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障就遇不到善知识
发布时间:2024-01-03 04:06:24作者:经藏网
刚学佛,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接引,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
以前修行人,冬参夏学,冬天去参禅打坐,夏天要安居学习。学习都是在丛林里。以前丛林很多,明眼的善知识也特别多,要求也特别严格。虚云老和尚在鼓山涌泉寺出家,出家后又跑到山上洞里住了六年,六年后,方丈跟他说,你除了修慧还要修福报,然后又回到鼓山来为常住服务了三年。后来他又去参访善知识,到天台山拜访融镜老和尚,他给云公指点了学习的方法。虚云老和尚在天台山修学了三年,学天台止观。
像虚云和尚这样的少有的大德,据说他前辈子是明末的憨山德清大师再来,憨山大师前辈子据说是苏东坡。虚云老和尚在修行时,也一辈子遍访名山,到处参访善知识,而且老和尚对丛林以及佛教圣地特别照顾。他去上海讲经,得到几万银元的供养,他全部都送给了四大佛教名山和大丛林。可以说,老和尚能有如此的成就,善知识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要修行,一定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古人讲的,不破参,不闭关。没有亲见本来面目之前,是不能关起来修行。你觉得自己念经拜忏,闭关起来好像很精进,但是是对还是错,谁来指引?这就需要善知识了。
永嘉大师开悟后,别人就跟他说,自从威音王佛以后,开悟的人都要大德的印证,否则都是邪魔外道。他就去曹溪,六祖大师给他印证,印证他开悟。永嘉大师的开悟,也需要六祖的印证,六祖的开悟,需要五祖给他印证。所以你去看禅宗就知道,修行离不开善知识。
但你要遇到善知识,不仅需要缘分,而且需要福德。你没有福德,文殊菩萨现前,你都认不出他来,还会诽谤。为什么,你摄受不了文殊菩萨的功德。为什么呢,好比说文殊菩萨的功德犹如大海的水,可是我们的心,犹如一个碗那么大,也装不下。
一般你只能见到佛的化身。释迦佛也是化身佛。就像九华山,看到金乔觉,也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法华经》说了,娑婆世界的众生,身体卑小,佛菩萨的身材,也是很小。不像其他佛的国土,身体很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为什么佛身要卑小,是摄受娑婆世界的众生的根器。
我们看出家人,不要以佛的标准来要求他。好像出家人都不生气,都不骂人,也不会犯错,甚至会显神通。尤其是很多人看高僧传记,很多人动不动就显神通。然后你再去观察,好像你看到的出家人都很普通,只会做做早晚课,扫地念经,甚至你师父还会发脾气,你就会误解了,可能他们是凡夫,不是什么善知识。
要知道善知识,首先要有福德。佛经讲的,我们先不要问师父是不是具足善知识相,先要问我们是否具足弟子相。我们算不算合格的弟子,是不是经常拿着一把尺子来衡量出家人,他持戒他毁戒,他能讲法,他一字不识。我们的种种分别,都会障碍和善知识的缘分。
佛经很多故事,菩萨显神通来度人的,都是现个反面的形象。比如在五台山,有个带箭文殊,据说当年乾隆听说五台山僧人不守戒律,他就亲自来五台山,在澡浴池,果然看到一个和尚和一群女人在洗澡,他一气之下,就射箭。僧人就负箭逃跑,跑到了菩萨顶。僧人没了,箭竟然插在了文殊菩萨像的背后。这就是文殊菩萨感应。
五台山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供千僧斋,每个僧人都可以应供。这就是佛门的平等。也告诉我们,你不知道哪个僧人是菩萨再来,都不能轻慢。以前在塔院寺,就有文殊菩萨化身一个妇女来应供,知客当然认不出来了。后来才知道是文殊菩萨再来。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启发,就是不能轻慢任何一个人。
在业障现前时,我们看不到师父的功德,相反你会看到过失。很多人接触出家人久了,他看到出家人,好像不像佛一样,甚至也有看到不合戒律的事情时,就退失了信心。如果你碰不到善知识,是福德不够。而你目前碰到的,都是自己业力的感召。想要找到善知识,就要多念《地藏经》,忏悔业障。
如果一个人常听到僧人的过失,其实是自己业障重,才会听到这些负面消息。这些负面信息是不是真的,你不知道,但你业障一来,你就接触不到正面的信息。有的人瞧不起出家人,其实障碍的还是自己的解脱之路。
转自:福安观音寺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