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近代时期,谭嗣同创作了《仁学》,其中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28 09:25:56作者:经藏网
近代时期,谭嗣同创作了《仁学》,其中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谭嗣同晚期的哲学思想从文献的角度上说就是《仁学》一书中的哲学思想。《仁学》可以是谭嗣同在短暂的一生中留给后人最重要的著作,康有为赞美它说:“大哉《仁学》书,勃窣天为惊。金翅耒大鹏,溟海掣长鲸。巨力擎烛龙,雷霆吼大声。吾道有谭生,大地放光明。”邹容在《革命军》中引用了大量《仁学》中的语句,他甚至把《仁学》称作是“维新运动的《圣经》”冯自由赞扬《仁学》是排斥满清和改造社会的大力量;经学家皮锡瑞看到《仁学》后惊叹其为“骇俗之文”;吴樾更是在自己的遗书中直引了《仁学》上的话。

梁启超说:“《仁学》之作欲将科学、哲学、宗教冶为一炉,而更使适于人生之用,真可谓极大胆极辽远之一种计划。”其书虽然只有五万余字,但书中内容极为庞杂繁复,中西相糅,新旧相接,既丰富多彩,又复杂畸形。书中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语,又有他自己从西书中看到的和自己发明创造的新词汇,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中一些因素依然在起着相当的作用,西方的新学问新理论却也摄入其中。佛理禅机,老庄玄意,宗教科学,互相交融。历来研究者都说它是不易通懂之作,谭嗣同自己也说,凡为《仁学》者应通佛书、西书、儒、道、墨等诸家学说。他的书中几乎涉及到了上述每一家的思想。所以章太炎说《仁学》“拉杂失伦”;今人张灏先生也说:“《仁学》作为一本哲学作品而言,是相当的枝蔓芜杂。”

王樾先生说《仁学》的思想“相当驳杂,涉猎的范围又非常广泛,初读之时,似不免令人感到其思想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李兴华先生说:“谭嗣同固有的旧思想既根深蒂固,外来的新思想又纷纭驳杂,于是,《仁学》在哲学体系上就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仁学》虽然在形式给人一种杂烩的感觉,但细细研读起来不难发现其书还是有它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的,那个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太—仁”的统一体。对于谭嗣同晚期哲学即《仁学》一书中哲学的本体论到底是什么,学术界争论不休,公说公之理,婆说婆之理,人人自危怀抱荆山之玉,手握灵蛇之珠,时至今日也没有产生能说服众口的铄金定论。

究其原因是谭嗣同在其《仁学》一书中忽而说“以太”是宇宙万有之原,忽而又说“仁”是天地万物之本。故学者自觉不自觉地抓其一端而言之,对于“以太”和“仁”的关系又往往囿于马克思哲学关于物质和精神关系的范畴之内,所以对谭嗣同晚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并没能圆满地回答出其到底是何物。笔者试将跳出以往学人之所囿,真正地从谭嗣同的文本和思想出发来研究这个问题。在此,笔者认为谭嗣同所讲的“以太”和“仁”其实质是一物之二面,只是谭嗣同没有给那“一物”起出具体的名字来而已。故而迷住了众多学者的眼。

“以太”原本是英文 ether的中文音译,又译为“伊脱”、“乙太”、“提坦”、“以脱”等。这一概念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被众多的哲学家们广泛地使用,比如,泰勒斯认为“以太”是空气的蒸发;毕达哥拉斯学派称气为冷的“以太”,称海和潮湿为厚的“以太”,灵魂是“以太”的一个片段,一个屑片等;阿那克萨戈拉则把火叫做“以太”,并说“万物混合在一起……气和‘以太’笼罩了一切。”

亚理士多德及他的老师柏拉图则认为“以太”是来自于永恒的时间“永远”“奔跑”,亚里士多德说:“最远处物体是土、火、气、水以外的另一种存在,并且把这个最高的地点名之为‘以太’。”并把以太说成是“第五元素”。(《古希腊罗马哲学》) 牛顿在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碰上了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在宇宙真空中,引力由什么介质传播呢?

为了求得一个完满的解决,牛顿复活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以太”说,认为“以太”是宇宙真空中引力的传播介质。

后来,其他的物理学家们又发展了“以太”说,认为“以太”也是光波的传播介质。光和引力一样,是由“以太”传播的。他们还假定整个宇宙空间都充满了“以太”,“以太”是一种人感觉不到的由非常小的带有弹性的球状物组成的介质。19 世纪的时候,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也把传播光和电磁波的介质说成是 “以太”。至此,“以太”既具有了众多的性质,“以太”成为光、电、磁的共同载体的概念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太学”。直到 1907 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得到物理学家劳厄的证明,才否定了“以太”的存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