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止观实践解行合一

发布时间:2023-12-08 04:04:23作者:经藏网
止观实践解行合一

今天与西园常住同学专题讨论止观实践问题。止观是与自己的内心相处,既有技术,也有艺术。技术是指理论、方法和标准化操作。导师的开示非常详尽,只是我们很多时候学过就忘了,落实到实际很少;艺术则是与自己相处时对心理细微处的把握与用心火候的拿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止观对于解脱和利他的重要性

修学五大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全部要依靠止观来落地。止观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善用其心,学修到底是磨洋工、出工不出力,还是事半功倍、成效显著?导师常说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有些事情要走捷径,有些事情没有捷径。掌握正确的方法,熟练运用止观理路就是应该走的捷径,上坐的次数和用心的功夫则没有捷径可言,要精进不辍不放逸。

止观得力,学修会以心能觉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可以走上修行的良性轨道,得寂静安定,信心增长,可近道矣。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利他。学人如果以精进止观培养内在寂静脱俗的气质,在利他中安住自心,既能以菩萨的威仪摄受大众,又是对自身修学的进一步增上。反之,止观不得力,则会造成修学和利他互相牵扯,利他不得方便,更会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烦恼。

二、禅的精神——寂静、专注、觉知

《略论》云:“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安住之谓也。”但我们往往无法“如欲安住”,匆匆上座、草草观修,既不在禅修的频道,更谈不上善用其心。禅究竟是怎样的内在精神?用的是哪一种心?导师曾开示:禅的核心精神就是寂静、专注、觉知,令我深受启发,以为法要。止观需要通过调伏身心,首先调动一种寂静、专注、觉知的心理力量,以此作为观察修、安住修的前行与心理基础,在对的频道上操作才会事半功倍。

如何训练禅的心理基础?有三点思考。一是尝试在座上用“寂静、专注、觉知”三个关键词做自我引导,边忆念边调动相应心理。正如导师开示,心的训练就像用运动锻炼肌肉,越是多使用,越是熟练、成长、敏锐,越容易掌握关要、取得成绩。二是从专注重复正念入手,专注的训练可以同步成就内心寂静和觉知。专注重复做一件事,如念皈依、佛号、观呼吸、经行,安住于念、聚焦重复、排除杂务、降伏五盖,如此训练专注便可令心寂静。而觉知就是让心稳定在专注的频道上,发挥自证分的功效形成一种反观的力量。日积月累则可以令寂静更加深沉,觉知的力量更加提纯与扩大,非一日之功。所以专注的训练是很核心的,是基本功。三是如导师在一次问答中谈到的,座下要让生活和环境尽量简单,培养淡泊的心态,每日以空性智慧观照化解内心的浮尘,生活保持规律,干扰相应减少,才能让心更容易平静、稳定、清净。

三、定课止观的实践要点

定课是我们实践止观、熟悉用心的重要阵地。近两年在与很多同学交流时发现,大家定课流于形式、不得力用普遍来自两个原因,一是不重视加行、二是不懂得安住。

(一)重视加行

《略论》中形容精进是“身心轻利,如风吹木棉,摇曳之中而行精进也”,很多同学做定课恐怕没有这份淡定和享受,匆忙上座、急于打卡,中途满是散乱、昏沉、焦虑。克服这个问题,要对略示修法“六加行”内容再重视,做充分:一要注意调伏身心。先观察自己的意识是清醒的,呼吸到新鲜空气,醒神了;观察身体状况没有什么障碍,端正、放松、脊柱垂直,如须弥山端坐大地指向苍穹;身体放松,心也会放松下来,身心是高度相关的;观察呼吸,不刻意控制而令其均匀安稳。观察自己的心,令心达到寂静、专注、觉知。二要用心观想资粮田,殷重启白三宝加持。

要观察佛陀的圆满功德,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无量众生融入资粮田,观想把我融入无量无边的功德之中,具象或抽象都没有关系,关键是淡化能所、具足信心。要至诚启白三宝加持我们这一座顺缘具足、违缘远去,为精进利他而坐,智慧、慈悲、方便增长广大。

六加行做圆满,我们的心已经在一个安稳、喜乐,与三宝相应的频道,再去观修正行的任何内容都不会太费力,容易把心发到位,也容易安住。所以加行要做完整、精心做,一开始会比较花时间、效率不高,主要是因为对套路和用心不熟悉;熟悉之后,一念、一息也可能把心调到位。

(二)学会安住

观察修是比量,是思惟、计较、分别;而安住修是现量,是无分别、直观、体验。缺少安住的观察,容易让心疲劳、无法持久、不能深沉、不易完成思维到直觉的转化,所以要对止观阶段区分清楚、拿捏得当,才能次第深入。

以皈依共修为例,念三皈依的过程是观还是止?是止,那就无需再观想、再分辨。导师带领修皈依时常说:让我们把心轻轻地安住在三宝功德上。为什么是轻轻地?怎么不是重重地、紧紧地、狠狠地?我理解“轻轻地”就是让我们把心系在三宝功德上,但又不要执得太紧——太紧会掉举散乱,太松则昏沉失念。我自己刚开始修皈依时也很用力,一边念一边紧锁眉头地想“觉……正……净……”追求了了分明;这样虽不会昏沉,但也很难获得安隐。要学会把心放松,也许我们前几句还在用力思维,随后就要尝试放松念头和感官,让心轻轻跟随觉正净的力量,不需要花什么力气,自然会从比量的观修转向现量的安隐,寂静深沉。这时我们调动觉知的力量,观察到自己没有昏沉失念,也没有远离三宝功德,如此足矣,无需格外用力。安住修时太松太紧都不行,但现代人普遍比较紧、不会放松,要更关注过紧的问题,这其中拿捏摸索的艺术成分较多,需要仔细用心。止观还要安忍淡泊,调伏得失成败之心,不因一时体验好而掉举张狂,也不因一座体验不好而沮丧懈怠,久久为功、渐入佳境。

四、闻思修止观的实践要点

闻而不能思、闻而不能修,理解后不能有效接受、运用,也是同学们学修的一个痛点。同学们刚才谈到很多实用方法,我这里补充一项:尝试把每天的闻思当成定课来修。提醒自己:我现在要上座了!虔诚恭谨,郑重其事,要有加行、正行、结行的完整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要有一些仪式感,借助庄严的形式提升每座闻思的质量。

首先,还是要做加行。与定课一样调伏身心、观想资粮田、启白三宝加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闻思佛法。简单的加行只需一两分钟,却可以令闻思事半功倍。

其次,靶向要清晰。进入正见的观察之前,要对这一课需生起的目标心行了然于胸,要对这一座需安住的善所缘十分清楚。如果不清楚,只是过导图、过提纲,搞了半天还是不知道这些内容要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无的放矢。这就是一种散乱的修,而不是《略论》讲得“以无散心而修”,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安住——太复杂的所缘是无法修止的。你这一课笔记十几页,每一句话都重要,看一遍都费劲,怎么止得住呢?所以要把书读薄,要聚焦到一个焦点。好比同样治疗重症,是采用化疗把所有细胞消杀一遍,还是找准病灶、采用激光靶向治疗呢?以修随喜为例,无论讲了多少内容,最后就是要降伏内心的贪婪和嫉妒,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悦意慈心。所以你这一座止观预设导航的目的地就是这个悦意慈,无论你采用什么交通工具、什么路线,没有抵达站点就不能下车,一旦抵达就不要再多行一步。到了悦意慈的站点,我就要按计划停下来休息,放松念头,安住在念念慈心中入轻安、行舍,这个由观到止的修行也就水到渠成。

第三,要沿着宗因喻做正思惟。因明讲宗、因、喻,其实就是诸佛菩萨说明问题、引导大众的套路——宗,就是核心要旨、论点,例如要以随喜激发广大的悦意慈心就是宗;因,就是论据,通过几方面的教证、理证、辩论说服众生,证明宗的成立;喻,就是用现实例子、比喻进一步支撑宗的正确性。宗因喻同样为我们指明了止观的道路,那就是沿着开示中的因和喻思维观察,最后在心中导向对宗的信心确认,改变认识。可以说因和喻就是抵达宗的规划路线,是考虑周全的最优解,沿着因和喻抵达宗的观修道路就是正思惟、如理思维。可惜从经验来看,很多同学不跟着导师指明的路线观修,喜欢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或是结合工作生活原创观修点而不能抵达目标心行;或是每节课观修点都是同一套路:暇满、死无常、恶趣苦,我很惭愧,还需精进。你不能说完全不对,可与当期法义无甚关联,这一周学与不学都没差别。当观修内容与本应聚焦的目标不同,任何所缘都不是正思惟,都是非量。我们要沿着导师指明的宗因喻道路来止观,开示一二三,你便也观一二三,若能因此生起目标心行便转入安住;若有不足也可与同修讨论、结合生命经验略作延展;待你生起并熟悉了目标心行后,再用它观察指导现实人生。座上止观不要随意发散和引申,更不要添油加醋变了味,这便是老实、是捷径、是善用其心了。这一点并不易做到,越是思维发达、世智辩聪,越是不懂得老实按套路来,所以我们在修行上都要学习一种鲁直的精神。

第四,以“胜解定”为闻思修的阶段性目标。“胜解定”这个词是从师兄那里听来的,很受启发。我们通过闻思安住于目标心行,要安住到什么程度呢?我理解首要安住于胜解——达到坚定的信解。还以修随喜为例,通过对因和喻的观察,我是否有力说服自己,对修随喜和悦意慈、增广菩提心有极大信心和实践动力?这一周的闻思修若可以安住胜解便已达成了基本目标。《百法》讲欲、胜解、念、定、慧,表明首先要对这个法、这个善所缘培养修习的意乐和愿望,然后胜解——达成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并深具信心,其后要念——在漫漫修行路中重复忆念,进而生定——由重复正念带来内心安止、如如不动的力量,终可发慧——完成从观念、心态到生命品质的变化。这个慧不一定是空性慧,可能就是修随喜的分别智慧。我们了解这个修行理路,一方面要具足信心,如果以胜解定为基础目标,只要肯花功夫,任何根机都可以达成;另一方面要有谛察法忍,须知一周的闻思修断难达成相应心行的圆满,要不急不躁,不要总在纠结嗔怪“我怎么修行还没有成绩呢”。总想着马拉松什么时候跑完,其实每一步都踉踉跄跄,第一步就被冒进和嗔恨绊倒了。切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最后,闻思一座后也要殷重回向。闻思的座上形式比较灵活,可能是听法义、做笔记、读偈颂,或是内容了然于胸后的闭卷观察忆念。对内容越熟悉、理解越精炼,一座止观的效率就越高。如果花几分钟便可完成当期内容的一轮止观,那便可以随时随地执行,一日四座、六座也无需畏难了。

五、未修中间安住正念的实践要点

(一)功夫在平时

大家都关心座下遇到烦恼解决不了、正见用不起来的问题。我想日常生活中能否保持正念,关键还取决于定课和闻思的功夫,内在学修要有力量。如果内功不足,临阵御敌什么高明的招式也用不好;如果内功高明,或是杀敌于无形,或是随便什么平常招式都可以击退敌人。很多人在烦恼现行后才搜肠刮肚地寻找对症的正见,其实对治法都是座上勤修,实际遇到问题再现行对治为时已晚。真正遇到境界时往往是什么正念修得殷勤熟练,什么正念就会自然而然随缘显现。所以要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把防护工作前置前移,不要想着临时抱佛脚、临阵磨刀,那样成功概率很低。

(二)找一个单纯的所缘境训练正念

我们都想随时随地保持正知正念,入手点在哪里?《入行论》护正知品中指出想要护戒,则要护正知;想护正知,则要从训练正念入手。正念,就是重复某种正确的心念,通过千万次的淬炼深入骨髓,这是烦恼现行时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选择一种简单、单纯的所缘境,通过专念、随念来训练。对象不要太复杂,太复杂不容易安住、不容易发挥力量。我们虽然可以将当期法义作为座上观修重点,但由于每一周都有新内容,正念不容易发挥力量。建议还是以三皈依、佛号、菩提心、三法印等作为正念训练的法门,既可以把所学所有与内容融摄其中,又因为简单更容易随念安住、发挥作用,抵御八风烦恼。

所以当我们下次再陷入烦恼时,不用去想对治法、如何处理,更不要去分析烦恼的源头是什么、隐藏的执著是什么,这些都不能立竿见影,反而容易被烦恼带跑。如果你每天以三皈依作为正念培养的法门,遇到任何事情,不想别的,放下一切念三皈依。这是你最容易发挥力量的地方,最熟悉的积极心理学语境,是你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一座堡垒。无论工作生活遇到什么问题,第一个念头是让心回归正念,这是最直接的方法;无论你在外面遇到什么风吹雨打、什么困难焦虑,退回到你生命的最后一道堡垒,为你挡风遮雨,正念是最好的陪伴。

六、结语

止观实践是鲜活流动的佛法,是传承延绵三级修学的火炬。试想汉传各宗派教法皇皇巨著犹在,但势已渐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止观不得其门而入,证法未能有效传承。我们个人修学想要成就,三级修学想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要靠我辈用心传承止观方法,解行合一;我们要以自觉觉他、正法久住为目标高度重视和推广止观实践,愿与同学们共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