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苦,才是佛教中修行的重要方式
发布时间:2023-11-01 04:08:58作者:经藏网人生短暂,快乐有尽而苦无穷。
在佛教的根本教义四圣谛中,苦谛是最关键的,也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恨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一个人出生后出发第一声哭啼,到去世时留下最后一抹微笑,几十年都无法避免人生的重重劫难,因此,人们希望在修行中得到解脱,而佛教的解脱之道就是灭苦之道。佛教中将解脱分为身体的解脱和心灵的解脱,也就是肉体的自由与心灵的自由,其中心的解脱比肉体的解脱更为重要,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抱怨学业不顺,抱怨生活节奏太快,抱怨工作太累,这些人身在牢中之外却将自己的心困在牢笼之中,这种自由是虚幻的,还有些人,即使身陷囹圄也能够,保持一份从容淡定之心。
佛陀在传法期间,有一位信徒,拿着两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佛陀并没有表示什么,而是对他说:“放下。”
那位信徒将左手上的花瓶放在地上,再次向佛陀请教,而佛陀依然不动声色的对他说“放下。”
信徒又把右手拿的花瓶也放下了,未待他开口,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信徒非常不解的问道:“世尊,现在我已经两手空空了,不知您现在要我放下的是什么呢?”
佛陀说:“我一开始就没有要求你放下手里的花瓶啊,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只要你把这些都放下了,最后,将自己也放下了,才能从人世的种种痛苦中得到解脱。”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想求得真正的解脱,必须保持心灵的自由。但是即使自由与解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不能简单的这样在这两者之间画上等号。佛教追求的是一种无我的超脱,一旦心心念念的都是我要自由,我要解脱,那么,它所实现的解脱就是有局限性的。佛教中说的解脱,目的是解脱这一个我的观念而能得到绝对的自由,放下我的观念,放下执我的想法,甚至放下对法的执着,也就是把一切观念彻底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佛教中把解脱现实的方法称之为修持,而三无漏学则是众多修持方法中不可缺少的,我们要按照戒、定、慧这三大法门入手,就可以进入不受生死约束的解脱境界,修持首先要修心,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当作的不能做,当做的不能不做,自觉严守佛家的戒律。严守戒律,内心清净才能进一步确定修行,及时修习禅定布施,善不是恶,去除一切虚妄杂念,可以静坐开始,进而通过礼拜、诵读、忏悔等法门 来提升自己才定的修为,第三步修慧,包括闻慧,思慧,修慧这三者的修行,既有前后顺序,又是相辅相成的,佛教中说通常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慧又转过来指导我们实际指导修定,就这样循环的向解脱之道迈进,修持的程度不同,自由的程度也不同,因而解脱的程度也会不同,真正的解脱是一种达到极致的自在。
除了在禅定中修行的持戒法门,别外也要明白要放下我执,就是无我的境界。佛经中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忘我以至于无我,又在无我中,做好我该做的一切,就好比空中飞鸟,不知道空是家乡,又好比水中的游鱼,不知道水是生命。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对于佛门中之外的人,这种无我也是也许很荒唐,而在这一刻悟了,却体悟到了佛法无我的妙用之人,却有身在红尘心在外的无限快乐解脱之喜悦。一切现象因缘所生,变化无常,索性把我放下,把环境忘记。何为苦,何为乐,全然无存,内心只有一丝的大自在与解脱之感,境界与心态乐在其中,悠然自得。
正所谓,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无我,天地澄明,花香鸟语间蕴含的禅机都会涌至眼前。
感恩阅读,感恩分享,感恩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