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11--20)
发布时间:2024-02-21 04:08:27作者:经藏网
第十一问:“学佛人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果呢?什么是以因为果呢?不知谁能释解,以解吾疑。”您可以给予解释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佛法中,念起造作为因,成已报应为果。世间一切事物运动规律,皆存在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于从因至果之间,存在发展变化过程,存在时间、地点、条件、人物等主客观因素和合的规律,可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即在相对法则中,有绝对性但不可绝对化,有规律性但不可格式化,有复杂性但不可简单化,有联系性但不可固定化。
以因为果,为若有善恶之因,就一定有善恶之果;从中省略了发展变化过程,否定了运动规律主导作用;如善因念佛成佛,从中省略了身心修行戒定慧过程,否定了菩提道次规律对修行人的约束作用;即只要念佛,可不必修行戒定慧,不须次第证道,靠佛愿力接引,就可往生成佛;而不顾有破戒、毁戒、谤佛、谤法、谤僧、不善、不正、放逸、懈怠、邪行者恶报轮回等事实,不见不同善因、不同善报等三界诸天法则存在。再如恶因受报,若人起恶念要行凶杀人,有言论或有工具准备;但中途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使其改变主意,没有实施计划而构成危害,还与他人成为朋友,并成就很多善行;法律可以将起恶念为行凶定罪吗?司法可以依工具准备予杀人刑罚吗?故只能是相应的因,所成相应的果,因果之间有规律可循可依,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不可以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知其规律作用事物时的二重性,观其矛盾相互转化时的多样性。
以因为果,源于《大日经》;为佛告诫众生,不可将一善因绝对化、格式化、简单化、固定化,不可将一善因为成果、实果、道果、得果;而应修无量善因为功,而无功相;次第证得道果为德,而无德想。皈依佛门三宝为找到人生方向,明白教义法理为打开定位导航,严持禁戒律仪为遵守操作规范,依止传承法门为选择出离路径及所乘工具;切记不可以因为果,认为有了人生方向就等于大功告成。时下,有一些人只知念佛成佛,特别是于在家人中,吃肉、喝酒、邪行、妄语等,十不善法一样不少,贪嗔痴慢疑一应俱全,不持戒,不禅行,只念一句佛号,只等十念往生。
如此讲法,并不反对谁念一句佛号,凡念佛者皆受欢迎,皆结善缘,皆种善根,皆感善果;要比什么都不信、都不念的人,不知要强多少倍。但须明示,如此念佛,不依法门传承修行,不能具足受持戒律,为末法时代后期之风,只度生死,难证道果,恐因误解误判而误己误人,又恐早开末世法运而损毀正法;故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坦露实相法义。2014/4
第十二问:“我刚皈依佛门不久,不想只念一句佛号,想择选法门修行,择选法师依止;可听人说,这个是邪法,那个是邪师,弄得不知所措,想请高人指点一二。”这样的疑问,可以回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由于地域历史不同,各宗法脉渊源不同,各人选择修学不同,没有统一固定标准。只能讲一些共性法义,照顾一些特性法理;具体如何选择辨别,要靠自己开心智、明法眼、掌标准、作决断。但在这里,须回答二个疑问;一是如何择法择师;二是如何辨别邪法邪师。
如何择法;择法为选定法门修行,各宗不同,法门不同;宗门相同,也有法门不同;法门很多,差别很大。在求法上,总体来讲,先明宗后求法,知难易能行持,重解脱轻名闻,法平等贵专一。具体有十种事项;一是沉得住气,身心莫急,多参遍访,受教校量,择上从之;二是避免好奇,不为功利,特别在禅密选择上,不为禅而禅,不为密而密;三是自打基础,有静坐功夫,身心静下来,知如何修禅行,才能把握准确;四是随顺因缘,不强求法,有时法可遇不可求,法缘可顺不可逆;五是适应根基,自量己德,择法愿求不宜过高,否则眼高手低,难载重法;六是注意年龄,不同法门有不同要求,禅宗有莫到老来方修道,密法有三十五岁前为最佳,为体能可适应;七是身有正行,品德厚道,可与法缘和合,择法无碍,速得法益;八是心有正见,不受邪法,远离外道,契入正法,得立正命;九是禁忌猜疑,这个法门是否最高,是否还有最上,是否可证道,是否外道邪法,疑虑重重;十是勿乱分别,这里寻密法,那里寻密诀,哪个法门快,哪个修的慢,妄自差别。
如何择师;择师为在择法的同时,选择师承为依止;各宗法门皆有师承,有时择法即在择师,有时择师即在择法,名为二回事,实则一回事,一切法门皆由人载。在此时代,圣贤隐伏,邪法增盛,求法甚难,求师亦难。在求师上,总体来讲,重明师轻名相,重见地轻功夫,重传承轻言说,重实修轻哗宠。具体有十功德相;一是清净持戒,心地具足戒本,身口意三业无亏;二是多闻有智,通达教义法理,不执诸相生心;三是精勤禅行,为法可以忘躯,常赞叹清净梵行;四是心怀慈悲,对众苦有怜悯心,能方便救护众生;五是善说正法,对诸事有责任担当,方便教化而无厌倦;六是难忍能忍,能堪受辱而不嗔,还能以德报怨;七是身心无畏,弘法利生坦然无惧,众前忏悔己过无怯;八是义理圆融,正见分明无缺,信众愿乐欲闻;九是不求名利,常亲近善友而淡名闻,节俭惜福而远离金钱;十是真诚朴素,以人生平凡为最高,以老实做人为最妙。同时,有四种病师,心病无边,其中有一,不能依止;一是作病师,时时思维揣度他人,处处算计校量得失;二是任病师,随诸法性任意浮沉,一切妄从信缘任运而行;三是止病师,止息妄情误解寂然平等,迷于取静误认止妄即真;四是灭病师,妄计身心根尘本来空寂,执着断尽烦恼一切永寂。
如何辨别邪法邪师;邪法为行持一切外道之法,邪师为行持诸外道法之师。辨别邪法邪师,初学以外道法为邪法;在修禅定中,由邪定所生种种邪法。九十六种外道,皆为邪师。由于所涉内容过多,这里只能略义,不便详解;故可依四依法,参照佛说有关邪法邪师的具体表现,自我参学为好。但是应知,初学人在辩别邪法时,应依三法印与实相印;在辩别邪师时,应依佛说经典制法;不应依人所说与自制标准,更不依不明教义法理的知见。否则,妄认修证出世间法、发菩提心的人为行邪法,妄指修行正定三昧所生正智的人为准邪师;特别是随意妄责他人为行邪法、准邪师者,往往自己正在行邪法,为准邪师而不知,误己又误人而不明。2014/4
第十三问:“有人说,出家人既有智慧和广大佛法,为何不走出山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现在社会正缺乏信任和道义,充满了浮躁和诡诈。星云大师曾说过应该让佛法走向群众走向社会,佛门之中不能有太多的佛呆子、佛傻子,传教布道也是佛门弟子必修课。眼下邪魔外道倒是无孔不入。”您也如此认知的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修学佛法的人,不论出家在家,既有证悟智慧,又知佛法无边;本身正心正行,就是弘法示范,广宣道德文明,敬畏天地世间。古今一理,寺庙小道场,世间大法坛。而在当下,不是出家人可不可走出山门,而是出家人能不能走出山门;同时,山门大开少人问义理,山门挤破多是求发财。关键是众生有无善法因缘,是否具足闻法善根。若无善法因缘,出与不出山门,心法只能自修,他人无法用力。若不具足闻法善根,则视而不见,闻而不信,信而不行,行而不坚。
修学佛法的人,只观自心清净,不见世间过失,一切皆有因果;共业感召如此,法眼清晰可见,佛法不度无缘,切莫怪罪伽蓝。其实佛门之中,佛呆子也不呆,只是自修自行;佛傻子也不傻,只是自功自德。况且,佛教不乏经典大藏,自古不少弘法之人,菩萨只能恒顺众生,法师也须随顺因缘。邪魔外道当然是无孔不入,发生的社会现象不说;仅对佛法侵扰而言,寺庙被商业化,僧人有职业化,环境染著身心,物外闲人太难。2015/3
第十四问:“都说佛心苦渡世人,佛本不在尘世,又怎样渡人?”您是如何认知此问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依愿力,普渡众生;法藏住世,平等慈悲。可悯众生,不读经典,不开智慧,执著人相。妄言“佛本不在尘世”,不知怎样渡人;其实是身不知归依,心不明自度,茫然于世间,时光在空过。愚痴不自醒,为是当聪明,慢习贡高我,不肯谦卑身。在此世间,是佛、法、愿、缘度人;不是依人度人,更须人心自度。
那么,佛究竟在不在世间呢?又依什么形态住世呢?确切地讲,佛在世间,三世常住,未离众生。只是众生身心于五浊,无法实知佛依什么形态住世,故此由疑生惑。佛住世形态主要有,一是法身能量智慧支撑世界与法则存在,为一切众生生存需求,提供一切可能;二是报身佛光常照十方世界,照触修行人身心,增长福德慧命;三是化身周流遍至世间,无时无处不在,护念加持正法修行人;四是示现身虽入大般涅槃,各种佛形像还在,等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礼拜供养得福;五是佛说经律论三藏十二部还在,等于本师释迦牟尼佛法性住世,众生见闻受益;六是十方诸佛菩萨,以不同因缘化现世间,以不同方式、不同身份行菩萨道,弘法利生。2015/3
第十五问:“我在抄写《僧伽吒经》的时候,总是瞌睡,只要放下笔墨,立刻就不瞌睡,和正常人一样,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克服呢?”您能给予解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僧伽吒经》,是佛护念的大乘经典,如法抄写功德巨大,销除无始劫来业障,如大风吹散浮云。当人如法抄写时,佛化身常居其顶,护念其善行,增长其智慧。当抄写人不如法时,或抄写人业习重时,与佛不能产生道交;当佛化身常居其顶时,巨大能量摄持身心,大脑神经不能适应,形成剧烈反差感应,产生瞌睡现象;如沸水烫鲜菜—蔫啦。同时,有魔众干扰周围环境,使人身心疲倦。
怎样才为如法抄写呢?在抄写经典前,首先,在佛像前供养礼拜后,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得佛加持力;然后,供养礼拜《僧伽吒经》,三称南无僧伽吒,依正法力破除魔障;其次,清净身心,须素食三日后抄写,抄写前还须净口、净手、净衣、净具,保持欣然状态;最后,清净环境,抄写经典须在净洁处,不应在夫妻所居室内,周围不应堆放污秽杂物,使护法生欢喜心。若如此抄写经典时,不会再发生瞌睡现象,一切吉祥如意。2015/3
第十六问:“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小孩子十六岁之前享受物质生活都是消耗他自身先天的福报,是这样么?那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福慧呢?”您听过这样的说法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从三世因果上讲,人的今世福报前世积,下世福报今世积。人从入胎开始到出生,直至能自食其力前,所享受的物质文化生活,名为享受父母及他人养育,实则都是在了前世的福报。从能够自食其力后,超出正常享受物质文化生活外的福报部分,名为权势富贵及时享乐,实则仍是在了前世的福报。
福报是寿命的基础,人有福报可增寿,人无福报可减寿;故人过分享乐,超出正常享受福报部分,人要减少寿命。同时,使用偷诈奸欺、贪污受贿等一切非正常手段,获得财富所享受的福报;不但了前世的福报,还欠下宿命业债,造成下世贫穷之因;今世除减寿外,还多眷属失和、子孙不孝,通过非正常渠道散失财物等。
由此缘故,人应多修善业不吝,多行布施他人,节俭生活惜福,知足常乐增寿。父母养育孩子也是一样,应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培养勤奋、孝顺等品德;不应过分溺爱吃穿,骄纵专横,养成奢华好逸等不良习气。2015/4
第十七问:有一师徒问答,徒问:“顶礼上师!网站看往生去向,一般回复是几品或上品上生,请问被超度者是全部去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还是有的去了别的佛国,品位相当于极乐世界上品上生吗?”师答:“极乐世界的门槛比较低。上品上生相当于初地菩萨,四品相当于罗汉果,四品以下的相当于小乘果。上品上生以后才能到其他佛国去。众生去的佛国不一定,有的到东方佛国、南方佛国、宝髻如来、多宝如来等等。”读后觉得讲法太随便了,您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徒心有疑问,可随意请法;师解惑培德,须究竟了义。否则,“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标准条件,与往生十方世界的标准条件,是一不是二,等同无差别。十方诸佛接引福慧因缘具足的众生,一佛授手,千佛授手;一佛不接引,千佛不接引。若有一福慧因缘具足的众生,阿弥陀佛可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十方诸佛国土任由往生;若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者,十方诸佛国土皆不可往生。根本不存在“极乐世界的门槛比较低”的事项,更不存在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的菩萨相当于罗汉果的事项。佛在多部经中说地非常明确,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可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入住十信位菩萨。若未具足发菩提心的阿罗汉,须往生极乐世界边地,圆满大阿罗汉道后,方可入住十信位菩萨。
同时,还须明确,不论以什么仪轨方式的放生,都是与众生结法缘、植善根的善行;不论以什么仪轨方式的超度,都是依佛法加持的助缘;前后二者皆不能将任何一众生送往任何一佛净土,只能随各自业习往生善道。学佛人的助念,也是依佛法加持的助缘,可依被助念者各自所修功德愿力,往生诸天、圣道或诸佛国土。2015/4
第十八问:有一师徒问答,徒问:“顶礼老师。弟子看到有些初地菩萨还会掉地狱。要修到几地才不会退下来?感恩老师,顶礼老师,七地之前的还有地狱业没消完?”师答:“对啊,真正修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才不会掉。初地菩萨会掉下来,要修到八地、九地、十地以上的,才不会退下来。七地以及七地以下的菩萨都会退下来。因为七地以下的菩萨都有根通在地狱,都有地狱的根没有除掉,随时都会掉到地狱去。像提婆达多是菩萨再来,死后还是下地狱。七地及以下的还有地狱业没消完。”读后觉得义理不明,可否方便开示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这位徒弟所问,义理混淆不清,法相颠倒胡乱,邪知妄见荒唐。不知是从何处见到,更不知如何见到,“初地菩萨还会堕地狱,几地菩萨还会退下来,七地之前的菩萨还有地狱业。”
这位师父所答,谤佛法僧三宝,毁菩提道根芽,谬误贻害众生。在此世间,成就阿罗汉与辟支佛圣道的人,圆寂后入有余涅槃,不见一人堕入地狱,经中亦无见闻此义。在此世间,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与辟支佛,是修菩萨行的人,有行退道不退,圆寂后皆得往生诸佛净土,何来堕入地狱之说,更不见经中记述。十方诸佛国土中,尚无地狱之名,何有堕入地狱之实。菩萨有六十品级,其中地级是从四十五至五十四品位,共有十地。即来此世间示现的菩萨,皆是依恒顺众生的缘故,权且行退道不退;待示现身圆寂后,自然回归诸佛净土,如阳光照射地球,不能日落后便说太阳进入了黑夜。至于提婆达多虽是乘愿菩萨再来,但示现身是逆助缘的恶人,未现菩萨身相,又是以恶人身示现堕入地狱;而真实的菩萨身在佛国土,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又怎么能堕入地狱呢!
在地府中,于地藏王身边确有无量菩萨围绕,或示现各种鬼王身;但不是有地狱业,而是在修菩萨道,成就菩萨化身功德。在此世间,请法应如法请,解答应依经答,佛说诸实相法,相空法性妙有。否则,请法存在过失,解答应负因果,邪解误人误己,自作地狱苦因。2015/4
第十九问:“参访了松花湖弥勒寺,依山傍水,气势恢宏,华美庄严,众皆欢欣。”不知您有何感悟,可否即兴一讲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北方建立弥勒道场,说明弥勒菩萨与这一方众生因缘殊胜,是这一方众生三世之福。佛山浑然一体,道场湖光同辉,信众瞻礼供奉,实为别有洞天。南有布袋奉化,北方今又建寺,大喜慈氏住世,舍相弘道谁知。可随顺众缘,赋偈一颂,顶赞弥勒,拥护道场,心受佛光。
地天弥勒道场景,大见弥勒慈尊容;吴太弥勒有降迹,仁心弥勒化灵真。
兜率弥勒庄严幢,补处弥勒悲众生;示现弥勒在世间,离相弥勒人不识。
正觉弥勒住法界,慧忍弥勒菩提分;愿行弥勒智如海,彼岸弥勒开佛门。
妙圆弥勒清凉地,世依弥勒法直心;上首弥勒破魔缚,最胜弥勒戒第一。
授记弥勒得总持,能摄弥勒统诸众;自在弥勒济一切,救难弥勒导安隐。
增广弥勒清净行,承事弥勒获善利;净日弥勒法光明,御师弥勒护大乘。
金刚弥勒灭恶苦,欢喜弥勒施平等;亲近弥勒离怖畏,大勇弥勒巧调伏。
如意弥勒洒甘露,缘殊弥勒皆照触;遍周弥勒演妙音,娑婆弥勒师子吼。
2015/5
第二十问:“一些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常讲,《楞严经》中说,念佛‘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一句佛号,就能有把握往生极乐净土。”是这样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原偈是,“如母忆子,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现代一些净宗法师讲法,只讲念佛,不讲传承;只讲道果,不讲次第;只讲往生,不讲过程;只讲上句,不讲下句。典型的以因为果,贻误众生。古德讲法是,如何都摄六根才是传承,由意念为净念才是功德。“如母忆子,如子忆母,”是修行人应具足的精进心、坚固力。有了精进心、坚固力,才能禅行而都摄六根,达到净念相继的境界,次第成就道果,往生极乐净土,当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此讲法,才为义理不缺失,才为正法久住世,才为持正戒俢行,才为明不昧因果。
世人喜好,诸法为我所用,一切适我所需,以少力获大益,弄机巧而成功。用俗事代替法事,用俗理代替法理,用俗心代替法心,用俗缘代替法缘。如一些喜好饮酒食肉的人,为了自我安慰,辩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不说道济禅师的后二句偈,“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还如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为辩护词,成为口头禅;曲解自利才能利他本义,从而谬传贻害世间。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