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首届西安居士佛教座谈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3-07-10 04:27:56作者:经藏网佛教在线陕西讯2014年10月26日,由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主办的“首届西安居士佛教论坛”在西北大学举行,来自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等机构的领导、学者和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法师以及西安慈济、西安善导念佛团、菩提学会、西安福田天天放生小组等近20家居士佛教群体的负责人面对面,就“佛教研修关系”(学术研究与修行实践的关系)和“佛教僧俗关系”(僧尼与居士关系以及寺院与居家的关系)两大主题展开讨论,共130多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认为,这两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而且这两大主题也是解开当下佛教界诸多问题的钥匙。
李利安教授:搭建交流平台倾听居士心声
多年来,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致力于佛教学术研究,尤其是在“信仰”领域建树颇丰。10月25日举行的“首届西安居士佛教论坛”是今秋重点活动之一,数十位佛教研究者与二十家民间佛教文化团体代表参会并发言。
在开幕式上,李利安教授称,举办此次座谈会,是为了面对当下现实,总结佛教界出现的问题,倾听佛教信仰领域居士的心声。他说:“研究当代佛教,除了考察寺院,也希望考察居士”。谈到佛教研究所筹办此次论坛的缘起时,他指出,当今中国学术界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有两大嗜好,第一是重古不重今,面对转型、变化腾飞社会中的佛教现状,学术界研究不多,关注较少;第二重雅不重俗,只重视学问僧、祖师与士大夫等精英层面以及宗派与理论问题的研究。
“中国2000多年的佛教史,是什么支撑着佛教存在?是什么在推动着佛教的发展?是什么成为佛教最深厚的根基?一定是最普通、最广泛的民间佛教信仰者。而学界普遍对民众佛教缺乏兴趣和研究,因为历史留下的资料很少,而且散见在笔记小说、造像题记、感应故事、墓志散文、寺志游记等各种文献之中,研究起来非常费劲,既不如研究高僧那样高雅,也不如研究著述理论那样方便。在古今关系方面,相对于当代佛教的研究,佛教历史的研究基本不涉及禁区与敏感问题,同时也像当代问题研究那样费时费力、耗资耗材地进行调研,所以,学者们大多选择佛教历史进行研究。到今天,学界的这两种嗜好仍然存在。”李利安教授感慨。
作为西大佛教研究所的掌门人,与佛教整整三十年的接触,他的愿望是一定要重视民众真实的精神世界,一定要面对活生生的佛教现实。西大佛教研究所愿意为居士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愿意倾听大家的心声,分享大家的体验,汲取大家的智慧。
与会人员:传承佛学居士作用功不可没
座谈会上,先后发言的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荆三隆教授、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齐燕女士、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吴晓强先生、陕西省终南山文化研究院院长任亮女士、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炎军居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周玉茹副研究员、终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田洪纲居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王宝坤副研究员、西安善导念佛团负责人童健居士、菩提学会车海燕居士、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李海波教授、凤凰艺术研究院院长郎卫华先生、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王早娟老师、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倪士峰教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印度留学生冠秀杰博士、陕西佛教网及阳光慈爱教育促进会郭平先生、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释能凯法师、西安福慧放生组负责人天阳居士、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王鹤琴博士、伟志集团道心学堂负责人孙勇翔先生、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释文馨法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高永顺博士、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释惟慈法师、台湾慈济驻西安代表王秦等。此外,西安明灯、西安福田天天放生小组等民间佛教团体代表也到场发言。
作为学术界代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荆三隆教授第一位发言,他肯定了居士在佛教历史中的地位。“中国佛教史上有两重三法之变:律法、教法、弘法和正法、像法、末法”。律法的维护以及教法的理论创新与传承,弘法的坚守与社会化推广,还有正法的维持和末法时代的诸多挑战,都涉及研究与修行、僧尼与居士这两层关系。当今末法时代,谁在住持佛法?毫无疑问,是僧尼。但是不能忽视居士的力量,历史上,有时候居士弘法的社会作用比僧尼还要大。他还说,“今天讨论的主题,研修和僧俗两种关系实际上也直指当代佛教的焦点。”
终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田洪纲居士持同样观点,他以终南山连续举办的12期终南山佛教文化夏令营为例,反思了当今西安佛教界的僧俗关系,尤其是对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出家人在弘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居士又是护持出家众成道的一种重要力量。
居士代表陕西终南山文化研究院院长任亮感慨自身:“居士有护法责任,作为居士,如何护法?要以法护法,好好学习佛法,自身学好了,走到哪里都在护法。”
会议观点:僧俗关系 在随时代变化
对此次论坛的“僧与俗”议题,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吴晓强从宗教管理的角度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说明,他说:“管理部门如何对待僧俗关系?老一辈的宗教管理者要求团结宗教徒,在工作中和他们交朋友。这一点,传承下来了。
交朋友,就是真心实意的为他们办事,倾听他们的意见。只有交朋友了,宗教界才会讲心里话,才能把事情做好。另外,宗教修行者的虔诚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本次会议共分三场,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李海波、白冰、王早娟三位老师分别担任主持,李利安、荆三隆和李海波三位教授分别对三场当中的发言做了精彩点评。
在谢志斌主持的最后自由交流与互动环节里,针对佛教界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会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提问与回答机锋尽显,精彩纷呈。
在座谈会上,多位代表指出,在当今社会中,“佛教学术研究与佛教修行实践的关系”、“僧尼与居士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李利安教授在做会议总结时称,在今天中国佛教的传播发展中,这两种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值得各界进一步关注。他强调,在僧俗关系中,僧人住持寺院,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是佛教的主持者,是具有神圣意义的宗教角色。居士皈依三宝,在僧人的指导下修学佛法,并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维护佛教,护持寺院,这是佛教的传统,也是今天佛教存在形态的主体和佛教的基本原则。但僧俗关系中出现的松散无力甚至紧张与裂痕现象,以及这种信众结构面对基督教的信众结构与运行模式时所呈现的呆板与无力,说明佛教僧俗关系正面临着时代变迁与其他宗教文化的双重挑战。从研修关系来看,自古以来的高僧都一直没有放弃佛教的研究,今天的很多佛教团体,在肯定和鼓励研究、组织和推动研究、支持和传播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体现了研修并举的精神。随着客观中立、尊重理解的学风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那种认为研究远离实修甚至有碍修行的观点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研究了解过往的修行,以研究理解经典的义理,以研究实现佛教与主流话语体系的接轨,以研究扩展更加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将使当今佛教的研修关系得到历史上最和谐有力的阶段。(文:狄蕊红、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