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再学 二、三主要道
发布时间:2023-11-10 04:06:02作者:经藏网二、三主要道
【大准提无上瑜伽的止观修持方法,亦遵循《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止观修持,有三种要道。
第一、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
第二、菩提心。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
第三、空性见。中观(清净见,胜义谛),也称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即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
“三主要道”,也译为圣道三要、修道三要、佛道三根本,或佛法三根本要义,是西藏佛教大德宗喀巴大师对全部佛法的精要总结,它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来概括整体的佛法,突显三世诸佛的心要。一切佛经摄为三藏,而三藏要义又都融摄在“菩提道次第”之中。宗喀巴大师以《菩提道次第广论》统摄所有佛教经论,将整体佛法融汇在“三士道”修行的“道次”当中,使全体佛法井然安立,一切佛语皆为修行教授。一个领会“菩提道次第”的行者,犹如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哪怕捡到一片抄写着佛经片言只语的碎纸片,也能迅速转为修行的指导。因此说“菩提道次第”是一种能令佛法久住于世的教授,是“诸佛言论精髓中最精要的部分”,而“三主要道”则是整个“菩提道次第”的精要。如果说整体佛法是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菩提道次第”则是支撑这座大厦的梁柱,而“三主要道”则是梁柱中的主梁。正因为有了这根主梁,整体佛法的大厦才屹立不倒,而若抽去了“三主要道”的主梁,徒有躯干的大厦甚至不能称为“佛法”。由此可见,“三主要道”的极端重要性。
佛经三藏十二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开示众生一条从凡夫到成佛的道路,给予众生成佛解脱的知见,修证成佛的法门。然而,一大佛藏,万千法门,伏有一条根本的能统摄所有法门、也是最快速的成佛之路,那就是“菩提道次第”,而“菩提道次第”的精髓,则是“三主要道”。若将佛法大海比喻成牛奶的话,则“菩提道次第”是牛奶之精华乳酪,“三主要道 ”则是乳酪的精华——乳酪最上面的一层。学习“菩提道次第”,能迅速领悟一大佛藏、浩瀚经论中佛陀的整体教法;学习“三主要道”,则能迅速掌握一切修法的心要。
(一)出离心——入佛法之门
出离心,是对轮回世界无常、苦、空本质的一种彻底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超越心理,也就是要超越凡庸众生所迷恋的轮回生活,而趣向解脱之道。对于整个学佛修行来说,这一步是起点,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若这一步走不好,则整个学佛修行都会成为问题,轻则虚掷一生,重则误入歧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无真正的出离心,心中仍伏有对世乐的贪恋,则一切修行仍脱不了世法的范围,无论诵经、拜佛、念咒、观想、参禅,皆非解脱之正道,仍为轮回之业因。世俗之人,固然因贪著于轮回世界中的幻相而无超脱之念,对于修行人而言,这种贪著,如对世俗八法(利、衰、苦、乐、称、讥、毁、誉)的执著,也仍会变相地潜伏于心中,尤其是“名闻”(称讥毁誉)之念。林语堂在一本书里说,古时有老僧不愿在山中与沙弥作日常谈,而欣乐于都会人群中讲法,其中可能也有“名闻”之因。以前,有些在山洞里闭关禅修者,哪怕把唯一的洞口封堵,心中仍有念头,想着石岩山洞外的村民在议论着这山洞里的大修行人是多么了不起。可见,真实具量的出离心是不容易修得的,所以切莫小看了出离心。
宁玛派大德那日帕说:“若无出离心,则你所作的一切修行都会转变成渴求现世的名闻地位。这是引发更多生死轮回的因种,也会因此而增长骄慢、嫉妒、嗔恚、贪爱等等烦恼。而你所认为的修行,实际上将带你到三恶道,这与造业而堕落并无差别。”祖师说:“没有渗透正世出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间善果,无法超脱三界轮回的轨道。”因此之故,可以说,只有真实生起了出离心,才能说跨入了佛法之门,一切的法门修持才成为趣向解脱的佛法修行。
《三主要道》颂云:“无真出离即不得,舍求有海安乐果。”这里要求的是真出离,也可谓“正出世心”,真正的超脱尘俗、趣向解脱的出离心。传统也将出离心,译为厌离心、厌世心,容易让人误会成厌世、消极、悲观的心态。在修出离心的过程中,会有从迷恋尘世而变成对轮回世界无常的危机、苦空的厌离,这些心量转变过程,可能会有消极、悲观、逃避的心理状态。但真出离、正出世心,绝对不是这样一种厌离心理,而是一种透视了凡庸众生轮回世界苦空无常的本质后的轻松放下,是一种对解脱成佛境界常乐我净的欣然向往。
所以,真实的出离心是从世俗走向超世的转变契机,是一种从凡庸走向超越的毅然决心,是整个学佛修行“入佛法之门”的第一步。(二)菩提心——入大乘之门
“三主要道”的第二要道即是菩提心,乃是诸佛菩萨共宣、千经万论同赞的佛门第一法宝。宗喀巴大师说:“菩提发心是大乘道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佛法的一切修行,有了菩提心,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若没有菩提心摄持,仅有出离心,虽能获得声闻独觉罗汉之果,但终不能入菩萨道而圆满成佛。所以说,只有发了菩提心,才是“入大乘之门”。《佛子行》云:“菩提心,乃是最胜真实成就佛果的因。若无菩提心,则失一切大乘法行。”《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即有如此严重,何况未发菩提心呢?无菩提心,则所修一切善法,是否与佛法相应,皆成为问题。无论五戒十善、四禅八定,无论修桥铺路、施衣施食、种种善业,皆非成佛因种,至多感得人天福乐之果,不出三界,仍为业因。哪怕修出世善法,若无菩提心摄持,报生欲界顶天,成为扰乱世间之天魔,摄欲界众生为其眷属,仍是魔业。故菩提心极为重要,《三主要道》颂云:“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即是勉励修行者,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出菩提宝心。
菩提心,乃是不仅希望自己解脱,而且常求一切众生都解脱的心,也即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这一自度度人、普渡众生的心愿,也就是成佛之心。有了这样的菩提心愿,则十方诸佛视其为佛子,一切菩萨视其为兄弟。进入大乘、一生成佛的关键,即在真正发起菩提心。
那么,未发出离心,仅有菩提心,能否趣入大乘、觉悟成佛?答曰:未发出离心,而云发菩提之心,绝无可能。这一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关系极为重要。学佛修行之人,以为已发菩提心者,请检视自己的出离心是否真实具量,若不然,则自己以为的菩提心必定是有问题的,或相似,或虚伪,非真实菩提之心。因为,菩提心乃生于大悲心,一种不能忍受其他众生沉溺轮回苦海的心态,由大悲心而引发菩提心。若无大悲心,则永远不可能生起菩提心。而大悲心,则在出离心基础上产生。出离心,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如《入行论》说:“如果人们对三有苦从未有过体会,甚至在梦中也未曾觉察一切所求都是轮回苦因,又怎么可能会生起不忍他人之苦的悲心?”因此,可以说出离心和大悲心是同一种心态。观察自己生死轮回之苦的真相,则是修出离之心;观察他人轮回生死沉溺苦海的生存处境,则生大悲之心。由此可见,《三主要道》实隐伏“菩提道次第”之妙。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从“暇满人生难得”到出离心之间的“下士道、中士道”内容,在《三主要道》中均归入“出离心”的范围内。若不明次第,我们很可能误将对菩提心的希求当作真正的菩提心了。所以,应按出离心、菩提心的次第依次而修,努力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方法非常精要,且极为重要。若论其精要,可详阅《菩提道次第广论》,精研《三主要道》,无论“七重因果法”还是“自他相换法”,都蕴含着极为巧妙的转变心念的法门,让我们油然生起慈心、悲心,乃至大菩提心。若论其重要,则可谓菩提心,乃是一切诸佛高深殊胜教法中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萨的修行核心。《入行论》谓:“菩提心是圣言乳中提炼出来最醇厚的奶油。”诸佛除说菩提心外,从未说过其他修法是修行的核心。可惜在今天,“遑论修菩提心者,就连知道应以此菩提心为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无几了”。
(三)空正见——生死解脱之慧
《三主要道》颂云:“不具通达法性慧,虽修出离菩提心,终不能断生死根,故勤方便通缘起。”
法性慧,即空性正见,乃是了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达成生死解脱的智慧。法性,亦名实相,乃是宇宙人生之真相。只有通达法性,明悟实相,才能证悟断除生死轮回的大智慧。若“不具通达法性慧”,虽有出离心、菩提心,仍不能超越生死轮回。这是因为,生死之根,乃是我执,也称无明,乃是对宇宙和自我真相的一种幻觉,即在意识深处觉得有一“我”“我的”观念,觉得外境有实有的法,或法有其“自性”存在,这称之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是无明的实质。《四百论》云:“因缘所生法执为真实有,佛说是无明。”因此无明,执有法我、人我,遂有贪、嗔、痴,起惑造业,引生后有,遂有轮回。故生死轮回的根本正是我执,解脱生死必须破除我执,断除这一“生死根”。
空性正见,正是与实相相应,破除我执的无我智慧。若但修出离心、菩提心,而未修空性正见,未得无我空慧,则不能断除生死根本,也就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故空性正见,乃“修道三要”在出离心、菩提心之后的第三要,乃是佛教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共宣的佛门大智慧。其实修实证,正在“缘起法”之中,故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颂云:“故勤方便通缘起。”通达空性之关键,乃在缘起。世人不能通达缘起,故或坠常见,或坠断见,不能明悟“缘起性空”的妙义。
缘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正见,仅依出离心、菩提心修持,最高能达到大乘五道的“资粮位”。若三要具足,依三要而正确行持,则能从大乘“加行位”,经“见道位”“修道位”,一直向上,直趣解脱及究竟圆满的佛果。
以上,只是《三主要道》的名目及大义,至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的深入诠释、实际修法,及修成之量的认识,需精研《三主要道》《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其他大经大论而学修。广义而论,一大佛藏,皆是“三主要道”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