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禅宗与牛的因缘

发布时间:2023-09-13 04:07:07作者:经藏网

禅宗与牛的因缘

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胜鬘经》中赞叹佛的伟大,就比喻佛为;牛中之王。《无量寿经》中赞佛、菩萨:;譬如牛王,形色无有胜者。而在《妙法莲华经·譬喻品》里,有羊车、鹿车、牛车之喻。其中羊、鹿二车喻为小乘的声闻、缘觉,而牛车用来象征境界较高的菩萨,即以牛车借喻成佛之道和众生的佛性。并且还以露地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

《阿含经》里以十二种牧牛的方法,譬喻十二个调和心身的修行要领。在《佛遗教经》里讲得更具体,;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这意思即是说:修行人御心要像牧牛一样,时时不忘制心、息妄。

由此可见佛教与牛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而在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中,牛与佛法更是具有殊胜的因缘和意义。如著名的;十牛图,各图都以牛为喻,用以比喻众生的心。如宋代的廓庵师远和普明禅师都画图作诗来对此进行说明,廓庵为;十牛图颂,普明禅师为;牧牛图颂。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分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人尘垂手十个阶段,体现大乘行者顿悟修道之后悲智双运的出世人世精神。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分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带有北禅神秀浓烈的;渐修特色。这牛是禅师们清净自性当中的心性之比喻了。

历代的禅宗大德们,诸如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南泉普愿、沩山灵佑等禅师,都很喜欢用以;牛来见机说法,接引学人。

马祖道一在掷钵峰下筑茅庵修持佛法,按传统禅定方法修坐禅。南岳怀让问之:;坐禅图何?答曰;作佛。怀让拿砖在庵前石上磨,道一间:;磨砖作何?答曰:;作镜。道一笑:;磨砖怎能成镜?怀让反诘:;坐禅怎能成佛?怀让又启发说:;如果有条牛在拉车,你该打牛还是打车?道一闻之,顿时开悟,便向怀让执弟子礼。

众生的身心好比一驾牛车。心是拉车的牛,身是牛拉的车。人的一切语默动静、善恶业行,都是由于心的驱使。而;和尚坐禅,为学作佛。若只为学禅,禅并非为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和尚学佛,就是杀佛。这段话即所谓心即是佛,心外无佛的见解。因为心是一大总相法门,是工画师,是五阴主人,使他流浪生死的是这只;牛,就路还家的也是这只;牛,行车必须打牛。道一了悟:佛不是坐相、站相、卧相,清净本心远离一切言说名相,就路还家必须用心的智慧斩断一切妄想执着。

马祖道一后于江西创宗立派,成为一代禅宗巨匠。而他在接引弟子慧藏时即是以牧牛为借喻的。

有一天,慧藏在厨房里做事。马祖进来问:;你在干什么??慧藏答:;牧牛。马祖又问:;怎么牧?慧藏答:;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来!马祖赞许慧藏说:;你真会牧牛!

慧藏牧牛为何;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来?牧牛即是让牛吃草,为何不让牛吃草呢?这里的草象征见取。禅宗心外一切不受,修行如果不离见取,便会;贪看天边月,失落手中珠。牧牛就是保持心态的调和、安详,如果看到什么就起心分别,不离见取,安详便会降低,乃至无有安详。

药山惟俨未开悟之前,在湖南衡山学律宗,严守清规戒律。有一天,他自叹道:;大丈夫应当离法自净,谁能作琐屑的细行于日常之中?随后前往石头希迁禅师处参拜,并说:;小乘声闻、中乘缘觉、大乘菩萨(或佛)这三乘,以及契经、应颂、讽颂、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义、自说、方广、授记等十二分教(即十二部经),这些我都知道大略,但听说南方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教大法。对此,我实在是不明白,乞望师父慈悲为怀,为我指点迷津。

石头希迁间道:;如何不行,不如何也不行,如何不如何都不行。你怎么理解?药山惟俨愣然不知所措。石头希迁说:;你的因缘不在这里,到江西马祖道一大师那里去吧!

药山惟俨来到江西马祖道一禅师处,先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然后把他在石头希迁禅师处的对话告诉了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间道:;我有时教他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他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你对此有何体会?药山惟俨于言下顿悟,随即礼拜致谢。马祖道一又问:;你礼拜致谢,想必是你已悟出了什么道理?

药山惟俨回答说:;我在石头希迁禅师处,如蚊子叮铁牛。马祖道一说:;你既是如此,那就好好地爱护和保持吧。

石头希迁的禅机对答,抽离事象,肯定也不是,否定也不是,肯定否定都不是,意思是非有也非无。药山惟俨如蚊子叮铁牛——锥不进之说,也就是指不开悟。马祖道一的禅机对答,肯定这事是,肯定这事不是,肯定也是,否定也是,即有即无。其实无所谓对错。

在《景德传灯录》中记载,大安禅师曾参问百丈怀海:;修行佛法者应如何求佛做佛呢?百丈回答:;学佛者执著于求佛仿佛,就像骑牛觅牛。大安又问:;如果认识到这种情形又会怎样?百丈说:;就像骑牛回家。大安又问:;如何保证呢?百丈百丈禅师即以《佛遗教经》上所说示之: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所谓不犯人苗稼,即是离见取,不要向外去求玄觅奥,不停地朝心海里装些废知识。牧牛,其实就是调伏自己的心。不起妄想,不生见取,如此便领会了修行法要,不再向外驰求。后来,大安禅师帮助他师兄沩山灵佑一同开山建立道场。一日他上堂开示云:;我大安在沩山三十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它要是不听话,随便落路人草、我就牵紧鼻绳把它给拉回来;它若是侵犯别人苗稼,我就用鞭子打它。这样的训练、调御久了以后,这条牛变得十分乖巧,让人怜爱,而今,已变成一条露地白牛了!

大安禅师的牧牛,就是在说明他的调心过程。心调和好了,人才能够安详现前。但是,如果安详虽然现前,却不知珍惜,不好好守护,它就会溜走。所以要手牵牛绳,在未驯服之前,绝不放松。如此久而久之,牛和人合而为一,心与境合而为一,不再分出你我,那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并且也在修行上以;牧牛而修行圆满。

有一天,他上堂说法道:王老师(南泉)从小就养了一条水牯牛,想到河的东边去放牧,恐怕会侵犯国王的水萆,往河的西边去放牧吧!也恐怕冒犯了国王的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随便放一放),总不见得有什么错误吧!

南泉禅师说的这个;小牯牛,指的是明心见性,自己的心性本体。这个心性本体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的、无去无来的,是常、乐、我、净的,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凡俗取舍。而牧牛,东边牧、西边牧,为什么都会侵犯国王的水草呢?这即是说:修行人一起边见就背离中道。佛法是不二法门,所有边见,一概不取,当下只是;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所谓;随分纳些些,即随缘不变,敦伦尽分;也就是素位而行,本分做人。

南泉住世时,还常常把自己比做一头水牯牛,以此来勘验学徒们的悟境。某天,南泉从浴室前经过,恰好看见浴头正在烧水,就问道:;你在干什么?浴头回道:;烧水啊,准备洗浴所需。南泉正色道:;记住,以后要叫做水牯牛浴。浴头点头称是:至夜间,浴头来到方丈内,请南泉禅师前去洗浴,南泉劈头便问:;做什么?浴头依照南泉的吩咐,回道:;请水牯牛前去洗浴!南泉突然问道:;带缰绳来了吗?浴头大出意外,茫然无对。正在这时,从谂前来给师父问安,南泉把这件事列举给他,亦想勘验一下他的悟境。从谂听后,随即道:;某甲有话要说。南泉便间:;带缰绳来了吗?从谂走到南泉面前,突然伸出手去,捏住师父的鼻子便拽。南泉笑道:;对是对了,不过有点太粗鲁了!

佛教认为是法平等,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任何生命与佛在本质上都是绝对如一的,自性上没有凡圣之分。浴头只知学舌,其实完全不明白南泉的真实本意,所以不免碰壁。

嗣承百丈禅师的沩山灵佑禅师,将要示寂时,有学僧间道:;老师如果百年之后,会到什么地方去呢?沩山禅师道:;到山下人家去做一头水牯牛。学僧道:;那我能跟老师一起去吗?沩山禅师:;你若跟我去,别忘了带一把草。

沩山灵佑禅师,不求证涅盘,不求生佛国,但愿百年之后,在山下寻常百姓家,做一头水牯牛。自古禅师皆不求作佛,但求开悟,实是禅者伟大之处。有其师必有其徒,有一学僧也要跟去做水牯牛,沩山禅师还叫他别忘记带一把草,意谓要独立生存,此点使人生起;稽首沩山水牯牛,一把青草万事辉。

禅宗还用;露地白牛,来喻指证悟究竟,体达清净自在的悟境。;露地指门外的空地,比喻平安无事的场所。白牛,意指清净之牛。《法华经·譬喻品》中。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从而指无丝毫烦恼污染之清净境地为露地白牛。

北禅智贤禅师曾经开示大众:;年穷岁暮,无可与诸人分岁,且烹一头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向榾柮火唱村田乐。何故?免见倚它门户傍它墙,刚被时人唤作郎。这里的露地白牛比喻清净法身,而;烹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等意谓将所有的境界打破、人法双泯,以免落入境中。

在禅宗中,还有;泥牛人海之譬喻——比喻绝去踪迹、断了消息,就是一去不返之意。;泥牛一词比喻心中思虑分别之作用。以泥牛入于大海之中即全然溶化,完全失其形状,所以也用来比喻观察的主体(我)及观察的对象(万法),两者相互交融,无有分别。

这一典语原是禅僧机锋语,出自江西之洞山禅林:一日,洞山禅师与密师伯行脚,偶然经过龙山脚下,见溪水中漂来一片菜叶,洞山禅师道:;深山无人,因何有菜随流,莫有道人居否?于是便一起拨草溪行,走了六七里,忽然看见一位老和尚(龙山和尚),形羸貌异,便放下行李问讯。

龙山和尚道:;此山无路,阁黎从何处来?洞山禅师道:;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人?龙山和尚道:;我不从云水来。洞山禅师道:;和尚住此山多少时邪?龙山和尚道:;春秋不涉。洞山禅师便间:;和尚先住,此山先住?龙山和尚道:;不知。洞山禅师又问:;为甚么不知?龙山和尚道:;我不从人天来。洞山禅师道:;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龙山和尚道:;我见两个泥牛斗人海,直至于今绝消息。洞山禅师一听,始具威仪礼拜。

洞山禅师走后,龙山和尚于是述偈曰:;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说完,便放火将庵烧掉了,然后搬进深山里,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后人皆称他为隐山和尚。

从以上的这些生动有趣而又富有禅理的禅宗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牛在禅宗中具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不光是禅师们借以譬喻的一种载体,还从本质上说明物命平等,如果从牛而悟,也就是从自心而悟,因为真正的佛法,不在外,而在内。学佛的人,必然要有一颗真如直心,才是与佛有缘,才能找寻到自己的自性天真佛。如果有缘众生,能端正自己的心念,开掘自性般若,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性止恶修善。即能开佛的知见,就是佛出世间,这即是大乘佛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