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贤老和尚的故事:孝亲
发布时间:2023-11-06 04:07:10作者:经藏网
海贤和尚孩童时即以孝行闻名乡里,他很小就开始辛勤劳作以贴补家用。他在桐柏山出家时,正值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局势动盪。海贤和尚的母亲黄氏夫人和小儿子相依為命,度日艰难。海贤和尚很孝顺,他在山上开荒种地、挖草药换粮食,然后步行一百多里将粮食背回老家供养母亲,如此九年没有中断。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海贤和尚二十二岁的小弟弟不幸去世了。这时,他的母亲年事已高,身边无人侍奉,这令海贤和尚颇為掛心。為了方便照顾,海贤和尚便把母亲接到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上的桃花洞奉养,老人家在山上住了二十七年,直到她往生的前一年,才在海贤和尚的陪伴下,下山回了老家。
依据佛制,出家必要禀告父母。如果有兄弟、子侄可以託付,才可以向父母提出出家的请求,父母同意才可以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出家之后,假使兄弟身故,父母没有了倚靠,也得要减其衣钵之资,以奉养二亲。所以歷史上才有长芦宗賾养母之美谈。
《净土圣贤录》中记载,宋朝的宗賾禪师,幼年丧父,由母亲陈氏抚养成人,长大后,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禪理要义,后住长芦寺,接母亲住於方丈东室,劝母亲念佛求生净土,七年后,其母念佛而逝。
海贤和尚的母亲在山上住了七年后,二十四年前被抓壮丁当了兵的大哥终於回来了,他找到了海贤和尚。兄弟二人离别多年,可刚重逢不久,大哥便因突发脑溢血死在了海贤和尚的怀裡。因当时条件太艰苦,海贤和尚没有能力将大哥送回老家,只好将他草草安葬在了桐柏山上。
一九五六年,海贤和尚八十六岁的母亲提出要回老家,海贤和尚便随她一同返乡,他在老家陪伴并照顾母亲直到第二年母亲往生。
海贤和尚是孝子,即使已经一百多岁了,每年的清明节或是农历十月初一,他仍然不忘祭祖。每到这时,无论是在哪个寺院或是念佛堂,他总会念叨著:“我得赶紧回去,十月初一马上到了,我得再回老家上坟祭祖,还要到桐柏山的寺院再去祭拜我的师父。”
中国古人提倡孝道,一年两次祭祖。中国古时候的教育是先教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落实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先学做人,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才算得上是个有道德的人,然后再学做事。
大乘佛法也提倡孝道。“净业三福”出自《观无量寿佛经》,是学佛人的最高指导原则,“三福”裡的第一福共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由此可知,孝亲尊师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海贤和尚真正落实“孝敬”二根,為他一生成就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恭录自《海贤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