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赵朴初僧才教育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10 09:26:48作者:经藏网
赵朴初僧才教育思想探析

赵朴初僧才教育思想探析(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赵朴初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提倡人间佛教,重视僧才教育;几十年来,他领导中国佛教界在协助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健全僧伽制度、佛教对外交往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较为清晰地论述了朴老的僧才教育思想及对对当代僧才教育的启示。本文经七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评审,被评选为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美文征集获奖作品。

现摘录部分与广大网友分享。

赵朴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毕其一生,他把全部精力都投注在佛教复兴和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和国家和平统一的事业上。

在赵朴初先生广为人知的建设人间佛教、开展国际交流、知恩报恩等重要思想中,僧才教育尤为重要,为他所特别关注和重视。他视僧才教育为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认为: 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合格、称职的佛教人才成为实现佛教历史性转折的关键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他多次反复地强调了僧才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曾说 培养僧伽人才以适应国内外佛教工作需要,既是我会一项重要的经常任务,又是当前落实宗教政策急需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由此可见,赵朴初先生对僧才问题的关切程度了,他是把它提升到关系佛教的复兴和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的。

一、僧才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佛教自东汉传入汉地后,虽历经风雨沧桑,但终得扎根,蓬勃发展,历史上可以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盛唐时期,各个宗派的大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即使在佛教发展相对衰微的明清时期,也出现了莲池、憨山、紫柏、藕益等高僧大德,一再强有力地证明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的恒古定律。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佛教发展也陷入困境。现代佛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世俗主义冲击,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宗教一度面临着被消解的危机。按照传统佛教的判定,现时代是典型的末法时期,僧才稀少,后继乏人,景况堪忧。正是这种时节因缘促成了赵朴初先生僧才教育思想破土而出,应运而生。

二、赵朴初僧才教育的思想内容

(一)明确 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 教育方针

赵朴初先生曾在《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是培养人才》一文中,特别明确了学与修的关系。他强调,学与修不能分开,要紧密结合,学员佛教修持与佛教学识应有机统一,传授佛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坚定佛教信仰,把传法和育僧紧密结合起来,提倡广学多闻,积极身体力行。

(二)提高佛学院教学质量

薪尽火传,慧炬长明。今天,佛教办教育所以能成为僧俗两界的共识,是与赵朴初先生的大力倡导分不开的。在他的积极协调和推动下,中国佛学院自1980年恢复后,陆续成立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栖霞山分院、福建省佛学院、四川省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上海佛学院等一批汉语系佛学院。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亦于1987年成立,并且教务昌隆,发展良好,培养了不少藏语系僧才。

可以说,佛学院已经成为当代佛教僧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层级设立,架构分明,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工作成绩显著,成果丰富。

在佛教人才培养上,赵朴初先生主张要多规格、多层次进行,不主张希大求全,注意有层次、分阶段、局部各有侧重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弘法人才的培养。循此思路,赵朴初先生将佛教教育体系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他认为初级佛教教育主要是僧伽培训班、学习班,可以在寺庙里举行,培训规模可大可小,学习时间可长可短,培训内容有所侧重,学习机构可以按照实际需要灵活设置,或常设,或暂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赵朴初先生非常重视发挥学养深厚、经验丰富的佛学教师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同时也非常注意培养青年法师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并主张经验丰富的老师要多发挥传帮带作用,热心培养年轻老师。

(三)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赵朴初先生针对中国佛教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特点,深刻总结出中国佛教具有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往三大优良传统,并提倡结合时代要求,在实践中大力弘扬。

中国佛教徒在学术研究上曾作出了卓绝的贡献。仅以中国翻译史为例:中国佛教徒建立了大规模的分工合作的译场,全面仔细的翻译程序,音译和意译标准的确立,确保了佛经翻译的正确和统一。赵朴初先生借鉴了这一佛教发展历史的重大经验,特别注意将学术研究与人才造就结合起来,在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期间,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陆续创办了若干佛教文化研究院(所),安排聘请了一批佛教高级知识分子从事佛教文化相关研究,有计划地开展了中外佛教学术交流,关注港澳台及国际学术动态与成就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得佛教优良传统得以弘扬,对僧才培养起到了提高僧才品格修行,继承佛教优良学风和开阔僧才视野和眼界等重要作用。

(四)保障佛教文化教育资金

资金保障是佛教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此,赵朴初先生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在他的关心指导下,专门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致力于佛学院建设、僧才培养、图书出版和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等。他还主张,有效利用国家补助,充分利用佛教界已有的优势,统一调配使用佛教教育基金,使得僧才的培养得到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五)创办综合性学术刊物和出版佛教图书

1981年,在赵朴初先生的努力下,中国佛教协会创办了《法音》杂志,并陆续在国内外发行,编印了《法音文库》丛书,成立了《法音》杂志社,为僧才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此外,朴老还组织僧才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条目的组稿、撰稿和审稿工作,提高了僧才学养。同时,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佛教》(第一、二辑)、《房山石经》、《中国佛教史话》、《佛教常识答问》等书籍,从藏文汉译了《释量论》、《释量论释》、《集量论》、《解深密经疏》(后六卷),完成了从巴利文翻译的《清净道论》译稿的核订,编印了介绍佛牙塔、法源寺、广济寺的画册等。

(六)建设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可以迅速地传递情报和信息,也是学僧提高学养的源泉。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的图书馆是僧才教育的必要条件。1980年5月,在赵朴初先生的倡议下,开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收藏佛教经籍十二万册,并每年在不断增长。为学僧的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化窗口和流通渠道的作用。

三、对当代僧才教育的启示

佛教复兴,人才为先;佛教发展,人才关键。拥有一大批合格称职的僧才,是佛教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现在,佛教队伍还存在僧才短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材陈旧不统一、国际交流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因缘,其中赵朴初先生的僧才教育思想无疑对当代僧才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 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 教育方针

僧才的教育培养,始终要坚持学修一体。赵朴初先生对此曾多次作出阐释和强调,我们对此要深入领会, 遵照执行。信仰纯正是僧才的立足根本。只有培育信仰,培养出来的才是僧才、宗教家,而非纯粹的佛学学者、专家。当前的佛教教育中存在的佛子在学习后道心退转、信仰淡化、甚至返俗等现象(圣凯法师曾对此作过相关论述)与学修脱节是有重要关系的,须高度重视,溯源对治,方法之一就是坚持学修一体,坚持丛林制度,坚持在团体中生活、学习和修行,以便更好更快地坚固和纯净信仰,提升素质和能力。

(二)增加资金投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充分的资金保障是僧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佛教 化缘 的水平和能力。除争取国家资金更多更大的支持外,还要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和捐赠,学会并善于将社会与民间的剩余或流动资金合法合理地吸收到佛教事业上来。同时,要进一步规范佛教资金管理,健全内部财务审计制度,定期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进行核查,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此外,佛教界自身要始终坚持 自力更生 原则,发扬 农禅并重 的优良传统,开辟一条独立自主的长期稳定的资金获取渠道。

(三)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师资力量和智识资源

吸纳优秀师资是培养僧才的有效手段。僧才培养不仅要依靠国内教界老师,还要放眼海内外,积极招才引智,善于利用一切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智识资源。

第一,启用已接受过规范系统教育、拥有较高学历且在国内外都有游学经历的僧人,应将这部分僧人作为佛学院师资力量的主体和教师队伍的骨干。

第二,邀请各高校佛学研究颇有造诣的专家授课。目前,不少高校存在师资数量过剩、人多课少和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与大多数佛学院情况正好相反。不少佛学院都存在师资来源单一、师资总体力量薄弱、因人设课和一些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未能开设等现象,与佛教面临的形势与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佛学院可以借鉴太虚法师把西方教育体制引进到佛教教育中的有益经验,更多地引进国民教育师资,也可聘用退休的知名专家学者授课。

第三,聘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要着眼于国际化,以宽广的世界视角来抓好僧才队伍的教育培养工作。各级佛学院(所)应善于从资金、待遇、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创造良好氛围和环境,积极聘请国外和港澳台相关学科的权威知名专家学者来院(所)担任首席讲师、客座教授等职,以便广大僧才及时接受新鲜、前沿和专业的学术信息,提高整体把握水平,增强工作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四)适当放开招生,加强女众教育

目前,中国佛学院及其分院招生人数相对少,僧才数量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当代佛教事业的人才需求。应当进行扩招,尽量保证生源数量。质量是前提,数量是优势。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浪费是灾难,但没有数量的质量,是走不远跑不快的。

审时度势,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如招生对象问题就应重新研究,适当放开。目前,佛教教育主要集中在出家人,对居士和护法的教育明显不足。在未来僧才培养中,出家僧众是主体,居士和护法也可以占到一定比率,他们与教中人才应当成为共同体。据笔者了解,现实中很多居士都渴望了解佛法和学习佛学,但不知从何下手和学起。僧才教育与居士教育可以相互促进,彼此补充,有些信仰笃定的居士会逐步转化为出家众,即使不能转化,亦能发挥独特而重要的教化作用。

此外,佛教女众教育相对失衡。除四川省的尼众学院,目前还没有一所国家级的女众教育高等学府。尼众教育所起作用不可忽视,台湾佛教的发展兴盛就与尼众教育发达有很大关系。尼众教育既是男女平等的体现,也有利于更多女众参与佛教复兴和发展大业,献计献策,发挥才智。目前情况下,可以先考虑将当前某些教学质量高的尼众佛学院升级为中国佛学院的分校区。

(五)建设合理教学体系,确立科学教育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方法是僧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佛学院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和教育方法研究,统一教学标准,规范教材使用,既要及时更新,又要保持长期稳定。目前各个层级的佛学院均没有较为系统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可以合二为一。

(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当今,国际交往格外频繁,客观形势也要求僧才具有国际视野。应进一步加强教育交流,加大合作培训力度,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拓宽渠道。赵朴初先生在《二十一世纪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展望》中说到,中日友好交流的核心是 人 的交流,包括人的培养的交流和感情层面上 人 的交流7。

赵朴初先生重视培养僧才,以培养继承传统、顺应时代、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佛教事业接班人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他深切体察到了佛教人才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危机,他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僧才培养,视其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关键所在。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中国佛教界培养了一大批有学识、修养好、勇担当的僧才,促进了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时至今天,他的僧才教育精神和思想仍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善加珍惜,好好继承,深入研究,并落实到佛教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