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琉璃王真把释迦族赶尽杀绝了吗?

发布时间:2023-10-20 04:06:24作者:经藏网
琉璃王真把释迦族赶尽杀绝了吗?

编者按:一则关于佛陀弘法过程中亲历的俗世家族惨遭杀戮——琉璃王灭释迦族(Shakya)的惨案,常被作为教化因果常识的教案,至今仍广泛讲述。比如,《参禅要旨》一书中,便被虚云老和尚列为关于深信因果的“办道的先决条件”。相关的论述中,出于对因果及业力的强调,公案被演绎到琉璃王对展开诛杀为止即被打住,不再详谈“后来”——类似“是否真被杀绝而无人出逃”的问题,因其与弘法过程中强调因果的“需要”非但无关,甚至相悖,所以被选择性地作了忽略。

这个家族如今是否存在?琉璃王灭族时释迦族是否真被赶尽杀绝?至今没有答案。另外,关于“释迦族真正血统是否还存在”,学术界虽然也有“是或否”的两种声音存在,但不少说法也指向并强化了“被完全灭族现今无人存在”的结论。11月8日,“莲开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与文化一行”登陆南亚次大陆,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对神秘的释迦族进行了实地探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凤凰佛教顾问导师明贤法师独家撰文,深度探究释迦族(Shakya)血统的历史疑团。

释迦族根本道场所在地——加德满都“金庙”。

释迦族世代守护金庙,守护着最古老的梵文佛教原典。

据文献记载,佛陀时代释迦族因宿世不可抗拒的杀业等重大因缘,遭受琉璃王发动的灭族之灾。因此,金庙建筑门窗均有防御功能。

金庙每天都有一个9岁的释迦族儿童在此护持金庙,修行佛法。

佛经中这样描述琉璃王灭释迦族种

佛世时,琉璃王诛杀释迦族的惨案是佛教中一则重要公案,并常用于阐释佛法中缘起因果的道理。《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弥沙塞部五分律》卷二十一、《四分律》卷四十一、《佛说琉璃王经》及《义足经》等数部佛教经律记载了这一公案:早年波斯匿王想向释迦族联姻修好,释迦族自觉是优等的种族,便将当时王族的大将摩诃那摩的一个婢女充作公主,嫁给波斯匿王,成为王后。日后生得琉璃王子。琉璃王子八岁时回迦毗罗卫国,途中到一个讲堂中休憩纳凉,被看守辱骂为“婢女之子”。琉璃王子受辱后,便发恶愿将来当国王后要消灭释迦族。

琉璃王长大后,通过篡权当上了国王,果然纠集军队向迦毗罗卫国杀去。佛知其意,于是提前来到琉璃王行军要道,琉璃王出于对佛陀的敬意不得已而退回。由竺法护大师翻译的《佛说琉璃王经》云:

王心念言:“先古所载,藏室秘谶,用兵征旅遇沙门者,转回军还,况今值佛,焉得进乎?”稽首佛足,即便反旅。

如此琉璃王三次出兵,每次都是遇佛在道中而返。第四次起兵时,佛知迦毗罗卫国人宿世业缘成熟,共业的果报不可避免,回到了僧团。

琉璃王杀入迦毗罗卫国后,释迦族人由于佛陀的教化,虽然极为骁勇善射,但在抵挡敌人时誓不伤敌,于是惨遭杀戮。《佛说琉璃王经》云:

得开门入,入挌杀门卫五百人,斩害不訾,生缚贵姓三万人,埋著于地,但令头现,驱迫群象,比足蹈杀,然后驾犁而耕其首……

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将五百释迦族人摄入钵内,带出迦毗罗卫国,然而开钵时五百人却已全部化为血水。

眼看释迦族人惨遭杀害,在净饭王去世后继承政权的摩诃那摩王跳入河水中,请求琉璃王在其浮上水面之前不杀人。琉璃王答应后,摩诃那摩王为了拯救家族,用头发将自己绑到了河底的树根上溺水而亡,为更多释迦族人的逃出争取了时间。

琉璃王发现摩诃那摩为族人而死,亦生后悔。《佛说琉璃王经》云:

王甚怜之,有慈哀心:“用门族故,自沈而死,其义若兹。吾为国主,不忍小忿,岂当急战,使所害弥炽乎?

”……琉璃王厚葬摩男,存宠其后,王平舍夷更立长,安慰毕讫,还舍卫国。

然而此时的迦毗罗卫城已是血流成河,惨遭焚毁。因此一滔天恶业,琉璃王及其军队在屠城后的七天便被大水所漂,全军覆没,琉璃王死后堕入阿鼻地狱。

释迦族被灭后,佛陀讲述了释迦族今世受此苦难的过去因缘:往昔迦毗罗卫城有一鱼村,人们以捕鱼而食。当时大湖内有两条大鱼被捕,村中有小儿,虽然没有亲自捕鱼,但见到人们捕鱼时,他也心生欢喜。他也没有吃过鱼肉,只是觉得好玩,在大鱼头部敲打了三下。当时捕鱼的那些人就是今日的释迦族,当时两条大鱼,一条是琉璃王,另一条是好苦梵志(协助琉璃王讨伐释迦族之人),渔村中人就是现在被杀的释迦族,而小孩就是释迦佛。因为杀鱼罪业深重,释迦族在过去劫中受地狱苦。而佛陀当时敲打鱼头三下,现在就由于这个因缘而头痛三天。

灭族时是否真已赶尽杀绝?

对于释迦族所遭受的灭族,是否真的被赶尽杀绝?在汉传佛教中,本公案很多时候是用于说明“因果不虚”的道理,并且强调目犍连尊者救释种失败、“神通抵不过业力”,在灭族程度方面受到的关注似乎并不多。甚至一些人默认“灭族真的是被赶尽杀绝了”。然而,以上佛典几乎一致明确记载了尚有生还者,其原因关键,在于摩诃那摩用生命为释迦族争取到了出逃的机会。如《四分律》有云:

时琉璃王见即生慈心言: “摩诃男(即摩诃那摩)乃为亲里,故不惜身命。” 即敕人放诸释种,彼即受教放之。

《五分律》云:

王便叹言:“乃能为亲不惜身命。”即宣令三军,若复有杀释种者,军法罪之。

甚至,在《佛说琉璃王经》中,除了相关的叙述,还更说明了具体出逃的人数比例:

“ 前三亿人毕对并命,次三亿人蒙自次之,救得皆视息,奔突走脱,得全济命。又三亿人,修家供养,欢宴熙怡,伎乐自娱,不知外有并命之厄。……佛与弟子至迦维罗卫,见诸人民伤残者多……”。

由此可见,释迦族当时虽然惨遭屠杀,但并非被赶尽杀绝,仍有相当数量的释迦族人得以大难得活。

释迦族的迁徙和逃亡

《阿含经》中,还记载了当时释迦族人因为业力成熟而导致逃亡的种种不顺利:

(摩诃那摩沉水期间)迦毘罗越城中诸释,从东门出,复从南门入;或从南门出,还从北门入;或从西门出,而从北门入。

在上述涉及释迦灭族惨案的经典中,只有《义足经》的记载稍有不同,是琉璃王得知摩诃那摩死讯后继续屠城:

以其时令诸释得出城走……(大臣)见释摩男在水底死,便还白王: “天子,宁知释摩男持发绕树根而死。”王即绞城中余释。

然而从中中可以看出,当时琉璃王并没有继续下令追杀已经逃出城的释迦族人。经中还说:

(佛)即与众比丘俱,到逝心讲堂。道经过诸释死处,释中尚有能语者。……佛及比丘悉坐。佛为诸释广说经法竟……

这一点,可与《佛说琉璃王经》的记载相互参证,即当时屠城时很多受伤的释迦族人也存活了下来。

(事实上,根据佛教历史记载,一些对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释迦族人。比如后秦时来到中国的佛陀跋陀罗(汉译为“觉贤”)尊者,为中国译出了六十卷《华严经》等重要经纶,成为著名的翻译家,他正是来自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系释迦牟尼佛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元代著名的佛教造像家——前往中国北京主造白塔寺大白塔的阿尼哥,也是释迦族裔。)以暴制暴的抵抗遭到释迦族(Shakya)驱逐

另外一些文献,则记录了释迦族更为感人的慈悲不杀的家风,如《增一阿含经》云:

有释童子,年向十五,名曰奢(或作“舍”)摩。闻流离王今在门外……独与流离王共斗。是时,奢摩童子多杀害兵众。……奢摩童子即出国去,更不入迦毗罗越。

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也记载了类似的因为对残杀进行抵抗,而“敢行凶暴,污辱宗门”,违背“安忍杀害”遭到释迦宗族流放的情况:

(琉璃王进攻迦毗罗卫国时)释种四人,躬耕畎亩,便即抗拒,兵寇退散。已而入城,族人以为承轮王之祚胤、为法王之宗子,敢行凶暴,安忍杀害,污辱宗门,绝亲远放。四人被逐,北趣雪山。一为乌仗那国王,一为梵衍那(阿富汗巴米扬一带)国王,一为呬摩呾罗国王,一为商弥国王。奕世传业,苗裔不绝。

当时四位释迦族人日后成为印度北方的四个国王。这四个国家在《大唐西域记》的描述中,乌仗那国笔墨最多。如云:

乌仗那……有窣堵波,高六十余尺,上军王之所建也。昔如来之将寂灭,告诸大众:我涅盘后,乌仗那国上军王,宜与舍利之分。……

昔毗卢释迦王(琉璃王)前伐诸释,四人拒军者,宗亲摈逐,各事分飞。其一释种……(与龙女结婚)……受龙指诲,便往行献乌仗那王,躬举其叠,释种执其袂而刺之。……咸惧神武,推尊大位。……释种既没,其子嗣位,是为嗢呾罗犀那王(唐言上军)。

历史上的乌仗那国位于今印度河上游及瓦特邦一带,是佛法传承中的重要国度。在密教中,乌仗那国是四大圣地之一,无量无边的显、密成就者在这里,宛如遍地开花结果一般圆满成就。

释迦族的历史与今天

以上这些资料,使我们更为曾遭灭族之灾的释迦族的道德影响感到欣慰,同时也使我们确信:不仅佛陀智慧与慈悲的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延续不断,孕育了佛陀色身、与佛陀有着血脉之缘的释迦族亦延绵不绝,用他们的方式传承与守护着佛法。

相关资料显示,如今尼泊尔仍有释迦族的后人,其所传承的佛教,被称为“尼瓦佛教(Newar Buddhism)”。当代尼泊尔佛教学者Min Bahadur Shakya (本人即为释迦族)等,在这方面有相当的学术研究成果。根据这些材料可以知道,释迦族在佛教史上有的重要地位,尤其在传承大乘佛法与梵文典籍方面的重大贡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