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清水祖师缘 两岸一家亲

发布时间:2023-11-07 04:08:14作者:经藏网
清水祖师缘 两岸一家亲

“修桥、行医、绿化、祈雨,祖师持续为民做善事,成为善的化身,被宋朝廷赐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在张昌东看来,之所以把清水祖师奉为神灵并顶礼膜拜,以致成为安溪世代相传的文化名片,必然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归根到底,祖师由人而神,体现了善的集群效应。

张昌东认为,清水祖师各地分炉分庙数千座,其中在台湾就有578座。除了福建之外,新加坡金兰庙、马来西亚蛇庙、印尼兴水宫、泰国灵慈宫、缅甸清水祖师庙……许多清水祖师信众在当地奉祀清水祖师,更用行动践行祖师的大爱精神。如今,清水祖师信仰已成为海外华人与祖国联系的纽带,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祖师如一位千岁老人,教诲我们从善如流,他的精神博大精深,信众各取所需,代有传承。”张昌东表示,两岸信众叙缘会,在追忆清水祖师的高大功德的同时,还深入探讨清水祖师信仰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清水祖师信仰中蕴藏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将进一步发掘其推进海峡两岸民众交流的精神亲和力和文化聚合力,凝聚海内外华侨华人的聪明智慧,激发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张昌东,中国汉民族学会会长。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与段超主编过《汉民族与荆楚文化研究》一书。

杨松年:祖师文化激活“海丝”文化基因

本报讯“凡是安溪人所在地,就有清水祖师的供奉。在新加坡,清水祖师文化可以说获得当地闽南人的普遍接受。”杨松年在研讨中表示,清水祖师香火随着华人的迁移传播到台湾,传播到东南亚。国土面积仅有719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主祀清水祖师的寺庙达10座。

研讨会上,杨松年从传布的模式和传布的源头两方面,总结了新加坡清水祖师崇拜的传布模式。“新加坡两个以蓬莱为名的寺庙香火都分灵自安溪清水岩。百年前,安溪人将安溪蓬莱镇的清水祖师分香至此,开始祖师崇拜。庙名‘蓬莱寺’就显示出它与安溪的密切关系。”

杨松年分析,清水祖师崇拜从安溪清水岩分炉出去,传至南安、同安、东山等地。清水祖师信仰,或由这些分炉再随着移民关系传到新加坡,或直接由安溪清水岩南传,传布的路线是多元的。“在小小的新加坡,主祀清水祖师的寺庙10座,副祀达21座。寺庙多副祀清水祖师的原因,就在于祖师在新加坡民众心目中是很灵验的神明。”

“不只新加坡,在整个东南亚,清水祖师寺庙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它们有跟会馆、祠堂等联系发展。”在深入研究之后,杨松年表示,清水祖师庙宇播迁中,包含了移民、文化传播、寺庙自身,以及华人社会发展等问题,研究掌握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掌握了整个东南亚的移民史。

杨松年认为,清水祖师庙宇更接地气,跟当地百姓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沿着寺庙文化现象,能更好探讨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从这种意义来讲,‘海丝’不仅仅是政治之路、经济之路,同时它还是一条连接百姓的文化之路,它为重走‘海丝’路提供更多切入口,让这条‘海丝’路走得更顺。”

杨松年,世界华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团主席,大观书院山长,原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台湾佛光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国文学批评》《诗论》和《新马华文文学》等。

杨彦杰:清水祖师信仰寄托乡愁和根脉

本报讯“清水祖师信仰在台湾民间有很深厚的基础,也是两岸老百姓共同崇奉的一个神明,以‘清水祖师’这个主题来加强两岸亲缘联系,促进两岸的和谐和发展,很有意义。”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闽台缘博物馆馆长杨彦杰表示。

行走在台湾众多清水祖师庙宇中,会发现“清水”“祖师”“岩”三个字出现频率最高。杨彦杰认为,这些词汇已经成为台湾清水祖师崇拜的文化象征,这些被反复使用的符号,早已内化成了两岸人民共同的思想感情,用来表达在台安溪人对祖籍神明的认同和记忆。

出于对故乡的怀念,安溪清水岩的山水意境,也随着移民来到台湾。杨彦杰介绍,目前,在台湾岛内建造的清水祖师庙不仅常以“岩”相称,而且目前至少有两座清代的庙宇就是建在山上。“清水祖师与清水岩,它是一组互相关连的文化符号,从祖地安溪传入台湾,实际上是寄托人们对故土的记忆与情感。”

在翻阅史料时,杨彦杰发现,从清末直到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的安溪人也一直坚守清水祖师香火,即使是在日本统治者极力压制下,来自安溪的清水祖师崇拜仍在顽强分灵传播。与此同时,清水祖师及其庙宇还在重要关头成为当地民众抗击外来侵略者的精神支柱和活动舞台,各种相关的传说故事不胫而走,人们也由此寄托着对乡土的热爱和誓死捍卫民族利益的炽热情感。杨彦杰认为,“这是祖籍神明与千千万万信众的血肉联系。”

“清水祖师是400多万海内外安溪人的精神皈依,每个安溪人都对这片故土有着一种近乎传奇的依恋和情感,清水祖师信仰寄托着他们永远的乡愁和根脉,他们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呵护、传承着这片土地的灵性和风气。”杨彦杰表示,随着民间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清水祖师信俗必将有力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对闽台两地的社会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杨彦杰,曾任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科研组织处处长、客家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2012年成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刘国深:清水祖师助推两岸和谐和平

本报讯“学习清水祖师的乐善佑民、牵线搭桥,有效对接两岸民间文化、弘扬人文智慧、促进和谐和平,意义深远,功德无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表示,第八届海峡论坛“千年清水祖师”叙缘活动在安溪召开,是一场促进两岸民间文化“系统桥接”有意义的活动。

“安溪是世界性铁观音的故乡,有着‘祖源地’很多原乡文化因子,是中国著名侨乡和台胞重要祖籍地。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海内外安溪人有400多万,祖籍地是安溪的台湾同胞就有240多万。”作为两岸关系研究专家,刘国深对两岸民间信仰关系发展的关注与日俱增。刘国深认为,基于人生的单程、有限性,随着那份原生的亲切感,他们把安溪本土最接地气的民生信俗,传播到五湖四海,于是成就了清水岩祖殿客观性的“祖庙”。

随着刘国深对两岸关系的理路转进,他深感两岸民间社会“系统桥接”工作的重要性。“从宋开始就有善信到祖庙迎回香火,立庙供奉祖水祖师,明清时期不断增加。而人员的移动最终都有寻根意识、原乡情感,于是这种文化线索的学术探究以及民间信仰交流寻根方面的‘系统桥接’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目前两岸人民关系融洽,往来频繁。”刘国深表示,清水祖师是两岸共同的信仰,是两岸民间自然对接而成的人文渠道,也是两岸民间“系统桥接”的现实剧照。千百年来,“清水祖师”一直为络绎不绝的两岸人民服务,让两岸“天堑变通途”。

“民间信仰的交流常常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重要渠道、载体,就是这样一份自然而亲切的信俗对接,才让更多的文化交流、经济参与、政治对话有了一些神力般的基础。”刘国深表示,清水祖师信仰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助燃剂”,不仅成为文化人类学学科发展的一份重要“文科库存”,还在客观上促进了两岸民间往来的“桥接”,他希望能有更多善信及学者参与进来,凭“清水祖师”这样的民间文化系统做出更多裨益两岸和平双赢的事业。

刘国深,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职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等。曾公开发表《李登辉时代台湾政治文化的变迁》《试论百年来“台湾认同”的异化问题》《试论两岸关系的张力与极限》等学术论文百余篇。

刘家军:祖师信俗是文化现象更是生活方式

本报讯“安溪虽是个小县城,却走出‘清水祖师信俗’这个闻名海内外的大文化系统。”厦门大学博士刘家军表示,“清水祖师信俗”串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地的政治、文化、经济,承载了丰富的华人历史及“海上丝路”等文化信息,为“丝路”研究提供更宽阔的视野。

在长期调查研究中,刘家军发现安溪民间信俗在整个闽台信仰文化氛围中最为典型。刘家军介绍,安溪清水岩是台湾及港澳、东南亚清水祖师庙宇的祖庙。此外,城隍庙信俗、广泽尊王、保生大帝同样具有祖庙基缘,有着绵延不绝的分炉“香火”。这些信俗的聚焦,使得安溪这片土地充满“格外的神奇”。在刘家军看来,“这就是理解当代安溪‘铁观音’及出现众多成功商人、企业家的一个‘怀德致远’的参照!”

“千年祖师信俗不断扎根播迁于闽台山水间,让更多海外华人找到祖庙、找到先人,找到了根。”刘家军认为,此次叙缘交流会,祖师信俗文化得到更全面的展示,这种鲜活于民间的文化生态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它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情感的认同、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

刘家军表示,除体现两岸人民“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根同源外,清水祖师信俗还充分验证关于信仰、信俗客观的社会功能。“民俗作用还表现在‘神佑众生’及和谐社会的道德功能、教育功能。无法断绝民众的这份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祷及应验感应之后的‘还愿’,清水祖师既是信俗,也是生活;是文化面貌,更是生活方式。”

刘家军,历史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现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主任、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有《由人到神——闽南神明文化探究》《福建节庆习俗》《城隍信仰研究》等著作成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