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法显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只为解决当时社会“八戒背媳妇”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3-11-10 04:05:08作者:经藏网
法显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只为解决当时社会“八戒背媳妇”的问题

提示:虽然,法显并没有玄奘有名,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和后世的文学作品挂上勾,但相比这下,他的“取经”要比玄奘更有现实意义。而他就是《西游记》里的那个猪八戒。

学者和专家认可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伏羲城)、青海湖、都兰、敦煌。

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一条分支,即从从甘肃进入,经湟水谷地,在西宁北折通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全境,翻越达坂山,历经北海草原,翻越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又复入甘肃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法显,就从这条分支线上走过,据说,他还是穿越扁都口的第一人。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我们的道理只有这样两个字:践行。即是把从书上学来的东西放到社会生活中实践,说白了就是看完了书要出去走走,见见世面。都说人生漫长,实际它很苦短。在这看似漫长、实则苦短的人生里,如果不去行、不去走,仿佛没什么意思;而若行了、走了,却没有记、没有录,也仿佛没什么意思。

这就是行走与记录的重要性,这两者的前提是学习。学习如同土壤一样丰富着我们的行走与记录,让我们在成就和辉煌自己的同时展示和丰富了这个社会。法显在丝绸之路上的行走,让我们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高山仰止。

十多年前,在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采访时,当地一位研究地方史的学者告诉我,法显就是《西游记》里的那个猪八戒。当时年少无知的我,一张口就对他说了句:“有这么糟蹋人的吗?”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发现这说法还真有些“靠谱”。

当把“八戒”与“法显”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一遍遍地在谐音里,我忽然就感觉到了点什么!而此时,不管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八戒还是历史古书里的法显,都在我的心里立地成佛了。

《西游记》里,八戒在高老庄里上演了背媳妇的精彩一幕,我到现在还记得他乐呵呵张嘴、美滋滋流口水的神态。在这种神态里,我非常非常想说:小说家对于这个世界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无穷尽的虚构和不着迹的胡诌。

尽管我是小说家,但我还是倒出了这实话,我没有糟蹋同行的任何意思——只有东拼西接故事才可以精彩,否则就叫纪实了。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公元399年,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 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在法显取经之前,佛教已传入中国,但随着信徒的增多、沸法的精进,佛教的佛教戒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当时中国的戒律还处于草创阶段,印度很多重要的律藏尚未介绍和流传过来。这就是说,当时中国的佛教徒虽说已经信佛了,但还谈不到“戒”的层面。无“戒”也就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

这种情况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仅停留在“嘴”的层面上,只有嘴上的工夫,光说不练。也像我们今天总有那么一些人,总说自己信佛,但总干一些坑蒙拐骗、嫖风浪荡的事情。当时,这不仅体现在世俗的家中,甚至还出现在一些佛教的寺院里。所以,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成为一种必然。

“戒”的问题由谁来完成呢?

历史总是把伟大的使命交给一些看起来分明不太显眼的小人物,让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来谱写辉煌。法显,这个当时社会里的“小人物”很幸运地担当起了这一使命——当他看到不受戒律约束的出家人胡作非为、欺诳百姓的情况,十分痛心,便决定西行求法,到印度寻求戒律。

在法显的号召下,同在长安修习佛学的慧景、慧应、道整、慧嵬应声前往。

如此一说,“八戒背媳妇”的事在当时的社会还是有发生的,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折射,只不过这法显是为了解决“八戒背媳妇”这一问题,而不是八戒本人,小说家的虚构也并非空穴来风。

虽然,法显并没有玄奘有名,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和后世的文学作品挂上勾,但相比这下,他的“取经”要比玄奘更有现实意义。(文/路生)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