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湛空法师:从宗教来看男女情欲

发布时间:2023-11-06 04:07:31作者:经藏网
湛空法师:从宗教来看男女情欲

经说:欲为生死之根本,多欲疲劳,少欲无为。

因爱欲而生三界,轮回六道之生死。

告子说,食色,性也。

说明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这里所称的男女是指单纯的男女肉体上的欲爱(即性爱)而言(相似于弗洛伊德之男女性爱观点)。

本文所探讨的情欲问题则范围较广,本文所说的情欲包括身淫与心淫两方面,宗教统称为淫欲,身淫是指肉体的欲爱(即性行为),而心淫则是指内心对肉体欲爱的渴求(比如《圣经》说,一个男人心里对一位陌生女子产生爱慕,皆属淫欲。)。

由于宗教很少公开深入讨论淫欲方面的问题,而大多只叫人要节欲,大多数人对淫欲方面的问题了解不够,因此产生很多令人觉得奇怪的事情。比如佛教很多学佛的居士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他(她)们害怕做“那件事”会对佛菩萨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后的第二天就不敢上佛堂。还有很多人认为做“那件事”会影响修行,有些人因此不敢结婚,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像这些事情使很多人困惑不已。还有些年轻人认为佛教要人放弃情欲,那谈恋爱岂不是罪过?要结婚就不要学佛,有这种误解的人还不少。尤其有些人说若不出家不断男女性爱,学佛不会有成就,这也使很多在家居士不愿学佛。

然而,学佛就要放弃夫妻关系?有情欲关系学佛就不会有成就吗?要学佛有成就一定要出家吗?这些问题要彻底了解好像不很容易,在本文中以自己对佛法粗浅的认识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给大家做参考,若有不正确请各位读者指正。

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

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到今日天主教的修女与神父都是禁欲的。所以童贞女在天主教得到了颂扬,而夏娃受到了诅咒!就是因为肉欲的错误!

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淫欲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爱行“采补之术”者,那应属邪教(或者后来教义有所改变),应不是起初的正统道教思想。

印度现在还有很多清教徒,一生清心寡欲,长期埋没在雪山森林里苦行!

佛教的情欲只有在欲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情欲有欲不一样)。有男女淫欲(专指情欲)执着的众生就脱不出欲界,故佛教希望能做到没有情欲。佛教中告诉我们男女“成淫”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性器官的接触,假如在欲界六层天之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男女行淫的方式与人间相同,但夜摩天则以男女“拥抱”成淫,兜率天以男女“执手”成淫,乐化天以男女“对面熟笑成淫”,到欲界第六层天(即他化自在天)则男女以“相视成淫”。他化自在天以上进入色界天就没有淫欲存在。我们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层欲界天众生只有“心淫”没有“身淫”。佛教有句名言:“三界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也就是说有淫欲之心就会轮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脱。

释尊为要众生速得解脱生死,超脱三界之轮回,故在大小乘诸经中,很多地方都强调或暗示“女色”对修行之障碍,例如在各部律中释迦牟尼佛再三强调,莫视女子,她们是毒蛇,能使你堕落。《增一阿含经》中,佛陀说“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在《长阿含经》中,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相见,莫与共语。”阿难言:“设若相见,共语当如何?”佛言“当自检心”。又如《大宝经》:“我观一切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于女色所缠縳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其他还有很多佛经论中都有诃责女色之言论,如在四十二章经中,有十九章说到女色与情欲的危害。

也许有人会觉得释尊似乎很轻视女性,其实不是这样,佛经中释尊会诃责女色的危害而少谈男色,最大原因是当时印度社会修行人绝大多数是男性,这一点由修行者之中有成就的大多数是男性(女性不是没有,但很少)可知。此外,以天生的生理条件而言,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力的确是远大于男性对女性的诱惑力,基于这两个理由,释尊在当时对大部份的修行人强调女色的危害,目的只是要告诫修行的男众要随时提高警觉,不要掉入淫欲的陷井中,我相信没有轻贱女性的意思!在释尊心中,没有分别,分别的只有我们!佛只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要害,而不是轻视女性!《法华经》中,龙女八岁成佛,和释尊平等!说明女性在佛法面前是平等的!这是佛教超越其它一切宗教的伟大之处!

对今天的社会环境,佛经中释尊说到“女色”的危害其实就是为“淫欲”的危害,今天的社会由于人际接触频繁,人之思想开放,资讯广告发达等因素,使得同性恋俱乐部、星期五餐厅等在社会上到处可见,因此,除了以前女性诱惑男性外,今日男性诱惑女性、男性诱惑男性以及女性诱惑女性也都普遍存在,这些诱惑力对修行人的杀伤力所差无多,都是障碍修行的淫欲陷井。

释尊在《楞严经》中对阿难尊者开示:“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麈劳,淫心不除,麈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淫心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回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这一段话是释尊对淫欲最详细的开示,我所以详细写下来,是希望大家要注意到今天社会上有些修行者或道场是否有这些问题?道场的指导者对“淫欲”之问题是否真正了解?是否有正法可以克服?下面来探讨这段话的意义。第一,释尊在此中所说的断淫是指正淫还是邪淫?这一点争议很多,很多修行者认为在家居士不断夫妻关系,修行不会有成就,这些人就是认为释尊所说断淫包括正淫及邪淫。我个人所了解应该是指断邪淫而言。但因为阿难是出家众,本当断正邪二淫,释尊在此经是对阿难所说,当然不会特别强调断邪淫。第二,此中释尊说断淫才有得菩提的希望,断淫的意义是指要断除男女或夫妻间的淫欲行为吗?我个人认为好像不是如此,释尊在这段话最后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的真义是什么?我个人所了解,淫机的机就是机率,要使身淫心淫的机会都没有,那要怎样做才有可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消除无始以来的“淫业”,淫业不除,要“使淫机、身心俱断”那才是蒸砂成饭(不可能)。此外,什么是“断性亦无”的意义?我所了解是不要执著有淫欲之实性可断,淫欲本空无,没有体性,无可断者,只要不执着,若执着实有淫欲可断,则想得菩提希望渺茫。总结这一段话,我个人认为释尊教我们对淫欲的看法是:观淫欲如梦幻而不执着其有体性,要修行断除淫业,也要断邪淫。

佛教或一些自认要出离世间的宗教,其所以要禁止情欲,主要是情欲本身的诱惑力太大,使人产生“执着”的力量太大,人一旦着迷,不但脱不了轮回,甚至伤生害命,造下恶业,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因女色而坠落,俗语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一般凡人那能逃脱淫欲的关卡,各位也看看市面上的流行歌曲,十之八九是叙述情欲之事,可见情欲之事对人之影响力之大。因此,释尊为让人了脱生死,只好制戒劝人远离淫欲之诱惑,不要贪着淫欲,应该节欲,但并不是教要“断”欲、禁欲。也许禁欲(如出家众自愿如此)对某些人修行较有帮助,但并非人皆如此,每个人因缘不同、愿亦不同,某些方法(如禁欲)对他不一定有好处。

要修行了脱生死能断除淫欲的诱惑当然是好,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在淫欲陷井繁多的今日。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淫欲业障所致。三界众生之所以会出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生存”欲望之存在,而到了欲界之人畜更执着,认为要以生殖繁衍个体才得以“生存”,为繁衍个体,“神识”就造出能使人快乐之性器官,以诱人行淫繁衍个体。很多动物行淫欲之目的纯粹只为生殖,但人类却随时行淫欲以“享乐”,淫欲之行为与愿望互相“熏染”,长时间就形成淫相(第六识之名色)与淫习(第八识之业种),淫业因此就形成,因此众生就轮回三界,淫业重者缘生三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轻者投生人界或天界(欲界各天)。

肉体爱欲之发生是源于脑下垂体的前叶受到某种刺激后分秘“激素”,这些激素刺激性器官产生性冲动,就会有淫欲发生。引起脑下垂体前叶产生激素的刺激主要是我们的五官接受外面“淫境”所引起,例如看到色情影片,听到淫的声音等。由潜意识“淫业”(来自淫习与淫相)使意根(大脑)作用亦会刺激脑下垂体产生淫欲。

还有一些淫欲的原因好像与脑下垂体受刺激无关,例如在打坐中之性勃起产生性冲动,这好像是因为“气”行经性器官时不能顺利通过所引起。还有,好像健康的人长时间没有性行为亦会“满则溢”。身体衰弱、饥饿过度或者有某些特殊疾病之人亦不会有淫欲之行为这些有可能是纯粹的肉身问题。

由人之五官受到“淫境”之刺激产生淫欲,其原因是这些刺激到达第六识后,由于过去生的淫习与淫相引发对淫乐的记忆,由于过去的淫相引发对淫乐的记忆,因此会有淫欲之心产生。所以表面上肉体之爱欲是脑下垂体与性器官之共同作用,但本质上“淫业”是最重要之原因。另外一点情欲与性征系统(包括性腺、性器官、脑下垂体前叶腺等)及神识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所必须了解的,人之情欲与性征系统之发育情形有关,发育未到相当程度的孩童似乎情欲的现象很少,随着年龄增长,性征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情欲的现象逐渐出现。年纪很小的孩童对“淫境”的染着似乎没有(理论上也许有一点),主要原因是他们尚没有发育成熟的器官可以用,要知道,众生的神识要有“根”(器官)才会有表达作用。据我个人所了解,人类性征系统之发育成熟过程,是被神识所操控,而不是基因的问题,当人初生,神识入胎就取“基因”(细胞的染色体内)中的记录制造性征器官,但只是准备未来使用而已,使用者是神识。人类为达到种族之繁衍及个体发育之双重行为,性征器官必须存在,但不能太早成熟以免影响个体之发育。当个体发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性征器官也就发育差不多了,神识才有“根”可以表达淫欲。而神识之所以要表达淫欲就是无始以来在三界轮回对情欲快乐的贪着所致,也就是淫业的问题。

人的身体器官之所以有淫根(性征器官)以及人之所以有淫的欲望,主因是“淫业”,其与人的自主意识及外面的淫境三者共同造成淫之行为(身、口、意三淫业)。

世界上也有些人相爱相许,但不做“那一种事”,这只是心淫的层次,还是在三界轮回之中,只是层次高一点而已。

有情欲的业因才有人类的存在,若人皆断除淫欲的行为,人类很快会由世界消失,强行要学佛的人断淫欲行为似乎也不合理。对一个居士不能断淫欲行为,又想能学佛了生死是否有可能?是否有这种方便法门存在?答案在小乘是没有,在菩萨乘是有,而在密乘(金刚乘)更不是问题。著名的维摩诘经上说:“不断淫怒痴,而不与俱”。意思是淫怒痴之心亦源于自性,故不可断,但可以“转”。淫怒痴可以面对,但不要执着起贪爱之心。维摩诘居士的“不执着”观念对居士学佛者最为重要。要能面对世间各种善恶麈境不起执着,而不是断绝麈境、逃避而去面对。居士学佛者都要好好研读维摩诘经,并以他为修行、做人行事之榜样。维摩诘居士是个大菩萨,在释尊时化生在毗耶离(城市名)大城中,“虽为白衣,奉行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轧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名世典常乐佛法。”这些话是说维摩诘现居士身在世间,也有妻子眷属,也做一般人之事,如看各种书(包括外道书籍)、戴装饰品等,但他内心不贪着这些事,最重要的是他一有机会就到处渡生。他说虽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不是说他吃东西时还在做禅定,只是说他不贪着饮食之美味,而经常乐在禅悦之中。居士不像出家众面对较单纯的环境,居士一般有父母、妻子、儿女,要赚钱要做事,要面对长官、同事及各种复杂之人际问题,每天几乎都不离淫怒痴的各种境界。例如有些人为了全家的生计问题,不能不与他人上酒家应酬,去面对女色的诱惑。这时能不能免除“污染”就看是否能心不执着了。当然,这种不染的工夫说起来只有“不着”两个字,但做起来可不容易,但常下工夫可以减少“污染”的程度。把“不着”的工夫用于爱欲就是要不贪着淫欲之乐,尤其是在“重要关头”之时,否则,必落三界。这必须有工夫能做到“以大慈心”成就自己的眷属而自己不着淫乐,这是对高层次的修行者而言。对一般学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则会成障碍。当然,若有要做佛事者,事前“清净”一段时间有时候有必要,详情不在此谈论。佛教的根本思想十二因缘讲得很清楚:无明后有行,行后有识,识后有名色,名色然后有六入,六入(六种器官)然后有触,触后有受,受后有爱,爱后有取,然后有占有之事,接着就要有生老悲忧苦的结果。男女的爱情开始是双方接“触”以后,是否“来电”则接“受”对方而有“爱”情发生,然后才会决定嫁娶(取)并占“有”对方,以后就会有“生”活上柴米油盐及养子女问题。这些是“触”以后就决定是否“受”的问题,是自己愿不愿意,而不是该不该有爱情婚姻的问题。若愿意则生老悲忧苦(当然也包括一些小乐之果)之果就必须甘愿承受,不态后悔。双方若已决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双方相互照顾互相鼓励,在此生结善缘,使双方感情生活和谐。爱情也是一种很大的力量,能使人精神愉快充满活力。以因果来看,婚姻很多是过去生某些前因所衍生的果报,此生既现,则有怨要化解,有恩要了结,不要在此生生命结束时尚有遗憾而延续到来生。我们既已学佛,就要用佛经的智慧,要观世间一切如梦幻,我们既要进入爱情婚姻的梦中,就要以慈悲心抱着成就家庭而牺牲自己之心,成就短暂之美梦,使在时空交会的短暂中能发出家的光辉,那也是难能可贵的。但也不要忘记时常提醒自己,世间毕竟无常,婚姻爱情之乐也是短暂无常,再甜蜜也有破灭之时(最多在肉身死亡之时)。当肉身败亡后,彼此就不相识,就是识中留有爱,但又如何?只是潜意识的幻影而已,来生要再相见要相识,毕竟机会很少。

认为要真正能长久在一起,只有双方一起修习佛道,若双方皆能修成佛菩萨的“化身”,则永生永世彼此了知,那才是永远在一起。双方可以在无尽的明天共同出世间行菩萨道,这是永久的“爱侣”(并非一般的情爱),这才是究竟。也许认为很困难,但只要有恒心亦会有成功的一天。

参考资料:

《楞严经》

《增一阿含经》

《梦的解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