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无并不是佛法的终极,回过头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发布时间:2023-09-03 04:08:05作者:经藏网佛陀住世时,有位黑指婆罗门来到佛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黑指婆罗门于是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但是,佛陀又说:“放下!”黑指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啊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就会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我们将佛教又称作空门,但并不是说佛门完全否定真实的存在,只是说真实并不是我们看到或感受的样子,想要知道事物真正的样子,必须先放下我们无始以来的见地也就是无明。
“空”或“无”并非禅的终极。对“空”或“无”的执着会导致对世界漠不关心的虚无主义。所以,对物我作了完全的否定之后,必须“复其本然”,即要“归根返照”,“放之自然”(三祖僧璨《信心铭》)。即肯定——否定——再否定,两次否定后的肯定是真正绝对的肯定。这样我们看到的事物不再是站到主观立场所见到的样子,而是“无我无相而法相宛然”,回到了极端的原始状态后,“实在”才被真正悟到,正如青原系的文益(五代时僧人,885-958年)得其师地藏桂深所教的那样:“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的弟子德韵还有一偈谈其体会:“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悟到极致,哪里还与俗见相同,“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坛经》),到处都是禅境(青山),用不着离开人间去寻觅。
可见,佛教并非唆人与外界隔绝,而是要与外界充分接触,即得“般若三昧”(慧、定)之后,要“使主体在当下现成的每一瞬间去把握住无限与永恒”,佛心佛性和本心本性在生命行程中的每个环节达到统一,也像南泉普愿谓“须向那边会了,却这里行履”。行坐起卧,搬柴挑水,交朋接友,都体现禅的生活,对一切采取随缘任运的态度,“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在平常的生活中显出高远的境界,“步步是道场”,“日日是好日”。
禅对客观世界的彻底否定,否定后再否定,回头来是彻底的肯定,后面的肯定与前面的肯定是有原则的区别,虽然“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都决定于心,但还要在与外界充分接触中去继续修习,充实德用,做到“见色不乱”,“无所住心”。此时,山事物展现出全新的分别,是真正的最高实在,这决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在,而是超越了“不空”和“空”的彻底的“空的实在”,是超越了“有”与“无”的彻底的“无的实在”这种最高的统一,当然也决不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统一。因为后者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仍然有主客二元对立,与禅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