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法云灌顶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

发布时间:2020-11-28 19:45:26作者:经藏网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

  引言

  悠游在两个世代间

  在资讯时代中的我

  非资讯时代中的我

  从资讯到智慧

  资讯的特性

  智慧的特性

  科技与人文

  人性的需求

  科技与人文不冲突

  科技与人文相冲突

  小结

  回末归本之路

  艺术的鉴赏

  人文的修养

  宗教的归依

  佛法的闻思

  禅坐的功夫

  正见与证见

  本末兼得

  引言

  在讲这题目之前,各位且先看开场的图档─图面的背景是黄河,在河上有几只鸭子正悠游自在地游来游去。为什么会选择这张图片作为开场呢?因为我觉得:资讯时代其就像黄河一般,既黄沙滚滚,又水流的冲击很大。故很多人若沉沦其中,根本就站不住脚了,更何况能悠游自在呢?所以欲悠游自在于资讯时代中,却非等闲功夫也。

  其次,在正说讲题之前,首先表明我的立场:今天我所讲的,只是为说明我某些的看法而已!当然我的看法,乃有很多跟别人不同者;也就是为有很多跟别人不同者,所以才有讲的必要。如果都跟别人类同,就不需要我来讲,也不需要你来听。然可能也因跟别人大不相同,所以会对某些人造成极大的冲击或反感。

  因此,我首先声明:以下所说,只是表明「 我个人」的看法而已!乃与任何团体无关。因此,如果我所说的,太惹你的反感;你就直接批评我好了,乃跟任何团体无关。

  其次,对于演讲的内容,各位如果觉得我表达得不够完整,故有问题要问;如时间够的话,我会让各位发问。如现场时间不够的话,各位也可利用e-mail来与我联络,我会视情况而回答。但是,如果你觉得很不以为然;我乃不愿多花时间而与人作一来一往的辩护。以上,首先声明我的立场。

  悠游在两个世代间

  讲者是何方人物?

  其次,要讲这样的题目,那讲者又是什么人呢?因为,法师给很多人的印象,总似栖身于深山古庙间,乃跟时代的脚步隔得老远;怎能够讲这题目呢?而我之所以会来讲这题目,乃因我且自认为:能悠游在两个世代间。是那两个世代间呢?且用两张图片说明:

  白莲花的象征

  现首先看白莲花的照片,我最近就住在白河镇上,故闲遐之余,便带着相机到处去拍莲花。莲花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尤其是白莲花,给人的感觉更是纯净、圣洁、脱俗。这是「虽在世间,而不共世业」的第一种象征。

  台北街头的情景

  第二张乃是各位更熟悉的照片─台北街头的情景。事实上,台北街头应该比这还忙乱,因为我去拍的那天刚好是台风天,所以车子却无平日那么多;而且时间是下午三点多,还非颠峰时段也。但在车水马龙中,就已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这是我两种不同的身份,两种不同的省思空间,遂造就了此号人物。以下乃更详细说明,在不同世代中的心理状态。

  在资讯时代中的我

  电脑的使用:文书.简报.VCD的制作

  我在大学时,虽主修的是工科─台大机械系,但后来我还是下定决心而学佛、出家了。出家之后大概有十多年,乃跟科技文明相当疏远;当然早把原来学的机械,全都丢一边去了。

  直到后来,因为使用电脑,才再连上高科技。为什么会用电脑呢?其实,最初也不过是为了整理文字稿而已!乃为将讲课的内容变成文字稿,以方便保存或流通,因此才开始使用电脑。以在最初一两年中,就只用文书软体,顶多偶而传真。所以虽已使用电脑,但对整个资讯时代的时空背景,却还不曾深入过。

  后来,我才开始使用简报软体讲课。于是因为使用简报软体,就更牵涉到绘图、影像等相关软体;于是便对周边的软体、硬体,涉猎得更多了。最后,为我讲课都有录影,而录影带乃不易保存尔!于是为了将之转成VCD,我又增加了很多设备。

  于是几年下来,我对电脑相关的配备,尤其有关多媒体部分,就比一般人深入一些。这是首先讲到因电脑的使用,使我重新接上尖端科技。

  数位相机.手机.PDA的使用

  后来,因为我喜欢游山玩水,喜欢到处去拈花惹草!所以又买了数位相机!至于手机,对现代人来讲,本不足为奇。但是就我而言,是可以不买;而若要买,却还得精挑细选才行。于是为了买数位相机.手机,又使我更关切于新时代的产品。不管相关的杂志或网站,我都常去闲逛哩!

  至于PDA的使用,却是上星期才买的。其实,我已有桌上型电脑、笔记型电脑可用,可是如只一点点资料,也要开机关机,却还嫌麻烦;更何况,出门时还挺累赘的。而现在,拜高科技的方便,又有PDA的现世;所以我又赶上时代的列车,去买一台阳春型的来试试,觉得还算满意哩!

  个人的网站.完整的通讯系统

  各位可能已知道,我个人大概在两三年前就设有网站,而把一些文章直接上网─因为从一篇文章的完稿,到出版一本书,时间要隔蛮久的。而如果已有网站的话,便能在短时间内让全世界有兴趣者,皆能很快分享也。

  因此在这资讯时代中,就我个人而言,已有蛮完整的通讯系统─不管是电话、手机、e-mail、网站等,其实已够方便了。古人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而今天乃「法师不出门,能度天下众」也。

  电脑杂志与3C用品

  我个人大概是因过去是学理工的,所以不接触高科技也就罢了;而一旦接触后,就后劲十足,所以也经常看一些电脑杂志或3C用品之类。对某些人而言,我已有专业级的素养了。

  科技法师的称号

  两三年前,我到福严佛学院演讲时,因为是带着电脑、投影机和一些设备去的,所以他们院长,就封我为「科技法师」。

  有一次和几个信徒聚会,刚开始他们都问些研经、打坐的问题!最后有一个人,好不容易等别人都问完了,才说:「师父!能不能请教一个有关电脑的问题?」大家听了,都笑得合不拢嘴!不只笑他:何以问这不正经的问题?也兼笑我「不务正业」吧!

  为什么一个法师还要管那么多俗事呢?不过,他何以不问别人而要问我呢?殆为我已有专业级的素养吧!这是首先讲到在资讯时代的一面。

  非资讯时代中的我

  有一半时间在山中,二千公尺的山中

  虽有完整的通讯系统,但其实很多人却都找不到我─因为我有一半时间,是在山上过的。所谓在山上,并不见得是在闭关用功哩!为什么常在山上呢?因为山上的时间更好混也。

  因为我发觉:在都市里,若无所事事,心里便会焦躁无聊,而不得不忙着去打杀时间。而在山上,若也无所事事,却时间很平淡地就滑过去了,都不会觉得无聊。当然如你想专心看书、禅坐或整理文稿,山上更是方便而无闲杂。

  所以我喜欢住山,而且这山,还不是那种三五百公尺的小土堆,而是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中国字很有意思,人在山中就是「仙」;所以能住在二千公尺的高山上,殆已成了「半仙」。反之,人在谷中呢?唯「俗」不可耐尔!

  既无报纸,也无电视

  于是既有一半时间是住在高山上,那里当然就没有报纸可看,所以我已习惯不看报纸;既在上山不看报纸,也下山时不看报纸。说实话,我觉得报纸是很不合环保的,因为内容有很多都是广告。

  山上大概还可以看到电视,不过却无所谓的「有线电视」。然我也是不看电视的,既上山如此,也下山如此。

  隔断红尘三千里,人情世事两茫然

  因此跟整个时代,可说是在半脱节的状态中。这是我山上的一张照片,你看!山在虚无飘渺间。所以有一次我就开心地写道「隔断红尘三千里,人情世事两茫然」。以及「奇莱山中无岁月,雪映岭上有禅天」等句。

  有些信徒也上山住了几天后,乃告诉我:连妄想都打不起来了。我说:是啊!万有引力乃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你住得愈高,世事对你的吸引力就变得越小。于是本来在世间中,觉得很急切、很重要者,却变成皆无所谓矣!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资讯于我何有哉?

  我在山上的习惯,是约两个星期才下山采购一次;而这中间,也许还看不到人,所以连着一星期不开口讲话,对我是很正常的。至于跟外界会有什么连络吗?除非台风天,才上网查消息。

  由于平日很少与人接触,所以「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资讯于我何有哉?」在山上,即使跟外界脱节,其实也无所谓。那像都会区的人,常有一种恐惧感─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其实象我这样的人,即使一年不与外界连络,我都不用担心会跟这个世界脱节,为什么呢?等一下会再提到。

  充裕的弹性空间.时间

  有一年我到瑞芳,知道那边有一座寺庙,不止有瀑布,且又提供僧众去闭关。所以我就毅然决定,到瀑布下住了一年多。

  又有一次,我到马来西亚去讲课。那课程最初只安排了一星期而已,所以在台湾买机票时,就买了月票─就是得一个月内往返的回程票。结果去到马来西亚不到一个星期后,他们就帮我换成年票也;而我也真的,在那里待了将近两个月才回国。且在两个月中间,我还不需要跟台湾联络哩!

  我讲到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自己还蛮富裕的─但这富裕,却不是因为我有钱。如就钱而言,跟各位比起来岂不汗颜。故我所谓的富裕,是指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

  故我看到瑞芳的瀑布喜欢了,就去住一年;到马来西亚开心了,就多留它两个月。别人去白河镇观赏莲花,多是早上去下午回,而我乃准备在那边住三个月哩!

  这有充裕的弹性空间,对现代人而言,却是不可思议者。为多半的人乃将行程,排得满满的,故皆动弹不得也。而我的行程,既随时可增加,也随时可删减。

  虽有手机,而常不开机─是你急,而非我急

  以我平日即很少跟别人连络,所以即使闭关一年也没关系,即使出国两个月也没关系。因为有关我的事情,本来就很单纯的,而且都已事先规划好了。

  或问:那你又何必用手机呢?其实,我的手机是拿来当公共电话用的。即要用时,才开机;而用过后,即关机矣!所以即使留言给我,也不见得有用;因为我乃未养成「无事去听语音留言」的习惯。

  记得,最初于山上时,乃未装电话。所以有些人就跟我说:「法师!还是去装电话吧!至于钱,您且不用担心。」我说:「我非担心钱的问题!而是担心会噪音频繁。」他们又说:「如果有急事找你,该怎么办?」我说:「急是你急,又不是我急。」

  在座各位,你也敢回答说:「急是你急,而非我急吗?」相信在今天的社会中,没几个人能这么笃定而悠哉的。

  不忙不乱.悠闲自在,乃人间的「剩闲」也。

  于是很多人都说我有福报,然不是因为我有钱而说我有福报,而是因为我有闲而说我有福报。所以,云何有福报呢?乃竟成为人间的「剩闲」尔!什么意思呢?剩者,就是局外人也。如有些人常骂人说:「你到一边凉快好了!」于是听者,就觉得很难过,好象被剥夺了什么权利。而我这种人,却挺喜欢别人请我到一边凉快,当局外人去。

  甚至如有人批评你「不务正业」,你听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受的。而我却是笃定地:以「不务」为「正业」也。于是既以「不务」为「正业」,又怎能不悠闲自在呢?

  共业中的不共者

  这也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如何成为共业中的不共者?以资讯时代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忙、茫、盲,这是共业使然。要凭个人的努力,而改变时代的共业,我觉得是很困难的。但是透过觉悟与努力,却能使自己或少数跟我们相应者,能成为「共业中的不共者」,便是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

  从资讯到智慧

  然而欲悠游在两个世代间,乃要有一种本事:就是如何从资讯的吸收,直到智慧的完成。

  资讯的流通,不等于智慧的深广;甚至资讯的过度流通,或将妨害智慧的成长。

  现代资讯的流通量虽然很大,但是资讯的流通,却不等于智慧的成长,不等于智慧的深广。这情况就像我们以前于考试时,便连赶夜车,而去应付考试。虽分数也能考得不错,但大都考完就忘了,而无法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智慧者,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沉淀、结晶也。故若资讯流通速度太快,而没时间让我们去发酵、沉淀、结晶,则现代人的智慧却比以前人肤浅也。

  甚至资讯的过度流通,或将妨害智慧的成长。所谓「或将妨害」,并不是说「必然」,却「极有可能」。为什么呢?因为若资讯流通得太迅速,则很多人光要去吸收这些资讯,便已经很匆促了;那有时间、心情,再去作智慧的提升呢?于是资讯越流通,反而智慧越不足。而智慧越不足者,就越不容易安心立命于此时代中。

  资讯的特性

  无常迅速.狭隘局限.虚伪幻化

  不只不能安心立命,或将造成更大的徨仿与迷失

  何以资讯不能让人安心立命呢?这乃与资讯的特性有关。因此下面我们便来分析资讯的特性:

  一、就是无常,即变化的速度非常快。我的第一本文集《一苇过江》,到目前已出版十多年了。上次改版时,主编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我看过后,说「都不用改」。因为关于佛书,何止十多年不用改;甚至百千年,也不必改。但如果是有关资讯的书,说白一点,三个月后你不是「必须改」,而是根本就不用再去看了。

  以前我常看电脑杂志,而电脑杂志如过期了,就兴趣缺缺。甚至过三个月后,就可以丢一边去了。有很多书如你写的速度不够快,则可能还没出版,就已过期了。譬如你写的是WORD 97,正埋头苦干间,不意WORD 2000又已上市了。于是WORD 97,就被淘汰出局也。有关资讯产品的流通速度,相信各位都比我有切身之感。

  二、速度越快,则视野会越小。尤其科技的世界,本就是分工合作的。故「大学」所学的,其实却没有「小学」学得广;至于硕士班、博士班,更是越学越狭隘。所以我经常调侃「专家」,乃是钻牛角尖的「钻家」;甚至只能「钻进而不能钻出」的钻家。于是乎只钻牛角尖,究竟是能自得其乐呢?还是不能安心立命也?

  三、虚伪幻化,过去人认为「眼见者为真」,而现在即使眼见了─非现场所见,却未必是真。像数位影像,如果经过专业的软体处理后,便很难判定是真是假?甚至视讯,也可以重新剪接。尤其是数位录音,更方便作插播和剪接。所以现在,即使眼见了,耳听了,却未必是真!甚至很多在网路上散发的谣言,更难判断它是真是假?至于用「3D动画」所塑造出来的世界,更是「心想事成」,随便你怎么搞都行。

  于是乎,这么无常迅速、狭隘局限、虚伪幻化的资讯,可能让我们安心立命吗?不只不能安心立命,甚至会形成更大的仿徨与迷失。

  就像我们要买一样资讯产品。有人说:你今天买了,明天就要后悔。因为过一段时间后,又将推出功能更强、价钱更便宜的产品来。于是乎,在买跟不买间,就已经很犹豫了。总不能永远不买,而买了又不能不后悔!

  其实对我们买者而言,「买和不买」间,也只是差别几千块钱的小事而已!就已这么让人犹豫了。至于对一个经营者而言,要开发任何产品,一投资下去,便是千万、上亿的金额,可想而知那压力,更是焦灼难堪。所以要在资讯的事业里,能让自己安心立命,真是不可能哩!接着,再谈到智慧的特性:

  智慧的特性

  历三世而不移.放四海而皆准.日用而不离

  知性的层次:资讯.知识.智慧.真理

  所谓智慧者,是指既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也未来如此的准则。像刚才提到我第一本文集《一苇过江》,何以到现在,都不用再修订呢?因为它是有关智慧的书。故佛经到目前为止,已经二千多年了,而我们今天还在研习;甚至再五百年、一千年后,这些经典必然还是有它的价值。故以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才称得上是「智慧」也。

  其次,放诸四海而皆准,也是一样。佛书不只印度人读、中国读,现在西洋人也在读。必到任何地方都用得上,才称为智慧也。

  三、日用而不离。真正的智慧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运用得上,才称为智慧。故它跟科技的产品很不一样,以科技产品都有非常「特定」的用途。譬如扫描器,你要扫描时虽不能不用,但不扫描时就完全失用。我的扫描器,因太久没用了,不只蒙上厚厚的灰尘,甚至已故障了。

  而智慧不然,它是你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一切待心接物的准则;故即使只是动心起念,都与智慧脱不了关系。

  因此,要真正的安心立命,乃是要将心安在智慧之中。于是,我乃将知性的层次,分为四种:

  第一是资讯:如刚才所讲到的。

  第二是知识:像现代所开发出来的新知识,不管是物理学、化学、生物科技等都属之。知识原则上,也可以越发展越细致。但它跟资讯,还是有些不同:以资讯是流动性,故速度很快;而知识大致是累积性的,故还比较稳定些,像物理学、化学的道理,虽是以前学的,然到现在还是很好用。我们再用一张图形表示:都是书!抱得满满的。

  第三是智慧:智慧虽很难用科学的仪器来衡量「这个人有没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他的表现乃跟一般人大不一样。甚至有智慧者,在面对逆境、险难时,他的情绪又跟一般人大大不同也。

  第四是真理:真理是什么呢?「万法归一」,一切资讯、知识、智慧,皆不出此中。无量为一,一为无量。

  以上,知性的四个层次,我们且用「金字塔」的图形来表明:

  金字塔的结构

  资讯的流通.知识的广博,未必即是智慧

  然智慧的成长.真理的觉悟,乃必有资讯与知识的基础

  以资讯跟知识乃是在金字塔下面,所以底部非常宽广;而智慧跟真理则是在金字塔上端,所以越收就越小,但也越来越高。

  以目前大家比较重视的是资讯的流通跟知识的开发,而未在智慧的提升跟真理的觉悟上多用心。于是从金字塔的架构中去看,乃很容易确认:资讯的流通、知识的广博,未必就能增长智慧。因为若只逗留在第一、第二层中,即不能成长智慧。

  但是智慧的成长、真理的觉悟,却必须有资讯和知识的基础。这情况就像大楼,不管盖得多高,总是得从底层盖起。所以因为资讯的流通、因为知识的渊博,现代人有条件能比过去人更有智慧。可是刚才又说到:我却认为现代人未必比过去人更有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不在这方面用心尔!所以能不能有智慧,但看我们是否善用这些资讯跟知识?

  唯安心立命于智慧与真理中

  讲到这里,我的重点已很明确了:就是欲安心立命于这时代中,只有从资讯、知识的基础里,去提升为智慧跟真理,才能真安心立命也。

  从差别相中,去归纳.觉悟共通性

  于是乎,如何从资讯、知识的基础里,去提升为智慧跟真理呢?以金字塔的下面是「差别相」,故可越分越细,但总是枝末尔!而金字塔的上端是「共通性」,故可越收越尖,而归于根本也!

  故要用心于从林林总总的差别相中,去归纳出比较规律而统一的原则。当然于诸「定律」间,还是有「高低、广狭」的差别。因此何者才是「万法归一」的真理?便得花更多的时间去参究、去觉悟的。

  于是既万法,都不出此原则。则这真理,就能成为我们立身处事的准则。它像罗盘一样,可随时随地来调整我们的方位,以确定自己该航向何方?这我们且用一个比较新的名词:所谓智慧,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导航系统」。因此在越杂乱的地方,在越无常变化的时节里,我们越需要一个高明的导航系统。

  理性的终极归宿

  既这个导航系统,乃是来自于生命的现象,经过理性的提升,而最后能觉悟到的真理。因此这理性,却非只在差别的事相里作分析而已,更且要在差别的事相里作归纳与统合也。

  虽现代的科学,乃比较重视于分析,而分析后所造就的科技世界,也是相当伟大的;但是要真安心立命,却不能只靠分析,就能成办的。而东方人比较重视的是统合,因为唯有统合,才能觉悟出更圆满的道理来。

  因此,对于一个理性者而言,其终极归宿,乃是智慧跟真理而已!所以下面,我们再来检讨一个问题:就是科技跟人文之间。

  科技与人文

  虽古来圣哲皆比较重视于人文的发展,如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之类,乃都属于人文主义者。而科技的发展,大概是三百年来的事,而发展到今天,却有后来居上之势。于是有些人便觉得好象不太对劲,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呢?就是「科技与人文」到底冲不冲突呢?

  科技与人文相冲突吗?非冲突,非不冲突

  我相信在这个时代中,敢直接讲「有冲突」的人,大概很少。因为现代人还是宁可「当好人」嘛!故不能明讲「有冲突」也。但是既存在的问题,如没办法直接挑出来而加以厘清,则尽管讲「不冲突」,却于事无补也。

  因此,我今天单刀直入提出个人的看法:科技跟人文是不是冲突,关键在于「用者是谁?」或「如何用法?」故会用的人乃不冲突,而不会用的人就必冲突也。

  Nokia科技来自于人性

  「科技来自于人性」这是Nokia的广告词。然这句话,其实有它双面的意思;而Nokia之以这句话,来当作广告词者,但为祇看到其中善的一面而已。至于负的那面,我们等一下会详加说明:

  尖端科技

  最进步,最高明者?既尖端,即是末端也

  对于科技跟人文冲不冲突?我想从「尖端科技」说起,相信在园区里工作的人,都非常自负于能从事于最尖端科技的行业。因为「尖端」给人的印象,就是非常进步、非常优秀的。而这种优秀超前,其实是西方人从《进化论》而有的价值判断,就是后来者一定比旧有者高明。所以既称为「尖端科技」,当然是最高明、最优秀者。

  但我们如从另个角度来省思的话,则看法便全然不同也。以尖端,就是末端。不信的话,各位看看我们的手指,所谓「指尖」是什么意思呢?乃谓手指的末端尔!故医学谓之为「末端神经」也。

  如以职业分工而言,既越分越细,当越细即是越末端。这就像一棵树,从根本而分枝,而愈分到末梢,即愈尖端也。

  甚至我对「尖端行业」,别有会心的体验:如果是愈传统的行业,如农工等粗活,大概都得用腰力或臂力去打拼;而尖端行业者,既不用腰力、臂力,也不用腕力,大都只用手指尖去按按键盘就行了。子曰:「四体不勤,五榖不分。」何谓尖端行业呢?

  虽尖端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锐利而有力的,故以针尖一戳,就很多东西会被穿破的。可是越尖锐的话,其实也越容易受折损。故一根针最先折损、残缺的,大概都是针尖吧!

  因此,我以前就曾说过:如果就安心立命而言,我不建议从事于尖端行业。因为愈尖端者!必然受到的压力会比别人大。以佛法而言,所谓尖端乃要汇集很多的因缘、很多的条件,才能形成这尖端的形象。而这些因缘、条件,却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所以尖端的行业亦不得不随波逐流而动荡不居。

  因此,虽尖端的行业最赚钱,但尖端的行业其实也是最敏感的。故经济景气稍差一点,尖端行业便将受很大的影响。而传统的行业,吃的、穿的、住的,不管景气如何,还是要吃、要穿、要住啊!所以虽也受到景气的影响,却不会有那么严重。所以「尖端就是末端」,各位再回去好好省思一番。

  古人云:末道小技,大丈夫不为也

  君子重本,本立则末生

  于是既属末端,则古人早云:末道小技,大丈夫不为也。为什么不为呢?不是说它没有用,不是说它赚不了钱;而是为不能安心立命也。

  所以古人又说:「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必从生命的本中,才能安心立命。因为既得根本,则从根本再繁衍到枝末,便如顺流而下,乃很容易尔!反之,只雕琢于枝末而要悟本,却像逆流而上般地困难。

  科技来自于人性:人性是本,科技是末

  科技的发展,乃为满足人性的需求

  所以Nokia这一句话:「科技来自于人性」,乃昭示了:人性是本,而科技是末;故像儿女来自于父母一般。为什么说「人性是本,而科技是末」呢?因为科技的发展,乃就是为了满足人性的需要而已。各位想想是不是这样呢?因为人性有诸般需要,所以我们发展种种科技,来满足这些需要。

  于是Nokia以这句话来劝勉他的使用者:你们放心使用吧!既科技来自于人性,则「跟我来」就绝对不会错的。

  但是人性,就必然是对的吗?非也!以人性既有善良光明的一面,也有罪恶丑陋的一面。于是乎,既人性有善恶,何能科技无瑕疵呢?因此下面,我们得再剖析「人性是什么?」

  人性的需求

  生活的需要:食.衣.住.行.育.乐

  相信各位对于食、衣、住、行的需求,必已很清楚;而科技之用来满足这些需求,也是明显可见的。譬如:食物,以前的食物多无法保存得很久,而今天可以用冷冻或制成罐头的方法来保存它。故虽在台湾,也可以吃到美国的苹果,可以吃到瑞士的乳酪。同理,衣服亦然,各式各样的材质都有,有保暖的,有透气的,有好洗的,任君选择。至于住的方面,以前多只能住平楼,而今日因为科技的发展,既可以盖到五十层楼、一百层楼,往上发展;也可以拎着一个轻便的蒙古包,而到处去露营或流浪。行,当然就更明白了,因为不管是汽车、火车,还是轮船、飞机等,乃都是因应人类生活的需要,才发明出来的。这些既是明显可见的,故我不需要多说也。

  心理的需求: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

  人性除了生活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求:如安全感。现在很多人家里装有保全系统;这也是用科技方法,来满足此需求的。至于归属感与成就感,科技在这方面,便显得较无能为力矣!因此只是发展科技,其实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性的需求,这也是很容易理会的。

  无明的需要:贪.瞋.痴.慢

  贪者:贪色─色情光碟

  贪懒─好逸恶劳

  慢者:速度感与征服感

  但是就一个宗教师来看,众生的需求有些却是病态的,乃是从「无明」习性─贪.瞋.痴.慢而衍生的需求。贪,最明显的就是贪懒。我常说一些科技的发明,就是为这些懒人而发明的:因不想走路,所以发明汽车;因不希望多花力气于工作上,所以发明机器。科技真是大大地满足了我们「好逸恶劳」的习性。但是,真所有的问题都完全解决了吗?却不见得!由于机器用太多了,所以运动量不够;而运动量不够者,再盖很多健身房,来让他们运动、运动。又因机器用太多了,所以消耗能源,所以污染空气、所以地球有「温室效应」……不是何苦来哉吗?

  无明的需求,其次有「贪色」。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色情光碟,这也是人性的需求吗?当然每个人的看法未必一样。但市面上既有这么大的流通量,可见需要的众生,还是大有人在。而今日的科技,却能廉价地供应这些产品。但这是解决了问题?还是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呢?

  科学的发展,除了为懒人制造一些懒工具外,也为另一类众生创造出「速度感与征服感」,什么都要快、要快!其实我常想:那么快,作什么?即使你已省下很多的时间后,你又要干嘛?省下的时间,乃为去制造一些更快的产品来。这种思想逻辑,是不是有问题呢?或者省下太多的时间后,再忙着「打杀时间」。甚至如果「打杀」不了,又觉得「无聊得要命」。这也是何苦来哉哩!

  甚至诸位,一定很清楚:最好的电脑是拿来干什么的?不是拿来处理文书、不是拿来作简报,而是拿来玩GAME的。因为要玩GAME的电脑,CPU都要很快,而加速卡一片就好几万块钱。你就是没事干,才来玩GAME的,有什么好急的呢?然不得不用这些顶尖配备者,也只是为满足某些众生的速度感与征服感而已!

  因此,虽谓「科技来自于人性」,但若人性本身就是有缺陷的,而科技又盲目地迎合它,就会造就出一个病态的世界来。

  科技与人文不冲突

  为满足常态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科技

  如医药.健康.教育等

  既能满足常态的需求,又无后遗症

  因此,要辨别科技跟人文冲不冲突,首先就得从「满足什么需要」来判定。故如为满足「常态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科技,便不与人文相冲突也。譬如医药、保健、教育等,皆是人间正常的需求。故从此而发展出来的科技,便是人类的福音也。

  其次,除了能满足常态的需求外,也希望于制造使用科技产品后,没有明显的「后遗症」。事实上能够完全避免后遗症者,可说「没有啦」!因为这乃牵涉到中国所谓的「五行生克」:既有生,必有克;故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产品。

  但还必确认:这些后遗症完全在人类可接受的范围内,才能去研发、制造、使用。故以能满足常态的需求,又没有严重的后遗症者,便科技的发展不与人文相冲突也。

  科技与人文相冲突

  为满足病态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科技

  虽能满足常态的需求,但有严重后遗症者

  反之,为满足病态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科技,即与人文有冲突也。这就像刚才所讲的,很多人喜欢玩GAME。玩GAME有什么意思呢?这些对生命的提升,有任何意义吗?或如色情光碟之类。

  现代的年轻人都喜欢比看「谁炫」,但炫不炫却不是从有知识、有智慧去比,而是都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节上比来比去,这当然不是常态的需求,但现代的科技也以满足这些需求为己任,这就免不了恶化这世界了。

  或者,有些科技产品,虽能满足常态的需求;但有蛮严重的后遗症。而在「商业挂师」中,还是生产上市矣!这便与人文相冲突也!

  然而何者是常态的需求?何者是病态的需求?靠谁来判断呢?

  以上科技跟人文冲不冲突,症结在于它能满足那些需求?以及它所造成的后遗症有多严重呢?这是就理论上说,可是实际上,靠谁来判断呢?

  我们不可能靠立法院投票,来表决这产品要不要发展?要不要上市?甚至在社会中,也寻不出一个具公道的权威人士,可以来判定。通常见到的,都是专家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他们是否真够权威、真够公道,都是个问题呢!

  以没有一个公定、客观的标准可判定:什么是常态的需求?什么是病态的需求?这是人文上最大的缺失。因为科技产品的性能,虽很容易用仪器,就可鉴定出来;但其对人类的功过,有时候过了几百年都还不能定论哩!

  没有智慧的人,根本无能力判断也─靠直觉.本能

  因此什么是常态的需求?什么是病态的需求?没有智慧的人,那有能力去判断呢?其实说白一点,没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用判断─因为他根本未意识到:有判断的需要。于是一切靠直觉、甚至靠本能去反应,而直觉跟本能却经常是错的。

  但是在「商业挂帅」一切向钱看的共业中,乃以「能促销」者,为判断的准则

  不只必把病态当作常态;而且还把常态搞成病态

  以愈病态,就愈需求,就愈赚钱

  但是在目前,却通用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能够赚钱者,就是好商品。故一个产品开发出来,如市场反应热络,就表示这产品已开发成功。于是乃有更多人朝这方向努力,以开发出更多相似的产品来。

  但是很多人购买、很多人需要,不见得就代表「它很健康」。这就是我常说的一句话:能一呼百应者,乃为你与共业相应尔!但这只能用在修行人身上,作为自我检点的准则。

  而在商场上乃要一呼百应,因为必越多人买,才能越赚钱尔!因此以商品的销售量,而作为判断标准的话,必然会有很大的偏失。就以需求而言,如属于常态的需求,大部分会有较大的弹性空间,比如穿衣服,若只为蔽体或保暖,则选择空间会蛮大的。

  但如果演变成病态的需求时,便只能任人宰割。比如时髦的服饰,再贵你也非买不可。比时髦,在我们看来是不太健康的心理,但是商人就是要把这种心理扩大。为什么呢?因为越扩大,就有越多的待宰羔羊。

  所以在「商业挂帅」一切向钱看的共业中,商人不只要把病态的需要,当作常态者来经营;更且要把常态的需求,搞成病态。因为越病态,才需求性越高。而需求性越高,他就可以既厚利又多销。

  因此,科技的发展本来是属于中性的,没有所谓的价值判断。但如以科技而从事商业行为,它就不是中性的。以科技的发展到今天,我却有蛮大的感叹:像录影带好了,以今天的科技当可制作出非常完美的录影带─这完美,我乃指画质而已!可是内容呢?却没什么可看的。

  为什么现代人只醉心于技术上的发展,却在人文方面,反如此浅薄呢?同理,我们要听贝多芬音乐,只要小小的收音机便可满足了。甚至双声道的音质,就已不错了。但是现代人就是非得花上几十万、上百万去搞音响。听音乐跟搞音响,是两回事啊!何以现代人宁可花大钱去搞音响,而不愿静下心来好好听音乐,这岂非也是不可思议的事呢?其实,却非不可思议。因为一切都是商人搞的鬼!

  而今日的商场,乃瞄准「年轻人」为促销对象;而年轻人的心智,唯愈不成熟尔

  到今天为止,我们又可以看到:很多资讯产品乃是瞄准年轻人为促销对象,而年轻人在我们看来心智却是未成熟也。于是既不成熟,却愈去迎合他们、去满足他们。其实对整个人文的发展、心智的提升皆是有负面的影响。

  故从发展科技以来,比较敏感的人便慢慢发觉:科技与人文之间,有些鸿沟。但问题的症结究竟是什么呢?却未必能透彻明白。故某些乡愿人士还宁可说:科技与人文间,毫不冲突。

  其实症结乃在:科技的发展虽是为满足人性的需求,但人性的需求有时候却是不健康的。

  愈先进的科技,愈服侍于人类最原始的本能

  放眼今日的资讯产品,我有一种蛮深的感慨:很多最新的科技,其实是去服侍于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如果你不相信,且去看看现在什么光碟最畅销,什么GAME最受欢迎?大概不出色情、暴力或角色扮演之类。

  虽这些都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但是直接去满足它,却与禽兽没两样。这些人类最原始的本能,需要经过人文的素养才能提升,甚至需要经过修行的功夫才能粹化;而提升、粹化之后,也文明才能进步。

  科技的发展,却造成道德的沦落与文明的解体

  所以如果社会大众皆只停留在原始的本能中,而科技又唯命是从地去服侍它。我相信会加速道德意识的沦落、瓦解,以至于文明最后也必慢慢分崩离析。其实,这不用我多讲,各位经常看报纸、看电视新闻的,感触应比我还多。

  现在大家都可感觉到:目前的社会,乃存在着很大的危机。然这危机不是为科技已发展到尖端,而没办法继续发展下去;也不是为经济愈来愈不景气,以至于三餐不继。而是为科技的发展,却造成社会的不安、冲突、暴力;而使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分裂跟瓦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乃为人性不只未提升,反而更堕落也。

  至于后遗症的问题,则不胜枚举

  大体是环境的破坏。族群:有种种「症候群」

  至于科技发展之后,又已造成那些后遗症呢?这大家也都很清楚,大体上是环境的破坏,而局部者,则有种种的症候群。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有高楼症候群。经常上网的,有网客症候群。既由科技而发展出不同的族群来,则不同的族群就有不同的症候群也。

  个人则过度倚靠.过度沉迷;既愈来愈娇,也愈来愈暴戾

  由于个人以及整个社会,过度的依赖、过度的沉迷于这些科技产品,因此心态上也变得很偏端。

  云何偏端?首先是愈来愈娇。比如以走路为例,我们天生下来本就是当走路的;而现在有人统计,许多人一天步行不到三百步,因为一出门就是汽车,而汽车停下后就改坐电梯,又电梯出来就是住家或办公室。这一天下来,能走几步路呢?故如必须在外途跋涉,却走不到一公里、两公里就四肢乏力了。或如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空调设备,调得不冷不热。故在无空调处,我们就很容易焦燥不安、心烦如麻。这即是愈来愈娇也。

\

  其次,也愈来愈暴戾。当周遭环境不合所求时,很少人会自我调适,而多只责怪他人。责怪到后来,便将显现出怨怒、暴戾的个性出来。其实后遗症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但相信各位对这些,必已深切明白矣!

  小结

  科技与人文的冲突,来自于舍本逐末,反客为主

  主人既迷,客得其便

  从前面讲到这里,其实重点很确定,就是「本跟末」而已。我认为:科技是末,因既称为尖端科技,当然是枝末。而人文才是本。

  故今天社会之所以失调,就是因为过分强调科技的发展,而使很多人迷失了「人文才是本、以及智慧才是本」的座标。

  于是主人既迷,客得其便。最后竟造成反客为主,而舍本逐末也。所以人心的不安、社会的冲突,甚至文明的解体;归根究柢乃为「舍本逐末」而已!接着,再谈舍本逐末的困境。

  舍本逐末的困境

  无常迅速,紧迫逼人;视野狭窄,目光如豆

  有人想:你说末就末吧!我们且还乐此不疲也。可是如继续向枝末发展的话,原则上变化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现代的科技产品,替换的速度非常地快,像我的电脑是用WINDOWS 98的作业系统。其实,WINDOWS 98早就已落伍了。因WINDOWS XP又已上市了。这对我们用的人来说,就已难适应了。在WINDOWS 98都未熟练时,WINDOWS 2000却已出来了;而还在犹豫要不要升级为WINDOWS 2000时,却WINDOWS ME和 WINDOWS XP像连珠炮似的,打得我们头晕目眩。不要说买,就是白送你也来不及学。

  同样数位相机亦然,我狠下心来,买个三百万像素的新机型。正高兴未了,一看四百万、五百万、七百万像素的新机型,又像连珠炮似的,打得我驼背不起。既功能更强、又价钱更便宜。真不是滋味!

  这替换速度太快,对我们使用者,就已是很大的压力了;至于对卖者,对研发、制造者压力当然更百千倍也。这替换速度越来越快,快到最后连自己都没办法喘息了。

  其次,既越发展越趋向于枝末,则视野也必越来越狭隘。所以越「尖端」者,其实乃越「狭隘」尔!我个人之所以会从科技的世界转身为出家的生涯,便是从此而回头是岸的。

  我本在水泥厂工作,以当年而言,水泥厂已算是较高所得的行业也。但我从水泥厂而回到现实生活时,才觉得有够「狭隘」的,因为绝没有人愿意听你讲:水泥如何!如何!故即使我在那范围内已成为顶尖的专家;但只要一离开那范围,我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在水泥厂任职一年后,就决定出家,为向往那海阔天空的世界也。

  目前科技的发展当然又比水泥厂更尖端矣!而越尖端视野就越狭窄。像开车一样,速度愈快,视野必然越小─只能专注于前,而无暇旁顾周边。于是若碰上紧急状况,你就找不到可转换的空间矣!

  尤其以西方人的思考方式,乃属于直线式的方式;而直线式的思考方式,更让我们找不到可转换的空间也!譬如光碟机,最初是2倍、4倍、8倍,而现在是52倍。其实就用的人而言,增加几倍也没什么意思,也是这么开机、关机。可是那些开发者,就一心一意地要由8倍,增加到16倍、32 倍、52倍才过瘾。其实除了增加倍速,就没有其它功能可附加吗?当然不是!故此乃为视野太狭隘而已!

  固执暴戾,欲振乏力;拼命赚钱,无命花钱

  当我们视野越来越小时,个性也必然越来越偏端、急躁,中国人过去常自称为「泱泱大国」,因为属地大,视野广,自然心态也就宽平多了。而香港因为是弹丸之地,所以香港人的个性就很偏端、怪异。

  同理,当我们在科技的世界里,越钻越尖时,个性也会越来越固执、越来越暴戾。听说竹科园区的人,个性都蛮刚强的。甚至在面对面沟通时,都会出现许多火爆的场面。这既为尖端科技,视野本就很狭隘;也为01的思考模式,本就比较偏极端。

  其实我也知道,在资讯世界里,很难让个人有调适的空间。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共业力量,故像黄河一样,除非你不跳下去;否则不随波逐流乃不可能也。

  所以,即使尖端科技能让很多人赚大钱,可是赚了钱,却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花钱。除非等到退休了,虽有钱却已赔掉半条命去了。这时,还有时间或心情去花钱吗?

  事实上,我觉得目前的科技,已能对我们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故现在应该可休息享受也。可是他们就是没办法停下来,故还得继续向前冲!为什么得继续向前冲呢?共业的力量在催迫呀!而共业的力量,自何而来?乃来自于错误的思考模式。

  非直线进步,而是边际效用递减;方便中,有不方便者

  这错误的思考模式乃是指:西方人所认为的直线进步,每一种事相都不断地往前进步。可是在经济学上却谓「边际效用递减」,故越发展其实对我们的边际效益乃越少尔!譬如电脑从DOS的作业系统到WINDOWS的作业系统,这个变化就很大!故真给人很多方便哩!而从WINDOWS 3.1到95就效用有限了。故我为何不把WINDOWS 98升级呢?因为既边际效用递减,又何必自找麻烦呢?可是,新的作业系统还是会继续不断地推出。

  又像用扫描器好了,以前是200点、300点,而现在已600点、1200点,那么多点,对我而言却不实用。因为若用300点扫描,便档案就很大矣!何必再用1200点来扫描,而自找苦吃呢?所以表面似进步了,但实际效用却有限哩!

  其次,在方便中也有不方便处。云何不方便呢?就像刚才所讲的,因为以车代步,故运动量就不够了;而运动量不够者,乃又有很多后遗症待处理也。或者,用手机很方便,随时随地可以沟通讯息。可是很多人又不免抱怨,一天到晚被别人干扰。怕被干扰,就学我把它关掉嘛!但他又舍不得关机。所以在方便中,自有其不方便处。

  反过来说,于不方便之中亦有其殊胜者。像我一个人在山上,都两个星期才下山买菜。对很多人而言,两个星期的菜,他们不知道该怎么买?因为很多菜,即使有冰箱,也会烂掉。但当我把一些技巧练熟之后,便两个星期都不用上市场,乃无形中已省下太多的时间也。

  五行中,有生即有克;如生态食物链中,自有其平衡的法则

  这如用中国人的讲法:即五行之中,有生就有克,故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会用这样的东西,当为它有予人方便的优点,但同时必不免也有它的缺失。但在「直线进步」的思考模式中,我们就会偏看它的优点,而迷失它的缺点。故就将它生产、上市了。而缺失呢?也许要等到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当其缺失显现出来时,我们就干脆把它拋弃了,而再换另一种产品。而这新产品一样有优点和缺点,故换来换去的模式,总加起来便是佛法所讲的「轮回」也。

  且不说科技产品,就以食物而言:有段时间流行多纤维,有段时间流行高蛋白,而下段时间又要流行什么呢?其实,不管流行什么,在五行中总是偏了,故下面就要流行另一种来平衡。这偏偏补补总加起来,即是所谓的「风水轮流转」。而转来转去,谁最得意呢?商人最得意,因为这样才能赚大钱。可怜的是轮下那些待宰羔羊,被骗得神魂颠倒,还自我陶醉哩!

  这「五行生克」的理论,对现代人来讲似乎很遥远;但如换作生态学所讲的「食物链」观念就容易清楚。既吃牠的,即一定有被牠吃的;没有一种生物只有生机,而无危机。

  不管是五行生克的理论,或生物学上食物链的模式,都是必从「统观」视野才能观察觉悟的。而科技却只钻研于尖端的视野中,而看不到全局。故其自以为又突破、又发明了,其实却只还在「生克」的世界里轮回尔!

  人为万物之灵,乃为能觉悟真理,而非能发展科技尔

  我们人类自以为是万物之灵,尤其在科技发展之后,更是沾沾自喜。但不管是从「五行生克」的理论来看,或从食物链的模式来看:人乃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尔!且还在「生生克克」的世界里打转尔!何灵之有呢?

  如孙悟空难翻出如来掌心

  我不认为只发展科技,就能让人跳出食物链中,就能让人翻出「五行生克」的世界外。事实上,科技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负面效果,也愈来愈清楚矣!这却像孙悟空虽有七十二变,却犹逃不出如来掌心。

  科技造就的不是幸福美满,而是「虚拟幻境」;愈来愈不能面对真实的世界

  所以若言「人为万物之灵」者,乃为人能够成长智慧、能够觉悟真理,而非能发展科技尔!但何以现代人这么痴心于科技的伟大呢?因为科技能造就出「虚拟幻境」而让那些没有智慧者陶醉不已!

  这「虚拟幻境」尤其在「网路咖啡」中,更表现得透彻。听说现在百业萧条,却只有「网路咖啡」这一行业独领风骚。为何时下的年轻人都宁可不吃饭而去泡网咖呢?因为他们愈不能面对真实的世界时,就愈往「虚拟幻境」去躲避、去陶醉。于是若不得不必面对现实的世界时,就会像刚才所讲的:既越来越娇、也越来越暴戾。

  其实,我个人到目前为止,还是得用很多科技的产品。故我也非常感谢各位,能让我们使用这么多好用的工具。但从另个角度而言,我个人也觉得很庆幸:当初我乃选择离开科技而迈向人文之路。因为这条路,既能海阔天空,更得安心立命。

  上了贼船,跟贼跑;回旋困难,穷途末路─从直线思考到01科技

  说到目前,好象我是专程来菲薄科技的,或专程来向各位炫耀我从科技战场,到出家禅修的心路历程。其实不是!我乃衷心地愿和各位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

  各位不要想:上了贼船,跟贼跑。既已从事这行,就只能继续奋斗到底。或者认定:虽也讲得有理,但我们既钻入牛角尖,便回旋困难也。

  其实,就直线的思考方式而言,本就已够狭隘了;更何况资讯科技,乃被称为01科技。01就是要嘛!全有;不嘛!绝无。以这样思考方式而训练出来的人,怎能视野不封闭,个性不极端呢?

  不从顺向思考,去解决问题;而从逆向思考,去追究问题

  既现实的世界未必如此。所以总不至于回旋困难,穷途末路的。虽今天很多人都在夸叹「逆向思考」。其实,既正向思考不足为道,也逆向思考只旁门走道,因为真正高明伟大者,乃是「网状思考」也─因为这牵涉到佛法更高深的理论,所以今天没办法详细说明。但是既从「网状通路」去思考的话,则任何两点都是有路可通的,这就非01世界者所能仰望于万一也。

  然而既前面已确定了重点:就是「本、末」而已。因此,我们还是从这关键来解决问题吧!既本和末,乃是一体的,故我们不必以否定科技,才能成就人文。但要在「务本」的前提中,而来圆满末也。因此下面,我且提出「回末归本」之道:

  回末归本之路

  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非征服,而是亲近

  宁静.详和的心灵

  首先,是跟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演讲前,有居士带着我在科学园区里转一转。我觉得不错啊!科学园区至少还有蛮多的花草和树木,街道也都还宽敞整洁哩!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心情去欣赏。在过去,科学家们总自负地要去「征服自然」。其实乃从对立、冲突,才有所谓征服也;故在征服的心态下,彼此是不可能和谐的。

  故我们今天要改从「亲近的角度」来看待大自然。虽有时候大自然也有它粗暴的一面,譬如台风、地震等。但大致而言,所呈现者多为宁静、祥和的气氛。故对在都会区生长、工作的人而言,是个蛮好的缓冲空间。相信对一个在01世界工作的人,必是更不可或缺的调适空间。

  艺术的鉴赏

  调和理性的偏端

  从欣赏到创作

  科技大致上是偏属于知性和理性,但事实上我们的生命,乃包括理性跟感性。故如过于理性,而缺乏感性,便是偏端也。因此对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士而言,还应多以艺术的鉴赏,来调和理性的阳刚。

  但我说的艺术,主要是指欣赏,而非创造也。其实,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既壮观、又精致的艺术品,不过乃必「静观而后自得」也。至于人文的艺术,当然品类就很多了,故能随个人所好,而陶冶性情也。

  人文的修养

  打倒「孔家店」的缺失!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从增长智慧到安心立命

  刚才讲到:不管是孔子、孟子或苏格拉底,都比较偏向于人文的修养。而自从科技发展以来,有人就觉得这些太落伍了,故声言:要打倒孔家店,要把线装书丢到毛坑里。

  而如真把一切人文的素养,全废弃了;便免不了有前所谓「舍本逐末」的困境产生。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过去的人乃为了考状元而作官去尔!其实,读圣贤书,乃在于从增长智慧到安心立命也。

  以现代人都喜欢求新求变,故认为这些老生常谈者,乃食古不化尔!其实老生常谈,从另个角度来看,乃为是千古不变者。既智慧者,是历三世而不移;故老生常谈者,终能旧酒装新瓶,而满足众人所需。

  宗教的归依

  宗教未必就是落伍.迷信;也不是拜拜.禁忌或偶像崇拜

  听说科学园区的人绝口不谈宗教。为什么呢?因为从接触科技以来,便认为宗教就是迷信,宗教就是落伍。事实上,迷不迷信倒不在于「所信者为何?」而在于「你从何去信它?」

  故虽这个时代迷信宗教的人,已比较少了。但迷信科技者,却反而增多了。所以不是科技,迷不迷信?而是若不经过理性的抉择,就来相信它,便是迷信也。至于「落伍」,刚才已讲到:既属本,便无落伍的可能;相反地,愈最尖端者,却愈容易落伍也。

  以很多人认为:宗教就是崇拜偶像,故拜土地公、拜妈祖、拜玉皇大帝,便是宗教。或者在宗教中,乃到处都有禁忌,于是既不能做这个、也不能弄那个。搞得你全身上下,手不知道该往那里摆,脚不知道能往那里踩。信这种宗教,岂非自找苦吃而已!其实我对宗教,乃有另外的体会。

  宗者,心中有主─根本知见;教者,从根本到枝末

  所谓宗教者,宗,以中国字来说,上有宝盖,乃代表身心的范畴;而下面的示,即谓心中有主也。故在我心中,存有一根本的理念,这即是「宗」也。所以,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顿悟成佛时,便心中有「宗」已!

  所以「宗」,就是我们心中根本的知见,也就是前所谓「理性者最后之归宿」。简单讲,这只是一个很崇高的真理,而不必与任何神祇有关连。故宗者,即是本也。

  从根本智到后得智,从自觉到觉他

  故在佛法中有谓「根本智与后得智」,宗者为根本智。而从根本智中,慢慢演绎为跟现实生活相关的枝末小节,则称为后得智也。而后得智者,亦即是「教」也。因不管是教条、教训、教诫,乃都是从宗而有的;故合称为「宗教」也。

  是以每个人,都当有他的宗教。因宗教者,即是我们生命的导航系统;以其能随时随地引导我们,去走最正确的路。而无宗教信仰者,却像睁眼的瞎子一般,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所以归依宗教,却非偶像崇拜,也非混杂着很多非理性的禁忌。而是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而已!

  于是从自觉而觉他,从自度而度人,故这宗教乃终传播流行,而成为大众的宗教,甚至终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所以人还是当有宗教信仰的,以若无宗教信仰,即和禽兽没两样。

  佛法的闻思

  佛者,觉悟也。佛法者,从觉悟者而说的法;或欲觉悟者,所当先闻思的法

  既人必须有宗教信仰,故只能在不同的宗教中,去作最好的选择;因此下面才得以有「佛法闻思」的需求。

  何者才是最高明的宗教?这每个人当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我而言,真正高明的宗教:乃为能帮助我们,去完成内心之觉悟也。而在诸宗教里,我认为最能帮助我们去完成觉悟者,乃佛教而已!

  因为如果我们对佛法稍加了解,就知道:所谓「佛」者,就是觉悟的意思;以释迦牟尼已在菩提树下觉悟了,故称他为「佛陀」。而从觉悟者所说的法,即谓为「佛法」也。至于佛法讲得合不合理,我们皆可以用生活现象、生活经验,而去省思、辨别、判断也。

  所以佛法是完全民主的,任凭你来吸收、消化、融合。只怕不识货,不怕货比货。就这种心胸而言,就已比其他血腥的宗教,高明得太多了。

  前人已说的法,如指;当事人所悟的法,如月

  故如果我们也希望能觉悟,则便有「闻思佛法」的必要。想全靠个人的努力,而自己觉悟,乃将近不可能尔!这就像科技的产品,是几百年来、几千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晶,而非自己能闭门造车也。

  是以在佛法中,有一种比喻:前人说的法像指,而所觉悟者如月。故必由指以见月,才能事半而功倍也。因此对一个求觉的人而言,必闻思佛法,才能立竿见影、鞭辟入里。

  禅坐的功夫

  非别求异乎寻常的觉受

  而是从静默.沉淀.澄清,到觉悟之路

  听说在科学园区中,也有不少在教打坐的团体。但是我在此,要申明的却是:打坐,乃非为寻求某些超乎寻常的觉受。因为即使有了觉受,它就像尖端的科技产品一样,时空非常狭隘。故你一离开蒲团,那些觉受就消失了。

  然而对科技人士而言,却很容易陷入这种陷阱中,因为有些人会认为:既能有切身的体验,就很真实也。然而也像尖端的科技产品一样,是不能让我们安心立命的。

  而真正的禅坐,是要我们能从静默中,去沉淀、去结晶。故像一盆滚滚黄沙的水,我们且把它拿到静处。于是一段时间后,那些滚滚黄沙就自然会慢慢沉淀。沉淀到最后,便能内外透澈,而成就觉悟之道。

  因此,禅坐的心要,却非去追求什么。反是要将「向外追求的心」收摄回来。以收摄后,才可能达成真正的静默和沉淀。而沉淀后,再回头看,便能眼界宽广,心态平和。这时便能或觉今是而昨非,或能找到更多的转换点。

  因此,静坐不只对真理的觉悟,有非常大的帮助。甚至对突破技术、开发商品,都会有异乎寻常的效果。以过去思想被钻牛角尖所局限住了,而现在且反其道而行之:教我们先退出来,而退出来即视野开拓,灵感涌现也。

  因此,要回末归本,这一方面要由解门,就是思想上的启发;另方面要由行门,就是从禅坐中,而能去芜存菁,而能转业成智。

  正见与证见

  佛法最后还是要体证的;其与科学的实验,有何差别呢?

  以佛法乃有「信、解、行、证」的修学次第,故很多人乃谓:佛法乃跟科学一样,都是须要实验证明的。但我说:佛法的修证与科学的实验,却大不一样也!何以故?

  科学的实验,都在很局限的条件下完成;故属末端尔!乃与生命.生活,隔得很远

  我们知道:科学的实验,多半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而实验室中还得有特殊的配备才行。甚至有的实验,还得带到外太空去实验。故这些实验,即使成功了;却无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跟生命相距非常遥远也。

  日用而不离,可离者非道也

  但若就佛法的道理而言,必既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也未来如此;必这地方如此,也那处所如此。不管行住坐卧、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乃都离不开这原则也。故禅宗乃说: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既早上醒来,就跟这真理共事,也晚上睡觉时,与这真理共眠。

  故必日用而不离,才能谓为真理也。而须在特殊条件中,才能呈现者,便是个案而已!故真理,虽有待于觉悟,却不须要刻意去证明也。因为它既无所不是、无所不在,何必再去证明呢?只为迷而不觉,而非作而后有。

  本末兼得

  全方位的无限

  无限.无段的焦距;有充裕的弹性空间

  相信各位听到这里,当很明白,我今天所讲的重点,其实只有「本末」而已!而本末者,既不可舍本逐末,也不止于回末归本而已!而是要从本演末,以至于本末兼得也。

  这时,生命的境界乃成为「全方位的无限」,既可以抽离得很远,作一个出世的旁观者,就像最初所用白莲花的象征一样。也可以和光同尘,作一个入世的修行人,就像最初所用台北街头的象征一样。

  这全方位的无限,视野既可以很深,也可以很广。就像摄影机中无限.无段的焦距一般,故能随心所欲,而变现出最完美的画面来。

  圣者:不用时,依然自在。若用时,更得圆满

  凡俗:不用时,不得自在。若用时,不得圆满

  在资讯社会中,云何能本末兼得而安心自在呢?一切事相,若不用时,能依然自在;而如果用了,倍增圆满也。反之,若不用时,不得自在;而用了,却依然不得圆满!那就没完没了也。

  这个讲题,我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最后且用一张照片,来祝福各位「安心立命、吉祥如意」。这张照片是佛像的照片,我们看他抱着腿无所事事的样子,岂非已安心立命而吉祥如意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