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与十六罗汉像
发布时间:2023-03-17 09:26:43作者:经藏网现藏于杭州碑林的十六罗汉刻石,为五代贯休所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罗汉,世人熟知的多是在寺庙中常见的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能数之一二的大约也仅是降龙、伏虎等耳熟能详的罗汉而已。对于四大罗汉、十六罗汉则知之甚少,不解其详。
罗汉,古印度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果位。佛经说,佛教徒因修行的功夫不同,能达到的成果也有高低之分。小乘佛教把果位分为四等,第一为“初果”,名为“预流果”,获得了初果,在轮回转世时,就不会堕入“恶趣”(指变成畜生、恶鬼等);“二果”名为“一来果”,得此果者,轮回时就只转生一次;“三果”名为“不还果”,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四果”是最高果位者,称“阿罗汉果”,受了此果,就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受“生死轮回”之苦。凡是出家人都想得到阿罗汉果,这就是小乘佛教徒对罗汉的追求。
四大罗汉之说,约始于晋代。指最初受佛陀嘱咐住世不涅槃的佛陀门下四大弟子,即摩诃迦叶、君屠钵叹、宾头卢、罗云(罗睺罗)。西晋时所译的《弥勒下生经》说:“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不入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东晋的《舍利佛问经》也说:“我去逝后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屠钵叹、罗睺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比丘”,是古印度语,即中国的和尚。这四位是闻如来说教而通达、侍佛、承宣佛法的人物,因同时受命住世,所以后人便将他们作为一组供奉。
除四大罗汉外,佛经中还有十六罗汉受佛陀嘱托住世不涅槃的记载。北凉道泰大师所译《入大乘论》曰:“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布在诸处……守护佛法。”唐代湛然《法华文句》:“准《宝云经》第七,佛陀记十六罗汉令持佛法,至后佛出方得入灭。彼经一一皆列住处、人名、数等。故诸圣者皆于佛前发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护是经,不般涅槃。宾头卢、罗云在十六数,却不云迦叶。”这两部经论都只提到宾头卢和罗睺罗两位罗汉,而未列出其余十四位罗汉的名字。今勘本《宝云经》有二译,一是梁代曼陀罗仙译,一是梁代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均无此文。僧伽婆罗译本卷七末没有一般经典惯例的“信受奉行”的文句,推测现存的经文有所缺失。现在所有的十六罗汉的典据是依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难提密多罗是梵语Nandimitra的音译,意为庆友,是佛灭后800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高僧。《法住记》称,庆友行将入涅槃时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住处告诉了大众,遂有《法住诺矩罗尊者记》传世。现将《法住记》所记载的十六罗汉名字及住处抄录如下: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Kanaka-bharadvaja),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第四尊者苏频陀(Suvinda),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第五尊者诺距罗(Nakula),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罗(Bhadra),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第七尊者迦理迦(Karika),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拏洲;第九尊者戍博迦(Svaka),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托迦(Panthaka),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罗怙罗(Rahula),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Nagaena),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因揭陀(lngata),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Vanavasin),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Ajita),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自《法住记》译出以后,十六罗汉受到佛教徒的普遍尊敬和赞颂。现存敦煌唐人写经中还存有《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第十尊者罗护罗颂》2首,每首七言八句(见《敦煌杂缀》下)。此外还有《十六大阿罗汉因果识见颂》一书,题有“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迦译”,但不记时代。
那么,罗汉的造型又是如何呢?由于佛经中并无罗汉形象的具体描述,因此罗汉造像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民间信仰性质,在一定意义上,嬉笑怒骂、神态各异,尽现人间世态悲欢的罗汉形象是隋唐以后佛教在中国进一步世俗化和本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佛经中,阿罗汉已断尽三界烦恼,灭除疑惑、痴情等扰乱人们内心清静、妨碍修行的有碍情感,按理说罗汉应是衣冠整肃、仪态丰盈、相貌端庄的形象。在《法住记》传人中国之初,罗汉的穿着也融入汉化的僧衣,形态与一般和尚无甚区别。但由于有关罗汉的生平并不多,这就给中国画家们以驰骋想像的极大空间。他们为了避免呆板和千篇一律,尽力表现罗汉的各种性格和姿态,而在现实的老幼、胖瘦、高矮、俊丑等大量活生生的人间形象中加以提炼,进行艺术再造和加工,创造出生动多样的、甚至脱离佛经本意的各种罗汉形态来。《宣和画谱》卷二载梁张僧繇有十六罗汉像一幅,虽然我们难以考定他是否根据道泰所译的《入大乘论》,或者如湛然所说《宝云经》的记载而画,但是,我们知道当时佛教界对十六罗汉的崇奉并不普遍。唐玄奘译出《法住记》以后,到乾元中吴道子的弟子卢楞伽作十六罗汉像,《宣和画谱》卷二记载他有这类作品多种,同书卷十又记王维也有十六罗汉图四十八幅。到了五代时这类绘画就多了起来,如南唐的陶守立(见《式古堂书画考》二)、王齐翰(见《宣和画谱》四、《清河书画舫》五、《秘殿珠林》九),前蜀的李升(见《宣和画谱》)、张玄(见《宣和画谱》三、《清河书画舫》五),吴越的王道求(见《式古堂书画考》二),都有此类作品,而以五代前蜀禅月大师贯休作的罗汉像最为知名(见《清河书画舫》五、《妮古录》、《式古堂书画考》十)。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益州名画录》记载:“禅月大师,婺州金溪人(今浙江开化,一说兰溪人)也。俗姓姜氏,名贯休,字德隐。天复年入蜀,王先主赐紫衣师号……师阎立本,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宣和书谱》也说:“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那么,为什么贯休所画十六罗汉会有如此高蹈出尘,不同凡响的艺术造就呢?《宋高僧传》“第三十”:“休善小笔,得六法,长于水墨,形似之状可观。受众安桥(在今杭州市)强(一作张)氏药肆请,出罗汉一堂,云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方成之,与常体不同。
”原来关键在于“祈梦”,从梦中获取创作灵感,然后意到笔到,一挥而就。当然,不管是否“祈梦”,如果没有平时对于对象日积月累的如实观察,也是不现实的。当年唐末衰乱,贯休入蜀避兵,和巨额浓眉,深目高鼻的西域僧、印度僧等多有接触,然后发挥想像并加上梦境的幻化,这样,一幅幅风貌独特的应梦罗汉,就从贯休的笔底源源流出了。他所画的十六罗汉,多半体态古野,额头隆起,眉骨外凸,眉毛特长,眼睛深陷,鼻子高直。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那种罗汉造型,已悄然在贯休和尚的笔下诞生了。罗汉那突起的额头,从此成了中国人物画的一种既定笔法,后来的人画罗汉,画达摩祖师,画隐逸的高僧,多半会将额头画得突起,即是这种笔法的延伸。所绘罗汉胡貌梵像、庞眉大眼、丰颐隆鼻,形象奇特,夸张变形的画法已脱离了故有的佛像画的规范,朝着写意方向演化。
贯休所绘十六罗汉刻石共16方,每方刻一罗汉像,系乾隆南巡,驻圣因寺行宫,见行宫内皇家藏书楼文澜阁所藏《宣和画谱》中贯休的十六罗汉画像后,赞不绝口,命工匠将其刻于石,置于圣因寺内,特设“罗汉堂”,并亲笔修改名号,题写赞词。“唐贯休画十六应真像见宣和画谱自广明至今垂千年流传浙中供藏于钱塘圣因寺乾隆丁丑仲春南巡驻西湖行宫。”“御定圣因寺十六尊者像尊者化身妙绘传世千年恭遇我佛心皇上于一毫端重开生面名位既定文采全彰是广大最胜殊缘不可思议主持臣僧明水募赀敬谨勒石復建以阿罗汉藏用昭崇奉願天人共仰于万禩爾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八月之吉主持臣僧明水恭记”,1963年由浙江省博物馆内的圣因寺罗汉堂迁往杭州孔庙(现杭州碑林)保存。
刻石上,有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写的禅诗,一像一诗,在戍博迦尊者像上有“扇取祛热衣取蔽寒,云无寒热是外道禅,热即热中寒离寒里,金不复矿冰仍是水”;罗怙罗尊者像上则是“亢眉瞪目若有所怒,借问佛子怒生何处,喜为怒对怒亦喜,因画师着笔任其传神”的妙语,意寓禅机。诗句或形容貌相,说那伽犀那尊者是“晓目突额若鬼吏”,阿氏多尊者“抱膝独坐,心是菩萨貌若鬼”;或描绘神形,说因揭陀尊者“衣披百衲杖扶一节,梵书贝帙注目横胸”,伐那婆斯尊者“闭目岩中入无生,忍流水行云事”;笑迦理迦尊者的长眉是“眉毛拖地以手挽之”。
刻石左上角是十六罗汉的名位,与佛经《法住记》中明确记载的不甚吻合。刻石上罗汉的名位依次是:第一位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第二位迦诺迦伐蹉尊者、第三位宾头卢颇罗随誓尊者、第四位难提密多罗庆友尊者、第五位拔诺迦尊者、第六位躭没啰跋陀尊者、第七位迦理迦尊者、第八位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第九位戍博迦尊者、第十位半托迦尊者、第十一位啰怙啰尊者、第十二位那伽犀那尊者、第十三位因揭陀尊者、第十四位伐那婆斯尊者、第十五位阿氏多尊者、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尊者。其中第三罗汉宾头卢尊者、第四位难提密多罗庆友尊者、第五位拔诺迦尊者、第六位躭没啰跋陀尊者与《法住记》所载不同,实际上第三位宾头卢尊者即第一位罗汉宾度罗尊者的异译;第四位难提密多罗庆友尊者即《法住记》作者庆友;第六位躭没啰跋陀尊者实应为跋陀罗尊者,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唯第五尊者不明身份。以此十六罗汉的名位看来,十六罗汉似应为十八罗汉。据史料所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海南时,看到五代贯休所画的即是十八罗汉图,并为之赋诗作赞。苏氏在赞文《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中列出了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罗汉与《法住记》所记相同,第十七位为“庆友尊者”,第十八位为“宾头卢尊者”。同时,这也是关于十八罗汉尊号的最早记载。看来,将住世阿罗汉由十六尊增加到十八尊,五代著名画家禅月大师应是第一位。
如果说十六罗汉在佛经上还是有名有号有座次有住址的话,那么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自古以来就是混乱不清,说法不一。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但除《法住记》中十六位阿罗汉基本不变外,其他二位罗汉各有说法,无一定论。北宋高僧志磐就率先对苏氏所说提出质疑,并重新订正。他在所著《佛祖统记》卷三十三中将苏氏所记的庆友和宾头卢两位全部排除出外。其理由是,庆友为《法住记》作者,虽证得罗汉果,但并未受付住世,不应在住世之列;宾头卢是第一罗汉的重复,不能反复充数。他提出第十七和第十八位应为摩诃迦叶和君徒钵叹,这两尊者方是正当名份受佛付嘱的住世罗汉。志磐的观点还是颇有道理的。当然,也有说是摩诃迦叶和君屠钵叹(此二位是《弥勒下生经》中所说的住世护法四大罗汉中的二位),或说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又说其中有一位是布袋和尚,还有人说其中也有菩提达摩。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帝及其国师章嘉呼图克图又为十八罗汉定位,还认为第十七位应是降龙罗汉,即嘎沙鸦巴尊者(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纳答密喇尊者(弥勒尊者)。另外在民间及塑画界还流传着诸如托塔、探手、静坐、挖耳、芭蕉、过江、看门、举钵、喜庆、长眉、开心、布袋、沉思、骑象、坐鹿、笑狮、降龙、伏虎等十八罗汉形态。事实上,对十六罗汉的崇拜始于唐代,宋以后普遍出现在各地的佛寺塔庙中,作为“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修身养性、济世安民的形象而深入人心。十八罗汉则是在元朝以后,基本替代了十六罗汉的地位,佛教寺庙大雄宝殿中所供奉的多为十八罗汉群像。佛寺所供奉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一般是庆友尊者和玄奘大师。庆友和玄奘虽不是受佛付嘱的罗汉,但对十六罗汉的宣传都是有极大贡献的。出于纪念的意义,将他们与十六罗汉供奉在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今天大多数佛寺供奉的十八罗汉就是这样的。
而中国寺庙中最庞大的神灵队伍五百罗汉,或说是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或说是参加佛祖第一次与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或说是五百只大雁(或五百只蝙蝠)所化而成,在敦煌壁画中又有“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等等,众说纷纭。五百罗汉与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十八罗汉一样,在佛经中竟是说不清道不明,无从考证的。倒是不为人们熟知的十六罗汉却是身份确实,依据凿凿。
编辑: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