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崇·贤宗法师:六度修行
发布时间:2023-07-30 04:04:12作者:经藏网杜柯整理
刚才大家初步体验了打坐。打坐,其实是训练我们的觉察力,它可以觉察我们的心,也可以觉察我们的身体,当身体有了什么毛病,就可以提前知道。
今天,这节课主要讲“六度修行”。
修行,就佛教而言,本没有什么高深。其实说白了,一切修行,都是转变我们的观念:转变我们的看法,转变我们的思维,转变我们的行动,转变我们的人生。我们希望人生有种什么样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学会转变。如果我们得到了那个理想的结果,就叫成佛。
所以,我们这一生就要围绕着“转”字进行,念好“转”字诀。有个时髦的说法叫华丽转身,其实我们这个才是真正的“华丽转身”——没有什么比彻底转变你的灵魂、转变你的生命更华丽,宏伟,壮观。
具体来说转变什么呢?转变我们狭小的思想,转变我们局限的观念,转变我们解读问题的不确定性,不彻底性。我们能学会“转”,就能海阔天空;能学会“转”,新的生命就会焕发;能学会“转”,你就不会在死胡同里碰得头破血流。能转,便是一种智慧,能转,即是一种超越,能转,就可以换一种眼光去看待生命。只要能转,你会发现,生命里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你能进退自如,因为你能改变方向,因为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你得到的人生完全不一样。
般若是终极智慧
六度修行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无论对于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适用,我在外面也讲了无数次,只要按照这六度修行,你的人生就能得到彻底转变。
第一个是般若。在佛教中,有“五度如盲,般若为导”的说法,可见般若是多么重要。
什么是佛呢,佛就是佛陀,佛陀就是觉悟者,其实可以说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在佛教里面,是指对人生终极的看法。我们常人爱把智慧当做聪明,可以说智慧里面有聪明,但聪明里面不一定有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你那个聪明可能是小聪明,而智慧是大聪明,所以我们叫般若。
倘若你能站在一期生命的巅峰,去俯视从生到死的过程。并且还知道,在生之前有无量的生,在死之后有无量的死,生死永远如此循环,没有终点,而我们这一期生命,不过是无量生死中间的一个衔接而已。用这样一种眼光去看待生命,用这样一种高度去把握生命,你就不会被它那短短的一段时空所局限,你便能够超脱出来,不迷失自己。
当你了解这一基本事实后,就能安住这一期生命。
看看我们眼前的麦克风、黑板、桌子、茶杯、书本,这些东西都不一样,各个独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它们却有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成住坏空”。比如这张桌子,是由木头,钉子,铁条,人工,等等组合而成,木头不是桌子,钉子不是桌子,铁条也不是桌子,把它们合在一起才叫桌子。你可以叫它桌子,也可以叫其他什么,这个名字只是暂时的替代而已。一个人,你可以叫他张三,也可以叫他李四,它只是一个代号。所以,当组成桌子的一切众缘和合时,这个桌子就诞生了;但从它诞生这天起,它就开始变化,发生变异,一天天衰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总有一天它会变成一堆尘土。我们地球呢,大家知道寿命很长,有好几万亿年,但几万亿年之后,它也要灭亡。所以一切东西,和我们人一样,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都是缘起缘灭的。包括你的家庭,你的孩子,你的事业,无不如此,没有一样能逃得过这规律。
明白这个规律之后,我们怎样面对它呢?就要遵从规律、顺应规律、利用规律,你不能和规律对着干,不能违背规律,因为规律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父母老了,我们就应该更好地孝顺他们,免得日后遗憾。你有孩子,就应该多一点时间陪伴他,让他快乐成长。你的家庭很幸福,就要好好珍惜目前的幸福。你现在有工作,就要尽可能把它做好。同样,你现在遇上很纠结的事,处于逆境,或者遭受无妄之灾,都应该放下,因为你知道这也不过是一个过程,终会过去。
了解了人生的规律,生死的过程,我们就能更好地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所以有人认为佛教很消极,那是对佛教不了解,佛教不仅不消极,而且是大积极,因为它不是那种鸡毛蒜皮的积极,所以一般人不明白。
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大家都知道。玄奘西天取经,我就不多说了,他经历的灾难远比我们看到《西游记》上九九八十一难要多,而且他也没有那几个神通广大的徒弟保护,开始他身边还有几个随从,后来死的死,逃的逃,就他一个人了。
鉴真可能大家相对陌生点,他也是唐朝僧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还是著名的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思说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鉴真为了弘法,一生历时十二载,六次东渡,但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有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在第六次成功,此时他已经双目失明。
大家想想,如果他抱着消极的思想,能做到这样吗?而且当时唐朝的皇帝也禁止鉴真东渡,因为他年龄大了,又是国宝,此去生死未卜。他何不在寺院中讲讲经,说说法,念念佛,打打坐,以此终老呢?
说到佛教的智慧,不得不提到“空性”,前面说世事无常,什么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这个就叫空。空不是没有,而是空无自性。所以了解佛教的“空”之后,你就会产生真正认识到事物本质后,由内心深处升起的那种力量。
这种力量是无法形容的。“空”,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一个能真正证入空性的人,给他一个组,他能当组长,给他一个村,他能当村长,给他一个省,他能当省长,给他一个国家,他能管理国家。他没有边界效应,没有框框,把自己束缚住、限制住。我们修,就要修这个“空”,把心修成大海一样广阔,修成虚空一样无限,最后你的成就就无可限量。反之,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个见到一点利益就想占为己有的人,这种人都是小家子气,不可能成就大事业,因为他的心远不够“空”。纵观古今中外的伟人志士无不如此,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空,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是空。
“空”是宇宙的规律,了解了空,即是大智慧,即为般若。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天”,上天就是宇宙的规律。你不遵从宇宙的规律,也就是说你不听上帝的话,你就下地狱;你听上帝的话,也就是说你遵从宇宙的规律,你就上天堂。佛教里把上天的意志,叫因果,叫业力。你以前种下一个坏的因,今天结成一个不好的果,此是必然,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因此,你要想改变未来的果,就必须改变现在的因,种南瓜不可能结冬瓜,不是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其实无论任何宗教,都是在遵从自然规律,都是在昌明自然之道,即使它们的教义和说法各个不同。
这是第一个,我们讲的般若。
先禅而后定,无禅则无定
第二个,禅定。
禅叫静虑,也叫冥想。就是你单独静下来,去想一些问题。我们把这个叫参禅。
佛教里面的参禅是参生死大事,怎样看透,怎样放下,怎样契入空性,怎样发菩提心,等等。我们的参禅更多是日常事务,诸如在工作中出了什么问题,在家庭中有什么问题,人际关系出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在头脑中像电影一样把它放一遍,因为你身体放松,心不外驰,所以此时觉察力是最好的,思维极其敏捷,平常很多想不清楚的问题,在静坐的过程中都会灵光一现地得到解决。
现在,禅修已经进入了国家运动员的心理干预,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一个运动员在竞技场上要正常发挥,非得有超常的定力不可,这种定力就必须训练,打坐即是很重要一项。一个进入大禅定的人,他的心是如如不动的,所谓“八风不动”;也是忘我的,最后至“无我”的状态,此时他的心是“空”的,所以才能生起万法,应付裕如。
所以一个运动员,只有做到完全忘我的状态,做到外禅内定的状态,他的成绩才会最佳发挥。同理,我们做其他任何事,也只有进入“无我”和不为外界所动的状态,才可能做出巨大成绩。到了此时,其实就是禅的境界,你的身心已完全得到改变。因此,禅修会改变一个人的内在生命。
简单地说,禅修便是训练我们的身心,使之达到理想的状态。广义的禅修不仅仅单指打坐,生活中,一切皆是道场,工作是禅修,家庭是禅修,吃饭是禅修,睡觉也是禅修。面对一个对你态度粗暴的人,面对别人侮辱,面对飞来横祸,人生激变,你都能保持内心平静,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便是修行。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每一天,即是修行。
因此,禅定,其关键在“定”,而定的前提是“禅”。先禅而后定,无禅则无定。什么是禅呢,外不着相为禅。什么是定呢,内不动心为定。
忍辱行
第三度,忍辱。
佛陀说过:“修道的人不能忍受毁谤、恶骂、讥讽如饮甘露者,不名为有力大人。”什么叫“有力大人”?佛教中叫“大士”,观音菩萨被称为“白衣大士”,因为她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才能广度众生。
事实上,世间的拳头、刀枪、强权、势威,都能使人畏惧,却不能真正服人。唯有忍辱才能感化强梁,消除冥顽,使人归顺,信服。诸葛亮七擒孟获,廉颇负荆请罪,这都是忍辱的表现。
在佛教修行中,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能忍辱,次第永远上不去。佛教修行中有个比喻,叫“火内栽莲”,——外面大火熊熊,你的心内却清凉如莲花,这是什么境界?所以对我们在家人而言,也要追求火内栽莲的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非常难的,通常我们只要一碰到问题,就走不出来,十分纠结,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打开,需要我们不断回到原点,不断清零来思考问题,要站在生死的高度,无常的高度去看待问题。
佛陀是怎么忍辱的呢,这里有个小故事。
佛陀到摩竭陀国时,有一天夜里,宿于阿吒鬼住的地方,当时阿吒鬼正与其它鬼神集会。一个小鬼跑来向阿吒鬼报告,说你有大福报啊,今晚佛陀就住在你家里!
阿吒鬼说:“一个陌生人住到我家,我且要试试他是真正的佛陀,还是普通的凡夫,还是一个骗子!”说着立刻返回家里,一看到佛陀,他就气急败坏地说:“沙门,出去!”佛陀马上平静地走出阿吒鬼的家。
看着佛陀走出家门,阿吒鬼又改口说:“沙门,进来吧!”佛陀因为是已经灭除了骄慢的圣人,所以又毫无怨言的返回阿吒鬼的家。如此来回进出三次,到了第四次,阿吒鬼又再说:“沙门,出去!”
这时候,佛陀终于开口说话,他说:“鬼王,你已经请我三次了,我不再出去了。”
阿吒鬼说:“你既然不想出去就算了,那我要问你问题,如果你答得不合我的意,我就撕裂你的心脏,让你血喷溅而出,再将你扔到恒河里去!”
佛陀说:“随你问吧,我会回答得让你欢喜。”
鬼王问:“行持何法能得安乐果报?如何能得到广大的名声?何法能度苦海?如何能得清净?”
佛陀慈悲地说:“行持佛法能得安乐,持戒能使名声流布,不放逸、精进能度苦海,智慧能使人清净。”
鬼王听了佛陀的妙法,十分欢喜,当下发愿随侍佛陀,护持正法。
这里面,佛陀说的很多都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如持戒,精进,般若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度修行。
其实六度里面的忍辱,本义是忍法,因为在忍中“辱”是最难忍的,所以冠名为忍辱。至于我们民间,并不缺少忍的文化,有许多这方面的谚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得住来逞英豪;小不忍则乱大谋;百忍成金,唾面自干。等等。
程颐说: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自然,越能忍的人,当然是修养越深的人。
《莫应对》诗这么说:人来骂我逞无明,我若还他便斗争。听似不闻休应对,一只莲在火中生。这便是火内栽莲之术。
往解脱道上修行才叫精进
第四度,精进。
精进,简言之是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努力,拼搏,奋进。方向正确是前提,比如一个小偷,他说现在年末了,我也要精进啊,多偷些东西,给自己搞点创收过年!这不叫精进。所以精进一定不能损人利己,不能是贪嗔痴。在贪嗔痴上那叫贪婪,叫着魔,最后你只能堕得与魔鬼同伍。
还有,我们每天去应酬各种客人,忙各种事务,好像忙得不可开交。你要把事情列出来,看看哪几件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没有意义的,你的时间消耗在没意义的事情上,如打麻将一打一个通宵,这不叫精进。相反,你的时间消耗在没意义的事情上,不仅不叫精进,还是一种懈怠。
这就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问题。
我在厦门有一个弟子,认识她时正在担保公司当副总,两年后成为公司的正总,三年后调到另一个公司当董事长。我认识她六年跳了三级。我觉得在担保公司这样一个国家机构里,应酬应该是很多的,企业家要找人担保,肯定要请她吃饭。结果呢,她什么应酬都没有,谁找她都没用,她只按条条框框做,你达到那个标准就把款放给你,没达到那个标准,再请也没用。每天晚上她早早回了家,带着孩子老公去跑步、打球,陪孩子看书、辅导家庭作业。我发现她一天到晚似乎闲着没事。这就告诉我们,其实在很多事上,我们要简单有多简单,要复杂有多复杂。就像我们寺院,盖房子,搞基建,如果各个部门要走的话,你永远都应酬不完。我到桐乡九年了,但真正晚上出去陪人吃饭没超过五次,而且还不是陪领导吃饭,都是陪我的朋友。所以我平时这样的应酬很少,一少,我就能节省时间做其他事。
我的另一个朋友却是相反情况。他也做企业,我有几次住在他家,一觉醒来,他才回来。我说你何苦呢,把身体搞坏了,赚再多钱有什么意思。他说有些应酬没办法啊,我说那是因为你想应酬,如果真的不想应酬总有办法。最后我发现,其实是他自己喜欢喝酒,喜欢泡在外面,所以这是没办法的事。如果你把一些问题深入去想,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企业不一定靠吃饭才能生存,靠吃饭生存的是饭馆。
所以什么样的行为是精进,什么样的行为不是精进,在佛教上,有它独特的解释,——往解脱道上修行才叫精进,其他的一切,你再奔忙,再辛苦,再努力,都不是精进。佛教上的精进是要一个究竟圆满的结果。
持戒就是遵循事物的法则
第五个叫持戒。
持戒就是守法,或者说遵循事物的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圆满,迅速。
持戒的实质是保护我们。比如打坐,我们有很多“不”:身子要做直,不能弯曲,不能靠在墙上,身体要放松,不能紧张,思想要集中,不能胡思乱想,不能说话,不能睡觉,等等。通过这些要求,让我们更好地把打坐做好,收到预期效果。好比火车的两个轨道,只有沿着轨道前进,火车才不会偏离,翻车。因此它不是为了约束我们,而是为了保护我们。
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一个单位有单位的制度,一个家庭有家庭的规矩,比如我们传统的伦常,就是规矩,为什么要遵守它,因为不遵守就乱了,“父子有亲”,如果父不慈、子不孝,那家庭还和睦吗?家庭的成员还幸福吗?你遵守它,就叫持戒。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持戒,你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吧,到医院要先挂号吧?所以,持戒不是有人想的那么恐惧,好像一持戒什么都干不成了,人像坐牢。
对佛教徒第一戒律为不杀生。首先是不能杀人,即便非教徒,作为一介公民,也是不可以杀人的,所以这一点是任何人必须遵守。你不遵守,你犯了戒,就会得到恶报。对于我们出家人而言,不杀生还包括不杀一切有情之物,所以不允许吃肉,因为肉,一定来源于众生的身体。
其实不仅佛教,就是其他宗教也不推崇杀害其它生命,来满足我们的口腹。我虽然是佛教徒,但在这里可以引用一段《圣经》上的话,那是耶稣详细对他徒弟说明可以吃的食物:
“你所食即成为你的身体,而你所思即成为你的精神。因此,树上所有可以吃的果实,田里所有适合食用的植物,以及所有适合食用的动物乳,都是你们的粮食。因为这些都是经由生命之火化育成熟的,都是大地母亲之天使馈赠给我们的礼物。但绝不可食用由死亡之火烹调的食物,那来自撒旦。只有上帝餐桌上的东西,像是树上的果实、田野间的禾谷、动物的奶水和蜂蜜等,才是你们应该享用的,除此之外,皆属于撒旦,它只会引领你迈向罪恶和疾病的死亡之途。另外,上帝餐桌上的盛筵,将为你的身体带来能量与朝气,使你永久远离疾病的纠缠。”
此处已经说明了,凡是“经由生命之火化育成熟的”都可以吃,但“由死亡之火烹调的食物”,“那来自撒旦”。前者是“上帝餐桌上的盛筵”,所以,可以使“你的身体带来能量与朝气,使你永久远离疾病的纠缠。”,这便是吃素的好处。
吃素的好处真是一言难尽。在此,我还是建议大家最好吃素。当然,因为各位都不是出家人,所以不可强求。
布施得福
最后一个叫布施。
什么叫布施?我们到政府大楼经常看到一个牌子: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布施。人民,就是芸芸众生,服务,就是贡献自己,利益他人,这就是布施。
能够布施的人,绝不是自私的人,所以能够获得别人的拥护、爱戴。这样的人,才能来领导大家做事,这样的人,也往往被推上领导的位置。
我常说,要想自己的企业好,首先要学会布施,让你的客户得到最大受益。这样你就能得到更多客户的拥护,这样就有更多人跟你在一起,最后,你不想发财都不行。
要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可磨灭的成绩,你同样需要布施的思想,只有把自己的精力全副投入,不计个人得失,才能做出巨大成绩。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大家可能听过:
在黑龙江,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叫李四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见此情景,男子二话没说用马帮助李四把汽车拉到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李四拿出一叠钱要对他表示酬谢时,男子说:“我不需要回报,但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
于是,在此后的日子,李四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遭遇洪灾,李四被爆发的洪水困到一个孤岛上,此时,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
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他无比熟悉的话:“我不需要回报,但要你给我一个承诺……”李四的胸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概说:“原来,我穿起的这根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人,最后还是经由别人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那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从这个故事中你应该明白什么。
从佛教讲,这就是因果,种善因,得善果。反之亦然。
做更好的自己
六度修行,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得到最圆满的结果。
修习此六度,便是自始至终转变的过程,可以说它是威力无穷的“转变大法”。智慧治愚痴,禅定治散乱,忍辱治嗔恚,精进治懈怠,持戒治毁犯,布施治悭贪。最后,把我们身上所有的毛病都治完,我们就成了一个完人。一个得道的人,一个成佛的人。
如果平时有空了,建议大家读读《金刚经》。当然最好在60岁以后读,因为只有见证了人生的成功失败,经历了人世的各种苦难和挫折之后,你去读《金刚经》才更契理,才有巨大收获。在四五十岁的时候,一般读《道德经》比较合适。青年时,我们要拼搏,中年时,要学会忘世,到老年,就要学会出世,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做准备。
最后,送给大家一本书,《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有人觉得,闭上眼睛不是一片黑吗?不是,请往内看。我们只有闭上眼睛,才能找到自己,只有闭上眼睛,才能发现问题,然后转变自己,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