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网

家庭和谐在自心

发布时间:2020-04-24 15:49:21作者:经藏网

  家庭和谐在自心

  觉真法师

  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 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 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 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 嫁过去,白头携老; 娶回来,终身不二。 所以,古时候,数代同堂,儿孙绕膝,瓜瓞绵棉,天伦共享。

  斗转物换,世事沧桑,历史早已旧貌换新颜。 《红楼梦》、《雷雨》、电视剧《大宅门》等类那样家庭,都已成为历史烟云,随风而去。 在今天的现实中,人们还是不能不面对市场经济,面对商品社会,面对竞争压力,面对当代的价值观。 今天的单亲家庭、夫妇独身家庭 (不育子女家庭)、混合家庭 (离了婚的男女双方再婚了,太太带了前夫所生的子女过来,先生也有前妻所生的儿女,同父异母的姐妹或同母异夫的兄弟,又合成一个混合的家),还有什么同居、分居的家庭,种种形态,不一而足,难怪哲学家、社会学家要惊呼: 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正在解体。 还有人担心,家庭在现代社会中所占地位极低,甚至有人忧虑家庭是否会崩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形态的多元,正是今天的现实。 无论怎样变,家庭的基本成员,离不开夫妇,有夫妇就会有儿女。 有儿女必然有父母。 夫妇 (父母)儿女,这就是最基本的家庭。 一个人的成长,犹如一棵小树,一株树苗,家庭就是他赖以生存的最早的土壤。除了孤儿院的儿童,父母总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第一位启蒙者。 人的教养,人的人格教育也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的生养之恩,邭劳之苦,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忘记的。在人类文化学的意义上,具有历史悠久的家庭,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才有了国与家的坚强的感情纽带。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君父情结,几乎就是建立在 “家”的基础上的。

  可是,历史无情。 所谓现代物质文明、市场价值、功利主义,把传统的家庭观念雨打风吹去,让我们不能不付出沉重的痛苦的代价。 今天的家庭危机,正是社会危机的一个缩影。 家庭中的人,也是社会的人。 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 也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部分。 而且是最有血缘,情缘,亲缘的关系。 难道这不应该是最具亲和力,最具凝聚力,最能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人际关系吗? 血浓于水。

  自古夫妻叫结发同心,夫妇和而家道成。父子 (父母子女) 叫情逾骨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兄弟叫情同手足,世界最难得者兄弟。 所以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动,家庭的形态与成员如何不同,亲情都应该得到重视。

  可是,今天的现实并非如此。 有一首流行病歌曲唱得骇人心弦:“说的话可以不算,爱过的可以重换。 你的信,一撕两半,你的情,一刀两断。” 相爱容易相处难,夫妇不稳定,琴瑟不和谐,家庭走向破碎,相处如同冰碳,骨肉成仇,亲情疏离,社会的核心——家庭出了问题,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就更可想而知了。 今天六宗教思想交流的主题,说它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是最讲财富的社会,那个福布斯排行榜,几乎每天都在拨算盘。 不过,那只是有形的财富,身外的财富。 然而有形的财富,会随无常而消失,那能及无形心灵的财富更永恒而可贵。

  宗教信仰,正是心灵的财富。 心灵的财富,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

  我们今天讲 “法治”,不错,法律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可以制止人作恶犯罪,作奸犯科。 可是,法律不能规范人的思想,不能规范人的心灵。 我们的古人强调以德治天下,今天也叫以德治国。 不错,五讲四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背诵如流。 可是,理论与现实划不上等号,并不因为有了道德标准,有了道德知识,有了道德要求,人就道德化了。 现实的人,太多脱离道德常轨。 你看,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口蜜腹剑,思想失去理性方向。 理论的美好,道德的崇高,伦理的规范时时被情绪的失控,无明的冲动,一念的迷误而践踏得体无完肤。 这时候,家不成家,人与人的关系乱了,世界好像颠倒了。 这不是理论不好,道德无力,法律有漏洞,伦理有缺憾,不是,不是,而是人的心,出了问题。 荀子愤而说: 人性本恶。 我们的兄弟宗教说:这是人的原罪。 从我们佛教来说,无明覆盖,业障所据,贪瞋痴三毒所害。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是宗教的课题了。 净化人心,自净其意,出迷入悟,断惑证真,心净则国土净,这就是我们佛陀的伟大教化,三宝的庄严殊胜,亦即我们佛教徒的人生使命了。

  《法句经》第十四品第七条说:圣者极难得。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出生圣者,但圣者出生的家庭必和乐兴旺。

  注释这条经文的有一个故事::阿难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导师佛陀告诉我们,纯种的大象只生长在参达塔和优萨陀种中,纯种马只生长在信度种中, 纯种牛只生长在优莎帕种中。 他只告诉了我们有关纯种象、马、牛的事,但却未提及最尊贵的人,到底生长在何处呢? 经过一阵思考后,阿难尊者就前去向佛陀请教这个问题。 佛陀回答说:“阿难,最尊贵的人,并不生长在某一个特定的家庭中。 但最尊贵的人生长的家庭,必定和乐兴盛”。 说得多好!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生出道德高尚充满智慧的人,而是道德高尚最具智慧的人只能出生在和乐兴盛的家庭。

  《法句经》第十四品第七条说:诸佛出生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伽和合,令人喜悦;比丘持戒,令人喜悦。

  注释这条经文的也有一个故事:一群比丘在讨论 “幸福是什么?” 他们明白,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并不相同,所以他们说:“有人认为拥有国王般的财富和荣耀,就是幸福。 但有人则认为感官的享受才是幸福。 还有人认为得嗜美食才是幸福”。 正当他们热烈讨论时,佛陀来了。 佛陀在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后,说:“比丘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有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丘们和谐相处。”

  前一段经文前一个故事,提出的是最尊贵的人出生在什么家庭? 答案是和乐兴盛的家庭。 后一段经文后一个故事,提出的什么才是幸福? 答案是三宝俱足。 这两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一个尊贵的人,也肯定是最幸福的人。 而最幸福的人也肯定是有宗教信仰的人。 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恰恰就是佛陀都提到了 “和”。 一说和乐,一说和谐。 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佛陀提示给我们的生命的智慧。

\

  家庭的和谐,是全家的幸福。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是全社会的幸福。 一个幸福的家庭,失去了和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一个不幸的家庭,很可能就因为失去了和谐。 而不和谐,不和合,家庭之内的恶斗,相残相害,内伤内耗,自我杀戮,对这些家庭悲剧,我们应该有自省精神,应该有知惭知愧的良知。 人无自省,人我惭愧之心,人就要退化到 “禽兽不如”了。

  和谐不是商品,你有钱买不到。 和谐不在别人那里,你去找也找不着。 和谐只能在你的自心,和谐是你内心的创造。 这个内心的创造,只能源于你对和谐的觉醒,你对和谐的觉悟。 你有和谐的觉悟,你才有和谐的认知,才会有和谐的坐言起行,才有和谐的人格健康。 所以,我说和谐是佛陀教化我们的生命智慧。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不是没有冲突,不是没有烦恼。 有矛盾,能自我平衡; 有冲突,能自我化解; 有烦恼,能自我解脱。 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心一转,海阔天空,得大自在。 所以,和谐就在自心,和谐就在放下自我。 佛教讲慈悲喜舍,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人只有舍弃自己,让自己融入整体,做到 “无我”,亦即放下我见,我执。 才能和谐。 恰切的说,人应该学习佛教的包容性,宽容性,能互谅互让,慈悲待人。 不能包容,不能自我调整,就永远无法和谐。 包容就是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不同点。 宽容就是宽待别人与你的分歧。 只有包容,宽容,才是文明,才是礼貌。 礼貌与文明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习惯。 我们养成了道德习惯,构建了内心的和谐心态,那么,舍弃自己,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联系自我平衡,自我修养,超越自我。 所以,和谐就是跨越自身的障碍,就是跨越自身的樊篱。 和谐就是关怀他人,利益他人。 不过,利益他人,也必然利益自己。 懂得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佛法真理,和谐就是自助自强,和谐就是自爱自尊。 和谐是生存的质量,和谐是生命的养分。 和谐就是生死相许,和谐才是人间真情。 因此,从个人来说,和谐是人品识见,和谐是胸襟大度,和谐是人格风范。 从家庭来说,和谐就是平安,和谐就是健康,和谐就是清福,和谐就是好运。 只有自我内心创造了和谐,我们才能实现家庭和谐,继而实现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也才是学佛者的道心,清净心,平等心。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 我们应该站在人类良知的窗口,责无旁贷地做社会理性的代言人,人类良知的代言人,化解各种短见的愚痴的嗔恨与冲突,拒绝生命关怀的冷漠,走出生命意义的迷茫,抛弃生活方式的腐败,制止行为品质的邪恶,坚持我们的正信——把遗忘了的东西,失去了的东西找回来,这就是人的心灵的发现,人的心灵的回归,人的心灵的自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