的执著。有设定,就会有期待,很多常态就会被这种期待放大,变得不同寻常,变得让人紧张。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等待中的时间会比平时慢得多,也无聊得多。原因就在于,这段时间被我们附加了设定和期待,从而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如果没有这些附加因素,同样是在等待,但内心仍是安然的,波澜不起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