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瑞应篇 (上)
发布时间:2023-09-03 04:08:30作者:经藏网我国舍利塔的始末及其经过情形
阿育王经记载:佛陀在世行乞时,有一童子戏于路旁,以沙土为米面,用来供养世尊。佛见之欢喜,命侍者把小孩供养的沙土,化成泥浆,涂于佛住的地方,用足遍踏其上,并对弟子们说:“此童子者,吾灭后一百年,当王于阎浮提,空中地下,四十里之内,所有鬼神,并皆臣属。”后来佛灭度后,所获舍利,于一日一夜,役诸鬼神,在阎浮提建造八万四千个舍利塔,并规定标准,凡有一亿人口的地方建塔一座,在中国境内就发现有十九个阿育王塔。
中国十九个阿育王塔之发现,是于隋文帝二次大兴舍利塔时,间或于开掘塔基时所发现的地下原有舍利或挖起的石函皆是。
十九个舍利塔发现的因缘简介
关于十九个阿育王的舍利建塔时间地点如下:
第一、西晋会稽鄮塔:西普太康二年的时候,并州离石人刘萨何,一日死而复活,自言死后见一梵僧说他罪重,应入地狱,因悯其无知,放他还阳,告诉他说:“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皆有古塔,还有浮在江中的石像,都是阿育王所造,你可前往勤加礼忏,得免死苦”。他还阳后,痛改前非,出家学道,法名慧德。
慧德法师,依照菩萨吩咐,南行先到会稽,海畔山泽、处处寻找,无奈大地茫茫,哪里有古塔之踪?真是踏破铁靴无觅处,不禁在荒野之中,失声痛哭起来。半夜之时,忽听到钟声从地下而来,乃灵机一动,就地剡木为刹,撮土为香,发愿礼拜起来,继续拜到第三天,忽然一座宝塔和舍利从地踊出。
慧德看见宝塔,心花大开,此稀有奇迹,不可多得也。但见塔身高有1尺4寸,宽7寸,色青,似石非石,五层露盘,上有门窗,四周有天铃,当中悬着铜盘,似西域于阗所造。所闻钟声,必此塔所发无疑。绕塔四面,皆有诸佛,菩萨、金刚、圣僧荣像,面目手足如生,像虽微细,然历历在目,真神工圣迹,非人力能为。
梁武帝普通三年,重为建塔,堂殿房廊,周环整齐。
第二、东晋金陵长干塔:慧德法师,既找到了鄮县的阿育王塔,菩萨吩咐,再找其他古塔、圣像。但找了多年,莫知其他,一直到了东晋孝武太元末年,有一次,他登上城墙,四方观望,独见长干有异气,乃到金陵长干居住下来,每天礼拜。有天晚上又给他拜出光明来,他就在放光的地方做了记号掘起地来,约掘1丈多深时,现出3块石碑,长6尺,在中央石碑凿孔,孔中有一铁函,打开铁函,又露一铜函:打开铜函,见一金函,函中舍利三粒,光明映彻,并有佛指甲一枚,和长发一绺,发长数尺,旋则成螺状,光彩照耀,此乃阿育王所藏佛陀舍利、佛指甲、佛头发三样稀世珍宝。长干塔有二:一系东晋咸安二年简文建塔三层;一系北边新建之塔,以藏此三宝,后孝武帝加为三层,此即阿育王塔也。
第三、青州东城塔:此塔历经周秦诸朝,莫知其地。佛图澄来中国弘法,赵主石虎敬信尊重,广置佛寺宝塔,建塔因无露盘,准备造一个,佛图澄说:“临淄城中有阿育王寺,并有佛像露盘,在深林巨树下,有伏石为记,可以寻取来用。”石虎就派人去求取,依言指授,掘起20丈,果然获得,取至邺城建塔。
慧德在冥中时,菩萨曾告诉他:“洛阳、临淄、建邺、鄮县、成都五处均有阿育王塔,礼之,可以不入地狱。”前后验之,果然不错。
第四、河东蒲坂古塔:这是后秦姚略的叔父,为晋王镇守河东。有古老相传说:蒲坂的古塔就是阿育王所建的,他将信将疑,后来屡有光现,就在那地方掘之,得舍利于石函银匣之中,光明照耀,送上姚略,姚乃亲迎于灞上。
第五、扶风岐山南古塔:扶风山南的古塔,在周魏以前,寺名育王寺,僧徒有500人,周武灭法后,只有两堂独存,隋朝置名成实寺。
隋朝大业五年寺僧不满50人,几经兴废,其塔基仍为寺庄。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来寺礼佛,因见古塔房舍尽毁,乃奏请重建为今塔。
相传:“此塔一闭三十年,一示令今人生善”。张亮听到,就想开塔,使今人生善,但恐因此聚众,不敢开塔。后有敕令允许开塔,乃掘1丈多深,有二古碑,是周魏所立,既而取出舍利示人,一时哄动,数千人同看。其中有盲者,积年失明,此时听说稀有舍利,心里一喜,忽然开眼看见,因此更为轰动。每天成千成万的人来看,各人所见不同,或说如玉、白光、红、绿不定。最奇的是还有人睁着双目看,却看不见舍利,问舍利在那里?
当时还有一个,他的眼睛不小于人,可是盲者能见,而他却有眼不见。在大庭广众中,他又羞又愧,乃捶胸大哭!众人安慰他说:“这是你的宿业所障,你应努力忏悔,哭有何用?”此人乃效烧指供佛者,以油布缭指,点燃绕塔而行,至心供养,忽然见瓶中舍利,光明照耀,欢喜跳跃,诚心信佛,这是忏悔之力也。
显庆四年 再开此塔
唐代显庆四年九月,智琮法师奏请开塔。前贞观五年开塔,大有感应,今三十年期已满,请再开示,皇帝指示:“如能得舍利,当然是善因,你先在塔前行道七日,祈请瑞愿,方才开发。”琮师遵命,与给使王长信等,于十月五日由京师回,六日入夜方抵寺,琮师即入塔,精进行道,可是行道已愈限,仍然没有显瑞,直到七日晚三更时分,琮师正以臂燃灯供养,专诚礼忏,忽听塔内震裂有声,塔内的三尊佛像上,各个放光,并有一异僧舍掌立于塔内。他以为是寺僧,不一会异僧不见,方知圣隐。急召天差同看瑞相,但见一粒舍利,光明鲜洁,再细看之,原来有七粒一齐放在盘内,一枚舍利绕其余舍利而转,各放光明,遂令开塔。
舍利置掌 仍然不见
初开塔日,有数十人共同获得舍利,大众共见,其中也是有一个人看不见,气得自拔头发,苦苦求见:哀哭号叫,徒自咎责,终不得见。有人把舍利放在他掌上,他只觉得手心有物,也有重量,可是还是看不见。
此塔舍利,形状如小指,骨长一寸二分,内孔方正,下平上圆,内外光净。道宣律师把小指穿人舍利孔中,举起来示大家看,偌大的舍利竟有人看不见,真是奇怪。当时哄动京城道俗,沿途赶来参观,接连200余里不绝于道,往来相庆,一代盛事,真是佛家功德不可量啊!
不信者的结果报应
岐山县华阳乡五庄村有一冯玄嗣,不信佛法,他的母亲和哥哥要去礼拜舍利,他不肯同去。迨其母兄礼拜舍利回来,他骂道:“这有什么功德?家中佛像又有什么功德?”骂毕,即时取下佛像,放火烧去。并说:“看有什么灵验!”母兄抢救时,已被烧去大半,忽然玄嗣倒地昏去。不久醒来说:到一地方,大鸟飞来,啄我眼睛,身入大火坑,烧烙困苦,以手摩面,须眉皆落。亲属在旁说:“汝自造罪,无可代者。”他但见大火烧心,东两奔走,似有人打之状,恸号哀叫,催促快走无停,痛苦之极!忽然醒来,心犹似火烧一般。这时他方知道自作自受,受地狱之苦,誓愿忏悔。到二月十三日,亲属带他去塔所,当时京城大德行虔法师等百余高僧,为众说法,还有裴尚宫比丘尼等,道俗五六千人,都看见玄嗣五体投地,对着舍利前,号哭忏悔,忏悔他不信佛法,打骂僧众之罪。自从忏悔后,晚上睡眠,安静得多了。
第六、瓜州城东古塔:瓜州城东有古塔,也是周时阿育王寺,毁法以来,虽经隋朝复兴佛法,这里亦还未建寺,但塔上则时常放光,地方道俗,每年在塔前宿斋集会,佛事未绝。
第七、沙州城大乘寺塔:沙州城内大乘寺塔,是周朝古寺,现有见塔基,相传这是阿育王塔,遇有灾难,人民即来此求救,后亦未兴。
第八、洛州古都西塔:洛阳城西一里多远之郊外,有一座阿育王塔,距白马寺东南一里多路。先时有摩腾法师在白马寺,一日摩腾法师与明帝谈话中,腾师问寺东一丘陵不知是什么地方?明帝说:“那丘陵是无因而隆起来的,人们把它打平了以后,又自行高出来。夜间在高处有光明,人称为圣冢,就地建祠至今。”摩腾法师因奏称:“根据天竺经藏所志,阿育王于天下普建八万四千塔,震旦境内有十九处,这丘陵是十九处的一处了。”皇帝闻称,大为惊异,遂依摩腾法师之请,偕着大众同往丘陵礼拜,忽有圆光出现冢上,法、报、应三身现于光中,大众哄动,纷纷礼拜。明帝对摩腾法师说:“不遇大士,安知上圣遣佑于此耶?”
第九、凉州姑臧塔:凉州的姑臧塔,就是河西张掖姑臧酒泉敦煌地方,盛传姑臧有阿育王塔,但至今仍未发现塔基在何处?
第十、甘州删丹塔:在甘州东120里,县城东大道边有一土堆,俗传那地方就是阿育王塔,但古基荒废已久,渐失方所,无人开发。
第十一、普州霍山南塔:晋州城南,有一大土堆,仅存塔基,远近道俗都说是阿育王塔。
第十二、代州城东古塔:代州城东有一古塔,相传这是阿育王塔,惟塔基仅存,荒废日久,无人建寺。
第十三、益州福感寺塔:益州的福感寺塔,在州郭下城西,本名大石。
相传是鬼神奉了阿育王之教,西山取大石为塔基,舍利就在石中。隋时,蜀王秀闻之,派人掘凿,一石连绵,寻缝而凿,至泉也不见其际。有人在石旁凿取一片,识者说这片是珍贵的磐玉,乃世间稀有之宝。每逢旱涝之年,官人祈雨在此塔,屡有感应,故名福感寺塔。有一次,有人到塔顶盗铃,盗铃而下,将下三级,忽有神人擎栌斗起,其人被压住走不了,大叫,寺僧出来,才把他放出。永徽元年,布个王胡子,是有名的剽掠人物,晚上入塔偷取相轮,盗物下至底层,忽为两柱挟住,挣扎不得出,渐渐力绝,见一梵僧对他说:“你喊叫‘贼’,可不死”。他即连喊:“有贼!有贼……”寺僧出来,才放了他。
贞观初年,有一次大地震,此塔摇动将倒,时郭下有很多的人,他们看见有四个大神,隐约与宝塔一样高,各以背抵住塔的四面,乍倚乍倾,最后仍然未倒。
第十四、益州晋源塔:晋源塔在益州西南100里,寺名等众寺,也是大石塔。益州北100里有洛县塔,在宝兴寺内。蜀有三塔,同是一石塔,这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谅系当时造塔之神奇所致。
隋初,有梵僧昙摩掘叉,发愿来中国礼拜阿育王塔,礼蜀三塔,到了雒县大石寺塔,敬礼已毕,欲往成都,住宿驿馆,天将明,听到左右有行动声音,问是谁?但听空中有声答道:“我们是十二神王,从本国来,所在拥护,明天当见成都塔,今欲西还,来与师相别。”掘叉说:“既蒙远送,何不现形?”神人即现形。掘叉善画,便将十二神将形貌——画出,到了成都礼大石塔,请律师依图刻木像,以为纪念,装饰在塔下。
第十五、郑州超代寺塔:超代寺在郑州西南百余里,塔在寺的东南角,有一位道严法师形极奇伟,本来在炀帝四道场内已经是105岁的人,独住深山,每年七月来此塔上尽力供养,严师怪其泉流涌注无极,派遣善水者人泉查看,但见石柱罗列,不测其底。中有宝塔,高可3尺,独立在空中,四面水围,但水不入塔所,考其原因,也不知其由。时俗知传,这是阿育王塔,隋祖也来此看过。
第十六、怀州妙乐寺塔:妙乐寺塔,在怀州东之武陟县西7里,妙乐寺中可以看见五级白塔,方围15步,并且都侧石编砌造而成的,石头长5尺,阔3寸以下,鳞次葺之,极为细密。道俗见此工程,惊为鬼斧神工。
往下去,不测其底,古传此塔是从地下自行涌出的,下边是大水,有刺史疑是人工滥饰者,使人从旁掘至泉源,还是不尽其涯际,方信不谬。
第十七、并州净明寺塔:净明寺塔,在并州城东,本号是阿育王塔,是僧众所住,唐初以来,僧去寺空,为尼师所住。
第十八、并州太谷榆社塔:此塔在该县郭下阿育王寺中,寺中有一小塔,古今相传,此塔是阿育王所建的舍利塔。
第十九、临淄黄塔:黄塔在临淄县西北三十里,本名是舍利寺,舍利塔三边有水,西面开路,塔基构建,也是石编。从水底上,莲花弥满三面,水深无人敢下。舍利真塔在水内空中,同郑州舍利塔一样。
附:刘萨何感应小传
在并州安仁寺西边,有一个刘萨何师庙,当西晋末年,这地方名文成郡,晋文公避难于此。在并州东南不远,高平原上,有人名刘萨何,最初他在俗时,是一个打猎为业的人,有一次因患病死去,在冥道中见到观世音菩萨对他说:“汝罪之重,应入地狱,念汝无知,且放汝回去,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都有阿育王塔,可往礼拜,拜得塔起得免先罪”。因此还阳后,改革前习,皈依佛教,并舍俗出家,该地士俗无佛,后因他宣扬佛法,那地方才有佛法了。
刘萨何出家法名慧德,曾拜出来会稽、丹阳两座舍利塔。后来他回到家乡弘法,并且很有神通,百姓仰之,敬如神明。
他日间在高塔为众说法,夜间入茧中自隐,早上再从茧中出来,他也不住房子,故俗名为苏何圣。苏何圣者,是稽胡名,就是茧子,因他从茧宿,以此名之,所以并州地方每一村都有佛堂,无不立其像而供,名之曰胡师佛。在安仁寺所立的像,极为庄严,士俗乞愿,皆有灵感。每年正月,还要舆巡村落,去住自在,他要到哪一村,两人可举,并且有开颜色悦之状者,这一村人在这一年中,很少有死伤灾难发生。不欲去者,就是十人也抬他不动,面貌忧惨,那个村之一年,必有灾障。有人以为观世音菩萨借形化俗。总之,也是大权示现的菩萨。
黄河左右,有八州之地,无不供奉,后来各地立有土塔,在塔上系有蚕茧,作为德师的住所。
德师除在本乡弘法,并西去凉州御谷,礼山出石像。行到肃州酒泉的郭西沙砺去世,形骨细小,状如葵子,中皆有孔,可以线串,后来彼地风俗有灾障者,就到沙砺找葵子骨,得之则吉,不得则凶。有一人求之不得,就在左侧观世音菩萨像上取了一个回去,待到晚上失去了。第二天寻之,还在菩萨像手上,因此更为惊异。
隋文帝普令天下建舍利塔缘起
第一次建塔缘起:仁寿元年六用十三日,乃隋文帝诞日,文帝于此日追怀畴昔,为报父母恩,延请大德沙门诵经讲道,并发菩提心,欲在宇内选30个清净佛寺建塔,供养舍利,令天下众生,普获利益。因此,诏书有言:“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共修福业,令使过去现在未来,报获利益。宜请沙门,能解佛法,堪宣导者三十人,各带侍者散官,分送舍利于诸州起塔!……”并规定先在京中建大法会7天。当地官兵,刺史以下,放假7日,专知塔事。定十月十五日午时为诸州舍利共同下塔时间。
皇帝在京中起塔这早上,于大兴殿行迎请佛像典礼。参加典礼沙门原定360人,但于典礼进行时,竟多出一位,左右密奏帝。帝环视之,见一异僧,披褐色衣,随僧众行礼,乃谓左右:“勿惊他,待礼毕另见。”礼毕后,该僧忽然失踪。帝因谓:“佛法重兴,必有感应。”后果如其言,各州建塔时,灵异祥瑞,纷纷奉闻!
第二次建塔缘起:于第一次建塔时,因得感应非常,至此感应未歇。帝与后每进膳时,舍利从碗盘出现;有时更从头发中得舍利,击之不坏!帝甚喜,因此第二次降诏,广建舍利塔,其昭有言:“大圣垂慈,频示光相,宫殿之内,舍利降临,莫测来由,得未曾有,斯实群生多幸,延此嘉福,岂帝微诚,所能感致!临见表陈,敬仰弥深。今真形舍利犹多,可依前式,份送海内五十三州,建塔供养;庶几三涂六道、俱免盖缠,禀识含灵,同登妙果。”乃于仁寿三年正月分布五十三州舍利护送事宜.并觊定统一下塔时间为四月八日午时。
因有如上两次钦命,一时天下舍利塔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并因舍利灵应非常,众生普获利益,信佛益众,佛法大弘!
智仙神尼与隋文帝
智仙神尼,原是河东蒲坂地方刘氏女,从小出家,很有戒行。
有一天,忽然失踪,和尚们恐其幼小无知,或疑堕落井中,到处找寻,发现她独自在室中,俨然禅坐入定。时年只有7岁,可见她生来就不平常,此后她就以禅定为专修功课。
该尼因功行故,常言吉凶成败之事,无不奇验。在信众拥戴下,进般若寺常住,该寺即隋文帝所生之地。
文帝出世 紫气满庭
大隋朝的文帝杨坚,生于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诞于般若寺。文帝生时,红光照室,紫气满庭:紫气之色,能染人衣,使内外惊奇不已。
文帝生当炎夏六月,天气酷热。保姆因恐帝为热气所侵,用扇为帝扇凉,不料小宝贝怕凉,哭声因寒而绝。使保姆等人慌了手脚。正在回生乏术时,智仙神尼不召而至,合掌告太祖:“你们不要担心,此儿有神佑护。”为之取名为那罗延(表示金刚不坏之义)。神尼又说;“此儿来处不比寻常俗家秽杂,我来养他,我来养他。”太祖因救儿心急,召请神尼进宫。说也奇怪,小孩看到神尼,立即回生不哭,一离开神尼就大哭不止。因此太祖割宅为寺,内通小门,小儿就交由神尼抚养了。
皇妣抱儿 化身为龙
有一天,皇妣驾临寺内看儿子,手抱小儿在怀,转瞬小儿化成一条龙,皇妣惊惶,不觉丢在地上,大众惊乱。神尼事先不知皇后来,及闻外间怪叫,赶来一看,见小儿堕地,立从地上抱起来说:“为什么来妄触我儿,令其晚得天下?”从此,皇妣们不敢来看,全由神尼负责抚养。
那罗延7岁时,神尼告诉他说:“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文帝在寺内一直由神尼教养,至年13岁,方离寺回到父母家。文帝去后,神尼在寺内沉默寡言,精修道业,凡40余年,从不出门。迨到周武灭法,神尼才隐住皇家,内著法服,戒行未改。
先是文帝仕周,封隋王,统一天下,战功卓著,受周禅为文帝,改国号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重兴佛法,已应神尼之言。
文帝登基后,四海一统,天下大定,每于起居,似有所忆,常当群臣之前,追念神尼,口称阿阇梨名,群臣莫解所以?原来阿阇梨即文帝小时对神尼之称呼。文帝又说:“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小时住寺,至今乐闻钟声。”由于登位时,神尼早已圆寂,为要报答抚养之恩德,敕令史臣王劭为神尼作传,以为纪念。
舍利神异 数之不尽
仁寿元年,文帝和皇后在宫中,因弘佛法而感护舍利,日莹圆滑,光被四表。试以砧槌,毫无所损。至此才忆起一件往事:当文帝未即位前,遇一梵僧,以舍利一袋相送,并说:“檀越他日为普天慈父,此是大觉遗灵,留汝供养。”僧去后,再找寻时,踪迹冥无。登位后,帝与昙迁法师,各致舍利于掌中数之,数来数去,数不能定。昙迁因说:“诸佛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可测。”文帝遂精制七宝箱,贮而供之。
文帝因感护舍利而忆起这些神奇的往事,遂降圣旨一道:将所供舍利,分送全国各州郡建塔供养,并于塔下,绘神尼像。有人为此认系神尼舍利,其实不是,绘像乃文帝报恩之意也。
文帝在舍利塔铭上云:“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一切三宝:弟子蒙三宝福佑。为苍生君父,思与民庶共建菩提。今日分布舍利,诸州供养,欲使修善业者,同登妙果。十方弟子,法界幽显,三涂八难,忏悔行道。奉请十方常住三宝,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说明弟子,为诸众生,发愿忏悔。”
法彦送舍利感牛蛇礼敬
法彦法师早年出家,立志要弘扬大法。法师虽然对经、律、论三藏并通,但以论藏为其所宗,造诣甚深。
法彦法师常好游方,足迹遍齐、周及大隋朝。演讲精辟,无人敢与抗辩。京师学者皆畏其神智英拨。
有法侃法师者,原驻锡江东,道名远播,时应皇帝召入京。他来时,有一位潇某法师对他说:“天下虽广,识达者稀,当今晚学之秀,唯法彦一人可与论理,余则庸庸,皆从法彦取悟耳。”侃师入京与彦师相见,互相问难后,方知法彦名不虚传。
仁寿元年,法彦法师奉召送舍利至沂江应善寺,于造塔地方掘基1丈多深,发现金沙很多,汰沙成纯,得光耀夺目之金沙
舍利入函匣时,善男信女3万多人,可谓盛会。此时天呈祥瑞,五色彩云,笼罩塔地上空,从中午到傍晚,历久不散。又有玄鹤5只,从西方飞来,绕塔四匝。最奇怪者有一条五色大蛇,长可3尺余、盘曲石函处,头向舍利作礼状。大众惊叫,它也不怖,历久不去。刺史郑善果将此希有感应,奏闻皇上,文帝聆奏大喜。
法总法师送舍利感天庭现瑞
法总法师,专研涅槃经有省。开皇年间,奉敕为涅槃众主。
仁寿初年,总师钦奉敕令,送舍利往隋州智门寺,建塔供养。及至,选定基地,择吉动土。掘地3尺,获得神龟一只,头顶有8个字:“七大王八万七千年”。腹下亦有二字:“王兴”。神龟不吃东西,但走起路来,却有疾驰之势,遂被进献朝廷。
建塔进行中,桥畔杨柳飘飘,分外明媚。突然柳絮上纷纷往下飘来一阵细雨,落在人们身上,变成香甜浓馥的甘露,用餐器承装,大众共饮,此天庭现瑞也。
文帝得神龟,龙颜大悦,加意爱护,常将神龟放在御案,赐群臣共欣赏。时帝游幸北苑,将神龟放到清池中,神龟在池中到处游了一会,复出水面绕池,随在文帝身傍的一边。侍从人等见之,莫不赞叹奇异。
仁寿四年,再派法师送舍利到辽州下生寺,建塔供养。这次感应也很奇怪,装舍利之石函,忽现锦文佛像,四面所现,各不相同。
石函北面,现出双树,树下有卧佛;石函南面,现出金刚持杵之相;石函东面,现出二佛并立之相;石函西面现一菩萨和一神尼,神尼鞠躬合掌,向菩萨礼拜。石函又大放光明。诸灯虽灭,光照不息,明如白昼。远地居民,以为起火,赶来一看,乃是石函中舍利放射之光明。
四月八日为普天下舍利下塔吉期,是日下生寺有五万多人,参与圣典。
僧昙法师送舍利感钟鼓自鸣
僧昙法师,素有大志,在高齐之季,曾结友四人,西行求法,到了葱岭,因路不通回到京城。此行虽未到达西方,却因此而习得梵文音语。开皇十年,诏命任翻译。
时昙师奉召送舍利至蒲州栖岩寺(即以后之云居寺),当法师初履蒲州境界,栖岩寺之大钟大鼓,不打自鸣。昙师抵寺后,当晚浮图塔上大放光明,光中且现种种形状。同州仁寿寺的和尚,夜间望见栖岩寺方向,光如楼阁形状,照彻山谷,距寺80里内的人民,看见此方光明,以为失火,有的连夜赶来救火,迨到寺时,方知是灵瑞。
隋仁寿末年,昙师又奉命送舍利往殷州智度寺,建塔供养。甫到州时,就看见石函上现有佛像,垂平正坐,直到石函人塔,佛像未变。另有龙盘蛇曲等像,现于石函边上,见者无不称奇。
建塔基地中,掘出两条小蛇,盘曲不动。再掘深约4尺许,飞泉涌出,水中有毒,服饮皆病。至此,才知两蛇盘曲不走之故,因另觅地建塔。
释灵璨对雉说法
灵璨法师,慧远门人,远公圆寂后,奉敕为众主。
隋仁寿年间,璨师奉敕令,送舍利至怀州长寿寺,建塔供养。塔成,舍处石函将下塔时,有一头雄雉鸡,忽然飞立石函上,载飞载止,作欣喜欢迎状,随人群热闹,无惊无恐。璨师知其意,替它说三皈依,雉鸡如人一般听受之。说法毕,鼓舞跳跃自娱。众人细看,雉身有五彩羽毛,有人把此奇事奏闻朝廷,敕令命名为彩鸾。当时璨师嘱僧将其放于北山,群鸟齐集作迎接状,簇拥而去。不久,又飞来塔所,直到舍利塔下,放出光明,彩鸾才去。
舍利现十八种端相
仁寿末年,灵璨法师,又送舍利至泽州景净寺,建塔供养(此地为远公诞生地方)。当舍利下塔时,半月之内,前后现出18种不同的瑞相。道俗见者,有数万众,莫不赞叹佛法无边,欢喜信受而去。
勘定地基获石函
僧朗法师,俗家是恒州人氏,自幼出家,为人虚怀若谷,言笑温雅,和蔼可亲,备受推崇。
隋仁寿初年,朗师奉敕命送舍利往广州灵鹫山果实寺,建塔供养。建塔基地照例由朗师亲自勘定。朗师独排众议,勘定寺西对岸之枕山。该山一直荒榛,人迹罕至。开工后,掘地6尺时,获得3个石函;两函内各有铜函一个,铜函中各有银质佛像两尊。另一石函内有金银瓶,石函上有铭文云:“宋元徽元年建塔”。
寺中旧碑上说:“宋永初元年,天竺沙门僧律,从此经过,闻有钟磬声,天花满山。因此,就地建起伽蓝。其后有梵僧求那跋摩,来居此寺。跋摩法师并谓:‘此山将来必有菩萨圣主,大弘佛法,建造宝塔,遂以铭之。’僧朗法师其乘愿再来人耶?”
慧畅法师建塔镇黄银穴洞
慧畅法师,山东莱州人氏,出家后,初不信大乘教理,后闻远公播迹洛阳,名闻遐迩。畅师甚为怀疑,试往相见,相谈之下,折挫形神,心窃钦慕,伏听3年,通理涅槃妙趣。
隋仁寿初年,奉敕令送舍利至牟州拒神山寺,建塔供养。原来拒神山在本州东方,距寺5里。传说,当初秦始皇下令要取该山大石为桥,被山神拒绝,后人因此名为拒神山。山之东、西各有黄银穴洞,出黄银矿,文帝为志山之宝惠,因建塔以表之。
建塔基地,名温公埠。相传温公埠在前五代高齐初年,有沙门僧温某其人,行年70岁,道行很高,游化各地,曾经梁高祖供养12年之久,后辞梁高祖北上,回到拒神山创立寺宇,因名拒神山寺,大弘佛法。
温师初履此山,时有狼虎成群,每晚绕寺啸鸣,向温师作示威状。一日温公开门,面对群兽这样说:“汝等畜生,十恶所感,我是人道,十善所招;罪福天悬,何劳干我,汝宜速去!”如此呵斥,群兽皆散,以后此山鸟兽绝迹。
温公身材高大,躯长7尺,眉毛1尺多长,垂蔽面部。对人谈话或看物时,必须用手把眉乇掀开,或撩挂于两耳。去世后,就地命名为温公埠,以为纪念。
明舜法师胜境安塔
明舜法师,青州人氏,驰誉海滨,世称雄杰。
隋元寿四年,舜师奉敕送舍利至蕲州福田寺。寺位于深林之中,极为幽静,系南齐高帝所建,共分为三院,檐瓦相接,最上一院是赵州沙门法进所建,每日晚在这地方,望见拱云之上,有仙山楼阁寺景,实属稀有胜地。舜师勘察山势后,指定为建舍利塔之基地。
建塔工作开始,掘基3尺,有一条小蛇,蛇长尺余,五色花纹。舜师当祝道:“是善相,可止香奁。”祝罢,蛇即依祝词入奁。遂送放令去,去后复来,凡三天,忽然不见。再掘地8丈余,有方石一段,轮廓整齐,五彩如锦,大约盈丈,此灵地呈祥,就将舍利供置此锦石上,建塔护卫其上。
光华四射满天红
法侃法师,幼年出家,是一位有志气、有毅力、坚强明白的有为行者。
隋仁寿二年,侃师奉敕送舍利往宣州供养。京师下诏之日,宣州城内的官仓地方,当晚大放光明,色红似火,冲天而起,光华四射,满天通红。惊动防军,误认仓房失火,派出千余人马,赶来抢救。及至,才知非火,乃地上放射耀眼红光,众皆奇之。不一日,侃师送舍利至,闻及红光,前往勘察,才知该仓库原为从前永安寺旧址,现既红光显瑞,必有缘故。遂令掘地,果得一个石函,因将舍利藏石函中,就地起塔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