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发布时间:2023-10-26 04:04:23作者:经藏网
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一、玄奘考试

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玄奘法师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考查。一共只准许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考你的佛学修养,在隋朝那个时候。

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这个郑善果是以什么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鉴,就是这个人非常会看相,非常会鉴定一个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小玄奘那个时候才13岁,他就在这个考场的门口,这个是非常确切的历史记载,就在那里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门口不肯走。郑善果考完了出来一看,这怎么有一个小孩?那么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就是说问你子为谁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报了。然后就问他,你是不是想能够剃度出家为僧啊?玄奘说是,我愿意出家为僧。但是,我是“习近业微,不蒙比预”。什么意思呢?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也就学了几年,十三岁也就三年。业微,这个“业”不是恶业的业,这个“业”也是一个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气还很少,我的功力还很浅,学习的时间又很短。不蒙比预,我没有资格去考试,因为当时考试是有年龄限制的。郑善果当然一看这孩子就觉得不一般啊,就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


玄奘的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远绍如来,“绍”是继续、传承的意思,把这个佛教佛法,给继承下来,从远的讲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的讲呢,近光遗教,就是我要把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佛教把它发扬光大。郑善果是以善于鉴别人才著名,又贤其相貌,于是就破格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郑善果他有一个考试委员会,他周围很多人当然要抨击啦,他也没考,你就因为他几句话,看这个小孩长的漂亮,你就给了他这么一个非常珍贵的14个名额当中一个,整个洛阳才只有14个名额。那么郑善果就讲了这么一段话: “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因为过去考和尚或者科举考试分两种:一种,你能默写多少纸佛经,那个时候佛经论纸,还没有现在线装书这样一页一页的,它是卷轴,你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看你能抄写多少卷佛经,也就是看你识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读得懂,佛经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得。诵业,就是背诵的功夫,易成,背诵的功夫很容易;但是风骨难得,你有这个风采,有这个骨相,有这个气度太难得了。那如果剃度了这个孩子,剃度此子,必成释门伟器。释门是释迦牟尼之门,必然将来会成为佛门的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这一点,当然证明了郑善果有知士之鉴,有知人之明,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他是的确会看人。

二、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

三、高昌王

没有通关文碟的玄奘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关外漫漫黄沙。当地西域商人对他讲,万不可一人闯沙,不管遇到那一种沙漠之灾,都会有不堪设想的后果。一路上为他做向导的胡人,此时也打了退堂鼓,临走时,他送个玄奘一匹识途的老马,并告诉他,如果在沙漠中走了四天后,能够看到一小片绿洲,就说明走对了方向。于是,玄奘只能和这匹老马结伴进入戈壁深处。然而倒霉的玄奘喝水时,又不甚把皮囊的水全部洒掉了,干渴的沙漠毫不留情的把水吸个涓滴不剩,没有了水的玄奘却因为他曾立下“若不到天竺,绝不东归一步”的誓言而依然坚持行走,终于昏倒在老马身上,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凉风把他吹醒,他终于找到了那一小片绿洲的补给,走出了荒凉的戈壁沙漠,来到了富饶的高昌国。 高昌王笃信佛教,国都寺庙林立,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座寺庙。高昌国共有僧人数千,但高昌王仍感到缺少真正的高僧。高昌商人们在凉洲听玄奘讲经后推崇备至,高昌王听到这个消息颇为振奋。三年前他到长安朝贡时目睹了宏伟寺院和博学的高僧。礼仪之邦的风土人情让他倾服,回国后他下令臣民都梳唐人发式。现在来了一位大唐高僧,可以请他想国人弘扬讲法,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啊,俗话说,凡事可遇不可求,现在机遇到来了。玄奘本想取道另一条路,但高昌王派使臣专程将他请到高昌。

高昌王听说玄奘当夜要到的消息后在宫殿里焦急渡步,寝食不安。午夜,卫士们报告玄奘已到,高昌王亲自举着火把迎接他,并不顾玄奘路途劳累,兴高采烈地和他聊了一整夜,随后几天也是如此,高昌王每日在三百弟子面前跪地当凳子,让法师踩着他的背,登上法座讲经,时间过了十几天,唐玄奘执意西行,高昌王苦苦挽留,并要以弟子身份终身供养玄奘法师,还要让全国居民都成为法师弟子,每日沐浴执香,洗耳恭听法师讲经。

玄奘对高昌王的盛情深表感谢,但婉言谢绝。大臣们见高昌王如此心切挽留玄奘,想出了一个计策,让玄奘成为国王的乘龙快婿,他们说,玄奘青年才俊,公主才貌双全,崇信佛法,玄奘不能不对这位公主无动于衷。高昌王便想公主提起此事,公主喜笑颜开。她听过玄奘讲法,对他崇拜有加,能与这位才智之士共度此生是他莫大的荣幸。但玄奘却向高昌王陈情,他此生的使命就是远赴印度,求法取经,然后再回国弘扬与百姓之中,他恳请高昌王不要拦阻他。

习惯了人们对他言听计从的高昌王,见玄奘竟然置他的恳求与不顾,不由得怒火中烧。他威胁道:法师面前有两条路,或则留下,或则回国,请法师三思。

玄奘毫不犹豫的回答:“君王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绝对留不住贫僧的心!”

为了能被放行,玄奘开始绝食,到了第四天,他已极度虚弱,气息奄奄,高昌王极为震惊:高昌王请求玄奘进食,恢复身体,继续西行,不过他诚邀玄奘从印度回来的时在高昌住上三年。玄奘深感与高昌王礼佛的虔诚和修业的诚意,答应他归来再访。高昌王决定请玄奘升座讲法一个月,同时为他预备西行一切所需之物。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关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鞠文泰抱住法师失声恸哭,亲送至100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

四、大度义服婆罗门

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婆罗门僧人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不服,纷纷前往观看,但果真无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条。众僧求助于玄奘,玄奘却淡淡地说:“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斗狠呢?”遂一连三日不出寺院。

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刚刚走到寺院门前,就被那婆罗门僧扯住。那婆罗门僧骂道:“玄奘,你连一条经义都破解不出,还是滚回大唐去吧!”

玄奘微叹道:“身为出家人,为何还要出言不逊?这五十条经义,我又怎能不解。”说罢,玄奘随口讲解经义,众人听的如同醍醐贯顶,大为欣喜。婆罗门僧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制止道:“你舍命求学,实在难得,说过的话何必当真呢?”婆罗门僧拜倒在地,拜玄奘为师。

不久,玄奘听说那婆罗门僧回讲解《论胜》这部经典,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婆罗门僧惊异地说:“我是弟子,怎敢给师父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婆罗门僧讲解完毕后,玄奘对他说:“以前我是你的师父,现在你给我讲经,又是我的师父,咱们还是不以师徒而论,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