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武汉铁佛寺:身居闹市置身世外 藏在归元寺背后的禅意栖居

发布时间:2023-12-27 04:05:23作者:经藏网
武汉铁佛寺:身居闹市置身世外 藏在归元寺背后的禅意栖居

[原标题]铁佛寺:藏在归元寺背后的禅意栖居

铁佛寺(图片来源:大武汉杂志 摄影:张帆)

铁佛寺的一位义工老人(图片来源:大武汉杂志 摄影:张帆)

巷内这幢寺院建筑几乎是趁人不备地出现在眼前。(图片来源:大武汉杂志 摄影:张帆)

黄墙红瓦,暮鼓晨钟。(图片来源:大武汉杂志 摄影:张帆)

铁佛寺正门外面对着的即是尘世生活(图片来源:大武汉杂志 摄影:张帆)

每次经过汉阳翠微路,都会看到路边蓝色 铁佛寺 的提示路牌,下面标有一个右向箭头,并附一行字 小巷内30米 。

巷 指的即是添福巷,总有好奇的路人试着朝深处看,但视线受到两侧居民楼的干扰,人们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种居民巷弄内不可能隐藏一座寺院。

这时不要犹豫,请尽管沿着小巷往里走,越过参差不齐的民居,一幢黄色围墙建筑就会 趁人不备 地出现在眼前。这里即是铁佛寺的具体位置,添福巷与营房巷的交汇处,门牌添福巷33号。

这座女众丛林与大名鼎鼎的旅游胜地归元寺,隔街相望不过百余米,却有着天壤之别。小小的铁佛寺,空气清凉,阳光透过树隙照下来,像是光和影的游戏。这里无需门票,也没有成群喧闹的游客,房屋简朴,仅凭信仰的支持,自然而然让人心生喜爱。

尘世寺院

由于铁佛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一瞬间我私自将它与居民楼纳为了一个整体,仔细想想其实非常有趣。这个自创的 整体 内有伽蓝,也有修车铺、便利店和小餐馆,有尼众的面孔,也有过着世俗生活的普通人。

看着偶然经过的自行车在路上穿行,不同的人各司其职在工作,突然觉得完全可以把这里看成一个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的小镇。

曾有一句话: 以佛眼观之,佛与众生同住,解脱这床,无此无彼,无二平等。 这使人越发无法把尘世和寺院严格区分开来。当然这只是一些粗浅空想,最初这里显然没有普通民居。

这座由归元寺昌明大师题字的寺庙,始建于前唐。因寺内曾存放过一尊1.58米高的铁佛而得名。虽然过去为归元寺下院,存在时间却比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建成的归元寺要早得多。

铁佛寺的建筑木制结构众多,几经雷电火灾及战火焚毁,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桂月和尚重建。

文化大革命期间,铁佛寺遭到冲击,佛像佛龛、寺宇建筑荡然无存。那尊铁佛,也不幸被拉走作为炼铁原料。寺院内的石狮、石榴花塔等文物同样被运走,而后置于汉阳公园。

据记载,曾经寺院整个建筑分为四进,首先是山门,接着依次是铁佛殿、弥勒殿、大雄宝殿。附属建筑中还有菜园及各种花草树木等,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

如今,整个寺院分为三进,进山门,山门处还放有不少佛门书典供香客取阅,后面是过堂,供弥勒佛和韦驮菩萨,过堂两边是宿舍楼,一楼有客堂和斋堂。再之后是大雄宝殿。总占地2000多平方米。

现在大雄宝殿可以算作整个寺庙的主体。它的大红门上雕有 植物四君子 梅、兰、竹、菊的图案,外墙上有 二狮戏珠 的墙雕。虽然殿面不大,寺内供奉神像却着实高大庄严。尼众在此参修佛法,终日佛音缭绕。

日常修行

铁佛寺有过一段尼俗混居的日子,是在1978年 五七 干校学员返城的时候。混居问题真正解决几乎已到1996年,当时铁佛寺登记为正式开放场所已有三年时间,武汉市佛教协会将铁佛寺的一处寮房开发,建成一栋3层楼房,铁佛寺内10多户人家迁出,比丘尼48人得在此安心事佛。1997年,铁佛寺尼众集资,由佛教协会支持修建住房,解决尼众居住问题。2000年,铁佛寺又买回近100平方米的居住地修建寮房。

铁佛寺比较注重佛教教育,过往曾送众多学员出访参学,比较著名的包括1985年照莲法师至莲溪寺学习,现任苏州文山寺住持。1987年宏缘、宏灵法师至厦门佛学院学习,现宏缘法师任普陀山常乐庵当家,宏灵法师在铁佛寺任客堂知客。2003年法缘法师在厦门佛学院就读完毕后留下任教。

关于铁佛寺的这几段历史几副众生相,是通过查阅书籍及搜索网络资料,综合所得。现在铁佛寺的住持,并不愿意回答我们的各种疑问。她只是说: 我们只想做好自己,每天安安静静地打坐诵经就够了,这里千万不要变成所谓的景点。 至于与其他机构合作,她更是连连摆手表示不愿沾染这类商业气。

每年结夏安居,打佛七,铁佛寺组织居士诵经。每月初一、十五早上祈祷世界和平,晚上超度亡灵。这是铁佛寺严格的内部作息。

她们好像真的就这么置身世外了,清晨、中午、晚间,昏暗的光线里,尼众诵经之音此起彼伏,绵延至铁佛寺外。如此气势的同声诵读,恢弘中透出的美沁人心脾。

不诵经时,尼众会将各自的经典用干净的布遮好。每天每时读哪一些以及诵读的顺序,都会根据时令、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斋堂偶遇

那天打算离开铁佛寺时恰巧临近饭点,走至斋堂,询问是否对外时,斋堂师傅竟笑盈盈地答应可以留下一起用斋。当问及斋食的烹饪技法,她说到一些我们平时大致有所了解的规范,比如不使用葱蒜调味,因为考虑到与修行者交谈或接触的人会受到口气的干扰,给对方带来不快,另一方面,葱蒜这些刺激性的调味料本就会扰乱心性。

师傅反复强调 食材应该发挥自己的特色味道 ,她告诉我们世间事物大多分为五味,苦、酸、甜、辣、咸,其实还应加一味 淡。 所有的食材都具备原味,根据食材的自然特点调味,发挥食材最大的特征才能做出独特的食物。

问到师傅是否信佛,她依然是笑盈盈地点头,并给我们转述了一个小故事里的一段对话。 为何您不坐禅、打坐抑或阅读禅宗经典,却要来此凡俗之地只想着做食物呢? 看来你还远不能领悟修行的真正含义。与坐禅、诵经修行一样,当为了尼众们的吃食之事而专心专念制作,那么本身就是最正统的修行。

最后我们并没有留下用斋,但与斋堂师傅对话的简单场景却多少令人难忘,这是在小寺院才会发生的场景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