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双运,如何修?
发布时间:2024-01-10 04:07:13作者:经藏网
学佛的人都知道,佛法的精华,其实就是智悲双运,也就是说,佛教真正的核心在于智悲二字。尽管佛住世时讲了八万四千个法门,但其本质就仍离不开智和悲。
就算是大乘法中的菩萨们所行持的六波罗蜜多,都没有超出智悲之义。
所谓的六波罗蜜多,也是一样,属于智悲双运的范畴,即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精进。前三种是是大悲,禅定和智慧是智,精进则是智悲的外缘,即助缘。所以,若是以智悲二字来表述佛教的真义,六波罗蜜多无疑是最简捷最具有内涵的说法。
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所谓的修行,其实是先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即菩提心,就已经在相续的受持的心中生根发芽,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修空性。
按照大乘法的理论,进入空性,并没有明显“愿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的思维,即大悲心,但是在此之前,所受持到的菩萨戒的戒体,早已存在于心中,因此,当心进入空性之时,菩萨戒也和心一样,一起进入到空性之中。
但是所谓的菩萨戒,并非是某种物质,而是一种心的状态,虽然在进入空性境界时,心里尽管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念头,但是,菩萨戒确实是早已存在的,因此,这个时候的心与菩萨戒两者不再分彼此,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心和菩萨戒都可以同时进入空性的境界。
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菩萨戒就是空性,空性也是菩萨戒,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智悲双运。
因此,所谓的双运,就是指修行者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停下来时,心既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又与菩萨戒无二无别。如果能这样修,那么,大乘佛法的所有精华都已包含,不再需要修其它的法了。
当然,真正实修的话,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在大悲心产生之前,还需是要先有出离心。那么,何为出离心呢?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修行者如果能够感知到轮回之苦的话,是没有办法对众生生起慈悲之心的,因为慈悲心的真正来源,是怜惜众生,了知并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因此,这个慈悲心非常重要,因为没有慈悲心,菩提心也无从生起。
另外,出离心的另一个条件,是希望并寻求解脱。也就是说,修行者看到众生在遭受轮回之苦时,就不由自主地发愿,希望众生得以解脱。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若是都无法解脱自己的话,又如何度众生呢?这就是出离心的两个条件。
因此,出离心其实才是菩提心的真正基础,有了菩提心才可以受菩萨戒,而菩萨戒,并不需要他人来帮受,而是可以自受。所以,在受持菩萨戒之后,才有可能修空性。换句话说,只有当菩提心与空性结合在一起时,才可能称为智悲双运。
也就是说,一个修行者若是具有了这样的见解与认识,才可以说自己懂得佛法,否则,你所懂得的跟佛法无缘,不是真的佛法。
所以,佛教的所谓真义,就是智与悲,逃不出这二字。所以,我们学佛就学这两个字,修行就修这两个字,除此之外,确实没有任何可学可修得了。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中论》《杂阿含经》《金刚经》《心经》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