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玄奘真的是奉旨去西天取经吗?

发布时间:2023-10-19 04:07:54作者:经藏网
玄奘真的是奉旨去西天取经吗?

小时候一直奇怪一个问题,印度明明在南亚,为什么玄奘要向西去取经,那他不是走了远路吗?直到上了初中学习地理,才知道直线方向上有个不可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于是可怜的玄奘只能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而去。

玄奘(602年~664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唐僧”,他的本名叫陈祎(百科说法,存在争议,另一说“陈袆”),是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县)人,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那么“三藏”作何解释呢?“藏”,梵文的原意是指放物品的筐。佛教借它可以包容万物的特点来形容全部佛经,因此,“藏”指的就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从内容上来说,“藏”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经藏,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说教。二是律藏,指佛门戒律。三是论藏,指释迦牟尼弟子对于佛教学说的论述和注解。这三类也就统称“三藏”。一般能够通晓一藏佛经,就称得上法师或高僧了,据说能够通晓三藏经典者,即使在天竺也没有几位,而玄奘就是在佛教流传的中心中天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其实玄奘本就家学渊源,他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他的曾祖父到父亲都世代为官。玄奘幼年跟随父亲修习儒家经典,据史料记载他对各项经典都有很深的见解,尤其崇尚和尊敬古代的圣贤。到了玄奘十岁出头,他开始跟随自己的哥哥长捷法师学习《法华经》、《维摩经》等,后来又师从多位法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不到二十岁就远近闻名。但是玄奘不满足于此,开始在各地游学,拜访名师,继续精研佛法。

众所周知,典籍这样的东西,本来就高深莫测,而佛学典籍又是翻译过来的作品,就像三传对《春秋》的解读一样,经常会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看法。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玄奘在学习这些佛法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这个遗留已久的问题,一切前辈们对经的理解不一样,注释翻译也很不同,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分歧,无法将所学的各宗佛法融会贯通,因此便生出来前往印度取经的想法。

那么,玄奘西行,真的是受唐太宗的旨意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和他的同伴一起上表给唐太宗,请求西行前往佛教发源地取西经,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想去进行学术交流,希望领导批准,给个证明文件,如果能报销路费就更好了。遗憾的是,唐太宗并没有批准。

然而,玄奘心意已决,于是他做了假的文书,怀着对佛法的向往之心,私自前往天竺,开始了他的漫漫取经之路。

而这个看似莽撞的行动,也成了玄奘伟大的开始。

如果玄奘当时选择放弃,可能就没有后来佛法的兴盛以及现在的种种西游记故事了。

贞观二年,29岁的玄奘开始了他的留学之路。

贞观十七年,44岁的玄奘开始启程回国,带着657部经书回到大唐。

然后,开始了他的另一段旅程——翻译这些经书。

“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他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来源于百科)

也许现代人越来越难以理解玄奘的心,因为我们心浮气躁,因为我们急功近利,因为我们醉生梦死。

玄奘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有着坚定目标的人,一个坚持自身信仰的人,用鲁迅的话来说,是“中国的脊梁”。我们不必每个人都像玄奘去求取西经,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传承玄奘的精神。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