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与禅定
发布时间:2020-04-23 16:05:29作者:经藏网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不仅由于禅定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戒、定、慧三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还因为由此而产生的解脱智慧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关键所在,最主要的是因为禅定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富于中国特色的、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佛教宗派——弹宗。
佛教源于佛祖释迦牟尼的禅思体悟。据载,释迦牟尼出家以后,修习禅定和苦行,历时六载,后于尼连禅河边的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端身正念,静思冥索,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一说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证得无上菩提,觉悟成道。佛教正是来源于他在禅定中所证得的宗教智慧。恰如木村泰贤所说,“若离禅观便无活的佛教”。释迦牟尼最终所证得的宗教体验和智慧,称为“无上大菩提”,就是整个佛教教义的精髓所在。“无上菩提”就是后来所谓的般若。
般若是一种包含各种神通力的、超世间、超经验的特殊智慧,是证悟诸法实相、达至佛境的圣智,通常又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实相般若,指事物的理体实相;二是观照般若,指观照诸法实相的真实智慧;三是文字般若,指表述般若理论的言教,是一种方便手段。在宗教思想上,般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阐发“缘起性空”之理,以求把握诸法的实相。在宗教实践上,般若经典主张,佛教修持的目标并不仅限于小乘所追求的痛苦解脱,而是要证悟诸法的究竟实相。般若思想以觉悟菩提作为成佛的标志,更加突出了智慧在修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佛教诸派禅法中,最能体现禅观的般若理体、独放异彩的是禅宗。《禅宗宗派源流》中说:“在佛教各宗里面,惟三论宗与禅宗独标真谛,直显般若的理体。在这两宗之内,三论宗的教法,尚可借诸经论说示,而禅宗的行证,则必须于实证上体会。所以三论宗又称为观照般若之教,而弹宗又称为实相般若之教。”
三论宗是般若中观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佛教宗派。三论宗的初祖鸠摩罗什和二祖僧肇,皆是译介和弘传般若中观学的先驱,四祖僧诠更是一位隐居修行的有道高僧。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嘉祥吉藏一生致力于中观学说的辨析和发挥,“无得正观”的般若大义贯穿在其整个佛学思想体系之中。般若之体就是无所得,而“无得正观”的思想正是自《般若经》而中观学派,自中观学派而三论宗一脉相承的基本精神。
“禅宗的精髓在顿悟,在实相般若”。禅宗主张“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传心传的是佛的心印,而佛的心印就是般若;见性就是顿现自己本自具足的菩提般若之智。据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诸人不解其意,唯有大弟子迦叶会意微笑,于是佛祖就将佛教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传于迦叶,这会心一笑便成为禅宗的源头活水。
中国佛教南宗禅的创始人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之最重要特点就是以般若智慧来解说人心佛性,其禅法的主要内容是“识心见性”和“顿悟成佛”。前者是他的心性本体论,说明“心”、“性”是众生成佛的依据;后者是他的宗教修行方法论,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则和方法。慧能认为,人的“心”、“性”即为佛性,就是人人本自具足的菩提般若之智。他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既然慧能在心性论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修行方法论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说:“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须自修”。要觉悟解脱,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遗其内而执其外。“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
总之,慧能南宗禅的显着特点就是禅与般若的一体不二,“识心见性”就是体认人和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实相般若;“顿悟成佛”则是顿现菩提般若之智。参禅就是求证般若实相,实相般若就是禅悟,般若就是禅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