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发布时间:2022-03-04 08:56:59作者:经藏网念佛与十方净土
念佛与十方净土
净土的存在
三量证明
唯心净土
天界与净土
往生的差别
往生净土的条件
信愿行
带业与消业
业与愿
有心为方便,无心为究竟
譬如大专联考的录取与分发
持名的作用
诸方净土
常寂光净土
五净居天
妙喜世界
般若法门
菩萨道与庄严佛土
欲界净土
弥勒净土
地居净土
密宗的本尊净土
药师佛的琉璃净土
地藏净土
地居非净土
小结
念佛与十方净土
我们继续讲净土法门,今天讲的主题是:念佛与往生十方净土。上次已破斥了一些较偏端错误的观念,故今天得正式讲「如何才能往生净土?」
净土的存在
既曰:心净,则佛土净。则净土是否乃纯自受用者?以我前面再三提到:心净,才国土净。则有人或将以为我的净土观念,只是纯内心的净土,也就是若我已证到这种境界,则我就在净土中;反之,若未证此境界者,即不能受用。这把净土当作纯自内证者,其实还非正知正见;因为佛法还是认定有共通的净土─即身外的净土。
佛法虽讲心外无净土,可是心外无者,却非身外无也。而很多人乃把身外跟心外,混为一谈;故以为心外无净土,即是身外无净土也。
如人间世,乃共通存在也。这就如眼前所见到的人间世,乃是众生共业的舞台;而非只个人的业识,就能变现也。比如各位,会是纯粹我的业识所变现出来的吗?我没事变现出这么多凡夫众生作什么?又这山河大地也不是我个人业识,所能变现出来的。甚至台风.地震,也都是个人变现的吗?当然不是!
所以从中观的义理,虽不能说它是客观的实有,但它还是存续于缘起的共业中,所以既你受影响,也我受影响。既人间世是这个样子,那三界六道,以及诸方净土,也是从缘起的共业中,而相续存在的。故不能以「心外无净土」,就否定有共存的净土。
三量证明
这有共通存在的净土,怎么证明呢?佛法讲到有三量:
圣言量:所谓「圣言量」,乃是先圣先贤所说的,或明载于经典上的。这圣言量对于已信受的众生,虽即可证明其真;但对还未信受者,却不具公信力。尤其以目前的学术考证,已慢慢确定:经典乃有它历史传承的渊源,而非皆佛金口所说;尤其在大乘佛法里,乃有更多后来人的附会.渲染。所以圣言量虽对很多信徒而言,还是最重要的证量之一。但我只是当作参考,而不能一厢情愿地信受无疑。
现量:这现量,是当今科学上最流行的;有什么论调,请先拿出证据来!但净土法门并不像科技产品,是纯物质的,所以很难有公认的标准。即使某个人有他的经验,但这经验却难以复制给别人。所以相信的人,能信其有。而对于不相信者,他还认为你精神错乱哩!不然,为什么我们都看不到,而你却看到了呢?
比量:因此就我个人而言,乃比较重视比量。所谓比量,就是推论,或者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演绎也。
那如何用比量,来确认有十方净土的存在呢?所谓比量,就是从已确定者,即彼此所共同认定的基础上,然后顺着因果,去推论它可能的发展。故要用比量的人,当然在逻辑思考上,要纯熟一点;才能在推论的过程中,合理正确而被别人所接受。
既佛法中,乃共同认定:有三界六道的存在。于是既有天界,即有净土也。为什么说:既有天界,即有净土呢?如善有善报,以修善故,得往生天界。同理,净有净报,以修净业故,得往生净土也。
唯心净土
此心非狭指第六识,而是指真如心也:于是我们再回头,看这一句话「心外无法」,或「一切唯心现」。以一般人对这心不了解,所以把心只当作是第六的分别意识。而分别意识,乃虽我在想,我知道,而你却不知道,不明了;故以为净土乃纯自受用者。这是因把心解释为第六意识,才会有的问题。其实这心,乃是指真如心也。
既心外无法,即山河大地.三界六道,皆在心内也:而真如心,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心外无法。既山河大地,皆在真如心中,也三界六道.一切万法,皆在真如心中。因此虽心外无法,还是能往生净土的。
不是从自我中心扩张到无限,而成真如心:但是很多人对于真如心,却常存有误谬:以为既我有一个心,也你有一个心。而这心,皆可扩张到很大,以至于山河大地,都包括在内。若是这样,则两个真如心中,岂不互相干涉而冲突呢?这从自我中心而去扩充的邪见,却是『梵我』思想的复辟,而非真正的佛法也。
故真如心,我觉得还是从缘起的角度去理会,才较方便。既一切法都在互相缘起中,则心与心间,本无界限也。而这小小五蕴的我,乃只是真如心中的一粒沙尘尔。
故在《楞严经》里,有: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真如心就像大海一般,而众生的五蕴,只是大海中的波涛尔;而众生却以自我中心的执着,故认此小小的波涛,以为就是大海的全体。事实上,大海宽阔无边,又岂是小小的波涛所能局限也。
这也就说,即使谓「唯心净土」或「心外无法」;还是不妨有往生净土的事相可得。这就像一个学禅者,虽证心外无法的境界,还是得以搭飞机去美国一般。故还是不要把身外的跟心外的混为一谈;如以心外无法即是身外无法,这还能吃饭睡觉吗?
天界与净土
净土的资生受用,与天界略同:上次已经说过了,净土里的资生受用,乃跟天界差不多,所谓欲食得食、欲衣得衣,住的是宫殿,行者有神通,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这些特质在一般的天上都会有。尤其在净土三经里,已明文记载: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生受用,乃与第六天略同。
然不同者,乃为有佛菩萨说法:在佛教三界.廿八层天里,并非皆有佛菩萨说法。如我们仔细对照在观世音菩萨卅二应身里,却只有四个天有应身。故若无佛菩萨说法的天界,即是天界尔。而有佛菩萨说法的天界,才是净土。
众生以闻法修行故,得不退转:上次已说到不退转,主要有四种不退,信不退、见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如果一个人从相信法而求法心切,即是信不退也。如再进一步,从闻法、思惟,而真正理解,则见不退矣。所以退不退,非决定于外在的境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意愿与决心。
而在天界里,尤其在净土中,因无有逆障,所以一个人只要有意愿去修行,大致是不会退转的。所以能从行不退,乃至于位不退。
简单讲,在净土之所以能不退转,是因为闻法修行的关系,而不是在那边享乐放逸,就能不退转的。故如把不退转,当作纯境界的缘故,而安逸懈怠,那我敢保证还是会退转的。就像很多人上了天界后,只贪图享乐而根本忘了修行,故当就不免退转了。
于是在十方国土的天界中,有佛菩萨常住说法者,即是净土也。但退不退转,还得靠自己努力也。
如兜率天.弥勒内院:这就像在大、小乘里都公认:于兜率天有弥勒菩萨常住说法。故弥勒内院,即是净土也。在佛教中,很多高僧却是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也。
有人谓:如发愿往生弥勒内院,可能在外院就被迷惑了,而进不了内院。事实上外院跟内院的资生受用,应该是相同的,因为都属于兜率天的层次。
至于是否为十方净土?并不重要:以上的说法,乃是从天界的比拟而来说净土的;至于是否有十方净土?我认为并不重要。因为上次已说到:东方、西方,其实是心里的指标,而非空间的方位。
我们命终后,可能像太空船一样,拿着罗盘、指南针,然后往东方、西方,去找净土吗?于是一站又一站地找,到那个地方才是十万亿国土呢?其实,只要心相应,就剎那间变现出来,还要在乎它是什么方位吗?
故即使有「十方净土」,也还是心里的指标;而心里的指标即跟我们的见地、证量,有很大的关系。简单讲,因为修行层次的不同,所以会有诸方净土的差别,这下面会讲得比较详细。
往生的差别
六道轮回,乃随业而往生也:下面我们再论,是怎样的众生才能往生净土呢?我们还是从广义来说,众生于六道轮回间,乃是随业而往生的。故如造的善业多,就往生善道;造的恶业多,就往生恶道。这是很确定的。
而在随业中,又有随习.随念的不同:事实上随习或随念,也只是随业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在随业外,别有随习或随念。
这也就说,如一个人生前,恶业造多了,就直接堕三恶道。故这种人不用超度,超度也没有用。同理,若一个人善业造多了,也将很快升天去也。故只有那些或好、或坏,浮沉不定的,才会随习气重者或当下的心念而往生,故超度这些人才有用。而所谓超度者,乃以说法而改变他们的业习,或提起他们的正念尔。
所以真正的修行用功,是要在生平时,即去转业,这才是常道。而非待临命终时,才担心当下一念不知会有什么变化?佛陀不是说过:如一棵树,一直斜向西长,则即使被锯掉后,还将向西倒也。所以既生平造的都是善业,则不用担心临命终时,却因突起的一个恶念而堕落三恶道去,这是不合因果的。
往生净土的条件
随业往生─天业:所以从随业往生的道理,要往生天道,当然得修天业;而天业即是福德。而要往生净土,则除了善业.天业外,还要有特别的条件。因为既净土的资生受用,跟天界一样,当然要有天界以上的福德,才可能往生净土。因此《阿弥陀经》上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随愿往生─菩提心:所谓还要有特别的条件者,即是发菩提心也。因为净土跟天界最大的不同,乃在于有没有佛菩萨说法。而即使有佛菩萨说法,若我们不想求法的话,则跟他不相应故,还是不得往生的。故为已发菩提心,求法心切故,才能随着菩提心愿而往生净土。这愿不是到净土享乐的愿,而是求法的愿。
若无菩提心,则不成为净土:如只想到那边去享乐,则到天界就够了,而不用到净土。而这一点倒是很多提倡净土法门者所忽略─没有菩提心,就不成为净土。这种情况就像在人间中,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在讲经说法,可是多数的众生不愿意去听呀!于是以不愿意去听故,法师与寺院对他们就视若无睹矣!
兜率天中弥勒内院与外院,其实未必有严谨的界限:所以我说,在兜率天里的弥勒内院与外院,未必有严谨的界限,像城墙、护城河之类,既怕里面的人跑出来,也怕外面的人混进去。
乃依菩提心故,而有心里的界限:而事实上,有没有界限呢?既称为内院与外院,则必有界限。但这界限,乃是依菩提心故,而有心里的界限。若本住于外院者,如那一天他想学佛了,便可以到内院闻法,内院的人当不会拒绝他的。而如果里面的人,那一天懈怠不想学了,照样可以出去。这情况就像人间有内学与外道的区别。
信愿行
以净土宗再三强调信愿行。但信,是信什么?愿,是愿何所?
佛力的加持,非改变因果也:如谓信,乃信『佛力的加持』!那为什么有些人加持?有些人不加持呢?若谓:因为我念他的名,所以得到他的加持。事实上,如认为念佛名,就能得到佛的加持而改变因果,却是野狐禅尔。
我相信各位都听过「野狐禅」的公案。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如净土行者,虽不会说我不落因果;但却以为:如蒙佛力加持,就可不落因果。故五逆十恶,皆得往生净土。这种人将不止要堕五百狐身吧!还说什么能往生净土呢?
愿非享乐也:若依享乐的意愿而往生者,顶多往生天界,而不能往生净土。若欲往生天界,还得看你是否修得天界的福德?故只想享乐而不修天福,则不只不能往生净土,也不能往生天界。
『信』是信有法,『愿』是愿求法,『行』是闻思修等:故所谓信,最重要的不是信有佛,而是信有法。因为佛何以成佛呢?乃因为已觉悟到法。而我们为什么要跟他学呢?也因为要求法。所以离开了法,即不成正信也。那愿呢?愿就是求法的「愿」,而行则闻思修、戒定慧等修持法门。
带业与消业
是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呢?下面我们再来谈论一个问题,乃是带业往生呢?还是消业往生呢?过去在佛教界的杂志里,曾发生过一场大论战:有一派主张带业往生,因为如经典上所说,既五逆十恶都能往生净土,那当然是带业往生啰!而另一派却认为:既是净土,当消业才能往生。两派各引用了很多经论证明,到最后只不了了之。
若恶业深重,仍可往生净土者,与因果不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如恶业深重者,也能往生净土,这乃与因果不相应。我不认为因佛的加持,就能改变因果。
若业真消尽者,则已不受后有矣!何能往生?那难道是必消业才能往生吗?如真消业已,反不能往生!为什么呢?因为既业消尽了,就不受后有;而不受后有,又何得往生呢?
有曰:消得多,带得少,乃得往生也。其实,这还是混淆不清。因为真正的症结却未解了也!所谓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乃对业的定义不明了故。所以如对基本的定义都未厘清楚,然后便争辩不休,这争辩却有什么意义呢?
业与愿
业,未必皆是恶业,或业障:以上不管强调带业,或消业,乃有一根本的前提:认为业就是不好的,如所谓恶业或业障。以业是不好的,故除非蒙佛菩萨的慈悲摄受,才能带「业」往生,这是偏于他力的加持。
而另一派也认定业是不好的,故除非把业消了,否则不能往生,这乃偏于自力的修持。故两派皆以「业为不好的」作前提,而起论战。
有恶业.善业.不动业.道业.净业等差别:可是业却非皆不好的。以业有恶业和善业,故如不修善业,还不能往生天道也。其次,业更有不动业,亦即是禅定业;故如生前修的是不动业,则不只能往生天道,而且是禅定天的天道。
以上三种,还只是世间业。至于修行者,从闻思修、戒定慧,所修的即道业或净业也。至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也都在广义的净业里。因此业的范围,其实是非常广泛的。
依『思』心所,所作一切,皆是业也:如更专精地说,从思心所所做的一切都是业。何谓「思」心所呢?即分别意识也。像各位现在在听法,便离不开思心所的运作,而诵经.持名.禅坐等,也都是从思心所而作的。
如既都是业,而业都是不好的;那我们就不用闻思、不用持戒、修定了吗?这有层次的不同。
有心为方便,无心为究竟
于是凡夫既未证得『无心』境界,则身口意中,无不是业:既从思心所所造的一切,都是业;以凡夫既还是有心境界,故一切起心动念、造作有为,无非业也。所以《地藏经》上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为都是从有心去造作的也。
从道业中,去证得无心境界也:所以虽从最高境界来看,业是妨碍解脱的,因为还是有心也。但凡夫还得从有心中去努力,以至于最后能证得无心境界也。所谓:有心为方便,无心为究竟。
所以有业,虽未究竟,但也非纯与恶相应也。既无业则不受后有,所以往生,基本上还是随业往生的。而业,乃包括依法所修的道业跟净业。
依一切业的总合.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的净土:既业有恶业、有善业、有不动业、有道业、有净业,那随业往生,是随那一种业呢?随一切业的总合、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净土的层次。
故生平所发的愿,和从愿而作的努力,乃只是业的一部分而已!而这一部分是否有决定性的力量,当要跟其他部分的业比较后才确定。因此只是强调随「愿」往生,乃是偏端的。因为如其它的业太重,这个愿是抵不过那些业的。
譬如大专联考的录取与分发
所以我倒常用一种比喻:就像大专联考的录取与分发。大专联考基本上是依总分来录取的,当然如详细剖析,理工科的计分方法又与文法科的计分方法不同。所以净土,基本上是随业往生的,即依一切业的总合.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的净土。但每个净土,对于业的取舍,多少还是会有些差异的;而这些差异,将在诸方净土的往生条件里,讲得更明白。
这讲到目前为止,有几个很明确的观念:一.净土是有的,乃非纯自受用者,而是有共通的存在。二.净土基本上是随业往生的,但此是广义的业,而非狭义的业。广义的业包括我们修行的意愿,甚至证量等都包括在内。三.诸方净土有种种层次的高低,故依业的总合.总质,而决定所能往生的净土。
这就像大专联考一样,可分发的学校科系,有很多很多。如你的第一志愿是台大医科,则要看你的成绩够不够?如果成绩不够,则即使一天到晚念着「台大医科」,念上一百万遍,也是无济于事。
平日的用功,以培养实力:从这个比喻中得知,欲往生净土,最重要的还是在平日的修行用功,以培养实力。就如准备大专联考,重点在于平日的用功;而非时间到了,再去拜文昌君、文殊菩萨之类。
临场的正常表现:然即使平日已培养实力,还得临场表现正常才行。有的人平日实力蛮好的,可是临场表现不佳,结果只事倍功半尔。
所以既平日即得用功修行,也临命终时,更要提起正念,正念是什么呢?乃万缘放下尔。因此既平日用功很重要,也临终的开示很珍贵。
志愿的填写与分发─中阴救度:关于志愿的填写与分发,这讲法乃与传统的不太一样。因为能往生的净土,可有很多,而非单一的选择。这种情况就像大专联考的填志愿,如第一志愿上不了,就寻第二志愿;如第二志愿也上不了,再求第三志愿。看我们的成绩与志愿,共同决定我们会往生什么净土?这在中国的净土宗,却未讲得这么明确;但在西藏的中阴救度密法中,乃讲得比较明确。
因即使人已命终了,在中阴身时还可用种种的超度方法,以帮助他抉择不同的净土去往生。这就像如一个人平时实力蛮好的,且临场的表现也不错,但如志愿填错的话,还是会吃大亏的。
这也就说,重点在于平时的用功,而最后要往生怎样的净土,则待用功之后,看所成就的证量,便能确定已。所以当发愿者,乃用功修行尔!至于会往生什么净土,则水到渠成也!
持名的作用
非为求佛的摄受─对大声念佛.计数念佛的质疑:讲到这里,好象我对持名念佛,都嗤之以鼻,大不认同。其实,我对「持名念佛」倒还不到嗤之以鼻的态度。但它不是向外求,求佛的摄受;如以向外求,且必大声地念,则念多了,却只将伤气.伤身而已。
而有的人虽不大声念,但得计数,要念得多。其实念多少,跟心定不定、慧开不开,也没有正比的关系。然为一般人都把持名念佛,当作向外求故,才会有必大声念、计数念的执着。
而是摄心入定的方便:但如我们将持名,当作摄心入定的方便,则可与定慧相应也。这就如数息一样,只是一个专注的对象;故只要用得上去,效果乃大同小异尔。以上是第一部分,得到「随业往生」的结论。
诸方净土
下面要介绍诸方净土。既前面已说过:是不是十方净土,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只要心相应的话,便当下就去了,而不需要分辨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以在经典上所说的净土,似有东方、西方等差异,但从往生的条件来看,也看不出有很大的差别。这反使我们眼花撩乱,既好象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却也没什么特别相应之处。
故不以『方位』说诸净土,而以『层次』说诸净土:所谓层次,即是修行证量的层次;故证量愈高者,则得往生更高层次的净土。这就像联考的分发与录取。如果分数考得愈高,当可分发到更理想的学校;反之,分数不好,当就只能往下委曲求全了。这是纯粹靠自己努力而有的成果,乃与佛菩萨的加持,无直接关系。
常寂光净土
常寂者,已证无心境界;光,则智慧也:现从最高层次的净土往下讲,首先是常寂光净土,这是中国祖师常提到的净土。何以名常寂呢?为已证得无心的境界、无分别智的境界,心皆不动故,称为常寂也。而光,即代表智慧也。故从不动心中,所成就的智慧,所显现的净土,则称为常寂光净土也。
唯佛.八地菩萨.阿罗汉,得居此净土:这净土,层次当然很高;但却非凡俗所能去!为修行证量不够尔。故唯佛、八地菩萨,以及阿罗汉,得居此净土。
虽经典上不曾说:阿罗汉能生常寂光净土中,但阿罗汉既已断尽三界烦恼而证得寂静涅槃的境界,心当能相契于此净土中。故此净土,却非待此生已尽,再去往生也;而是当生即能证入于常寂光净土中。
此土,为自受用者,无所不在:而这净土,乃纯自受用者。故阿罗汉已证此境界,而我们跟他同进同出者,却还不在这净土中也。于是既属纯内证者,就无所谓什么方位也。其既无所不是,也无所不在。这是三界外的净土。
五净居天
无色界,以定多慧少故,不得为净土;甚至是八难之一:其次说界内的净土。三界最高者,为无色界。而无色界虽属很高的禅定境界,但为定太深了,智慧反不能开发;于是以定多慧少故,不得为净土。那地方当然不会有佛菩萨说法,所以寿命虽非常长,号称有八万四千大劫,但反是佛法所谓八难之一。
四禅九天中,有五净居天:从无色界天以降,就是色界天。而色界天共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计十八层天。其中四禅里,有九层天。而九层天里,乃有四个外道天,和五个净居天。在《楞严经》里谓这五净居天的名字是: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详细是什么意思?各位如有兴趣,可去查《楞严经》。
此乃三果圣人,最后生地:但最重要的,这五净居天是三果圣人最后生地。在原始佛教中,必贪瞋全部灭尽,才能证三果。而既贪欲已经灭尽,即使仍受后有,但不会到欲界来受生。因此三果又名「不还果」,乃不还欲界的意思。所以虽受后生,却到四禅的五净居天里去受生。
从不退转,到一生成办─证阿罗汉果:而这次受生,乃是最后一生;因为必在此生中,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所以在五净居天里,不只不退转,而且将一生成办。事实上如就不退转而言,既证得初果,即已不再退转也;但那要待七生,才能成办。
佛教中净土的原型:故于净居天中,有没有佛菩萨说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皆已是三果的圣人,可以完全自修了。所以从不退转到一生成办,便是佛教中净土的原型。
随后的大乘净土法门,乃以此为根据而逐渐开展出来,故能适应更多众生的需要。好!我们第一志愿填好了,乃要往生常寂光净土。其次,第二志愿则为净居天的净土,不过这得证三果才行。
以上能否往生净土,看似纯属自力?但既能亲近三宝,闻法修行,即是他力所致─声闻乘的本意:所谓我不否认他力者,乃为我们能够亲近三宝、能够闻法修行,便是他力所致;否则任凭我们怎么想,也参不透这宇宙间的道理呀!
故声闻乘,就是完全自力修行的,而没有他力的成分吗?事实上,声闻乘的本意,即是从「闻声」而入道也;而闻声者,乃为有佛说法,才能听闻也。故这声闻乘的称呼,反而是建立在他力的受用上。但他力究竟是缘,因听闻后,开不开悟.受不受用?却得全靠自己了。
凡俗众生对他力的期待,未免太不知足了:可是一般众生,对这种他力的加持,却觉得太少了,不只要开示佛法,也得帮助修行;最好是初果、二果、阿罗汉果等,一起送给我们。至于往生净土,最好是包飞机,直送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凡俗众生对他力的期待,未免太不知足了!而佛教如为适应这些众生,而说太多方便的谎言,则何能与智慧相应呢?
妙喜世界
二果的界定,较不清楚。故经上虽说:二禅的光音天,有菩萨常住说法。但情况不甚明了:下面再讲到二果跟初果。以《阿含经》于定义二果时,未讲得很明确,只谓二果贪瞋比较薄,但薄到什么程度呢?却未标得很确定─至少我未看到更明确的定义。
同样,经典上也未明确标示二禅有净土。在印顺法师的书上,说到:二禅的光音天,有佛菩萨常住说法,但只是约略带过。至于这是出自于大藏经的那一部,我也不是很清楚。
初禅对应初果.初地。初禅天,是梵天王所统辖者:故以下,再述初禅净土。在佛教有一种说法: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对应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故初禅的净土,乃对应于初果,或大乘的初地也。
梵天与帝释天,为释迦佛的两大护法。如佛的两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我们知道初禅天,即是梵天王所统辖者。而在原始佛教里,乃常说到:释迦牟尼佛有两大护法,一前一后,一即是梵天王,一即是帝释天也。其正如佛有两大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这又像大乘佛教,常谓有两大菩萨,即毗卢遮那佛旁边的文殊跟普贤。
故梵天.文殊.骑狮,皆影射舍利弗,主修者为般若法门:以上几种形象,乃有互相的关联。大致而言,梵天王跟文殊菩萨,以及文殊菩萨的座骑─狮子,都影射着舍利弗,而代表智慧的意思。
所以在大乘佛典中,文殊菩萨所开演的教法,都是有关般若的法门,即从见空性而修菩萨道。而证空性者,即为初果或初地。
而帝释天.普贤.骑象,乃影射目犍连,主修者为信愿法门:而帝释天与普贤菩萨,以及普贤菩萨的座骑─六牙白象,乃影射着目犍连。然虽目犍连为神通第一的尊者,可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所开演教化的却不是神通法门,而是以相信他力加持而有的信愿法门。
关于这两大法门,以下会有更详细的说明。现首先说般若法门:
般若法门
从般若而见空性故,证初果或初地:佛教之能从原始佛教,演化成部派佛教,再建立起所谓的大乘佛教,主要是从般若法门而肇始的。而般若法门的要义,乃见证诸法的空性也。以能见证于诸法的空性,即已证初果或初地也。
而证初果或初地者,乃得往生于妙喜世界。这能往生于妙喜世界,主要是根据《维摩诘经》而说的。
维摩诘经
东方,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如经里的维摩诘居士,乃是从东方妙喜世界来的,而那边有佛,名为不动如来。其为什么是在东方呢?如前已说:东方乃是心里的方位,代表一天的初生;故以一天的初生象征着菩萨的因地法行。
那为什么又称为不动如来呢?不动乃谓心不动、性不动也。既空性是永恒不动的,则见证空性后,用以调心,心亦成真如而不动也。故称为不动如来。
妙喜者,证得初地,名欢喜地:至于何以名妙喜世界?我们知道《华严经》,名菩萨初地为欢喜地。既一个行者能从修行而见证空性,当身心愉悦.法喜充满,故称为欢喜地也。以是欢喜地故,就称之妙喜世界也。
所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跟东方的象征,都是从般若法门中而演绎出来的。故在《维摩诘经》里乃特别发挥般若法门,尤其是见证空性的智慧。
菩萨道与庄严佛土
既见性已,即能自觉觉他,而度化众生,庄严佛土:很多人想到净土时,只期勉要往生净土;而不曾想应庄严佛土。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初开始学佛的众生,既见地.证量都不够,当只能期勉往生净土。
但如是一位已见性的菩萨,则不只期勉于往生净土,也必弘法教化以庄严佛土。以教化愈多的众生来修行,则这个世界才能从秽土而慢慢转化成净土。这就像娑婆世界,在未来会因弥勒菩萨的教化,而慢慢成为人间净土一般。故净土,乃为有佛菩萨教化而慢慢成就的,却非本有一个净土,以待我们往生去也。
故于《维摩诘经》中,有:『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这意思是说菩萨教化众生,乃以各式各样不同的法门来接引他,而最后才能成就为菩萨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各位如有兴趣,再回头看《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便能知道得更详尽;目前因时间的关系,只能略提到这些经文。
以上净土,皆在禅定天上;乃是见性证果者,方得往生也。所以往生禅定天净土的条件,乃要证得空慧,才能往生;而非只信愿尔。所以愈高层次的净土,乃愈偏于自力,而非他力也。
以上色界天的净土,已介绍过了,故下面再论述欲界天的净土。
欲界净土
佛教对天界的描述,有时候说有三种天: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有时候说有:地居天、空居天与禅定天。
其中禅定天,却包括色界天与无色界天。故于欲界天中,乃又分空居天与地居天。在欲界六天里,其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属地居天;为什么名为地居天呢?听说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的山腰,而忉利天居于须弥山的山顶。以居于须弥山故,称为地居天。
至于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则纯在虚空中,故称为空居天。对于净土的分类,我倒习用这三种天来分。既以上禅定天的净土已说过了,现更看空居天的净土。
弥勒净土
在空居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净土,为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也即是弥勒内院也。以兜率天是一生补处菩萨,最后修行及常住教化的处所。像释迦牟尼佛未出生之前,也是在兜率天里说法教化的。而弥勒菩萨,亦一生补处的菩萨,也就是将来要接替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成佛者,现也在兜率天说法教化。故兜率天乃成为空居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净土。
往生的条件
那要往生这净土,有什么条件呢?在大藏经里,计有弥勒三经,其中《下生经》是说到:将来下生人间成佛也,乃与往生兜率天净土较无直接关系。而《上生经》,则与往生兜率净土,有很大关系。下面且依《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所述,而说明往生的条件:
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
当然希望往生弥勒净土,首先得跟弥勒法门要能相应。因此「得闻弥勒菩萨名者」,乃谓其所教化的修行法门也。否则,单闻其名号,又从何生欢喜,以至于恭敬礼拜呢?
然弥勒菩萨所教化的修行法门,又是什么呢?有谓是「不入深定、不断烦恼」的易行道。他不像释迦牟尼佛,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投身恶崖或舍身喂虎等。
然在很多经典里,却说弥勒菩萨主修的是唯识法门;所以有很多唯识论典,其实都是弥勒菩萨倡说的。因此弥勒法门,却非只是易行道而已!在历史上,有很多祖师皆发愿往生兜率净土。甚至有些高僧,若遇疑难而不能解了时,便以禅定力而上升兜率天,去请问弥勒菩萨。故从这方面来看,弥勒菩萨所教授的法门,却非纯信愿的易行道尔,而是甚深的智慧法门。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
为什么不厌生死而乐生天呢?照道理,既学佛已,应该厌生死,而不乐生天也。可是对初学佛的众生,贪生怕死的习气还是很重,你即教他不贪生、不怕死,反不相应也。故退而求其次,乃成乐生天者。
下面「爱敬无上菩提心者」,在弥陀三经里,却未将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标示得这么明确。故信愿者,乃是对菩提心具很大的信愿。而之所以称「爱敬」者,乃为解行不够,故只能爱敬而不能深入。
「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修十善法」,在弥陀三经里,也未将持戒.修善,标得这么重要。至于何以「不求断结」呢?
乃不求很快断除烦恼尔,而非永远不断除烦恼也;因为学佛终究要断除烦恼的。但我们只求从当下去努力,而不能祈待很快即断除烦恼。若期待很快即断除烦恼,反将增加更多的负担,甚至有时「欲速则不达」,反因此而偏端.着魔.背道。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
以上从持戒,更讲到要布施。「三昧深入正受」,不是不修禅定,而只是不入很深的禅定境界。读诵经典,乃包括大、小乘所说的经典,而非只是弥勒系的经典。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除布施、持戒、禅修、诵经闻法外,更以系念佛的形像,和称弥勒名。所谓念佛形像,乃非卅二相,而是指佛的智慧、慈悲和解脱等功德。
以上乃非只称弥勒菩萨的名尔,这又与「唯行持于持名」的净土法门,天渊之别也。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这如前所说。「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这却非在七日中,只一心一意持名而已!反是在七日中,既思念十善,更行十善道;乃为使行十善的理念,深印入我们的心版里。故日后立身处事,就不会偏离这个原则,这即所谓「法印」也。
因此非只是在这七日中,思念十善、行十善道尔。而是于日后,乃须更努力去行持也。
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
所以要修净业,才能往生净土,这是非常明确的。而这里的六事法,究竟是什么呢?大致是佛教所谓的六念法门,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必具备以上条件者,乃能得生弥勒净土中。
以上的条件,既不太难,也不太易;故对初学者,乃有其特殊的方便:以上的条件,大家都知道了。而这些条件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而言,还不至太难。如谓必开悟,或证初果、三果,那很多人倒将都失却信心矣!
其次,也不致太易。如谓:连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能往生净土;或者念佛一声,罪灭河沙。那你念几句就够本了,便可懈怠去也。以非太易,故还得用心警惕,而不敢怠慢。是以弥勒菩萨的净土法门,对初学佛者,乃是一个较相应的指标。
对禅修者,亦有其相应处:而这对于一个禅修者,也有其相应之处。因为这非纯以信仰为主,而是得透过智慧跟行持,才能提升净化而往生弥勒菩萨的净土里。
地居净土
除信愿外,特别重视仪轨:下面再讲地居天的净土,地居天的主导,其实就是释提桓因或玉皇大帝也。而在地居天所倡导的法门里,除具信愿外,乃特别重视仪轨。关于地居净土,乃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密宗的本尊净土;二.药师佛的琉璃净土;三.地藏菩萨的净土。
密宗的本尊净土
若把密宗的本尊净土,说是地居天的净土,则学密的人一定很不服气,不是即身成佛吗?怎又到地居天去呢?然我是依《大幻化网导引法》所述─这是红派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上面说得很明确:
越量宫,位于中央上方五百由旬之上,彼之士夫菩提萨埵之受用,皆同于三十三天。于彼所住菩萨,皆是一生补处,寿五百五十岁。
他们所往生的净土,称为越量宫,乃位于中央上方五百由旬处。其实五百由旬,还不会很高。彼之士夫菩提萨埵之受用,皆同于三十三天。各位知道卅三天,即是忉利天也。那边的环境,以及那边众生的资生受用,都与卅三天相同。意思即指卅三天,只是不能明讲而已!
于彼所住菩萨,皆是一生补处,寿五百五十岁。五百五十岁在诸佛净土中,乃微不足道尔。已经讲得这么清楚了,如你还不相信,那我也没办法矣!
本尊为普贤王如来,即隐喻着释提桓因之意:其次,在密教里常称呼他们的教主,为「普贤王如来」。而普贤,如前所说,乃与释提桓因的象征意义是一样的。
金刚为所用武器,药叉为所属族群:又在密教中,常自称为金刚乘。为什么是金刚乘呢?因为他们常用金刚杵作为武器,故称金刚乘也。而金刚乘,其实就是天龙八部中的药叉族,所以金刚乘也就是药叉乘也。
五方佛,即释提桓因与四大天王也:又密宗常谓有五方佛,这五方佛其实就是释提桓因与四大天王的意思。以上的说法,乃非我独唱的,因在印顺法师的著作里,已讲得很明确,。
所以就净土而言,最初唯出三界的常寂光净土,和证三果的净居天。到后来,有大乘般若法门,所倡导的妙喜世界。待后来,众生的根基愈来愈差,连初禅都保不住了,乃退为空居天。而退到最后,却变成地居天矣!
虽境界每况愈下,但标榜的却愈来愈神奇,说什么即身成佛也。但如不这么标榜,众生还提不起修行的意愿哩!
何以密宗与道教,有太多的相似处?答曰:以所供奉者,皆释提桓因─即玉皇大帝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乃觉得:道教跟密宗,竟有很多相似之处,除持咒、注重仪轨之外,还有很多旗幡之类,或很多法器都铿铿鏮鏮.响亮得很。为什么这么多类同呢?因所供奉者,皆释提桓因─即玉皇大帝也。
当然在密宗里,是不可能讲得这么明白的;可是明眼人,一看便知了。这是第一种,密宗的本尊净土。
药师佛的琉璃净土
乃特别重视『资生』之道:在药师佛所发十二大愿里,乃特别重视资生之道,也就是现世安乐的问题。佛法最初求的是涅槃之乐,然以涅槃之乐境界太高了,后来乃变成求来世乐,故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
而到后来,连来世乐也不足以吸引众生了,故只好降成现世乐。而特别重视『资生』之道,好象比较近乎「人性」也,或近乎「人间佛教」矣。但其实却表示,佛法的层次愈来愈低落了。
以特别重视生命的保护,故有「药师咒」的行持:咒水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这是就生者而言。
其次,更有: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这是对临命终之人,所用续命的方法。云何已尽之命,而可增益?为有十二药叉神将,结愿饶益有情也。
而在原始佛教中,乃不谈资生或续命的事。记得有一经典中,谓有位比丘病得很重了,故佛陀乃去探望他。然佛陀将开示他什么法门呢?佛陀说:「既生病者,即是五蕴无常.苦.空.无我尔!」于是比丘就观无常、苦、空、无我,而正念舍报也─但已证果了。佛陀却不曾说:我教你一个咒,你好好念便可延年益寿。这不念还好,念了执着就更重也。
可是到后期的佛教,却不得不传授资生.续命的法门,为什么呢?为众生的根器愈来愈差尔!至于说有十二药叉神将,能保护修行者,诸事如意,不受灾横!这不是与道教愈来愈相似吗?
各位如从这个角度,再去看药师经的话,则将别有洞天也。这是大乘晚期所发展出来的经典,故我将它定位于地居天的净土也。
地藏净土
下面我们再看地藏净土,目前有很多人喜欢诵《地藏经》,也有大德法师专门弘扬地藏法门。以《地藏经》共有三卷,我没兴趣一一去剖析,但其中有一句话,可作代表: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如修地藏法门,就可百返生于卅三天。这不就说地藏菩萨的净土,即是卅三天吗?它当不会讲得这么明白,但其实也够明确了。那卅三天,你愿意去吗?对于我们人间而言,已经很不错了!但我认为:地居天却不是净土。
地居非净土
与人间太近,共业相缠:云何说地居天非净土呢?刚才已讲到地居天乃在须弥山的山腰和山顶,故离人间还很近,人间的业习还是可以冲到那边去。而如根据道教的说法:玉皇大帝座下有很多官,如山神、河神、海神、雨神,还得管人间很多事;故与人间的官差不多,都很忙碌的。而万一做错事了,还会遭受处罚。如龙降雨不均,故闹水灾或旱灾,便得被抓去修理;而修理后,就不知道将被流放到那里去了。
以它跟人间共业太近,所以绝非净土也。现在人间很乱,我想天界大概也好不到那里去。前几年「大家乐」流行,相信是一些缺德鬼,为争信徒而搞出来的荒唐事。既天上也很乱,云何为净土呢?
寿命较短:前说到寿五百五十岁,如既忙,寿命又短,在来不及修行前,又不知道要堕到那一道去了?
天龙八部,还在恶道中也:最后虽净土经典上说:五逆十恶的众生,也能往生净土,生什么净土呢?充其量,只是地居天的净土。而地居天有天龙八部: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天还好吧!至于迦楼罗为金翅鸟,摩侯罗伽为大蟒神,还有什么香神.非人等,却还是恶道众生哩!
你以为往生地居天后,能当玉皇大帝,或四大天王吗?还不知道将分配到那一部里,去当个小喽啰吧!而这又比在人间好多少呢?所以我还宁可说:地居天非净土也。
小结
众生依福慧与信愿,得往生净土:以上乃依福慧与信愿,而界定净土的层次。从最高智慧的四果、三果、和初果,皆以空慧故,而得往生于禅定天的净土。其次虽智慧不具,但能修十善业之福德者;则以福德故,得往生于空居天的净土。最后若智慧不具,福德未修,而徒信愿呢?那便只能往生于地居天的净土尔。所以传统的净土法门,只强调信愿,却是很大的偏差。
净土不必在十方,乃在『上方』尔─上求佛道也:因此我们且认定:净土不必在十方,而是在上方尔;而此「上」,乃是从上求佛道,而有的证量也。故证悟程度愈高,便能往生于更上方的净土中。
念佛法门,念者当下之心,佛者觉悟也:因此最后,我们再回头省思「何为念佛法门」?此「念」,以会意解,即是「今心」也,也就是当下的心。而「佛」是什么呢?亦即觉悟也。故若当下的心,能与觉性相应,即是念佛也。
或虽未觉,而一心参究之,亦念佛也:那这心,云何能与觉性相应呢?若见性开悟,乃能与觉性相应。故反是参禅开悟的人,才能真念佛也。而凡俗之人,用持名的方式来念佛,却只能念佛的皮毛,而念不到佛的心髓也。
其次学禅,虽未开悟,但能一心一意地参究之。这乃是退而求其次的念佛法门,因为念念在求觉悟啊!
学禅者,虽不持名,还当是最具资格往生净土也:因此最后,我们反要质问净土宗的行者:是参禅的人,较够资格往生净土?还是持名的人,较够资格往生净土呢?当然是参禅的人,尤其是开悟的人,更具资格往生更高层次的净土。
所以不要乱批评:你们学禅的人,如果这辈子不开悟,则下辈子就不知道要堕到那里去了呢?既发菩提心,难道会不生净土吗?
除非已不受后有,或倒驾慈航,回入娑婆:其实,我个人倒不刻意发愿要往生什么净土,因为如已用功修行,则往生净土乃是水到渠成尔,根本不必操心的。除非他已证得最高境界而不受后有,或者虽福慧兼备,但愿倒驾慈航,再回人间教化众生。
所以我倒认为:是发愿不往生净土,而非当发愿往生净土。这就像联考一样,若分数够高,可不读最好的学校;但如分数不好,却不可能因发愿而分发到更好的学校去,这是世间共同承认的因果关系。
「净土在上方,不必在十方」这是我个人最重要的净土观念,故于下堂课中,我们就以这样的观念,再回头检视所谓的净土三经,便会发现有传统净土大德,所看不到的奥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