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法忍法师:随喜≠执著

发布时间:2023-11-10 04:05:39作者:经藏网
法忍法师:随喜≠执著 随喜≠执著
第290期明觉 文:法忍法师

在佛门之中,大众都为着「离苦得乐」这个目标而奋斗;然而,有不少善信手头上解脱的善法资粮固然「严重短缺」,甚或要得到现世安乐的善果都要花上很大的力气。当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这十分值得我们深思﹗大抵而言,他们可能是因为缺乏正知正见或修习不得其法,以致在迈向「离苦得乐」的目标时,往往「事倍功半」﹗我所指的是,不少人对于「随喜功德」与「执着」混为一谈,没有全面的理解,尽管造了善业,却积累不到应有的功德、法财。

「功德」的定义

在佛教教义之中,早为「功德」立下了明确的定义﹕有「功能福德」的意思,亦即行善之后将会获得的福乐果报。 《大乘义章》卷九更清楚指出:「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那么,功德的核心意义就是众生作善业的产物,能给予众生未来「善果」。因此,无论是得到现生的幸福,或是来生得生善道,或是往生净土,都是要靠我们现在所积习的善法所产生的功德来实现福报,以至协助圆满我们这些愿心。

怎样才能得大功德?

《那先比丘经》中对怎样作善、恶业而得怎样的果报有一番说明:

「王复问那先。人家作善得福大耶。作恶得殃大耶。那先言人作善得福大。作恶得殃小。人家作恶日自悔过。是故其过日小。人家作善日夜自念欢喜。是故得福大。」[1]

由此可见,即使作了恶业,因为「心识」的力量由「恶」转往「悔过」,立时使「恶」的强度减轻,因此这个恶业及恶念所带来的影响亦随之减轻。同样地,当我们造了善业之后,能够「日夜自念」这些善法,心中继续产生欢喜,则这个善业及善念所带来的影响亦随之不断增强,故此所得的功德亦很大。

就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言﹕「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对于一个国王之言,物质布施是十分容易的事,可谓「九牛一毛」,但是他「具大慈心,下心含笑」,使这个布施的善业背后,有着很强的心识运动,故此他的功德便有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随喜功德」

我们又怎样可以「日夜自念」所造的善法,令自己心中继续产生欢喜呢?这就是说,我们作了善业之后,亦应「随喜」自己所作善业。

通常我们只知道「随喜」他人行善,而自己作了善业之后,却不念这善,因为「误以为」这欢喜心是「着相」,故此强抑心中的欢喜,还劝自己不要再生欢喜心,这实在浪费了很多让我们成就善业的善因缘!其实,「随喜功德」这概念对于修随喜的人而言,不但包含被动的「随他意喜」,亦会包括主动的「随自意喜」。前者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造了善业,我们随顺称赞他人的功德,肯定别人的成就,并心生欢喜的「随喜」;但是「随自意喜」在佛教界就没有前者那么流行了!这「随自意喜」,即是自己发心,主动、积极地修善,令众生欢喜。

其实,无论是主动的「随自意喜」,或是被动的「随他意喜」,其目的都是要长养我们自己及其他众生的善根和福德。因此,我们作善业之后,如果不再想起,或劝自己不要「随喜」这善业,那么这善法的心识便在作了善业不久后就停了运动,使这个善念不能继续加强,故这样做功德一般都是「事倍功半」﹗反之,如果我在造善业之后,会感恩身边的善因缘,让我们成就善法,而且亦因为自己能作善业而心生庆幸,长此以往,我们作善的愿心愈来愈强,善根便因而愈种愈深,这才可以做到长养我们的善根和福德。

「随喜」与「执着」之不同!

以上所说的「随喜」会是一种「执着」吗?相信这是很多信佛一段时间的人都有的疑惑。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并不完全理解「随喜」与「执着」的分别。以上所说的「随喜」,是指我们随顺因缘而作善业之后,再随顺已作善的这个因缘而心生欢喜。当这些因缘都一一消失之后,我们心中没有坚执不舍的心,这有别于佛教所言的「执着」!反之,如果众生在失去作善业的因缘,或作善业之后欢喜的程度有所减退,而心中生起一种坚执不舍的心,这才是所谓的「执着」。

[1]. 《大正藏》第32册,页702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