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源于心归于心,生也是心,灭也是心,明心见性,只是在当下

发布时间:2023-11-06 04:08:54作者:经藏网
源于心归于心,生也是心,灭也是心,明心见性,只是在当下

鸠摩罗什,南北朝时高僧。天竺(印度)人,随母亲到西域。据《高僧传》载,鸠摩罗什“七岁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渴,渴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字”。一日背诵三万二千字。’至二十岁时,己“道流西域,名被东川”,西域各国都以国师礼遇,名声已传遍华夏。

今天流传最广的《金刚经》,就是他翻译的。门下有弟子三千多人。这么一个名满天下,泽被后世的大法师,对佛法的领悟可以说是深不见底了。

然而,在他临终时,他拿出藏在身边的真言,叫从天竺来的弟子们高声朗诵。因为他相信那真言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延长他的寿命。结果可想而知,就在真言的朗诵声中,他谢世了。

宋代保福清豁禅师临终有偈说:

世人休说路行难,鸟道羊肠咫尺间。

珍重苎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

悟则天高地广,鸟飞无边。迷则羊肠小道,崎岖难行。迷悟只在瞬间,相隔不过咫尺。咫尺就是八寸。一朝悟彻本来面目,生命就如沧海横流不枯,青山苍翠不老。

识得自性真心的禅者,就是如此。禅宗并不否认生与死,不生不死的生命并不存在。不生不死的只是自性真心,也就是佛性,也可说是精神。

世界上所有的信仰都相信来世,都把一切寄托在来世,今生今世吃再多的苦也无所谓。佛教也是如此。虽说佛教的最高境界与禅宗无异,而在佛事中,可是最高境界几乎己被淹没。

禅宗不然。源于心归于心,生也是心,灭也是心。明心见性,不是为了来世,只是眼前当下。因为过去已逝,将来未至,现在只不过是刹那间。认识本来面目,自己拥有一个清净心,也启迪众生有一个清净心,随缘度日,了此一生。禅宗旨意,只是如此。

即便成了佛,成了佛祖,也绝对没有永垂不朽,寿与天齐的道理。人总是要死的。禅宗不回避死亡,也从不给修禅者以任何来生的承诺。有僧人问大宗师临济义玄禅师:“成佛是否究竟?”意思是成佛是否功德圆满,不生不灭?

临济回答得明白无误干净利落:“你若道佛是究竟,缘什么八十年后,向拘尸罗城双林树间,侧卧而死去。佛今何在?明知与我生死不别。

”佛祖活了八十岁,侧卧着,很安详地死于拘尸罗城外的树林里。

我们会死,佛祖和我们一样,有生有死。“汝归沧海我归山”。个体的生命有生就有死,而禅宗对生死的认识,就这么简单明了。追求来世的人,希望被佛祖超度的人,莫入禅门。

注释:清豁,五代宋初僧人。福建泉州人。年少而聪敏。初从鼓山神晏禅师剃度出家。二十岁时候受具足戒。又谒大章山如庵主。后参睡龙道溥禅师,言下有省。后回归住持福建漳州保福院弘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