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浅谈初发心菩萨的心理建设

发布时间:2023-11-14 04:08:49作者:经藏网
浅谈初发心菩萨的心理建设观明大乘佛法的菩萨行以利他为首要,较之声闻的重于自利,自是殊胜而广大的。但佛灭度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大乘佛法无疑地是衰微了。诸法因缘生,大乘佛法的衰微也是其来有自:许多人都明白行菩萨道的菩萨须要发大菩提心,但对什么是菩萨,什么又是大菩提心却不甚明了;如是盲目行之,能不乖违正道?菩萨即觉有情,此有二义:一者,指已证得无生法忍,成就了无漏智慧的有情;此义包含了声闻、缘觉及大乘菩萨。第二义,菩萨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的简称, 中文为「大觉有情」,大为大乘义;觉是无上菩提,是菩萨希求成就的;有情是有情识的众生,是菩萨所要度化的;合而言之,就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人。此涵盖了凡位及圣位的大乘菩萨。大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愿。它的体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内心恒与佛智相契合;换言之,念念不忘以悲智圆成的佛之无上觉为趣求的目标。菩提心的用有二,一者「大悲为上首」:菩萨行的方便是以大悲为动机的。大悲是菩萨观一切有情之苦迫,为了救度一切有情离苦得乐而生起的增上情感。二者「无所得为方便」:这是菩萨从一切缘起有中了悟得来的空慧。由于体悟无所得,才能解脱自在,才能无所为而为,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我们都明白要成就一件事情是必须有它一定的次第的。比方上完了小学,上中学;中学毕业了,再上大学。修习菩萨行也是如此:首先要发大悲心,然真正的大悲心又是建立在出离心上的。如果自身不见三界如火宅,生死轮回是苦,无欣求出离之意乐,那么对众生生起的悲心将是爱见大悲,所修的善法不是人天善法,便是魔业。为了救拔众生了脱生死成就圣道,应忆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一切众生是我成就菩提道之恩人;继而思惟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其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己与众生无二无别,乃能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由于己不欲苦,故亦不忍众生苦,遂发起大菩提心,祈愿一方面广行六度万行,成就自利之功德;另一方面为成熟觉悟众生,修习四摄以利益摄取众生,俾众生亦能依法信受修行求证佛果。发大菩提心固然可贵,但单有发心不足以成事,必须付之于实践,力行菩提道,始克渐次圆满,臻于佛地。

在一切凡圣界中,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除了佛以外,即或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亦有少分无明不圆满之处,何况我们这些初发心的凡夫菩萨呢?为圆成菩萨之戒波罗蜜,佛于是制定了菩萨戒。原本能发大菩提心、 修大乘行者系性属利根的菩萨种姓,然有不少初机行者对于大乘教义及修学的次第还未能潜心学习,却为向往菩萨道之景行,即懵懂受戒,以致受戒之后,于菩萨戒之开遮持犯或为曲解,或于行菩萨道中,屡屡受挫,而退失大菩提心,令人惋惜。菩萨戒甚深甚微细,实非我这个初学者所能分辨明了。现唯就学习玄奘大师所译〈瑜伽菩萨戒〉,对一个初发心的凡夫菩萨行菩萨道所应有的认识,略述心得于下:自佛灭度后,大小乘的对立即已形成。做为一个弘扬大乘佛法的佛弟子,对于小乘戒法应持何态度才正确呢?由于受菩萨戒者,必是已受七众别解脱戒者;菩萨三聚净戒中之摄律仪戒,即是别解脱律仪。菩萨戒约心而论持犯,若以为声闻戒多属遮戒,其制森严,受菩萨戒后,即一切可开缘,此为错误的认识。〈菩萨戒〉中「与声闻共学戒」指出:「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毘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平等修学,无有差别。」可知佛为声闻建立的七众别解脱戒,菩萨自应随顺无违。因声闻戒不但能使持戒者灭诸恶行,随顺解脱之果;所制之遮罪更为防世讥嫌,令末信者信,已信者令倍增长,正法得以久住世间。那么以利他为要务的菩萨又怎可弃舍声闻戒法而不学呢?声闻戒中菩萨不与声闻共学的例外有二:一、佛为应声闻人之根机而制定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的遮罪,菩萨不应等学。然此实是别解脱戒中的极少分。以比丘戒而言,是二百五十条戒中的九条而已,且开缘之先决条件必须是「菩萨为利他故」。倘若菩萨为了自利而多求衣、钵、坐卧具、金银等,则不适用「与声闻不共学戒」,且将因贪欲,犯声闻戒,亦犯菩萨戒之「贪求名利戒」。二、菩萨为利他故,可少分现行杀生等性罪。对此,虽蕅益大师主张就性罪之开缘是不简择凡圣,只要是出于慈悲心、愿代他苦之心,且于己之所为深生惭愧,不以如是作是有功德,则不违犯戒体。然多数论者以为,此必登地以上的菩萨所能为,且必须悲心充沛,时机因缘现前,熟思除此一途别无其它方便,并审知此举益多过少,方可偶一为之。初发心菩萨若在自己的智慧与慈悲尚未坚固以前,即行杀生等性罪,无异是冒菩萨之名而行烦恼之实,徒然招感无边生死而已。菩萨戒中「不学小法戒」有明文:菩萨应于声闻乘相应教法听闻受持精勤修学,否则是染违犯;于「背大向小戒」,菩萨若未毁谤菩萨法,但「于菩萨藏末精研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于声闻藏一向修学」是非染违犯,可以看出小乘佛法在大乘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大乘菩萨修学之次第。小乘佛法虽不究竟圆彻,然为大乘佛法之根本。若毁谤不习学小乘,等于是毁灭了佛法,不但大乘佛法缺乏基础,菩萨亦将因此失去化导声闻之方便,故若生起「菩萨不应习小」之邪见,是染违犯。又大乘菩萨本应以趋向大乘为目的,以修学菩萨藏为本分,今对小乘声闻藏深生爱着而弃舍了菩萨藏,自是修学失仪,然因小乘法是大乘法之根本,故先专修小乘,不大小同修,仅属非染违犯。于「倒说菩萨法戒」更明白指出:菩萨应欣乐涅槃、不应厌背涅槃,应怖畏而求断灭诸烦恼及随烦恼;且菩萨对于大涅槃之欣乐亲近,与对诸烦恼及随烦恼之深心厌离,其程度实百千亿倍于声闻人;盖声闻人仅是为了自己证得义利而勤修正行,菩萨却是为了一切有情之证得义利而勤修正行。又菩萨为了普利一切有情,「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标显出菩萨行利他事业之分际:在末证得第一义谛之前,菩萨应乐闻正法,闻思精进,起正知见, 励力于伏断自己的烦恼,对于有漏之利他善法亦应随缘、随分、随能、随力而担当力行之,以长养一己之慈悲喜舍心,积集福慧资粮。待证得圣道后,由于大悲心之起用,乃能不舍众生,不速趣无余涅槃,纵经无数劫生死流转,亦皆能以无染心广行无漏善法;由是方便,得证大菩提果。凡夫菩萨若不欣乐涅槃,不厌背烦恼,则纵为利他事业,亦因所为善法皆出自杂染有所得之心,即与外道无何差别;且该菩萨终将因烦恼末断除,数数串习生死杂染业,而迷失其菩提大道。此所以摄善法戒及摄众生戒中多处有明文:若菩萨于彼时正于禅定或闻思修慧等善法勤修加行,不欲暂废,皆属无违犯。于「舍内学外戒」,虽说菩萨应于五明处求,但学习五明,亦应以内明──佛法──为本。待正知见建立了,于佛法生起胜解,不再为邪说异论所动摇,再去学习外论典籍,以之作为折伏外道、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俾成就菩萨之道种智,才是正理。若菩萨于佛法未精研究,反精勤修学其它世间学问,岂非本末倒置?大乘佛法法义精深博大,诸法实相非诸佛菩萨之无分别智不能了达。凡夫菩萨倘因自己盲无慧目,于大乘法义之甚深难解处及佛菩萨不可思议之神通道力,不能生起信解,反憎恶背弃毁谤三宝,那是犯了「闻深毁谤戒」。若菩萨于大乘法教因不善通达,内怀邪见,说相似正法,谤菩萨藏,更是犯了菩萨戒四他胜处法(四重戒)之一的「谤乱正法戒」。其犯心猛利者,将因此退失菩萨戒体,自弃于佛法大海之外。学佛首重正知见的建立。行菩萨道之菩萨为利有情,更应依戒定慧之修学次第,先成熟自己。若己「于是法末善通利」,则不应不知言知,自惑惑人,贻害众生令无正见。初发心的凡夫菩萨尤应量力而为,与其勉效大菩萨而招过失,倒不如自处无知处,于所闻大乘经论专谛思惟、精勤修学,较为妥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