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报亲恩

发布时间:2023-11-06 04:07:35作者:经藏网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报亲恩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至此,齐洁清明。风雨梨花寒食过,家家坟上子孙来。清明祭祖,传承千载的古礼,永远是维系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情感纽带。在这个特别的时节里,欢迎您走进我们的《清明言祭》特别节目,一同探古寻源……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报亲恩

自古以来,祭礼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礼仪。《汉书》云:“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

,而背死忘先者众。”不重视丧祭之礼,不珍惜骨肉亲情,对逝去的父母祖先都不祭祀,为人子孙应尽的那份道义就会愈来愈淡薄,就会遗忘、违背先人的教诲,对同胞手足也寡情少义。正如《孝经》上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一个人对自己的至亲都不敬爱,又如何能去敬爱他人呢?这样的人多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诸多的冲突和不稳定。

所以古人认为,治理家庭、治理社会最紧要的就是礼,而礼当中最应当受重视的就是祭礼。在古人看来,礼有三个根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天地是万物生长之本;“先祖者,类之本也”,祖先是族群的根本;“君师者,治之本也”,一国之君还有老师,是维系社会安定的根本;“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中国过去的传统家庭,家家堂屋里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牌位。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当中,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知恩报恩的品行,就是从不忘天地君亲师的恩德中启发而来的。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他的老师周同,以善于箭术闻名。周同生前,悉心传授岳飞箭艺,师徒二人情同父子。周同去世后,岳飞虽然当时家境贫困,但是每月初一、十五,必定典当一件衣裳,换钱买来酒肉,去到老师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场。祭拜之后,岳飞必定会拿起老师赠送他的弓连射三箭才回去。岳飞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尽忠报国的源泉动力。

一个人懂得知恩报恩,念念不忘天地君亲师,这样的人就不可能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这样的人只会通过尽心尽力服务国家社会来光耀父母师长。《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古人看来,立身行道,扬名显亲,才是孝道的圆满。

唐朝名士任敬臣,五岁时就死了母亲,他哀痛非常。七岁时,他问父亲说:“孩儿要怎样做,才可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父亲告诉他:“扬名显亲可也。”敬臣于是从此专心读书。敬臣虽然年幼,但是品学兼优。当时一位叫任处权的名士见到他的文章后,吃惊地说:“孔子称赞颜回贤德,认为自己不如他。我虽然不是古人,但见到这个小儿,我确信自己比不上他。”任敬臣以孝行闻名乡里,被乡人称为“任孝子”,19岁时就被举为孝廉,做了官府负责校勘典籍事务的官员。后来,敬臣的父亲去世了,他哀痛至极,不思茶饭,几度昏厥。他的继母劝导他说:“你这样下去,连给你父亲发丧都将难以承当,这能说是对父亲的孝道吗?”敬臣闻听此言,才开始进点粥饭。敬臣虽然做了官,但是每逢节假日,他都是闭门钻研经史,心无旁骛。敬臣后来官至太子舍人,所谓太子舍人,就是“太子屋下之人”。在古代,君主高度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往往选拔德才兼备之人做太子舍人,让其陪伴在太子身边,以其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敬臣能做太子舍人,足见其人品学问超群出众。任敬臣一生恪守父训,光宗耀祖,圆满报答了父母养育深恩。

千百年来,无数像岳飞、任敬臣一样的传统中国人从小接受圣贤教化,他们对家族、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种做人的大气魄、大格局,从小就在心底扎下了根。千百年来,圣贤教育不仅成就了传统中国人有担当、有价值的幸福人生,成就了传统中国的太平盛世,也能为解决当今的世界问题提供圆满的东方智慧,只待我们去开采,去传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