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黄念祖:苦集灭道叫作四谛法,含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08 17:12:22作者:经藏网
黄念祖:苦集灭道叫作四谛法,含义是什么?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作四谛法。含义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话又是倒装的,因为有集才有苦,修道才能灭。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作集谛。一切苦恼永远消灭叫灭谛。一切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修了能灭除苦恼的叫作道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道的八苦在“度一切苦厄”处,已经介绍过了。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苦这么可怕,我们要消掉苦的因。苦的因是烦恼、造业,由于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为除苦的因,所以要断集,烦恼、造业、种种恶因不出现于我们的心、身、口。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

怎样才能灭苦?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是道谛。声闻乘行人,厌苦乃断一切苦因,羡灭尽烦恼之乐而修道,以此为法即是声闻的法执。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是梦中事,醒来之后就没有这些事,当体全空,只是一心,本来无苦无集,醒来就是,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阿罗汉修的四谛法也破了。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无智”。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

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

第七是执我,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

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修行道路上的事情。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又《破空论》说:“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般若者,殊胜大智慧,只是一心,智如波,心如水,水上生波,全波是水,只是一心,故曰“无智”。

“无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原是一百,又得一,应为一百零一。)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若有所得,就会有所增,便与经意相违。故《金刚经》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以无所得故”的含义。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作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就怕你落空,一切都无,流于断灭。

“菩提萨埵”这一句的衔接,在中国、日本皆有两种。一种是菩提萨埵紧接前文作为结束,成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一种是放在后头作为开始,藏本译文正是这样。

西藏跟印度相接,彼此间的大德往返很容易,两国的往来很频繁,所以很多经典是到了西藏,没有传到中原,还有好多经典到了西藏,西藏就翻译了,中国没有翻译的也不少。所以现在大家对于西藏的佛教很重视,它有一些经典是中原、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印度也没有了。还有一些它已经翻译成藏文了,而别的国家还没有翻译的。

西藏还有个特点,他们翻的东西也是力求准确。比如《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翻译,六方佛赞,东、西、南、北方,上、下方。真正的原来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赞,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角,都有很多佛在赞。玄奘翻译的是十方佛赞,西藏翻译的相同。至于“菩提萨埵”连接下文,日本宏法大师也正是这样主张。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声录》,黄念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