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心经》中这5个字,就明白了什么是空,什么是因果报应
发布时间:2023-03-11 09:27:40作者:经藏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言:“无智亦无得”。“智”就是“智慧”。在《心经》中,这句话之前说的种种都是“空”的,那么还有什么叫做“智慧” ?还有什么可以得着呢?
读懂了《心经》中这一句话五个字,就能彻底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空无,什么才是真正的因果报应。
一、什么是“无智”,什么是“无得”?
“智慧”,本来是对于“愚痴”说的。
众生都是被“无明”迷惑住了,才变得“愚痴”。“本性”原来是很灵明的,哪里有“愚痴”的道理呢?既然原来没有“愚痴”,“本性”原来很灵明清净,还有什么叫 做“智慧”呢? “智慧”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叫“无智”。既然明白了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空”的,那 么“人我执”、“法我执”都巳经“破” 了,两种“执着”都“破” 了,那就是能“得”的人和所“得”的法,都已经没有了,还有什么可以“得”呢?《金刚经》上说:“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说:修行的人,一直修到成佛,还是没有一些“法”可以“得”到。所以凡是可以“得”到的“法”,一定是“虚妄法”,一定不是真实的佛法。
要晓得各人本来有的“妙真如性”,“佛”和“凡夫”是一样的。“凡夫” 因为“一念妄动”(是“转乱念头”),把本来有的“妙真如性”,完全被“无明”遮盖住了,就成了 “凡夫” 了。倘然能够明白了一切“法”都是“空”的道理,把“无明”去得干干净净,本来有的“妙真如性”,就净裸裸地完全显露出来了,那就成了“佛” 了。
所以成佛、不成佛,哪里有什么“法”可以“得”到呢?哪里有什么“法”帮助了才成佛的呢?
况且,所说的“得”,是本来没有的东西,现在忽然有了,才可以叫“得”,现在所说的“妙真如性”,就是每个人本来有的“佛性”,既然是本来有的,还有什么叫做“得”呢?那么,“法”尚且没有,还有什么可以“得”呢?倘然有“法”可以“得”就是“着相”,就不是“佛法”,所以叫“无得”。
照这样说起来,“佛”的“成佛”,并不是“得”着了什么才成“佛”的, 倒是“去掉” 了些,才成“佛”的。“去掉”什么呢?就是把“无明”去得干干净净,就成“佛”了。
二、为什么说“心”、“佛”及“众生”无差别?
一个人本来的“清净心”中,凡是“佛”所有的好处,没有一样不完全的。所以《华严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佛”和“众生”,虽然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成“众生”是这个“心”,成“佛”也是这个“心”。
“心”要成“佛”,就成佛;心要成“众生”,就成“众生”。 “心”能够通“佛”,也能够通“众生”。 “心”,“佛”,“众生”,说起来虽然是三种“名目”,实在都是这一个“心”,没有别的东西,也没有什么 “分别”的,所以说“三无差别”。
不过,这个本来的“清净心”,被“无明”遮盖住了。
譬如:一个百宝的玻璃瓶,被一重一重的黑纸裹住了,瓶内种种希奇巧妙的宝都显露不出来,就没有人晓得这是一个宝瓶了。只要能够把外面裹上去的黑纸,一层一层地都剥去了,那么,瓶中的百宝,都光明照耀地显露出来,大家就晓得这是一个百宝瓶了。
照这个譬喻讲起来,实在并不是把百宝装进瓶内去了,才成一个百宝瓶的,实在是剥了外面包裹的黑纸,这个瓶内本来有的百宝,就露出来了, 所以叫“无得”。
但是,瓶内虽然本来有百宝的,究竟要把外面裹的黑纸剥去了,百宝才能够显露出来,那么,剥去黑纸,就是修行人修的功夫。所以说“性德”虽然完全,究竟还要靠了 “修德”才能够显出来的。
三、作虚妄因,受虚妄果
从《心经》“空中无色”一句起,一直到这里“无智亦无得”,都是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种种的“法”, 没有一 “法”不是“空”的道理,这都是“大乘法”的真实道理。不但是“凡夫”不明白,就是“二乘”也没有完全明白,所以观自在菩萨一层一层地说破了,使得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众生,都明白这种道理,可以专心去修。
但是不明白的人,想起来,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那么不必要“修” 了,就是造了杀、盗、淫、妄的大恶业也是“空”的,造了又有什么要紧呢?
要晓得杀、 盗、淫、妄,确然是“虚妄心”中现出来的“虚妄法”,确然也是“空”的,不是真实的,但“因果”是天然有的道理,种了 “因”,一定要结“果”的。杀、 盗、淫、妄虽然是“虚妄”的,不过既然种了这种“虚妄”的“因”,也就会结成 “虚妄”的“果”的。既然种了 “恶因”,就一定要结“苦果”的。
这种“虚妄”的果报,受起来也就苦到不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