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泾川大云寺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

发布时间:2023-11-07 04:05:55作者:经藏网

  11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主办,泾川县委、泾川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泾川大云寺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泾川县温泉宾馆隆重开幕。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平凉市委书记陈伟致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黄夏年主持开幕式。  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副秘书长赵祥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院党委书记管钰年,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兰玲及平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奉真出席开幕式。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甘肃敦煌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杜斗城,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国际华严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台湾大华严寺导师海云继梦,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副编审于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超,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张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纳税人报》社长兼总编辑赵小玲,山西省佛教文化基金会副会长王宝库,吉林《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编辑部主任尚永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温玉成等来自全国各省(区)知名院校

、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  陈伟在致辞中代表平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莅临研讨会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陈伟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地方发展和振兴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平凉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孕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崆峒山、西王母、古成纪和皇甫谧四大“文化名片”,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平凉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云寺佛教文化以和谐共生为核心内涵,吸纳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精粹,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高度融合,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64年10月,泾川大云寺14枚佛骨舍利、鎏金铜匣、石函在古泾州大云寺遗址地宫出土,这一发现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佛骨舍利及五重套函,被郭沫若先生鉴定为国宝级文物。这次大云寺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泾川隆重举办,为我们深入研究平凉佛教文化、传承历史人文遗粹搭建了重要平台,对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融合,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大力弘扬地域文化,深度开发旅游产业,在推进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建设上迈出新的更大的步伐。  连辑在讲话中着重介绍了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总体思路与构想。他指出,甘肃省将围绕“一带”,建设“三基地”,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基地”,就是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基地、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基地、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基地;“十三板块”,就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试点、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培养、节庆赛事会展等。  连辑强调,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是甘肃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其长远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对文化建设具有典型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跨越具有示范性,对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牵动性和长远性。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佛教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泾川大云寺14枚佛骨舍利、鎏金铜匣、石函在古泾州大云寺遗址地宫出土是世界佛学界重大事件,要通过这次研讨会,厘清大云寺佛舍利文化的历史源流,搞清楚当时的历史阶段,它的地位和其他宗教场所的关系。要相对准确地确认这个地方对世界宗教界的价值影响。要深度挖掘它的文化内涵。要研究如何开发使其更有利于助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在研讨过程中还要兼顾宗教和学术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将学术成果运用到决策中去。  会议上,还宣读了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哲学史》主编方立天祝贺信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西安大慈恩寺方丈增勤贺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