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独坐观佛意可通

发布时间:2023-10-26 04:06:08作者:经藏网
独坐观佛意可通

作者:黎 荔

万法皆空,皆系缘份。步入寺院,满目各色各样的佛教造像,或菩萨低眉,或金刚怒目,或慈颜常笑,或庄严肃穆,佛光普照之中,心就突然静了下来,有了“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的禅境。

无需文字和语言的粉饰,这些佛教造像,只需静置一处,就会让观者心中盛开一朵莲花,享受欢乐,离苦得乐,这是一个与佛交流的修行过程,也是一个去除烦恼、欢喜自在的审美过程。佛既然已超越三界,具备五智,那么品读佛的气质与内在精神境界,会发现佛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超脱。超脱不是脱离,不是冷漠,佛陀最具慈无量心、悲无量心、舍无量心,永远宽恕众生。凝目于佛像唇角那一缕似有若无的恍惚微笑,不知今夕何夕,于是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也就是放下了人间扰攘。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开始于东汉晚期。在此之前中国的雕刻艺术从琢磨石器、青铜器到秦俑、汉俑、汉石雕,业已形成了一种恢宏大气、以神写形的中国特有的审美取向。中国佛教造像虽然深受犍陀罗、秣菟罗和笈多风格的影响,但和发祥地的原有样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将这些外来的文化逐步融进了本土的艺术结构。中国佛教造像每个阶段虽然在风格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但那种中国风、中国流、中国味道却是一以贯通的。

那种“佛的人性”与“人的佛性”的巧妙结合,那种一望便知、一触即觉的,有时说得出所以然,有时说不出所以然的意味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魅力,或许正是中国佛教造像的价值所在。

佛教追寻的万物之本质,就是虚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空,而是包含了一切的虚空。要在深刻的冥想中观想这种极其玄妙的本质,必须依托一种实像来凝聚抽象的意识和感觉。佛教造像的本意就是如此。佛的眼中众生皆是佛,菩萨眼中皆是菩萨,凡夫眼中皆是凡夫。悲观者看世界,世界暗淡失败;进取者看世界,世界美丽光明。世界是光明还是暗淡,取决于心态与智慧。观佛之人,以佛菩萨的智慧与慈悲照见,以慈悲喜舍心看待世界、众生,自会发现,一切的发生都是那么的可爱,都是祝福,都是修行的良机。一念之慈,万物皆善;一心之慈,万事皆庆。

观佛像,悦目,自在,心如莲花盛开,芳香四溢,散在无处。观,不是格物,是智慧,是艺术,观而不语,是无声处有声,无情处有情,是心与心的交流。观一朵花开,则心生万物,窥见佛性;观一尊佛像,则见像起信,灭罪启慧。让尘归尘,让土归土,让浮云归浮云,让一切沉淀。因缘流转中的发生都是内心的映照。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有所喜;求而不得,亦无忧。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

深宵细雨几声钟

扰攘人间劫火浓

宵来隐约星河动

寂寞天心露几重

梦绕峨嵋绝顶峰

解缚闲情谁是我

撩人花影一重重

独坐观佛意可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