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发布时间:2022-02-28 10:55:24作者:经藏网净土思想校正
净土思想校正
狭义与广义的净土
阿弥陀佛的玄义
无量义
一切法皆无量
无量光
无量寿
小结
经文所见
极乐世界乐无极
因果之本然
人性的缺失
着意求乐者,乃轮回的基因
极乐的『极』,是超越之意
净土之乐
不退转
信不退转
信愿行
净土非偏方
佛魔之间
小结
净土思想校正
这个主题「净土法门」,乃是针对学禅人而说的;所以讲的方式与内容,便不免跟一般净土宗大德所讲的,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今天所要讲的,不是偏劝当发愿往生净土?反而是说:云何不能往生净土?
因为如果在很多错误的观念,未破除之前,即用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一厢情愿的修行方式,而想往生净土,却只是南辕北辙而已!所以今天主要的说法,在于「破」,而不在于「立」。至于详细立说:云何能往生净土?则待下次的课程里,会详细说明。
狭义与广义的净土
首先讲净土法门,其实有广义的净土与狭义的净土。广义的净土,是指十方诸佛的净土,在娑婆世界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甚至上方、下方,都有很多诸佛所示现的净土,这乃称为广义的净土。而目前很多人却把注意力,锁定在西方的极乐净土,这净土我乃称之为狭义的净土。
何以须区分狭义与广义的净土?以我认为:真要修净土法门,还是得从广阔的视野里,再去挑与个人相应的净土去专修。这从视野开阔、心态明朗而修的净土法门,才与『净性』相应也。反之,如一开始就以狭隘的视野.封闭的心态,而把自己局限在某种执着中,却何能与『净性』相应呢?
以狭义的执着放不下故,不得进入广义的净土中;故先勘破狭义的执着:但至目前为止,我们所常听到的净土法门,却都是狭义的净土法门─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要诉求,和以持名念佛为主要的修行方式。既狭隘的执着放不下故,即不可能进入广义的净土中。所以今天所要讲的,乃是如何来勘破.放下这些狭隘的执着?要如何勘破狭义的净土法门呢?这乃有两个主题:
首先是「阿弥陀佛的玄义」: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那他到底是谁呢?为什么他的名字,却叫阿弥陀佛呢?这有它在佛法上的意义。故如能更了解阿弥陀佛是谁?或这名号代表什么意义?再来发愿往生,才有更大的把握。反之,若只一知半解的以为阿弥陀佛就是某个万能神的化身;用这样的观念来求生净土,却只是外道见而已!
其次是「极乐世界乐无极」:很多人望文生义,故认为既是「极乐世界」,当就是非常快乐的地方。事实上,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的那么快乐呢?如果我们的佛法素养能高一点,便当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再仔细对照『净土三经』的经文后,想法当更能落实也!
把「阿弥陀佛是谁?」认清楚了,把「极乐世界到底有多快乐?」再说明白。然后是否发愿往生这个净土?就待各人去抉择了。而这抉择,才能在正知见的觉照中,更平稳、落实。
阿弥陀佛的玄义
即『无量』义:我们知道「阿弥陀」,在印度话的原意,就是无量义。既智慧是无量的,也慈悲、功德都是无量的,诸佛所具备的德行,都是无量的圆满也。
至于「无量光与无量寿」,则只是无量功德中的一小部份而已。但因为众生偏爱,所以就专挑这两个作代表。
诸经所赞,尽在弥陀:为阿弥陀佛,是以「无量」为名;所以在名字上,首先就得到与众不同的优势。既诸佛以德为名,所以「诸经所赞,尽在弥陀」。释迦牟尼佛,是寂寞能仁之意;虽寂寞能仁也是一种德行,却非一切的德行。药师佛能为众生治一切病,治病虽是一项能力,却非一切能力。而阿弥陀佛于名号中,即已具足一切矣!
以无量为名之玄义:然而必名跟实能相应,名副其实,才有功德可言。否则若把你我的名字,也叫做无量,就能有无量的功德吗?当然不是!所以阿弥陀佛,不只是名为无量,乃必有无量的功德,才可能「诸经所赞,尽在弥陀」也。那无量的功德,又是从何而有呢?
无量义
这无量,根据我个人的了解,可以区分为四种无量:
积分的无量
个数愈加愈多,以至于无量无边:比如说由一个加一个,成两个;两个加两个,成四个;四个加四个,成八个。这样愈加愈多,以致于像恒河沙数一般,算都算不清楚,这无量无边的量,即是无量也。
简单讲:无量就是很多。以这种无量,是一般人很能直接了解的,所以就点到为止。
微分的无量
从一个体的分析再分析,以至于无量─下化。比如若说一只手,则只是一。如详细分析,则一只手乃有五根手指头,这样就由一变作五。如再分析每根指头,又有三个指节,则变成十五也。如再分析:它有多少血管?有多少神经?甚至有多少细胞的话,那「量」当就愈来愈多矣!
如分做细胞还不够,再下去更分做什么分子!原子!则「量」岂非愈来愈大,以至像恒河沙数,根本数不清楚了。这微分的无量,其实就是下化的结果,从根本下化成更多的枝末。所以数目,尽管愈变愈大,却还只是一只手而已!所以很多数量,看起来大得吓人,但我们首先得去判定:它到底是积分的量,还是微分的量?
佛法很多数量,其实是微分的量。比如说:一个行者,从发心修行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怎么算呢?首先我们把从发心修行到成佛,分做三个阶段─见道、修道和成道。故从开始修行到见道,即称为第一阿僧祇劫。其次,从见道后再启修,直到证道,称为第二阿僧祇劫。以证道时还非圆满也,故从证道到圆满成佛,乃称为第三阿僧祇劫。
所以在大乘经论中,通谓:从发心修行到证得初地,是为第一大阿僧祇劫─初地为见道位。次从初地到八地,为第二大阿僧祇劫。以八地证得无功用心,故称证道。最后从八地一直到圆满成佛,称为第三大阿僧祇劫。所以它是微分法,故称为三大阿僧祇劫。至于阿僧祇劫,是如何细分的,我认为并不重要。
所以我们单看这数字「三大阿僧祇劫」,看起来顶漫长的,其实未必。因为如学禅者,从开始学禅,一直到开悟。这开悟见道,即已一大阿僧祇劫过去了。如不只开悟,且是大悟彻底呢?则两大阿僧祇劫,便消逝矣!所以我们不要用积分的观念,来一年加一年,一劫加一劫,要加到那时候,才是一大阿僧祇劫呢?真是没完没了啊!但若能从见地、证量上去突破,剎那间即已一大阿僧祇劫矣!
又佛法上也常讲到「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众生.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的数目,又从那里来呢?如我们先用数学来分析,则它乃有几个基数:第一是四,第二为三,第三则七。首先说,四从何来呢?大致上说,这四可说是四维─我们把空间分做东.西.南.北四方,故为四。那三呢?以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故成为三。至于七呢?印度的数学很喜欢「七」这个数字,就像中国人喜欢「五」一般。所以有打禅七.打佛七等,「七」代表一个周期的循环也。于是空间的四,配以时间的三,再乘上一个周期循环的七,即是八十四也。然后再乘以一千,就是八万四千。所以表相的数字看起来很大,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微分科技的发展:各位想,这微分的解析,听起来好象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事实上,还是有很了不起之处,因为目前科技的发展,多跟微分的技术有关系。像原子弹的发明,便是从将一个中子,打进核子里,而产生连锁反应的,这是微分科技的成就。又如生化学上讲的基因复制.或基因改造,也是从解析DNA,才有的成就。
至于电脑的科技中,更为明显。就以颜色而言,最初是16色,后来变成256色,再后来变成16 bit,甚至十亿色。其实也只是把红、绿、蓝三种基色,微分再微分,微分到最后就变成十亿色也。又如硬碟,我第一部电脑的硬碟有120MB,在当时就算很大了。而现在的硬碟,有30GB 的不算稀奇。最早的磁片,一片是1.2MB;而现在的DVD光碟,一片听说有17GB,为磁片的一千多倍。
对于未曾用过电脑的人,难以想象:竟一部大藏经,可装进一片光碟里。而对于我─已经用惯电脑的人,对一片DVD光碟,竟能分割出17GB的量,也觉得很不可思议。所以这微分的技术,还是非常伟大的,所谓在一粒沙中,能见三千大千世界。这是第二种从微分中,去看无量。
不分别的无量
以心分别故,有『量』;若心不分别,即是无量也。所谓量,乃是从「测量」后,才有「数量」的。反之,若不用心去量,即无量也。以众生喜欢攀缘分别故,所以处处见到各式各样的量,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所以众生既有心,即一定有量也。
故除非修行,已修到一种更高的境界,而称为「无分别智」,才能印证为无量也。故无量者,既不是多,也不是少,更不是零,而是不分别。因此从禅法来看「无量佛」,却不在西方,而在我们自心中─若心能不取舍分别,当下即是无量也。
分别取舍之心,不与佛相应:所以如希望安住于无量佛的净土里,首先就得去除分别取舍之心,才能与真正的无量佛相应。然很多讲净土法门者,却都着眼于从分别取舍去入门,比如先分别有东方、西方,乐、苦等种种的差别相,而来分别取舍,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国土。这从禅宗的心法来看,就是因地不真尔!至于会有什么好结果呢?那就别守株待兔,空蹉跎岁月了。
涵容的无量
诸法无自性,随缘示现,变幻无穷:所谓涵容的无量,乃谓这种量是可以随缘变化的,或多可变少,或小可变大。为什么能变呢?乃为诸法无自性也。以无自性故,能随缘而示现种种变化。于是既所量的相在变化,也能量的心在变化;故能所交错,心物辉映,这变化的量当就无穷无尽了。
所以这种无量,乃比前面三种更殊胜;而这无限变化的量,才与诸佛菩萨的境界能真相应。
《楞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故所谓无量,乃谓无固定的量,但会随着众生的心,随着众生的业,而有种种示现变化。所以即使于净土经中说到: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其实既是无量佛,又何必把他固定化,反跟无量义不相应。
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则你希望看大,阿弥陀佛就现大;你希望见小,阿弥陀佛就现小。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故为无量也。而众生心,又是什么呢?就是他当下的业尔;有业才见,无业则不见。
一切法皆无量
诸法以自性空故,无量:其实不只阿弥陀佛是无量的,所有一切法也皆是无量也。因为既诸法缘起、自性空,故能从中展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所以诸法本质上,都是无量也。
众生以证得空故,无量:然何以众生所见到的,却都是有量呢?为众生的心,还有很多「实有」的执着,乃与空性不相应;故所见到的世界,都是有量的。除非真能理解空性.证得空性,才与无量相契。
不以『实有.客观』的执着,来意会佛的智德:所以阿弥陀佛是谁呢?我们不能以「实有、客观」的执着,来意会阿弥陀佛的伟大。而凡夫外道乃习惯用「人」的思考模式,来认定有个人很伟大,伟大到极限,就是成「佛」也。
但真正的佛,却要从「法」去意会,而不能从「人」来比拟。如从「人」来比拟,这佛一定得变成神的化身。既佛不是神,也神不是佛;然很多净土法门的行者,却很难避免用神的方式来理解佛,而这就远隔秋山矣!
总之,何谓「无量」?从自性空而变化多端也。以下我们乃更分析「无量光」与「无量寿」的源由,便可以更凸显出无量的特性。
无量光
此光非物理的光
首先讲到无量光,经典上谓:阿弥陀佛的光,是无量光,故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到任何一个国土都是一样的光明照耀。然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则非物理的光也。
物理的光非无量─距离愈远,亮度愈微:以若是物理所成的光,则在物理学上乃有一很明确的定律:距离愈远,亮度就愈暗。即不管光源有多亮,反正只要距离变为两倍,则亮度就递减成四分之一;其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距离愈远,当亮度就愈来愈暗。
光与热共存,愈光则愈热:其次,物理的光又有另种特性,就是光跟热为共同体,既有光,则有热;也愈热,才愈光。所以如阿弥陀佛的光,是物理的光,则光若要能照耀十方诸国,它必非常的热不可。
如阿弥陀佛是一个炙热的光源,则你还敢期待往生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吗?在你还未被接引到时,早已被烤成焦炭了,甚至已飞灰烟灭了。或见到佛时,眼睛非瞎掉不可。
此光乃心理的光
所以阿弥陀佛的光,绝非物理之光。非物理之光,那会是什么光呢?当然就是心理之光。
不受时空的限制:以心理之光故,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我们且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现在正想念某个人,故这个人的影像在我心中,声色历历。我在台湾想念他时,他是这个样子;如在美国想念他时,他也还是这个样子。甚至如有机会到外太空,想念他时,我相信其音容还是一样。同样过去想、现在想与未来想,都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心理的光,除非你的心态已经改变了,否则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业缘不同,所见亦异:以是心理的光故,非每个人都能见到也。这不像一个苹果,可我看到,你也看到,有它客观的存在。其乃如我心中正思念的人,却是我知道,而你不会知道也。
以是心理的光故,业缘不同,所见亦异。有信愿有行持的人,看得到;而无信愿.无行持者,即看不到也。而在看得到的人中,又因业缘.信愿.行持的差别,所见各异。因此佛一定在西方吗?却未必也。因缘具足处,佛即示现也。
心与佛相应,乃见佛光
所以众生要见佛,不是用眼睛向外去看,而当用心去调,当心调到与佛相应时,就能见到佛光。像电波一样,如频率调到跟它相应时,就收到了;反之,频率不一样,便收不到尔。
相应者,无量心也:那我们当如何调心,而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呢?既阿弥陀佛为无量佛,则将心调到无量时,便与佛相应也!
而欲见佛的无量心,乃非前面所讲「积分的无量或微分的无量」,而是从不分别到涵容妙有的无量。所以佛光,未必要用眼根去看,在漆黑的夜晚、在杳无人烟之处,都一样可以见到这种光,这光是源自于内心中的证量。
从执着杂染而见者,皆魔境尔:所以要从内心里去见佛,去受光。然世间很多人却不用这样的修行法门,即能与佛感应,而见到种种瑞相,这是什么意思呢?
着相,即是魔;还有什么能称之为「瑞相」呢?如果我们的心都还在执着、杂染中,既与佛根本不相应,如何能与佛感应呢?
感应!与谁感应呢?然世间上,我们往往听到有种种的瑞相浮现.感应事迹。然即使有感应.瑞相,就能确认一定是与佛菩萨感应的吗?其实没有人有能力证明,对不对?很多人只一厢情愿地自我暗示而已!
而我个人倒觉得:很多鬼神都假借着佛的名号,而来收揽信徒。所以无瑞相.不感应还好;若有感应.瑞相,即是被这些鬼神盯上了。以后嘛,请神容易送神难,便没完没了矣!
一般凡夫用他的肉眼,用他执着、杂染的心,怎能分辨其到底正跟谁感应呢?所以在这末法时代,真修行者愈来愈少,而讲感应者却愈来愈多,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还不明白吗?
无量寿
积分的无量
长生不死:其次再看无量寿。从前面所讲的积分无量,一年一年地活下去,永远长生不死,这是一般人最直接了解的无量寿。
无常的法印:可是这样会有一个问题,佛法不是一向都讲:诸行无常,有生必有死吗?这既是法印,应是贯通三世十方,诸佛国土都一样。故不应有一个国土,有一位众生能长生不死也。所以如用长生不死的观念,来了解无量寿是有问题的,因为它跟无常的法印不相应。
尺有所短,量不得也:所以对于无量寿,我倒有另一种看法,它不是长生不死,而只为它量不得尔。以一般人的视野,来看山河大地,便是无量寿─因为既生命只有一百年,那看得到山河大地的大变化。然在道家有曰:何仙姑曾见沧海三为桑田。这就因为她寿命较长,所以才能历尽这些变化。
所以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是否就永远不死呢?没有人能知道,除非你也是永远不死的,否则你只能确认他还没死,而不能证明他永远不死。至少以无常的法印来说,是不可能长生不死的。
所以有些经典上,也说:阿弥陀佛有一天也会退位,而由观世音菩萨来递补。至于阿弥陀佛为什么会退位呢?经文中没有交待得很清楚,可是总归于无常的法印,不然怎么需退位呢?所以事实上,很多人还只一厢情愿地以为「无量寿就永远不死」,而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微分的无量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以经论中通谓,生死其实有两种,一为分段生死,一为变异生死。一般人从生下时小小的,而慢慢长大,然后到老.到死。而死后,就一切断绝了吗?不!它只是转入另一期的生命中。所以这一期一期的生死变化,乃称之为分段生死。
而如果更从微分的角度来看,其实一个人在每年中、在每天中,都有变异。如谓每种变异,即是一种生死的话,则我们在一生中,就有无量的生死。更何况在累世累劫的轮回里,岂非更有无量的生死。
所以有一次讲经,我师父说:要长寿很容易呀!下无间地狱就太长寿了,想死都死不了。而真要短命,反而很难─因为除非证得阿罗汉果,能不受后有,才能真短命哩!不然死也死不了,就算自杀,下辈子又来偿宿债也。事实上,如从生死轮回.变异不停的观点来看,任何众生的生命本质上就是无量的。所以用得着羡慕无量寿吗?还是早点短命好!
不分别的无量
安于当下,随缘自在:有些人每年都会做生日,今年五十七,明年五十八,这算来算去终究是有量的。而如果不算呢?不算,则当下就是无量的。所以有些禅师,你问他几岁?他根本不回答!为什么不回答呢?因为只要安于当下,随缘自在,则生命的长短又何所谓?只有我们这些放不下的人,才一天到晚怕自己老了、怕自己死了,才思前想后,而有无量的执着与烦恼也。
相有变易,性无迁移:所以寿命是有量,还是无量呢?只在于是用性门去说,还是从相门来究。相有变易,性无迁移。因此是生死,或非生死,只要改变切入的角度,即一切现成矣!
涵容的无量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百亿化身:于是从「相有变易,性无迁移」中,更得以理会「何为涵容的无量」?在诸佛千百亿化身中,即是涵容的无量也。所以这个身灭了,并不妨那个身又生了。故千百亿化身,乃是很多身,同时示现。如经典所谓,像下雨一般,在同时间内,我们看湖面,这个水泡起了,那个水泡灭也,千千百百、起起落落,你真不知道要从何去算。
所以涵容的无量寿,既不表示化身的命长,也非命短。而是无量的化身,同时示现,各成生死。缘尽了,它就示现涅槃;缘若未尽,又以另一种形象出现。所以阿弥陀佛是谁呢?阿弥陀佛在那里呢?却非凡俗所得知!
小结
报身,不得为无量:所以讲到这里,应得一种明确的结论:阿弥陀佛乃非报身佛。因为既是报身,落入形相中,便不免受局限矣!而既受局限,云何成无量光.无量寿呢?
只有法身,才得为无量:既报身不可能是无量的,则什么才是无量的呢?唯法身,才是无量的。于是何以「诸佛所赞,尽在弥陀」?因为诸佛所赞,其实尽在法身也。从法身去观,这佛才能遍三世十方而无量无尽。
从法性而观,即法身佛:那什么才是法身呢?与法相应者,即是法身也。尤其能从「一以贯之」的法性智,而观山河大地;则山河大地,亦皆是法身佛也。
从法相而观,即化身佛:那么如从千差万别的事相去观察,则虽与法相应,却是化身佛也。简单讲,从法性论,即法身也;从法相观,即化身也。而法性不离法相,法相不离法性,故法身与化身其实也只是一体的两面。故既法身是无量的,则从法身中而千百亿化身,亦是无量也。
故『阿弥陀佛』之玄义者,法身圆满,化身无尽也:所以讲到这里,即不难理会『阿弥陀佛』的玄义,乃「法身圆满,化身无尽」也。所以无量光,乃非物理的光;而无量寿,也非与无常的法印抵触。
为法身圆满,故寿命无量;为化身无数,故可到处去接引不同的众生。。以上这种说法,仔细思惟,才与法印相应。然何以多数净土的行者,都不这么理会呢?因为他们还是执着从神的形象来了解佛,或从报身的形象来亲近佛。故经典中,也好象说他是报身佛,但其实却隐喻着「法身佛」也。以下且引用经文,以资证明:
经文所见
『法藏比丘』的玄义:这法身佛的隐喻,其实在很多经文里是层出不穷的,但除非我们透过不同的解码方式,才能去切入、了解。现首先讲「法藏比丘」的玄义。我们知道法藏比丘,即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因他发愿修行,最后才成就为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那何以名为法藏比丘呢?以法界藏身故,称为法藏;而法界藏身者,即是法身佛之意。既前身即是法身,当所成就者,还是法身佛尔。
二百一十的象征意义─三世圆满: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时,乃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这是在《无量寿经》上说的。那何以说是二百一十呢?这数字,以数学分析,不外乎三乘七,再乘以十尔。三即代表三世,而七如前所说,就是周期圆满之意。故二百一十,乃代表三世圆满之意。而能三世圆满者,唯法身也。
四十八愿的象征意义─六波罗蜜的圆满: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以度众生,而东方的药师佛,乃发十二大愿。为什么都是六的倍数呢?有人认为:这是从六波罗蜜的基数去开演出来的。
因为既菩萨道的修行,是从六波罗蜜去启修的;因此所发的愿,乃以六为基数而演绎也。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是从六再乘以二;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六乘以二,再乘以二.二。为什么又乘以二呢?这当然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大致不出:定慧等持,止观双运,福慧两足等。
所以四十八愿,其实还不是积分,一个愿接一个愿地去发,积到最后成四十八愿,而是象征着六波罗蜜的圆满也。至于个别的愿,却未必有什么逻辑的次第。
第三十四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很多净土宗的大德都喜欢讲第十八、第十九、第廿愿,就是申述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甚至五逆十恶的众生都不委弃。
但我很怀疑,何以他们对第卅四愿,都视而不见,或说而不明。既十方国土的任何众生,只要听闻到我的名号,即能得无生法忍.诸深总持。否则,我就不成正觉。如各位既已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那你得到什么法忍,或诸深总持呢?如谓却没有得到什么忍哩!即代表阿弥陀佛未成正觉也!是不是?从经文的文句来看,应是这个样子。
如我于净土法门中,也大力提倡这个愿,则保证愈说你对净土法门愈没信心。因为事实上,你既未得到什么忍,也无诸深总持之类。
必见性者,才得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而这个问题对于学禅的人,倒是比较好了解。因为唯有「见性」者,才能真相应于无生法忍及具诸总持。故『闻我名字』,乃指见性之谓,而非只听到名号尔。
否则要度众生,不是太简单了吗?我们用一辆广播车,满街走一趟;就所有听到佛名号者,都得到无生法忍了吗?当然未得。所以唯跟这名号的义理,能相应者才算听闻也。否则如鸭子听雷般地,也算闻我名字吗?
必见性开悟者,才能名实相应而「闻我名字」。必见性开悟者,才能悟无生法忍,而具诸深总持。而既见性开悟者,乃是见法身佛,而非报身佛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如《阿弥陀经》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为什么是西方的十万亿佛土呢?西方代表果位─佛德庄严;而东方代表因位─菩萨初心。
太阳从东方出来,代表一天的开始;故以一天的开始,象征着菩萨的初发心。所以东方,代表因位。反之,太阳慢慢西沈,代表一天的完结。故以一天的完结,象征着菩萨道的圆满。
所以阿弥陀佛何以在西方,而非东方呢?因为阿弥陀佛即象征着最圆满、最庄严的果位,故称为无量佛也。
从因到果,有十万亿佛土:下面再看十万亿佛土,为什么不是九万亿或八万亿呢?这十在经典上,有它特殊的象征。
如《华严经》里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为什么都是十呢?以十乃代表圆满之意。于是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十,一直乘下去,就是十万也。所以十万亿佛土,即喻指我们修行,从因到果的过程。否则十万亿佛土,怎么来界定呢?故这量,是指心境的量,而非空间的量。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至于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为何不是九劫?或十一劫?亦如前说乃喻圆满之意。阿弥陀佛本来就是圆满的,所谓「清净法身」,性本圆满。
法身从来清净圆满也:既阿弥陀佛是喻指清净法身,则它从来就是圆满的。所以既十劫前,也十劫后,都是阿弥陀佛。以法身,无所不是,无所不在,当不需要偏指那个方位。故西方净土,也无所不是,无所不在。因为净不净,在心;心若净矣,当下就是净土。这是第一部份讲到阿弥陀佛的玄义。
极乐世界乐无极
下面再论极乐世界,到底快乐、不快乐?中国有一句话:乐不可极,以乐极,便生悲也!
净土当不生悲,故乐不可极:那极乐世界会不会生悲呢?既是极乐世界,当不可能生悲。若生悲,还名为净土吗?然既乐极就将生悲,所以若欲不生悲,除非乐不可极。
为什么乐不可极呢?因为这既是因果之本然,也牵涉到人性的缺失。而一般人不明究里,便用一厢情愿的观念,以为快乐、快乐,一直加上去,加到最后为无上的快乐,便是极乐矣!
因果之本然
苦乐相待,无苦则不乐也:为什么说乐不可极,是因果的本然呢?因为苦乐是相待的,有苦才有乐,无苦则不乐也。既有苦才有乐,则乐当不可极。若西方极乐世界从未曾苦,则无苦即不会有乐也。
以苦消失故,乃觉受乐也:在世间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快乐,从那里来呢?从苦的消失而来─先历经一段蛮紧张辛苦的追求过程,最后苦释放了,而觉得快乐。所以如不先历经苦的煎熬,就不会有乐也。不信!我们且用中国人常谓的人生四大乐事来说明吧!
首先讲久旱逢甘霖,你们认为:久旱逢甘霖是苦?还是乐呢?苦死了!因为在久旱中,等得心都焦了;而那时候才会下雨,根本不知道?所以就算是久旱逢甘霖,那也是历经煎熬后,才得到的。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虽也是乐;却没有久旱逢甘霖的感受那么强烈。所以你是祈求久旱逢甘霖的乐呢?还是风调雨顺的乐呢?
所以极乐,乃从极苦来也。而世间中,久旱之后往往却非甘霖,而是豪雨;而豪雨,竟是乐,还是苦呢?
其次再看他乡遇故知,如在他乡时,还是眷属围绕,每天吃喝玩乐。那再遇故知,便没有什么好乐的呢。还怪他不识相,来打扰哩!故除非在他乡时,所见异类,孤单寂寞,虽有话而开不得口;于是幸遇故知,才一吐为快。这岂非也是捱过多少心酸寂寞的岁月,才有他乡遇故知这种乐受。
至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一样。必历经焦灼茫然地努力、等待,最后才能释怀而觉得快乐。所以皆愈苦才愈乐,无苦则不乐也。
人性的缺失
即使一时受乐,久后复成单调.乏味也─七年之痒:虽必历经煎熬,才会有乐;但如果这快乐,就能永远常在,那也值得了。可是,事实却不然。我们小时候,常看神话小说:在王子救回公主后,从此每天都过得快乐的日子。真有这回事吗?不!因为即使境界不变,我们的感觉也会淡化。就如一道你最喜欢吃的菜,你能连续吃几餐呢?若三餐都吃,不到三天,你就投降了;这时它却变成最难吃的矣!
所以任何一种境界,即使不为无常而变化消失,只久而久之,我们也会觉得单调乏味。所以虽洞房花烛夜很快乐,但过一段时间后,就有人会觉得:家花不比野花香。这就是人性的缺失也。
求乐反苦,无求安乐:所以若不知道乐从那里来,而一味地追求快乐,这倒变成苦本也!因为在未得之前即是苦,而已得之后怕它丧失,也是苦;而就算不丧失,因时间久了这境界终变成单调乏味,那何尝不是苦呢?所以以贪图快乐,而求往生净土,其实是大有问题的。既求乐反苦;而不求呢?反才是安乐之道。
着意求乐者,乃轮回的基因
以上的道理,理性去分析,不难明白。可是要心相应,却很难。因为在我们内在中,即有一股力量,不断推动我们要去寻求快乐。这是什么力量呢?就是轮回的业习。所以我再三说到:众生都有轮回的本性。
于是以轮回的业习,推动他去寻求快乐。而在寻求的过程中,又造业受报而加重轮回业习的力量。这如滚雪球般地愈滚愈大,便是轮回的真相。
安乐与否?主要决定于知见与心态,而非境界也:所以从着意追求快乐的心态,而求生净土,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因为真正的安乐,并不寄托于外在的境界,而决定于心态与知见。故若知见误谬,心态偏端,则到什么地方都不可能快乐的。
这也就说:真正的安乐,是要从内心里去修证,去觉悟的。而不可能从外在的境界中,而让我们得到永恒的快乐。
山居岁月,得安乐否?是仙境,或牢狱?这情况就像我住山时,很多人来看我时,都不禁赞叹:真像仙境一般。但如果你只住一两天的话,还觉得遐意。若待三天了,有人就会觉得「有点无聊」。至于要住一个月以上,怕有人会闷得发疯。
所以你认为仙境很好玩吗?其实,仙境那有什么好玩的!也不过是风花雪月而已,甚至无事就下下棋尔!没有什么稀奇的事可做,既不能玩电动玩具,也不能观赏电影或听CD音乐。在都会区过惯生活的人,到那里却像下牢狱一般。
一般人其实不明白快乐的真谛,故只是不断地驱策自己去攀缘,以为在攀缘中能追求到快乐。如这种心态不改变,到山上就已受不了,更何况到西方极乐世界,敢保证你一定发疯的!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实在是单调得很。
在都会区过惯生活的人,就比过去人快乐吗?就比住山的人快乐吗?不见得!但是他们却不得不把自己套牢于都会区中,这是为什么呢?共业使然!于是何谓「极乐世界」呢?
极乐的『极』,是超越之意
所以这极乐世界的「极」,便非从积分的观点,一直追加上去,加到无以复加时,就是「极」也。我认为:「极」乃超越之意。超越苦与乐的相待,而入不苦不乐的觉受中。
于是既超越苦乐的相待,而入中道,即是舍受尔。因此极乐世界,反是一点也不快乐,对不对?以既超越苦,即亦超越乐了。可是凡俗之人,还将用极乐形容,而不说极苦也。
涅槃之乐,岂可乐乎?很多人看我生活顶闲雅的,故以为我一定很快乐。但我真告诉他:其实,我并不快乐。他却震惊地说:如果你都不快乐,那我们不都要去撞墙了吗?然我说的不快乐,并不是含忍着痛苦之意;而只是没有快乐的感觉尔。
愈修行,心应愈淡泊才是;而既淡泊者,则既不痛苦,也不快乐。所谓「八风吹不动」,既吹不动,还有什么快乐可说呢?尤其佛法常说:修行到最后,即要证入涅槃。各位,涅槃很快乐吗?其实!涅槃根本不快乐,唯舍受相应也!而这舍受相应的涅槃乐,才是真正的极乐也。以下,乃引经文以为证明:
在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中,有『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诸位!漏尽比丘是不是很快乐呢?却刚好相反,因为漏尽比丘,即是已证得阿罗汉果者。而既证得阿罗汉果,即可进入「灭受想定」,于是既受蕴.想蕴皆灭尽了,更有什么快乐与痛苦呢?所以经文讲得很明确: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快乐。因为唯近漏尽定的舍受相应尔。
其次,更有一段经文:「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如初禅、二禅、三禅都还有乐受;但四禅以上,则为舍念清净。于是既舍念清净,就不快乐也。同理,灭尽三昧也是不快乐的。
所以极乐世界,其实既不痛苦,也没有快乐,只是平淡得很。因为一个人既从来不经痛苦的煎熬,那来抒放的快乐呢?所以或从理论来分析,或从经文来探究,皆知:极乐净土,其实并不快乐。
净土之乐
但净土,还是有比人间殊胜之处;关于殊胜处,我们且分四大类来说明:
环境之殊胜
黄金为地.七宝为池:然而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就很稀奇吗?当然对地球而言是很稀奇的,但对一个到处都是黄金.七宝的地方,反倒将觉得还是尘沙、污垢比较稀奇,物以稀为贵嘛!所以那地方的黄金,可能比地球上的粪土都不值钱。
又净土中,到处是平原,既没有高山,也没有大河。然没有高山、大河,就是好地方吗?未必!像我喜欢住山的人,就觉得不太好。而有些人喜欢冲浪,净土世界大概不能冲浪吧!
昼夜长明.四季如春:在净土中,昼夜长明,晚上跟白天一样亮,但这就好吗?你晚上睡觉,是开灯睡?还是关灯睡呢?在净土中,四季如春;不过,我却喜观住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无诸恶兽.灾横.病老:简单讲,净土环境对我们没有任何逼迫处,至于「好不好」?便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尔。我曾剖析道:快乐,其实有两种,一是「有所得」的快乐,一是「无所累」的快乐。而净土之乐,其实要从无所累中去会意。否则,便难以相应于净土之乐。
资生的殊胜
天厨妙供:那地方,心想要吃就有食物应供;所以既不用耕田,也不用烹饪,而且吃的都是「天厨妙供」!然天厨妙供,就是最理想的吗?顶怀疑的!因为对于我们,不止要好吃,而且须变化。否则再好吃的,终会有嫌腻的一天。
我们天上飞的也吃,地上爬的也吃,水里游的也吃;还觉得不够快意哩!今天吃广东料理,明天吃日本料理,后天还不知道该吃什么料理好?我的意思是:如果「不只要吃饱,而且要吃巧」的心态不改变的话,则到净土即使有天厨妙供,也难以消受吧!因为经典上并没有说:天厨妙供的菜色,每天会有极大的变化!
天衣无缝:同理,天衣无缝就圆满了吗?如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一样款式,跟大陆时代的蓝蚂蚁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岂不顶无聊的?现在很多人喜欢在衣服上作工夫,或者自己设计裁缝,或者到服饰公司里去千挑万选;既流行的款式层出不穷,故追随者亦步亦趋,忙得不亦乐乎?
然既天衣无缝,就没办法自己设计,就不能凸显个人的品味;所以既无迷你裙,也无露背装。反正就是那一套,穿到老、穿到死,这个世界好吗?其实也没什么好或不好,因为你在那个地方既习惯了,也不会想改变哩!
住的是宫殿,行者有神通:他们都有天足通,所以不像我们会有交通阻塞,或车祸伤亡之类。但我怀疑:既那地方每天都无所事事,还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每天忙来忙去,有的是为做生意,有的是为应酬,有的是为工作。而既无所事事,岂什么地方都可不用去,则有神足通也是枉然。或说:可到十方国土去供佛。然既已在极乐世界了,培不培福,供不供佛,其实也差不多。
所以讲到这里,我只再三重申一个观念:所谓好,是从比较不好而得到的。如一向习惯了,就无所谓好或不好。
人事的殊胜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边的人,都是好人,而不会有坏人。所以彼此不会粗鲁、凶暴,讲话都和颜悦色。这在人事上,绝没有负担。
天界不及净土
以上所描述的殊胜,乃与天界差不多。故从帝释天.到兜率天.到夜摩天,其实都有相似的殊胜处,都一样天厨妙供,都一样天衣无缝;而既是天界,当只有好人,而不会有什么坏人。所以从以上的殊胜来论,其实却非净土的特胜也。而很多净土行者,却一直在强调这些殊胜,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却不与真正的净土相应尔。
在《观无量寿经》上,有『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
所以在极乐世界中的资生受用,乃与第六天差不多。而第六天,也就是欲界的最高层天。然第六天比起色界诸天,当然又差多了;因为若天界愈高,必资生受用更殊胜也。因此如再三强调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生受用,有多殊胜;倒不如上禅定天去也。
净土的特胜
有佛菩萨常住说法:净土法门的特胜,首先是有佛菩萨常住说法,而天界却未必有佛菩萨说法。所以求往生净土者,却非为了去享受安乐,而是为了去修学佛法。而修学佛法者,首先得亲近善知识。目前于娑婆世界中,即使有法师说法,却未必即是善知识也。而既有佛菩萨常住说法者,岂非最究竟、最善巧的善知识呢?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次,更重要者是在那边修学的众生,都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娑婆世界修学佛法,即使发心者如恒河沙数,但能成就者却凤毛麟角,何以故?中途退转尔。故净土之所以为学佛者,所衷心向往的,还是在此「不退转」也。
有佛菩萨说法
闻法之心,果如此切否?然而在净土中,有佛菩萨说法,这便是最殊胜的吗?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求法的心,是否如此深切呢?如求法的心不够深切,则即使佛菩萨现身说法,你还不想听哩!就像法华会上,谓有五百罗汉退席一般。
所以如闻法的心不够深切,则有没有佛菩萨说法,乃无所谓尔。反之,若求法的心非常深切,则不只佛菩萨会现身说法,连山河大地都会说法。这山河大地都会说法,乃是从禅宗的观点而说的。因为事实上,佛所说的法也是从宇宙天地间而觉悟出来的,所以宇宙天地才是法之真正所在。由是参禅开悟者,未必在禅堂里开悟,未必因看经而开悟,有的于看桃花开,有的于听公鸡叫时,便开悟了。所以山河大地随时都在说法,只是无道心者不能闻尔。
闻法之意愿,来自生命的疑情:所以重点不在于说法不说法,而在于我们求法的心是否这么深切。而我也再三提到一个观念:求法的心切不切,与对生命的疑情有关。若一个人对生命的疑情愈大,则相对地求法之心,乃随着愈切。
净土行者,未必求法心切:而传统净土法门的行者,以偏向于信行,而非法行,故难有深切求法之心。于是既乏求法之心,则有无佛菩萨说法,那关紧要。所以有很多弘扬净土的大德,却叫他们的信众不用多看经典,顶多看净土三经就够了,甚至只要一个佛号,就一切具足矣!
于是此生既不以闻法为切要,而往生极乐世界后那会以闻法为稀罕呢?当然不稀罕哩!已到了极乐世界,乃将近解脱也,还管它有没有佛法?所以佛法中,再三警惕:天界不是修行的好地方。因为若在天界,只是享福而不闻法修行,则在天界反将堕落得更彻底。于是乎,即使到净土,就能保证你不退转吗?这个就让你自去省思吧!
既不以觉悟为本衷,何得名为三宝弟子呢:我们归依佛教,何以为佛教呢?佛就是觉悟之意。而这觉悟,不单谓佛已觉悟了,而且也是我要去觉悟;乃正为我要去觉悟,所以我才成为佛的弟子。
因此学佛,乃是为学佛的觉悟也。因此若不以觉悟为初衷而归依三宝者,还非佛教徒也。即使假名为佛教,其实乃神教尔。而神教,必用人格化的神来理会佛,故阿弥陀佛即是被神化的代表:他是最伟大的神,你只要相信他,就一切圆满也。
不退转
下面我们再论不退转的问题,在经典上谓有四种不退转:
一.信不退,信心不退。
二.见不退,见地不退;如果已对佛法的正知、正见,理会贯通,则称为见不退。
三.行不退。
四.位不退,即是果不退也。
这四不退转,其实就是信、解、行、证的不退转也。
信不退转
对世界有真理.有实相,纯信无疑:现在我们先讲信不退,对于一个真正学佛者,所谓信不退,不是从有佛、无佛,去启信的,而是有法.无法?所谓信有法,就是得先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理。
当然最初我们对于真理,只能像瞎子摸象一般,只摸到一点点;但我们还是相信:必有更圆满的道理,待我去觉悟。于是为有这种信念,才会发起热烈、寻求的道心。所以信不退,首先得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理。
对诸佛世尊已觉悟真理.已证悟真理,纯信无疑:其次,对于一个佛教徒而言,这真理到那里去寻找呢?为诸佛世尊已觉悟真理、已证悟真理,故欲觉悟真理,即问过来人尔。如果对这一点都不确认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佛教徒矣!
对依止于诸佛世尊的教化,即能觉悟得真理,纯信无疑:释尊既体悟到真理后,即开始说法教化众生。所以对依止释尊所教化的道理去修行,即能同释尊一样,觉悟到真理,必相信无疑。这是第三层次的信。
对我只要依止于诸佛世尊的教化,即能觉悟得真理,纯信无疑:第四是信我自己。有的人虽相信佛.相信法,也相信修行,但就不相信自己有这种根器。如果不相信自己有这种根器,则也没信心去修行。
其实,所谓是根器.非根器,根器是修出来的。故那些天生有善根者,也是从累世累劫修出来的。所以即使我们这辈子,善根不具足;但只要像乌龟爬行一般,沿着佛所指示的道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终究也能走完这条路,而跟佛一样觉悟,一样证得圆满的法身。所以如对这点不能确认的话,则在修行上,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意愿与决心。
信愿行
从纯信而发切愿:所以对于真正学佛的人,所谓「信」,就是从信法而信佛,从信佛而愿受持他所教的方法。
从切愿而起笃行:然后从愿,才能精进笃行。而这行,并不是很狭隘,或很刻板的,乃是从闻思修而戒定慧,慢慢去提升净化,这是佛教共通的修行法门。
所以我不建议:初修学佛法,即选择一个宗派,作为修行的指标。因为既从狭隘的宗派入手,眼界跟心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必先从共通的佛法入手后,才选择一个宗派,以一门深入。
净土非偏方
所以我要说:净土法门不是偏方,不是特效药。我们不要想:从闻思修、戒定慧,去启修,太漫长了,尤其根本没有把握!故以为净土法门,就是已找到一种贪便宜的特效药。从因果而论,世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岂有什么便宜的事。而世间中,不畏因果而想贪便宜者,最后终必吃大亏的。
不以享乐为诱因,而劝人修行:从前面讲到这里,我愿奉劝提倡净土法门的大德:一.不要以享乐为诱因,而劝人修行。因前面已再三论说,净土世界其实并不快乐,充其量它只是没有身心的负担而已!故如用贪图享乐之心,而来修净土法门,其实是南辕北辙的。
其次,不以他力加持为便宜,而自我懈怠:我不否定有他力的加持,但他力,只是缘,而非因─自力才是因。就像一粒种子,种子本身是因,而不断地施肥.拔草是缘。如种子本身,即非善种;则再怎么施肥.拔草,终是枉然。
所谓天助自助者,反之自不助,天也无可奈何。所以自己不修行,佛菩萨也没办法感应加持的。而如自修行到某种境界,自能感召到龙天护法的拥护,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终究而言,修行还是得从自力去着手的。
不以持名为窠臼,而自我封闭:现在很多的净土大德,即使也劝勉信众修行,却谓不用看经,不用打坐,只要持一个佛号,就一切足矣!把本来广大圆满的佛法,变成狭隘.封闭而近乎神教的执着。这样的教化方式,不要说是大乘佛教,连人天佛教都不是,顶多说是神教吧!
而神教有这么灵吗?如神教真这么灵,我也奉劝大家来信神教,而不用这么辛苦修行!但神教,既不可能改变因果,那可能这么灵呢?若归依三宝,而不信因果,则只是外道尔。
从不退转于菩提心起信,而多闻熏习,一门深入:所以我们还是从相信法里,去起修行的信心,而这修行乃是从多闻熏习,到一门深入。因此净土决非偏方,它跟所有的佛法,必有共通的基础。这就像我们读大学时,在选修专门科系前,都得先修共通科目。故若连共通科目的基础都没有,就想偏修专业科系,其实是行不通的。
佛魔之间
故若只强调他力,甚至如日本净土真宗所谓的『唯信得救』,则已非佛教,而是魔教也。所以他们就安心地娶妻生子.大鱼大肉.求名求利,都无顾忌。这种「唯信得救」的邪说,不只不是佛教,也还非神教;因为神教至少还会劝人为善的。
诸位如回顾前面所说,何以净土法门却用第六天来作比拟呢?我初看到第六天的比喻时,便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因为第六天,我们知道即是天魔波旬所统治的地方,故往生于第六天的众生,即是魔子魔孙也?
天魔不欲众生修行入道:而我们也知道:天魔唯希望众生继续享乐,继续轮回六道,而不希望众生学佛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佛说法,而天魔呢?天魔却请佛早入涅槃吧!你既已经得道了,便应一切放下而早入涅槃去也!在佛晚年时,天魔也再三奉劝:你已经够老了,你所教化的弟子已经够多了,你还不走吗?
天魔如何破坏佛教呢?最后魔跟佛说:你在世时,我是没办法破坏佛教的;但你一不在世,我就能大力破坏佛教。
怎么破坏呢?它不是叫众生不要学佛,不要修行,而是教众生一些更简单.更善巧的修行方法。因此身着佛衣,口似佛语,其实鱼目混珠,而坏行者的正见尔。这对于已有正知见的三宝弟子,当然不会接受;但对一般浅薄又短视的人,即很容易接受。所以日莲宗.净土真宗,即是波旬的化身也,说什么已经开悟了,骗鬼呀!
而我们放眼周遭那些弘扬净土的大德们,有多少人的知见与他们,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尔。所以越弘扬净土,这世界却越杂染也。
小结
净土既非实有,也非虚无:以上讲到这里,其实我并非否定十方有净土,但我要矫正的是:某些非常狭隘而偏端的净土法门。因为这把佛教广大圆满的智慧全屈扁了,而屈扁到最后却跟神教、跟魔教差不多。所以如这种邪见不弃除的话,我们不可能契入真正的净土中。
所以对于净土,我既不说净土是实有的,也不说它是虚无的!因为诸法既从因缘中而示现,故缘相应则有,缘不相应则无。或者说:心相应就有,心不相应就无。而这非科学所能验证也。
从净心中,才得相应净土也:所以真正的净土,乃要从净心中去验证。心净,则国土净。但这心净所成的国土,乃非纯内心的境界,而是有共通的特质。这就像佛法基本上,是认定有六道轮回,有天界、有地狱;于是既有天界、地狱,当就有十方净土。
十方净土的示现:可是十方净土,它是存在于怎样的条件中?又什么人得以往生净土?而对这些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因时间的关系,这些就留待下次,再一一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