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0-06-30 09:33:48作者:经藏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梵行精进
弥陀四十八愿中之梵行精进愿
本愿说明的重点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中,有发心修菩萨行的众生,听到我成佛的名号,而不能启发他修清静梵行的善根,于未来世中直至成佛的期间勤修梵行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能够由听闻「弥陀」圣号,而在景仰弥陀的成佛德行中,启迪修学清静梵行的菩提愿行者,已经不是初入佛门者在「见闻弥陀」名号时,不知念佛、修行的凡夫众生所能做到的。而且学佛者要能从今生开始,到尚未成佛的期间,生生世世,断除淫欲,以童男童女身,修清净梵行,如果没有时时刻刻「定慧」的大精进力,是无法修持成就的。所以本愿说明了一个菩萨行者如何从「精进波罗蜜」过渡到「禅定波罗蜜」的中间行持的历程非常重要的修因。无论了脱生死,或者证入菩萨果位,都是以「清净梵行」为修行的主导力量而成就三乘果位的。本愿将依菩萨行者如何「从因至果」修持此成佛悲愿相应的清净梵行,分成几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在家居士修行梵行的基础
(二)出家菩萨修梵行的第一步(暂无)
(三)修梵行是菩萨早成佛果的原因(暂无)
(四)修四无量心定的入门意义(暂无)
(五)菩萨深入修学四无量心定的次第(暂无)
(六)声闻行者与外到行者以及大菩萨修梵行内容的不同点(暂无)
(一)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础
1、什么是梵行?
每一个菩萨行者在因地修行时,一定要经过修梵行的阶段,才能仗着宿世梵行功德,在听闻佛名时,启发其修梵行的宿因。什么是梵行呢?
依大智度论卷十说:「梵,就是离欲、清净的意思。」
卷八说:「若有人发心修禅净行,断除淫欲,是名行梵道。」
卷三十五说:「色界都名为梵,又梵为色界初门。」
卷三又说:「布施、持戒、善心三事,名为天住;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名梵住;修三三眛,成为圣住。」
由此可知,「梵行」是上升色界天上最重要的修因。而修梵行的基础,首先注重在离五欲、伏淫心;如果学佛者没有宿世无量劫中熏修四量心事行与熏修四量心定的深厚基础,不能于今世发心修慧定,到达色界初禅的证境,从禅定中启发宿昔熏修四量心定的深厚基础──显发慈、悲、喜、舍的广大心量来净化烦恼……,任何修行人都不可能在日常行事中,彻底离五欲、伏淫贪,达到心自在、六根清净的境界。
2.在家学佛不能净心修梵行的原因
(1)居家学佛不修梵行未来产生两种修行路线
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说,发成佛心,求菩提道的修行人有两大类:一类是在家学佛者,一类是出家学佛者。不论出家或在家学佛,其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佛;而完成佛道,一定要以修梵行为自净、化他的要素。尤其是以在家身分学做菩萨的佛弟子,如果不能够从今生开始,在「梵行」上发大心去实践,必然为自己来世在佛道上形成「两种修行路线」:
一种是未来继续停留在这个世界,以居家学佛身分,不断五欲、不伏淫行的慢慢在无量阿僧祇劫中往返六道,纵然投生人道,做「入世菩萨行」,但始终与梵行不相应。
一种是虽然出家,仍然不断五欲、不伏淫贪的像居士一样的继续在众生群中攀缘,美其名做入世菩萨行,然而不修梵行,不求出离生死,不断地为自己制造来世堕落恶道,断送慧命的机会。
并不是说居家学佛,只要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就可以了,不必再发心修梵行,因为「学佛、修行」,本来就是层次上的问题。
(2)在家证果、度众的问题
依『阿含经』说,白衣居家学佛,因俗务繁杂,心不能清净,不能得漏尽解脱,最多可依「苦、集、灭、道」思惟,作学人,证三果(而且是佛在世才有的现象)。
在末法之中,如果依「在家相证果」来发心度众,而不现出家相做为众生依止、修行的榜样,是会误导众生,将大众的信仰,建立在不必以释迦牟尼佛为出家学道的模范,只要依止、停留于在家居士形相上,方便学佛及方便度众的程度就可以了。完全不理解佛陀以身作则出家学道,与佛建立僧团度众的深远意义,以及曲解大乘菩萨道修证次第上的问题。
就因为佛陀考量到居士学佛的根器与处境,所以依居家信佛所能做到的修行范围,教其从皈依、学佛开始,先行布施、持戒,先修佛道上的福德资粮,但是「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而出家功德胜于白衣居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修梵行」而形成的福田果实,足以让居士供养、植福,种下未来修梵行的因种。
(2)不可以在家受五欲而得道
甲、世人最贪爱不舍的大事
『大智度论』卷三十五说:「沉沦欲界,淫欲为本,障碍生死,见慢为本。」
又说:「淫欲为诸结之本。佛言:宁以利刀割截身体,不与女色共会。刀截虽苦不堕恶趣,淫欲因缘,于无量劫数,受地狱苦。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况成佛?!」
此正说明了这个世界上,最让世人感到快乐、享受,拼命追求、贪爱不舍的莫过于「淫、色」大事以及财利之行。而超脱欲界人间,上升色界梵天上,在修行的心态上,障碍最大的,便是「五欲」,而在五欲之中,最难以调伏、淬净的,就是「淫欲的微细心念的起伏荡漾」。
就如『智度论』所说:「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若受余欲,由不失智慧、淫欲之触聚会之时,身心慌迷,无所省觉,深着自没,如胶似漆,难以舍离。」
人间众生就是因为对「淫事」难以舍离,所以生生世世在身受欲乐,淫欲根深的情况下,致使「欲界种子不断」,永远生存在欲界空间,做五欲的奴隶。
乙、误解不断五欲可证果的经文
一个证初果的圣者,早已淡薄淫欲,淡薄贪、嗔、痴,才能够契入圣者之流,绝对没有一个初果圣者,能够在「不断淫妻,服习五欲」的居家情况下,而能得证圣果。如果可以在不淡五欲的居家生活下,成就道果,那么佛弟子与一般五欲深重的俗人又有什么差别呢?!
不可误解『阿含经上』所说居士在家修行可以在「不断五欲」的居家情况下,而能得证圣果的经文,我们应该深思「初果圣者」断身见、戒取、疑的甚深义为何?现在的一类解经者因为将「初果圣者」断身见、戒取、疑的经意解释的太过简单,而让佛教徒误以为证声闻初果很容易,而忽略了如果在家居士可以在不淡五欲的居家生活下,成就道果,那么佛弟子与一般五欲深重的俗人又有什么差别呢?!
大乘经典虽然有「淫、怒、痴是道」的明显经文(字面上的意思),不免让初学者误以为可以在不断五欲的行持下得道证果。殊不知不净五欲之心,不能够在「淫、怒、痴」等意念生起的当下,不被它的生、灭、起、伏……等现象所迷惑,清清楚楚地体悟出「淫、怒、痴」等现象,正在产生意念时的当下的因果性、错误性的原因何在?是不能转「淫、怒、痴」生起的妄念成「净念」的。
丙、双修法不是修行的正道
譬如讲到淫事的问题,到底是生理冲动的现象,引起淫念反应,还是心理需求淫事,引起生理反应?究其原因,一个男人如果正当淫欲冲动,想要行淫,不需要特定的对象,只要能够找到房事的对象,满足其生理的需求即可(如到妓女院解决问题),一般的良家妇女,想要房事,不会不择荤素,一定会与情有独钟的男友或先生行事,所以对女人而言,讲到淫之一事,不仅是生理的需求,尚渗杂了浓厚的情意在作祟。
以医学的观点来说,一对男女,在两情相悦,身心健康、环境调适的情况下完成房事,可以使人变得更成熟、更健康、更长寿。这在坊间书局有关介绍两性关系的专书中,多有说明,并依科学实验的角度,证实出来。但是某类修道者,却没有这方面的医学常识,在难以斩除淫欲心的自我欺骗下,提倡双修法,鼓励世人用双修法做为修心的阶梯,欲在双修的观想中转变身心的修养状况,达到延年益寿、身心升华的效果。这种双修法,正好迎合现代人淫色深重的习性,凡夫众生在戒、定、慧三学基础没有深入修学的情况下及淫欲本性难断的束缚下,往往会被有关「居家双修法」教授似是而非的言论所蒙骗,不是没有原因的。
3.居家修行梵行的条件
(1)居家证初果的修行内容
『楞严经』说,不断「淫欲心」而修道,根本无法超脱六尘境界,转变欲界的生存空间,是与清净梵行的果德不相应的。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又说明「居家菩萨当净修梵行,心不念习淫欲,何况受欲的道理」。
『阿含经』上更清楚的提到,居士学佛所以能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的原因,有一定循次渐进断淫欲、修梵行的方法,不可依文解意,以为居士证初果,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的不淡房事,不淡五欲,不修梵行。
如『阿含经』卷三十三说,居士欲证初果,一定要经过几个修学阶段:
甲、信具足
无论在任何人事环境刺激、伤害、危难、横祸发生下,及遇着任何外教问难、挑衅、诽谤,甚至遭受佛教徒本身的冲击、伤害、诽谤、诤斗、破坏……,乃至诸天、恶魔变化幻事,扰乱我们,教我们不要信佛、修行,都能辨、能答、能解,决不因此而动摇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并且此处所说的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是建立在断身见、戒取、疑的证信上,才叫做信具足。
甲、戒具足
一个居士持戒而不能深入「戒具足」的精髓所在,是不能证初果的(请参阅本网-佛教「学戒」的意义「持戒波罗蜜」之单元)。
所谓戒具足,包括了对戒相、戒体、戒性、戒的开、遮、持、犯等问题事相上的了解,及受持戒法后,由持戒身不犯戒规,转向心念不起犯戒心,没有我能持戒的执着心,及别人不持戒的憎恶心等戒取分别相(断戒取相),更在进入深悟自性戒、戒性本空的实相持戒原理后,而犹能行为不违戒相行事,才是戒具足的行持意义。
乙、闻具足
『杂阿含经』说:「居士闻法,要闻而能持,叫做闻具足。」
闻而能持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头绪的广阅经书,或者有头绪的深入经藏,甚至有次第的将佛法能说、能写、能诵、能忆持不忘,就叫做闻具足(以声闻解脱法的观点来说)。
请注意看,经文解释闻具足的意义说:「优婆塞若能将佛所说初、中、后善之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才叫做闻具足。」
居士要能在受持五戒后,进一步发纯净心、坚定心断淫欲,修学超脱五欲六尘的清净梵行,并且在任何逆境变化下,都不会动摇修梵行的信心及具足修梵行,才叫做「闻具足」。而发心修梵行,必须将佛陀所说修梵行的初、中、后的行进次第理解清楚(如禅修的次第),才能达到闻梵行之法,能学、能修、能持、梵行具足的行持(待后说明)。
若是看了些经书,或是有了些许禅定证量,就认为自己才智过人,其实是所知障重,我慢心难以释怀,正印验了经上所说的一句话:「障碍修行者超脱生死最大的因素,不是淫欲一事,而是「见、慢」二事。」
居士欲证初果,而不能朝「淡淫事、淡五欲、离慢心、去我执、修梵行」的目标去做,是不能,契入圣者之流的,如仍强辩能证果者,就是诽谤佛的教诫,否则便是有意陷佛是妄语者的罪过。(按的意义甚深甚深,一般解经者将的意义解释的太过容易,而让末法佛弟子以为很简单。)
丁、舍具足
舍就是舍财,是凡夫众生求学解脱心法必经的修持过程。居士若欲在今生得证初果,在舍财的当下,心中一定要做到「不求回报,不贪功德」,以欢喜心、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出尘心施舍财物,并且要做到勤施、常施。如果不能将自己的悭贪心、污垢心、悔施心的凡夫布施心量,转变成趋向乐施心、平等心、解脱心的清净施心,便不能建立「贪心解脱」的解脱知见。
而且居士要能够做到『阿含经』所说舍具足,并不是指今生才开始学习舍财、舍施----将自己的悭贪心、污垢心、悔施心的凡夫布施心量,立刻就能转变成趋向乐施心、平等心、解脱心的清净施心?这是末法中居士的根器所做不到的。不经过宿世无量劫中经常舍财、舍施,一点一滴的将自己的悭贪心、污垢心、悔施心的凡夫布施心量,朝向转变成趋向乐施心、平等心、解脱心的清净施心的方向前进,如何能令今生乐施心、平等心、解脱心的清净施心的果德现前?所以居士不可以误会证初果的修因是在末法的今生才开始起修,就能在末法的今世得证初果的。
诚如『阿含经』所说:「居士终日为悭垢所缠着,若能修布施法,心离悭垢,住于非家,修解脱法、勤施、常施、乐舍财物,平等布施,是名优婆塞舍具足。」
戊、智慧具足
唯有将前述所说的「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舍具足」做到了,才能时时刻刻拥有一颗淡泊世事、淡泊名利的胸襟,在动静之间,在举目投足之间,如实悟世间苦、如实悟世间苦之源、如实依灭世间苦之法去修持,如实自觉、自知、自证:我已经从欲界轮回的爱欲因缘中超脱出来,灭除了轮回欲界世间苦报的源头,才叫做智慧具足。而此处所说的「信、戒、闻、舍、慧」五个修行条件,正是进修深入梵行—四无量心定的前奏曲。
事实上,证初果的「信、戒、闻、舍、慧」五个修行条件,是配合「宿熏」与今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齐修的的,偏一不可,否则便不能进入深入梵行—四无量心定的实证中。(后续自明)
戊、略结
我们再看『阿含经』说:「居家修行,绝不违背一切正道修行者证初果的原则—于此正法律三结断,即断身见、戒取、疑三结,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上往生,究竟苦边(请参阅「净土探究」第十四「声闻无数愿」释意及参阅「念佛三昧与空性、禅定、证果、如来藏心的关系一书之下册。」)
『大乘楞伽经』卷三更清楚的说明,初果圣者因为已得「三昧殊胜法乐,彻见贪着女色来生苦报,故一定舍离对女色缠绵的贪欲」。
并且任何证初果者,虽然没有完全断除「贪、瞋、痴」三毒,但是一定朝向「淡」贪瞋痴三毒,修离欲梵行的方向去做。
如『阿含经』说:「证初果者,重于戒行,若彼持戒,随顺梵行(不仅淡淫心,而且更要进一步修四无量心,即在证初果前便广修四无量心(多生累劫),否则便不会有『阿含经』上所说一类证阿罗汉果前,勤修四无量心定成就的经文,愿好学者善思之!)饶益梵行,久住梵行,戒则坚固。如是学者,三结易断,得证初果。」
就因为居家证初果者与出家证初果者在五欲与贪瞋痴三毒的净化方面(按必须有宿世无量劫中勤修四无量心定成就,才能在今世顿转贪、瞋、痴为净念梵行),以及在今世斩断身见、戒取、疑的力行上才会有明显深浅程度的着力点不同,当然形成智慧「悟境」有着深浅的差异,而令其在未来超脱生死的时节上形成长短时间证果的差异现象,如有的初果圣者只要来往天上人间一次,即能证阿罗汉果,有的要往返天上人间二次,甚至四次、五次、六次、七次的无量长劫时间,才能究竟苦边,了脱生死。
(1)二果以上完全进入修梵行的阶段
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说:「不但有一、二、三乃至五百居家修行者证二果,尚有众多优婆塞(夷),居家修行,于此正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天上人间,究竟苦边。」
由此可知,居士能证二果,已经没有「服习五欲」的现象出现。虽然居家证二果后,尚未完全超脱欲贪的心境(不是一概而论),但是已经于其禅修、慧观的淬炼中,将因五欲所引发的贪瞋痴等淡化的非常微薄了,可以说几乎完全进入修四无量心定(多生累劫熏修而来)的清净梵行的阶段。
任何一个修行者,当心灵深处对「欲贪」愈净化、愈放下、愈舍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愈显发时,上升欲界天上的层次便愈高,绝对没有不淡五欲、不断三毒的修行者,而能层层超越欲界天,上升已经脱离「淫贪、五欲」境界的色界清净梵天的道理(见『楞严经』)。
而当居士证三果时,完全斩除对欲界「五欲、三毒」的贪着。
如『杂阿含经』说:「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夷)证三果,尚有众多优婆塞(夷)修诸清净梵行,于此正法律,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瞋,于彼色界天上化生,得阿那含三果,不复还生此欲界。」
经上明示,证三果的居士,已经完全进入修清净梵行四无量心定的阶段(多生累劫熏修而来),命终上升色界梵天上,不会再造作与欲界众生相应的业行,堕落欲界受生。而居士成就梵行,得证三果的基础,正是从前述所说经过「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舍具足、慧具足」,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淡薄财、色、名、食、睡五欲,勤修四无量心,净化贪瞋痴三毒而来。
4.结论
以上所说,正是菩萨行者修持梵行的入道资粮,非常重要的引因。初学菩萨因为在宿世修梵行时,经过此处所说的「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舍具足、慧具足」的修行阶段,而能巩固其修梵行的深厚基础。又因其在动静修持之间,续修四无量心定及成佛的大悲愿行(待后续说明),故虽经过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解脱证量而不证灭。
按『大般若经』卷四八0中,虽然有菩萨不离父母、妻子、眷属境界的经文,当知这是因菩萨根器有种种不同而言,如在家菩萨。已经了脱生死、梵行成就的大菩萨,是绝对不会与众生有欲染的实受行为的。
如经文说:「尔时舍利子白佛道『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为要当有父母妻子诸亲友耶?』
佛言:「舍利子,或有菩萨具有父母妻子眷属,而修菩萨摩诃萨行;或有菩萨无有妻子,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不坏童贞;或有菩萨方便善巧,先现受用五欲妙境,后方厌舍勤修梵行,乃得无上正等菩提……。菩萨摩诃萨方便善巧为欲成熟诸有情故,示受五欲而实无染,所以者何?诸菩萨摩诃萨于五欲中深生厌患,不为彼过之所涂染,以无量门诃毁诸欲,谓作是念:欲如炽火,欲如粪秽,欲如魁脍,欲如怨敌,欲如毒器,欲如暗井。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无量过门诃毁诸欲,岂有真实受诸欲事,但为方便饶益有情,令获利乐化现斯事(指在家菩萨)。」
而在净土中的菩萨,实如此处所说「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不坏童贞」,绝对不会对五欲六尘生出贪染之心,个个都是具备「信、戒、闻、舍、慧」的行道资粮,并且深入梵行四无量心定的修持中。
反观尘世众生,在不务实修,专司诤讼、是非、巩固自我名利的贪求心下,如何能在现世中梵行成就呢?
净土,实是佛弟子最好的修行去处,唯有往生净土,亲近佛菩萨,净修梵行,才能在未来回入娑婆行菩萨道时,真正与本愿所说的「菩萨行者在听闻佛名间,能启发其宿世修梵行的因行资粮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