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自我教言》讲记(一)
发布时间:2023-02-12 09:25:26作者:经藏网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自我教言》。《自我教言》是华智仁波切造颂的,是华智仁波切给自己的一种教诲,一种修行的标准。华智仁波切是一位真正的大成就者,对他来说,做到这些并不难,他早已经做到了。虽然为了我们这些后学者,为了我们这些有缘的众生,他造颂了《自我教言》;但是他并没有说是为我们这些众生,或者是给我们这些人什么教诲。华智仁波切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也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佛菩萨、大德高僧们都是这样,尤其是华智仁波切。他一生当中非常谦虚,在表面上也非常普通,这些我们在他的传记里也能看出来。他这种行为本身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教诲、一种教导,提醒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骄傲,不能有傲慢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当我们有一点点的功德和成就的时候,不能骄傲也不能傲慢。我曾经也给大家讲过,若是有傲慢心,就无法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功德,也无法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过患。这样,永远改正不了自己的毛病和过失,也永远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和功德,这是修行道路上非常大的一种障碍。我们一定要去掉这种障碍,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恒时观察自己的相续,看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看自己一点一滴的功德和成就。我们讲精进的时候讲过“不满精进”——自己有一点点功德与成就,就开始满足,开始傲慢了——这是一种障碍,所以必须要断掉、去掉。
我们从字面上理解,这些教言虽然是华智仁波切给自己定的一种目标和标准,是给自己的一种教导和教诲;但实际上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教导和教诲。他这样说,这样写,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用处:华智仁波切是一位真正的大德,真正的成就者,他没有私心,完全是以慈悲为怀,完全是为了我们这些后学者,为了这些有缘的众生而造颂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重视,一定要好好地学修,然后拿这些教导自己、衡量自己、约束自己。
华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一共有二十个偈颂,虽然词句很少,但它是三藏十二部显密一切经典的精髓与精华。不能忘掉的这三种,是最最重要的。
第一颂: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切莫遗忘有三种”,意思是千万不能忘掉的有三种。第一个,“莫忘恩重善知识”。在这个世界上,从世间的角度来讲,父母对我们恩德最大,对我们最慈悲,任何人的慈悲都比不上他们对我们的慈悲。然而父母的慈悲是有限的、有漏的,他们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只能给我们一些吃的、穿的、用的东西,解决我们一些暂时、表面上的问题,他们没有摆脱轮回、脱离痛苦的方法,他们自己都在轮回当中,感受着这些无穷无尽的痛苦,更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根本问题。
上师对我们的慈悲和对每一个众生的慈悲如父母——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怎样慈悲,上师也对我们怎样慈悲,而且上师还有智慧,可以从基础、根本上帮助我们彻底解决所有的问题,让我们开悟、证悟。让我们永远摆脱痛苦,得到永恒的快乐!虽然我们不能说上师的慈悲远远超过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说,上师的智慧与恩德远远超过我们的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上师或善知识的恩德还大的,这个大家一定要认识。
我们知道父母对我们有恩之后,要报答父母的恩,就是让父母高兴,让父母满意。我们知道上师、善知识的恩德有那么大之后,我们要报答上师的恩德,就是满足上师的愿望,协助上师的事业。上师的愿望就是利益众生,上师的事业就是弘扬佛法。身口意和上师相应,任何时候都要协助上师,任何时候都要帮助上师弘法利生,任何时候都要忆念上师的密意。
认真学佛修行、弘法利生,这才是报答上师的恩德。若是不去报答上师的恩德,你只是知道上师的恩德也没有太大的意义。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期,很多众生根本不知道上师或善知识的恩德有那么大,有的虽然知道一点点,却根本没有报答上师恩德的这个决心。报答上师的恩德,就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我以前给大家讲过“念念不忘上师三宝,念念不忘父母众生,念念不忘如法修行”,与这里讲的“莫忘恩重善知识,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是一个意思。我们首先要知道,上师的恩德确实超越所有的恩情,然后要去报答上师的恩德。
第二,“莫忘大慈大悲佛”,没有佛陀的教导与教诲,没有佛的教言,我们无法能够解脱、成就。真的,我们非常非常幸运,能够遇到佛法,能够得到佛的教言,这些远远胜过如意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正的如意宝,只能给我们一些暂时的利益,世间的福报,却无法能够让我们解脱、成就。佛的教诲、教言,不仅能给我们暂时的利益,还能给我们究竟的利益,能让我们解脱、成就。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赐予我们的是佛法、正法如意宝。
真正懂得道理、懂得佛法的人,还能忘掉佛陀的恩情吗?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我们沉迷在轮回中,感受着无穷无尽的痛苦,无法能够摆脱、解脱。这个时候大慈大悲的佛出现了,给我们传授了佛法如意宝,让我们再也不要流转轮回,再也不要感受痛苦。就好比我们非常艰难的时候,有个人送给我们一个宝贝,帮助我们解决了困苦,我们一定会非常高兴、非常激动、非常感恩的,会一辈子记住这个人,不会忘掉的。那么佛陀呢?在我们最最痛苦、最最煎熬的时候,给予了我们佛法的如意宝,帮助我们彻底的解脱,给予我们永恒的快乐。真的,我们若是忘记大慈大悲的佛陀,我们连一个真正的人都谈不上,还能说是学佛修行人吗?
很多人还没有明白佛法真正的价值,没有明白大慈大悲的佛陀对我们真正的恩德与恩情。真没有啊!你看,在一天当中,我们忆念了多少次大慈大悲的佛陀?有的人根本没有想到大慈大悲的佛陀。有的人不要说一天当中,连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当中都没有想到过;没有忆念过大慈大悲的佛陀,然后还说自己是修行人。如果我们不忆念大慈大悲的佛陀,我们就是无情无义、忘恩负义的人。
为什么说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呢?因为佛陀对每个众生的慈悲是平等的,对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母的慈爱,对每一个众生啊!
我们这些凡夫也有一点点的慈悲,但不是大慈,也不是大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慈悲是有限的,有漏的;是自私的,自利的。佛的慈悲才是大慈大悲,因为佛的慈悲是平等的、无漏的。对每一个众生,包括地狱的众生、饿鬼的众生、傍生道的众生,如蚂蚁、苍蝇等都一样平等地对待。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对我们的恩情真的难以表达、难以形容,我们真的不能忘掉啊!希望每天、每时、每刻都忆念大慈大悲的佛陀。我们还要下决心、做决定,要报答佛的恩德。
怎样才能报答佛的恩德呢?就像刚才讲的那样,佛和上师是一体的、不二的。所以报答佛恩和报答师恩的方式,也应该是一样的。我们要认真学修佛法,让自己解脱,然后帮助众生解脱;并且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不能有虚情假意,一定要真心实意。我经常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学修佛法”,这就是报佛的恩。无论是佛,还是上师,对我们唯一的期望与希望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这一点。
“莫忘正念与正知”,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正知正念,若是没有正知正念,自相续一定会和佛法脱离,修行一定会和生活脱节,这样的话永远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表面上再精进,再用功,也不会有任何的成就。表面上、形式上,是在学佛修行,实际上是在造业。这样,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有很多很多的罪过,会积累很多很多的罪业。佛在经中讲了,很多大德高僧也说过,“学法不如法”实际上就是造业。佛法是摆脱轮回、摆脱痛苦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修行不如法的话,不但不能解脱,反而还会堕落恶趣,所以一定要有正知正念。
我经常跟大家讲,善恶不在表面上,都在心里。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不管什么时候,如果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动机、心态,做什么都是修行;否则无论做什么都是造业。不管你是磕头、烧香、诵经还是打坐,都一样。所以说正知非常重要,清净的发心,正确的心态非常重要!
然后是正念。我们经常讲闻思修——反复听闻,反复思维,反复修持。现在很多人都不是这样,都是偶尔性、空闲性地修行。华智仁波切讲过,这样修行不会有任何成就。
什么叫偶尔性?就是偶尔地学一学、念一念。什么叫空闲性?就是空闲了,没什么事儿做了,念一念、修一修,一有事儿就忘了,一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学了。有一种说法,在温饱的时候都像个修行人,一遇到磨难的时候都是凡夫。我们就是这样,在好的时候像个修行人,一遇到事情的时候,就暴露出真正的面目了,就是一个凡夫俗子。不能这样啊!
这里的“莫忘”,是指不要忘掉。我们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心态,一定要把心态放平,放正。你把心态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你把心态放正了,一切都是正确的,都是修行。任何时候,作为一个修行人,都要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颂: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恒时需要忆念的其实有好多好多种,但是这三个是必须的,不是偶尔的。“恒”是恒时,“需”是需要。
“恒念传戒之上师”。上师分好多种,这里指的是给你传授戒律的上师、善知识。他对你的恩德也非常非常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戒是基础。作为出家人,不管是沙弥还是比丘,都是通过传戒上师的摄受和教导而受持戒律的。若是没有上师的摄受与教导,我们怎么受戒,怎么能得到戒体,怎么能受持这些戒律呢?若是没有受戒,没有持戒,无法能够学法修行。没有戒哪有定,没有定哪有慧?
佛法讲“戒定慧”,所有的佛法都可以纳入、包含在“戒定慧”三学里,想学佛就要学这三种。但是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想受戒,不受戒你怎么能成就呢?一说今天要传什么戒了,就都跑了。都不懂戒律,都怕犯戒;怕犯戒而不受戒,相当于怕解脱呀!我们难道还不愚痴,还不颠倒吗?受戒、持戒是一种解脱,你害怕受戒、持戒,甚至跑了,实际上你这是怕解脱——你快要解脱了,但是却害怕了,然后跑了——这就是佛经常在经中提到的:众生不明真理,不懂真相,愚痴颠倒。
“戒定慧”是解脱的方法,为什么要害怕呢?不同的根基有不同的戒条,在家有在家的戒,出家有出家的戒。在家有皈依戒、居士五戒——佛够慈悲的了,为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传授了好多的戒条,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福德去接受。出家也有沙弥、比丘等等戒律,也并不是你必须要受比丘戒、具足戒。居士可以受三皈五戒,哪怕你只受五戒当中的一条戒也可以。为什么不受呢?
根据自己的因缘与福报去受这些戒条,如果犯戒了可以忏悔。佛在经中讲的不仅是受戒的方法,还讲了忏悔的方法,怎么受戒、持戒,怎么忏悔。首先我们要受戒,然后要认认真真地护持这些戒律。你实在因为烦恼多,习气重犯戒了,也可以忏悔。佛也讲了好多忏悔的方法,每一条戒都有各不相同的忏悔方法。作为凡夫不可能不犯戒,但是通过忏悔可以清净、恢复。真的,不要再这样愚痴颠倒。我希望大家从这以后多受几条戒,认真地去受持,然后认真地去护持。
佛讲的三种犯戒的原因:不知道,不相信,烦恼多、习气重。我们很多地方还不懂,因为以上原因就会犯戒;有的懂一些,但懂得不彻底,所以不是很深信,因为这个也会犯戒。
佛在经中讲过,两种人一样可以解脱:一个是不犯戒的人,一个是犯戒知道忏悔的人。你要是从未犯戒的话,肯定成就的速度快。你要是经常犯戒的话,可能速度慢一些,但是最终也能解脱,也能成就。最好做第一种人,始终不犯戒,最起码也要做到事后忏悔。
“恒念示道之佛法”。佛法是佛、菩萨、大德高僧们走过的路,他们通过佛法最终成就了、解脱了,现在上师慈悲,把这个解脱之道——佛法如意宝传给我们了。佛法广大奥妙,我们这样的一个凡夫俗子,要靠自己的一些知见或者力量,要领悟佛法非常艰难。可以说是没有佛的教言,没有上师的窍诀,无法能够领悟佛法的真理,无法能够解脱。
华智仁波切在这里强调的是“恒需”,就是恒时需要。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作为一个真正想解脱、想成就的人,恒时不是偶尔,一定要深深地思维。因为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恒时需要,就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忆念佛法,忆念佛的教言,忆念上师的窍诀。
“恒念律仪与誓言”。进入佛门,接触佛法,甚至我们现在修持密法,有很多戒律与誓言。显宗里讲戒律,密宗里讲誓言,都是一样的。我们首先皈依佛门,同时接受了皈依戒。皈依戒有所断、所取好多种。每一条自己有没有做到,要反省啊!然后受别解脱戒、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居士戒,就是优婆塞、优婆夷受的戒;然后就是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
居士最基本的戒有五条,沙弥最基本的戒有十条,比丘最基本的戒有二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最基本的戒有三百六十多条。这些戒条都有没有认真护持?我们每天都在祈请上师三宝作我们的见证,然后在上师三宝面前发愿、行菩提心。我讲过什么是菩萨戒,什么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学处。菩萨戒一共有好多种,这些都做到了吗?密宗,外密、内密共同要受持的十四条根本戒,还有成千上万的戒条,都做到了吗?若是没有做到,要不要忏悔?你有没有忏悔?
我要求大家每天最少要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好多人根本都没有在乎,根本没有注意,根本没有做到。连这个都没有做到你怎么忏悔啊?难道你一条都没有犯吗?不可能吧?佛才能做到一条也不犯,除了佛,谁也做不到。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藏区,阿底峡尊者都是戒律最清净的一位大德。他说,他受了别解脱戒,可以说是一条也没有犯。然后他又受了菩萨戒,但是每天都犯,可他说,他没有不忏悔而过夜的。他进入密乘以后所犯的戒,数不胜数、不计其数。连阿底峡尊者都是这样,那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不可能不犯戒吧?你所犯的这个戒,所造的这些业,如果在自己的相续中没有忏掉,突然死了,就要感受这个果报啊!你为什么不忏悔呢?
我们还是不相信因果,不深信因果么!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不会让自己的相续和这些罪业共存。我经常强调四外加行,若是没有修好四外加行,没有这些牢固的基础就是这种状态。
密宗的誓言要求很严,犯戒了要忏悔,而且要不过夜、不过月、不过年。如果你没有忏悔的摄持,过了三年以后业障就无法彻底清净了,这都非常重要。修密法的人就像是蛇钻到竹筒里一样,只有两个出口,一个是上,一个是下。上就是佛国,下就是金刚地狱。所以尽量不要犯戒,万一犯戒了要尽快忏悔。我们非常幸运,遇到了金刚萨垛除障法,它是忏悔之王。通过金刚萨垛除障法,所有的业障都可以立即忏掉。希望大家具足四种对治力去修金刚萨垛除障法。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