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第四十八、逐层突破的观空法 ──小空经的观法

发布时间:2020-10-09 09:47:36作者:经藏网

第四十八逐层突破的观空法 ──小空经的观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的鹿母讲堂。

这天,尊者阿难在傍晚结束禅坐,来见佛陀,问佛陀说:

「世尊!记得有一次,您在释迦族人的那竭罗迦城教导我说:『阿难!我常安住于空观之中。』世尊!不知道我有没有听错或记错呢?」

「阿难!你没听错,也没记错。我从过去以来,常安住于空观之中。阿难!譬如在这鹿母讲堂之中,空无象、马、牛、羊、谷米、金银、奴婢、男女之聚集,而呈现不空的,只有比丘众。这样,阿难!这里没有的,就是空,而还留有的,则知道这还是有的。阿难!这就是真实、不颠倒、纯净的空观。

就像一位比丘,不想村落的种种,不想人群的种种,只念着远离尘嚣的无事森林,他以自信、稳固、坚定之心,进入了森林想的观想中,他知道,此时在他的念头中,空于村落想,空于人群想,而不空于仅有的森林想,他不会有来自村落与人群之想的任何干扰,有的只是观想森林的干扰。这样,他将不存在的村落想与人群想视之为空,还留有的森林观想,则知道那还是有的。阿难!这就是真实、不颠倒、纯净的空观。

再来,阿难!比丘不想人群的种种,不想无事的森林 ,只念着平整的大地,他以自信、稳固、坚定之心,进入了大地想的观想中,他知道,此时在他的念头中,空于人群想,空于森林想,而不空于仅有的大地想,他不会有来自人群与森林之想的任何干扰,有的只是观想大地的干扰。这样,他将不存在的人群想与森林想视之为空,还留有的大地观想,则知道那还是有的。阿难!这就是真实、不颠倒、纯净的空观。

再来,阿难!比丘不想无事的森林,不想大地,只念着空无边处,他以自信、稳固、坚定之心,进入了空无边处的观想中,他知道,此时在他的念头中,空于森林想,空于大地想,而不空于仅有的空无边处想,他不会有来自森林与大地之想的任何干扰,有的只是观想空无边处的干扰。这样,他将不存在的森林想与大地想视之为空,还留有的空无边处观想,则知道那还是有的。阿难!这就是真实、不颠倒、纯净的空观。

再来,阿难!比丘不想大地,不想空无边处,只念着识无边处,他以自信、稳固、坚定之心,进入了识无边处的观想中,他知道,此时在他的念头中,空于大地想,空于空无边处想,而不空于仅有的识无边处想,他不会有来自大地与空无边处之想的任何干扰,有的只是观想识无边处的干扰。这样,他将不存在的大地想与空无边处想视之为空,还留有的识无边处观想,则知道那还是有的。阿难!这就是真实、不颠倒、纯净的空观。

再来,阿难!比丘不想空无边处,不想识无边处,只念着无所有处,他以自信、稳固、坚定之心,进入了无所有处的观想中,他知道,此时在他的念头中,空于空无边处想,空于识无边处想,而不空于仅有的无所有处想,他不会有来自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之想的任何干扰,有的只是观想无所有处的干扰。这样,他将不存在的空无边处想与识无边处想视之为空,还留有的无所有处观想,则知道那还是有的。阿难!这就是真实、不颠倒、纯净的空观。

再来,阿难!比丘不想识无边处,不想无所有处,只念着非想非非想处,他以自信、稳固、坚定之心,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处的观想中,他知道,此时在他的念头中,空于识无边处想,空于无所有处想,而不空于仅有的非想非非想处想,他不会有来自识无边处与无所有处之想的任何干扰,有的只是观想非想非非想处的干扰。这样,他将不存在的识无边处想与无所有处想视之为空,还留有的非想非非想处观想,则知道那还是有的。阿难!这就是真实、不颠倒、纯净的空观。

再来,阿难!比丘不想无所有处,不想非想非非想处,只念着无想心定,他以自信、稳固、坚定之心,进入了无想心定中,他知道,此时在他的念头中,空于无所有处想,空于非想非非想处想,而不空于仅有的无想心定,他不会有来自无所有处与非想非非想处之想的任何干扰,有的只是还与依于身体的六根相联系着,以及还活着的生命。这样,他将不存在的无所有处想与非想非非想处想视之为空,还留有生理的六根与生命,则知道那还是有的。阿难!这就是真实、不颠倒、纯净的空观。

这时,他这样想:此无想心定是有为的,是观想的产物,是无常的灭尽之法,所以,这不是我应该乐着、期求与安住的。当他有这样的知见时,他的心就能从贪欲的烦恼、生命的烦恼、无明的烦恼中解脱出来,然后得证:我的生死已到了尽头,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该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会再有下一生了。

这样,他知道自己已空于贪欲、生命、无明烦恼之想,而不空于仅有的生理六根与生命;他不会有来自贪欲、生命、无明的烦恼干扰,有的只是因生理六根与生命的干扰。他将不存在的贪欲、生命、无明烦恼视之为空,还留有生理的六根与生命,则知道那还是有的。阿难!这就是真实、不颠倒、纯净的空观。」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九○小空经》、《中部第一二一空小经》。

二、鹿母讲堂,《中阿含第一九○小空经》作「鹿子母」堂,也称为「东园讲堂」。「鹿母」或「鹿子母」,是一位在家女佛弟子的名字,又叫「毗舍佉」。她原为鸯伽国的富家女,常行布施。后来嫁到舍卫城来,更捐出她的嫁妆,兴建规模宏大的讲堂,「佛不仅听许之,且令目犍连监督工事,经九月而成,称之为东园精舍」(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四○七九页)。

三、小空经(或称为空小经)的观法,是以较轻微、较少干扰的观想,取代较粗重、较大干扰的观想。如故事中,森林较之村落与人群,前者显然是比后者平静的,所以就以前者来取代后者。之后,再以更专注的地遍处之观想,来取代森林想,然后依次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中阿含第一九○小空经》缺这一部分,可能与非想非非想处的定力太深,起不了观慧的说法有关)、无想心定逐层取代,最后在无想心定处契入无常、缘起,得到突破而解脱。

\

四、从地遍处的观想到无想心定,都是禅定的修习法门,最后契入解脱的,是无常、缘起(无我)的体悟,而不是导入禅定的观想,也不是定力,当然,也非只有从无想心定才能观无常与缘起而得解脱。(参看故事第二〈佛陀的修学历程〉按语六)

五、以较轻微、较少干扰的观想,取代较粗重、较大干扰的观想,这种方式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上也可应用,并不限于禅定的进阶修习。例如,上班时处理许多繁扰的事,若下了班还受其余势影响,可以藉由倾听一段柔和的音乐,来取代上班繁扰的心境。等心境平和些了,读得下佛法的书了,在读书时,先前柔和的音乐,相对来说,又显得粗重而必须停止了。这样,层层取代,心境就容易得到止静。心境的改变是如此,一个不良惯习的改正,也可以是如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