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地藏菩萨本愿经 白话文 自序

发布时间:2020-03-16 14:50:11作者:经藏网

地藏菩萨本愿经 白话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过一些,所以便“理所当然”地当起“小先生”来了。在教、学《地藏经》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地藏王菩萨那种先人后己、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大智大勇的无私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在佛前发了大愿,愿我同地藏王菩萨一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时,还在初中时期。这也可以算是我最早接触《地藏经》的缘起罢!

\

近来在读经的过程中,再次细读一遍《地藏经》。在静思默虑的境界里,恍惚心有所悟。本来么,我总以为《地藏经》只是超度亡灵,特别是救拔地狱及饿鬼、畜生三恶道罪苦众生的经典。正因为救的是最下层、最痛苦的众生,才体现了地藏王菩萨的誓愿深重及悲心深切。但是通过近来研读《地藏经》,发现《地藏经》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又有两个全新的体会:一、《地藏经》是佛经中的孝经,佛教是真正的尽孝之教。二、《地藏经》给出了一个根本菩提大法--念佛法门。十方诸佛以此法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方诸佛以此法门,度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上求下化之能事,于此法门毕矣。

曾经听到不少关于佛教无孝的歪理。持此论者以为:佛教徒,特别是出家二众,辞亲别家,不能孝奉双亲,以为此是不孝之表现。殊不知,本师释迦文佛曾亲自扶柩为父送葬;莲宗祖师实贤著“劝发菩提心文”以报父母恩为发心之第二因缘。特别是地藏王菩萨,世世化身为孝子孝女,以念佛的功德力,下地狱救度父母升天,这不是孝道是什么?更进一步讲,出家二众及发大心的菩萨为救一切众生,也就是救度无量生死以来的一切生身父母,暂时辞亲别家,努力修行,以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报佛恩,度众生的菩提大愿及救度一切生身父母的大孝。譬如说:作为政府官员,作为思想工作者,虽然他们不曾种一棵稻、栽一株棉,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对历史的贡献却是无可低估的。同样,作为出家二众,虽然暂时不能常伴双亲以行孝道,但由于自身的修持,由于对外的劝化,却为救度无量生死以来的生身父母作了极大的贡献。这是彻底的、完全的大孝,这才是真正的孝道!佛教的最高目标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体现了真正的孝道。所以说,唯有佛教才是真正的贯彻了完全、彻底的孝道,唯有佛教才是真正的尽孝之教。《地藏经》一开始就讲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报生母之恩而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地藏王菩萨世世化身,救度生身母亲出离三恶道之苦而得人天乃至成佛的福报。地藏王菩萨提出念佛法门令一切众生(亦即累世一切姻亲),念佛得离生死苦海、乃至成佛的至孝之道,正是说明《地藏经》乃是佛门之孝经也。

念佛法门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法门。佛法的根本道理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最简单讲,就是上求佛道:彻见自己本有的清净自性,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性;彻悟自己本有的清净智慧,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慧;彻证自己本有的清净功德,亦即一切诸佛的清净佛德,就是下化众生:发愿度一切众生尽皆成佛,而自己亦无执著度生之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方是一切诸佛出世的本怀,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归宿。而念佛法门恰恰圆满了这上求下化的菩提大愿。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理由如次:

1)《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中云:“如来所以兴出于世间,说彼佛(引按:指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真实功德、光明名号、利益大事因缘。”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说明念佛法门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得菩提大法,亦即一切诸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法,亦即佛法中之根本法门。

2)《观佛三昧经》中云:“佛告父王:谓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同经又云:“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佛劝其父王,不仅是孝,亦是以根本大法奉献于父母,以报父母恩也。可见此法门之殊胜。

3)《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菩萨亦发愿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上上之根基,谁能超过此两位圣者?而此二圣皆发愿临终往生极乐。《观无量寿佛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引按: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应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十恶五逆之人,得逢善知识劝令念佛,亦能往生,可见此念佛法门真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足畅一切诸佛“为令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之本怀也。

4)《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佛说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念佛之人有阿弥陀佛遣二十五位大菩萨于一切时、一切处护持行者,又有大势至菩萨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能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妙法,化险为夷,故名易行道。其他种种法门,全凭自力,末世修行,多诸障难,稍有执著,便失正见,即入魔途也。

5)《无量寿经》云:“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此法”即指念佛法门。以此念佛法门,令众生即念而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故《疏钞》云:“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一句弥陀圣号,横遍十方,竖穷三世,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能令具缚凡夫,即此妄心,持佛名号,换却亿劫妄想杂念。念得纯熟,顿忘能所,暗合道妙,直达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之无生法忍也。以此念佛法门巧入无生,故易行;其他法门正入无生,故名极难行也。

由上所述可知,念佛法门是一切诸佛大事因缘成办之关键。此法门畅佛本怀,度生要道;转染成净,返妄归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他力妙法,离障易行;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乃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全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大法,末世一切种种根基众生,了生脱死之根本大法。

《地藏经》自一开始大长者子发愿,婆罗门女及光目女救母,是地藏王菩萨教导众生、救度一切罪苦众生的根本大法──念佛名号;全经最后,以地藏王菩萨为一切众生行大利益事,给出令一切众生最终成佛的根本大法──念佛名号。由此可知,《地藏经》真是给出了一个根本的菩提大法──念佛法门。

《地藏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呢?

从《地藏经》的意义来看:《地藏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入灭前的托孤咐嘱经。他把自佛灭后直至弥勒成佛之间的一切天人及恶道众生,统统托付给地藏王菩萨,令其劝化向善,直至发菩提心成佛,了佛本愿。《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地藏经》是人天的因果经。经中,地藏王菩萨广述造恶乃入三恶道之苦因;为善乃入人天善道之乐果;发菩提心行善、乃至修持念佛法门,是了生脱死、直至成佛的正因。使一切众生知苦而断集,慕灭而修道也。

从《地藏经》的经名来看:《地藏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愿力不可思议。以不可思议之愿力,愿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愿度一切众生最终成佛。此“愿”亦为一切佛菩萨之根本大愿,故称“本愿”。一名“地藏本行”,有愿无行,是为空愿。地藏菩萨发大誓愿,身体力行,从无量生死以来,至无量大劫以后,世世入三恶道度一切罪苦众生,难行能行。此“行”亦为一切佛菩萨之根本大行,故称“本行”。一名“地藏本誓力”,以愿起行,以行感力。以不可思议的大愿大行,感得不可思议之大誓力,远超一切菩萨,故得本师释迦文佛数数赞叹。《阴持入经》云:“力应以何为义?无能坏为力义,有所益为力义,能得依为力义。”地藏王菩萨威德神通智慧不可思议,不为天魔所坏;能利益一切人天及六道众生;有无穷胆识,勇入地狱、饿鬼、畜生道中救度众生,能为一切人天六道众生之所依怙,所以称为“本誓力”。

从《地藏经》的五重玄义来看:释名,是以“人法”为名。“地藏”为人名,“本愿”(或“本行”、“本誓力”,义同)为法。辨体,以实相为体,故知此为大乘经典也。明宗,以明因果为宗,以愿力度生为宗,故全经广述因果,知苦乐之因果,故有大愿度生之举也。显用,以改过迁善,进而断惑证真为用。故知此经亦“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圆顿经典也。教相,以会权归实为其教相。教相者,分“化法”:藏、通、别、圆,及“化仪”:顿、渐、秘密、不定也。依前“显用”之分析,吾意以为此经乃至圆至顿,兼顾“藏、通、别”及“渐、秘密、不定”也。何以故?以此经“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复以念佛法门接引上上根之利根众生也。上上之根,闻之顿开佛慧,速成佛道;下下之根,闻之渐种善根,终成佛道也。

总之,《地藏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大乘圆顿法门之经也。

《地藏经》全经大纲如下:

《地藏经》分三卷,共十三品。每几品合成一大段,每一大段都各有深义。第一大段是:“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及“分身集会品第二”这二品,说明地藏菩萨是下化众生的人天幽冥教主。为什么呢?因为大士分身无量:上至天宫、中至人道、下至地狱,以孝道行化,以因果劝世,令一切众生离三恶道得生人天也。第二大段是:“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及“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三品,说明地藏菩萨所教化的对象。这对象便是那些不孝双亲、不敬三宝、造业受苦的众生。同时,也是说明一切众生轮转六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无明妄想导致身、口、意三业所致。第三大段是:“如来赞叹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这三品,说明以什么因缘可以度化众生离苦趣、升人天,亦就是烧香供养、诵经礼拜、造幡造像、布施塔庙等功德也。第四大段是:“称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及“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五品,畅说一切诸佛的本怀──令一切众生尽皆成佛之正因。此正因便是念佛法门。一切众生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而助因便是布施,财、法、无畏之三施也。以此正、助二因,可令一切众生返妄归真,返染成净,终至成佛也。

阅读《地藏经》如能把握此全经之脉络,则全经之大旨自可了然于胸矣。

最后,再谈谈有关译白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注解的问题。注解我是依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进行注解的。对于那些在《佛学大辞典》里找不到的词汇,就参考圣一法师及宣化上人对《地藏经》讲解的内容加以注释。我注解的词汇量大,注解得也比较详细,目的是为了使初学者能更多地通过本书来了解一下佛学的许多基本名词。因为佛教中基本名词太多,换句术语讲,就是“名相”太多。法相宗就是大量地讲解佛教名词的一个宗派,《大智度论》也可说是解释名相较多的一部论著。另外,佛教的词汇有时在形式上同世间法的完全一致,而在内涵上却大大不同。这也是把注释搞多、搞细的原因之一。

其次,讲讲译白的问题。经中有不少的词,不是用简单的几个词就能把它白话化了的,然而又不能不讲的,如“善知识”等,实在没有相应的现代词可以代替,只好直引其词,归入注解,由注解来详说。有的勉强可以用几句话来说明的,如“如是我闻”、“谛听”之类,则尽量用现代文来表达,以期起到译白的作用。除了词义之外,句义也很关键。经中可以用一、两句话讲清,但译白却不可能用几句话来讲清。若不讲清,则失去译白的通俗易懂性;若要讲清,又如横云断山似的,插进一段话,把文气一概砍断。为此,我采取“引注”的方式,即在需要说明意义的那句话之后,加上一个“*”号,在当页的末端用一细长横线加在正文的左下角,在细横线底下,用“* 引注:”把要说明的话表达出来。这样,既说明了问题,又不割断了文气,使文章的可读性增强。

以前第一次写作《无量寿经白话》时,是先写成译白,然后加以注解。后经黄念祖老居士提醒后,在第二稿就增加了注释,直到最后定稿。以后的《金刚经白话》及这次的《地藏经白话》的译白,都作到先把全经的词句进行注释,在明了全经意义的基础上再改写白话,可以使“白话”与“注释”相一致,令译白更加准确。

这次译白的工作进行得很快,很顺利,不能不说是佛力加被的缘故,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把注释及译白全部完成。另外不得不提出感谢的是,在誊写稿件上,心健居士承担了全部誊稿的工作,特在此随喜赞叹,回向法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惭愧行人 三宝弟子王智隆顶礼

时 一九九七年九月一日 地藏王菩萨圣诞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